廣西“三月三”的習俗
“三月三”,是壯族、漢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農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相傳是黃帝的誕辰,是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還有的說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至今。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廣西“三月三”的習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壯族:壯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平寰宇記》等即有記載。壯族對歌的場所叫歌坪,壯語“歡龍洞”。意思是到田間唱,也叫“歡窩敢”,即到巖洞外唱歌。屆期,人們用楓樹葉、黃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飯,以祭奠劉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說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樣興旺茁壯。對歌時男女分別三五成群結隊,雙方選定后即開始對歌,歌詞多為情歌,但由淺入深,所涉極其廣泛,在“談情說愛”的一問一答中歌唱現實生活、歷史傳說等等。其歌詞舊時多為即興編唱的。現在也有利用傳承歌詞的。曲調單一重復,但婉囀悠揚。這種對歌往往從傍晚開始,直到天亮,也有晝夜連續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還有碰彩雞蛋、拋繡球等習俗,F在,壯族三月三的活動仍然十分盛行,屆時有政府組織的,更多則是民眾自發的,F在的規模較舊時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為壯觀。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廣西壯鄉南寧市武鳴縣舉辦了六屆“三月三”歌圩暨武鳴駱越文化旅游節。在歌圩旁邊,攤販云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侗族:侗族多于節日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苗族:三月三是苗族的情人節,這一天苗族姑娘穿著盛裝,來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展示她們的美麗。小伙子們也等著這一天,他們有機會認識很多姑娘,和她們對歌,如果相互喜歡的話,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所以歌會散了之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這一天,苗族人民家家殺雞抓魚、蒸三色飯,祭祀先祖。
瑤族: 也稱“干巴節”,干巴節是瑤族集體漁獵的節日,這天天剛亮,瑤族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槍,帶上粑粑于破曉時踏上捕魚打獵征途,留下的婦女便在家殺雞、宰鴨,做糯米飯,備辦豐盛的節日食物;漁獵歸來男人們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晚上大家聚于廣場,男的敲銅鼓,女的舞蹁躚。人們盡情享受勞動之余的歡樂,預祝豐收,歡度佳節。
布依族:布依族于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黎族:每年的“三月三”,正當山花爛漫、紅棉爭艷、檳榔飄香的時候,黎族男女便會穿上盛裝,帶著山蘭米酒、竹筒飯和粽子,從四面八方來到集會點祭祀始祖。當夜幕降臨,山風送爽時,上年紀者聚飲敘舊,而青年男女們就成群結隊相會對歌,表達愛情。天將破曉時,才依依惜別,相約明年“三月三”再相會。
畬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畬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畬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節日里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畬族民間競技。
土家族:土家族的三月三,則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拓展:三月三習俗解讀
農歷三月三日,稱“三月三節”,古時稱“上巳節”,是民間的傳統節日。
上巳節大約起源于周代,原為農歷三月初的第一個巳日,即“上巳日”!墩撜Z先進》里記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漢末的蔡豈在《月令章句》中道:“《論語》‘暮春浴于沂。,自上及下,古有此禮,今三月上已拔于水溪,蓋出于此也!笨磥恚艜r,每到這一天,人們都到江河邊洗滌污濁,舉行“消災除邪”儀式。古語叫“拔楔”。范嘩《后漢書禮儀志上》說:“三月上巳,官民皆掣于東流水上,日洗灌拔除,去宿垢疚,為大絮!薄靶酢蓖瑵,“疚”同病,也就是潔身去病的意思。
因為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不同,所以到魏晉時就以“初三”來代替上旬的巳日了。唐朝房玄齡等人撰寫的《晉書。禮志》載:“漢儀季春上已,官及百姓皆楔于東流水上……自魏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薄秹袅轰洝肪矶d有“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觸故事,起于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楔飲踏青,亦是此意”,F在的三月三,就是從古代的三月上已日而來的。
農歷三月初,春風和熙,萬象更新,大地一片生機,河南民間多于初三日趕會買菜籽、花籽、北瓜籽和葫蘆籽等下種,認為此日所種的花果收成好。故有“三月三,上北關,南瓜葫蘆結一千”之說。許多人還在這一天到地里挖養薺菜與雞蛋一起進食,據說吃了能補虧壯神。
舊時,在豫南新縣、光山一帶民間,傳說三月三日是“陰曹地府”遣小鬼小判抓人之時,夜間外出危險多,因此,人們在這天夜間一般不出門。當夜幕降臨時,家家要燃放鞭炮,驅邪逐鬼,以求平安,同時,各家門口還要放幾顆大蒜,以示“小鬼小判”“算了,抓不到人就回去吧”。夜里睡時,要將鞋子倒放著,使小鬼誤認為無人而走開。這天夜里十二點鐘以后,民間一些不怕鬼的“傻大膽兒”悄悄起床,三五成群到野外地邊觀“鬼火”,俗稱“看燈”,并以所見“鬼火”多少來推測本村本莊的生死情況。
三月三日防鬼避邪的迷信氣氛頗濃,隨之也產生了有關的忌禁:三月三日出嫁的閨女必須到婆家去和丈夫在一起,否則妨丈夫,有諺曰:“媳婦不過三月三,死了丈夫塌了天!
三月三日飲食,民間也講究要利于避鬼祛邪。光山一帶人,這天喜歡以篙子做摸,俗稱“篙子饃”,認為吃了“篙子饃”,人的靈魂便可以鉆進篙子林中,以免小鬼抓人。淮陽一帶,則有吃野菜餃子的習慣,三月二日,人們便到野地里挖取五種野菜,回來精心制作成餃子餡。三月三日早晨,太陽出來之前包成餃子吃下,說可以免小鬼抓去。在新縣有吃松把避邪的人。這些都是相當迷信的,不能提倡的,但不管“篙子饃”還是“野菜餃子”和“糍粑”都有藥用價值,吃了可以防病。人們從迷信的角度為這些防疫之舉進行解釋,是可笑又可憐的事情。
建國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三月三避鬼祛邪之意已漸衰微,而在此日上市場上買花、菜種子下種和吃篙子饃、松把、野菜餃子的風俗仍見于民間。尤其是現在,人們總是把三月三節、寒食節和清明節合而為一,都以春游為主了。據載:“上巳清明共一時。”以春游為主要內容過節從唐朝就已經開始了。豪門貴族在這一天總是車馬駢闐出游;实弁谇匮缯埲撼迹F婦們則斗富夸奇,“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的《麗人行》詩,生動地描寫了唐代女士們在三月三日游玩取樂的情景。
盡管細雨蒙蒙,人們照樣踏青。此俗一直流傳至今。
三月三是一個古老的節日,人們將這天定為上巳節。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我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后,上已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每到三月三各族就會有不同的習俗相傳。
農歷三月初三日清晨洗濯瓶口和鍋、蘿、灶等一切廚具。
用拘祀湯或者香燕草藥沐浴。
婦女兒童插段野萊花,鋪衣席上,留下的供老人挑燈。
官民在水中沐浴嬉戲,以析福消災。
男女隨著策鼓泛舟湖上,歡歌唱詠,采摘蘭花、松枝,替配而歸。
善于射箭的,刻木為兔形,親友們分成兩隊,騎馬射兔,先射中者為勝,負者下馬,鞠躬倒酒,勝者坐在馬上飲酒。
晾曬紗葛衣服。
農家于池塘聽蛙鳴,占卜豐歉,玩賞游樂。
長者向兒童講述蛙對稻田的貢獻,教育孩子不要描殺蛙類。
暮春時節,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游,祈福消災,稱為修楔,本是古時的一種祭祀方式!吨芏Y春官)中載:“女巫掌歲時,拔除浴。”漢代經學大師鄭玄注曰:“歲時拔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
春秋時,各國瀕水地區,民間都很盛行這種活動,只是隨著當地民風的敦厚或輕薄而略有不同。
【廣西“三月三”的習俗】相關文章:
廣西三月三的習俗12-06
廣西三月三的習俗10-25
廣西“三月三”的由來及習俗12-20
廣西三月三的由來和習俗12-11
廣西各地三月三習俗活動大全11-20
廣西三月三放假11-10
廣西三月三活動11-07
廣西三月三的來歷10-26
廣西三月三放假通知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