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CEO鮑爾默:我和蓋茨的創業故事[1]
幾周前,微軟CEO鮑爾默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發表了一場激情演講,與在場學生分享了自己對創新概念的理解。此外,他還在北京做過一場類似的演講。以下就是鮑爾默的講話原文,我很樂意拿出來與大家共享:
大約30年前,我加入了微軟,原本是打算跟大家談談我個人的從商經歷。后面這張圖上的人就是我,那時我剛離開斯坦福。你們看,和那時的自己一樣,現在的我還是梳著偏頭。
我和比爾是在哈佛認識的,大二的時候我倆成了好朋友。那時還有比爾的高中同學,他們在念高中的時候就已經創辦了一家自己的公司,專門開發可以分析道路交通數據的軟件。不知道大家在開車的時候,是否注意到有時會橫跨在馬路中央的這些橡膠管。在過去,當你駕車駛過其中一根橡膠管時,它就會在安置于馬路邊一個盒子里的磁帶上打上一個孔。比爾和保羅注意到了這種被稱作Intel 4004的裝置,之后他們就開始著手為華盛頓研發這種紀錄軟件。
之后比爾考入哈佛,但他們仍然熱衷于微處理器的研究。保羅希望能開辦一家專門制造帶微處理器的電腦的公司,不過比爾并不認同這樣做。他對保羅說:“保羅,我很清楚咱倆真正擅長做的什么,那就是軟件,所以還是不要有那種想法的好。”
大二那年,雜志的封面刊登了一張照片,顯示的是首臺名叫Altair的微處理器電腦。那時,比爾和保羅就決定要為這臺機器開發出一切可能運用到的軟件。顯然他們沒能辦到,但是也已經為這臺電腦研開發出幾款關鍵的軟件程序,隨后他們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開始正式投入運營。直到1980年我加入的時候,公司內部總共有30個人,且全都是程序員,沒一個是商科出身。自然而然,我就成了負責商業這塊兒的人,盡管連我自己也不清楚這樣的定位意味著什么。老實說,我真正做過的無非就是招聘面試,還有營銷之類,這方面自己還真稱不上一個合格的員工。在斯坦福念大一的那會兒,我就開始學習財務報表,這實在是一項重要的活兒。那時公司的進賬很少,所以報表內容也不是很多。但不管怎樣,開始的那些經歷還是相當重要的。
在那之后,公司就在不斷的磨合中向前發展著,真可謂是一分的創新卻需要花費九分的心血。就在剛才,我才和幾個風險投資家在一起交談了有一個小時的時間。他們問我是否會談論企業家。我說,我會談論一些關于企業家的東西,比如你從創業階段學到了哪些東西這樣的問題。他們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雇傭一些優秀的員工。相比之下,在我們創業之初并沒有非常出色的員工。不用說,比爾本人相當杰出,此外就還有四五個不錯的人。在加入公司大約一個月的樣子,我來到比爾的辦公司,告訴他我們還需要再招進18個人。他說,史蒂夫,你應該知道我們現有的人并不是十分的優秀,為何還要再招18個人呢?難道你是想讓我們大伙都破產不成?除非你能做得比現在更好,不然的'話還是回你的斯坦福繼續念書或者做點別的,別再呆這兒。自那以后,我們開始在招人上下功夫了,努力尋找真正優秀聰明的人才。
事實上,你們所知道的那些成功人士,他們的成才路程都是異常艱難而崎嶇的。就拿微軟初期的那些程序員們來說,他們其實也是跟著比爾一起逐漸走向成功。最開始,我們從大學里所熟識的人當中挑選員工,并邀他們加入微軟,因為這些人是我們所熟悉且信任的。對于剛起步的企業來說,首先需要的人才,其次就是足夠的耐性。也許會有企業家把發展看做是一件輕松快捷的事兒,認為成功是90%的創新加上10%的努力。事實并非如此。成功的確需要出眾的想法,但更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以及你在時間上的付出,也許是1年,2年,甚至是10年。很多事物在真正得到認可前往往都需要10年的時間。在閱讀流行報章后的你也許不相信這樣的說法,但這的確是事實,是真真切切的事實。Windows的發展歷程是這樣,SQL數據庫亦如此。同樣,Google的成功也是在艱辛付出數年的時光后才實現的。在這過程中,或許會有少許的期待,但更多的是磨合。而這也正是微軟早期的發展歷程。
【微軟CEO鮑爾默:我和蓋茨的創業故事[1]】相關文章:
女性創業故事:“玩”出來的CEO11-12
微軟的考題(1)11-13
如家、漢庭CEO季琦的創業故事09-14
700Bike CEO張向東的創業故事11-03
貝瓦網CEO楊威的創業故事10-25
CEO張旭豪餓了么的創業故事10-13
餓了么CEO張旭豪的創業故事10-04
思嵐科技CEO陳士凱的創業故事11-04
聚美優品ceo陳歐的創業故事10-22
西少爺25歲CEO孟兵的創業故事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