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語錄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經典語錄很是熟悉吧,語錄具有篇幅簡短,語言精練的特點。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語錄才是好的語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孟子的語錄,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孟子的語錄1
閱讀《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特點。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影響甚大的儒者。《孟子》一書雖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卻也能夠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風格。
孟子的生平事跡,見于《史記》
孟子荀卿列傳》。這篇列傳,包括十幾個人,始于孟子,終于墨子,是一篇戰國學者的合傳。重點是孟子和荀卿二人。司馬遷對孟子尤其尊重,開頭便說:“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蕴熳又劣谑,好利之弊,何以異哉!”在這篇包括十幾個人的列傳中,司馬遷獨對孟子如此贊嘆,可見他對孟子的重視,不同一般。
據這篇列傳,孟子的生平事跡大致是:孟子,魯國鄒(現在山東省鄒縣)人,為子思(孔子孫孔)的弟子(一說是再傳弟子)。他曾經去游說齊宣王、梁惠王,都沒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萬章等著《孟子》七篇,記錄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論。
不管孟子是受業于子思,還是受業于子思的門人,他都算是孔子學說的嫡傳,是繼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學大師。朱熹《中庸章句序》稱孟子受學于子思,而子思受學于曾子。曾子是孔門之學的重要繼承者,《孟子》一書稱述曾子之處也較多,說孟子之學源于曾子,也未嘗不可。
孟子繼承了孔門這一派的學術,到了戰國時期,就不太符合社會實際了。當時最合時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縱橫家。孟子對這幾家是深惡痛絕的。盡管如此,孟子卻無法轉移當時的社會風氣。退而著書,實不得已。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孟子·滕文公上》說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這話既包括了他的哲學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哲學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他講人性本善,是為他的'仁政理論提供哲學上的依據。這是對孔子仁政學說的一個重大發展。
孟子講人性本善,是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說起的。《公孫丑上》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瓱o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這就是說,這種“不忍人之心”,每個人都有。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推論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的結論。《告子下》就說:“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奔热弧叭私钥梢詾閳蛩础,則當時的諸侯自然都可以成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
孟子“言必稱堯舜”者,是以堯舜時代的仁政為標準的。但堯舜時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樣子,孟子未必清楚,他只是虛構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而且說得相當具體。例如《梁惠王上》講到“發政施仁”的時候,他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边@是孟子所謂仁政理想的一個輪廓。
這一套理想雖多屬虛構的,但也有一定的現實依據。當時的現實是:“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面對這樣的現實社會,孟子才構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來。
孟子希望當時的統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夠“憂民之憂”,“與民同樂”。這是春秋以來重民思想的繼續和發展。這樣的思想是從孔子那里承襲下來的。不過,到了孟子,更為強烈。《盡心下》甚至有這樣的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認為民貴君輕,社稷也可變置。這是新的觀念,反映了戰國時期社會發生了新的變革,這比《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史墨所謂“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又進一步。說“民為貴”,“君為輕”,這是前人所不曾說,后人也不敢說的。和同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張君權至上,縱橫家宣傳貴士,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在當時獨樹一幟。
《孟子》很有自己的特點。
1
善于論辯。前面說過,《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論辯,則全書皆然。當時公都子曾問孟子:“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回答說:“我豈好辯哉?不得已也!(見《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辯”,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點。《告子上》之辯人性,《滕文公上》之駁許行,都可為例。其駁許行有云:“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
’曰:‘然!S子必織布而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S子冠乎?’曰:‘冠!唬骸晒?’曰:‘冠素!唬骸钥椫c?’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于耕。’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詾橹c?’曰:‘否,以粟易之!运谝仔灯髡撸粸閰柼找;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粍t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像這樣的一問一答,形式上仍是對話體,和《論語》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這樣的對話,又和《論語》有所不同!墩撜Z》的對話,多是侃侃而談,這里則是針鋒相對的論辯。這是《孟子》文風的一個新的特點。
2
極有氣勢。這也和時代有關。戰國之時,“邦無定交,士無定主”(顧炎武《日知錄·周末風俗》),一般游士,都肆無忌憚,說話比較隨便。雖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掌而談。寫成文章,多有氣勢磅礴的特點。孟子雖非一般的游士,而周游列國,也不免要游說的。他在《盡心下》里就說過:“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诒苏,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藐視王公大人,無所畏懼,也與孟子的個人修養有關。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談到“大丈夫”的人品時,還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庇辛诉@樣的修養,也就無所畏懼。在《公孫丑上》里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笔裁词呛迫恢畾?他解釋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由此看來,《孟子》文章之有氣勢,同個人修養頗有關系。能夠無所畏懼,才敢放言無忌。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當時的游士之辭,雖然都能放言無憚,而《孟子》之文,則又自有個人修養的特點。
3
富于形象。戰國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章學誠《文史通義·易教下》曾說:“戰國之文,深于比興,即其深于取象者也!钡睹献印分吧钣谌∠蟆保峙c各家之文不盡相同,其取譬設喻,多講世俗故事。《離婁下》之講“齊人有一妻一妾”,即是顯例。這樣的故事,也許得之民間,也許出于虛構,而孟子用來說明事理,不僅增強了理論的說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氣息。這樣的文章,既有時代特征,又有個性特點。
孟子的語錄2
1、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
3、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睹献印けM心下》
5、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睹献印けM心上》
6、雖千萬人,雖往矣!睹献印す珜O丑上》
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8、人最重要的是人民,國家是將要的,而君主的地位是最輕的。
9、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保持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
10、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睹献印じ孀酉隆
11、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強權不能屈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
12、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所以,百姓最為重要。
13、生命誠可貴,道義價更高,“舍身取義”傳唱千年,為了國家和民族,為了道義,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九死不悔。
1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睹献印る墓隆
15、雖然有千辛萬苦、千難萬阻,哪怕我只是瑩蟲之光,結局是粉身碎骨,身敗名裂,依然在所不辭、初心不改。
16、孟子·文明·成長·感恩父母
17、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18、只有走出舒適圈,才能有所成就。
19、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毛主席說: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20、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睹献印じ孀由稀
21、生命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正義了。
22、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原來沒有的才能。
23、不管什么人,修身都是基本功,沒有遠大夢想,也要堅持修煉自己。
24、尊敬自己的`老人,就把這種尊敬推及別人有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也把這種愛護推及別人的孩子。做到這樣,天下就像是手掌中翻轉小東西一樣容易治理。
25、如果想要天下太平,在當今這個世界上,除了我還有誰呢?
26、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睹献印じ孀酉隆
2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8、能抵住誘惑,捱得住貧窮,不畏懼強權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這是衡量一個人品行人格的標準。
29、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3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睹献印ち夯萃跎稀
3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2、最和諧的社會,應該是這樣的。
33、自我反省而發現正義在我,即使面對千軍萬馬,我也勇往直前。
34、常懷憂患之心,才能生存下來;沉溺于安樂之中的,常常自取滅亡。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35、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36、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地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37、人永遠是制勝的第一要素。不要羨慕他人的好運氣,你必須明白,強大的武裝的自己,永遠勝過好運氣。
3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9、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40、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的語錄3
1、盡信書,不如無書。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
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7、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譯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幫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幫助。?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都反對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都歸順他。
9、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1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12、權,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13、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14、其進銳者,其退速!咀g文】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15、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16、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譯文】孟子說:“孝子孝的極點,沒有超過尊敬他的父母的;尊敬父母的極點,沒有超過拿天下來奉養父母的。”
17、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18、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譯:抬頭無愧于天,低頭無愧于人。
19、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20、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21、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2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23、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譯文】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24、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譯文】為爭奪土地而戰,殺死的人遍野;為爭奪城池而戰,殺死的人滿城,?這就是帶領土地來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贖出他們的罪過。
25、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譯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成路上遇見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會把君主看作仇敵。
26、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所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吃的;?如果兩者不能都吃的'話,我便丟掉魚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愛的,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兩者不能并有,我便舍棄生命而取義。
27、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有預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份苛刻的詆毀。”
28、(孟子)曰:“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蝕,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孟子·公孫丑下》)
【譯文】(孟子)說:“古時的君子,犯了過失,如天上的日蝕月蝕一樣,人們都能看得見。到他們改正錯誤以后,人們也都抬頭看得很清楚。”
29、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譯文】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30、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譯文】(孟子)說:“我善于養我(這種至大至剛、塞于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
31、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譯文:能成就大事的人物,總會有善良,純樸,率直,熱愛生命的人格品質、
32、養心莫善于寡欲。
【譯文】修養心性的辦法最好是減少物質欲望。
33、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4、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譯文】現在你的廚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馬欄里有健壯的駿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尸體,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領著禽獸來吃人。
35、人皆可以為堯舜。
【譯文】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36、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譯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37、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譯文】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
38、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譯文】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9、孟子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0、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譯文】賢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還在糊涂卻硬要叫人明白。
41、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譯文】不以趕不上別人為羞恥,怎么能趕上別人呢?
42、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譯文】解說詩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于詞句而誤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就對了。
43、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保ā睹献印るx婁上》)
【譯文】孟子說:“天下的基礎是國,一個國的基礎是家,家的基礎是每一個人!
44、孟子曰:“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服從天道的生存,逆反天道的滅亡!
45、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譯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46、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保ā睹献印るx婁上》)
【譯文】孟子說:“恭敬別人的人不會侮辱別人,自己節儉的人不會掠奪別人!
47、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人的毛病在于喜歡當別人的老師(即不謙虛)!
48、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
【譯文】孟子說:“做一項事情,你要探求,便能得到;放棄,便會失掉。這是有益于收獲的探求,因為所探求的對象是在我本身之內(即強調發揮善性,注重修養)!
49、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譯文】孟子說:“一個人不能沒有羞恥之心。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是最無恥的!
50、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保ā睹献印けM心上》)
【譯文】孟子說:“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孟子的語錄4
一、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二者不可得兼同時得到
二、翻譯下列句子
舍生而取義者也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
三、回答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論點?舍生而取義比喻
2、魚與熊掌分別比喻什么?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
3、本文主要贊揚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贊揚了舍生取義,批判了見利忘義。
3、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因為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損人格。
4、寫出一兩個你所知道的舍生取義的歷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大思想家孟子曾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做比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
語文課上,我和學生一起對孟子的舍生取義思想進行探討,很可惜,在這過程中出了點小問題,將我的課堂偏離了正常軌道。老師,我不同意孟子的觀點一個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后有不少的支持者。還有誰不同意老夫子的觀點?我笑著問道。唰唰,舉起的手像一片小樹林,密密叢叢。有些意外于孩子們的態度,也有些驚異他們的獨立思想。
我決定將課堂自然一些進行到底,于是花費了不少的時間聽取他們反對舍生取義的原因。我們以前接觸過保爾這個不朽的名人,他有句話說的好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可以再麻木的舍生了,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生命。學生甲心直口快,當然觀點顯得有些片面。對我們中學生而言,這個觀點離的似乎太遠。前段時間新聞里播放說已經將見義勇為改為見義智為,可見,我們現在提倡的是取義不舍生。學生乙有理有據的發言博得了一陣喝彩。
在眾多的言論之中,除了學生乙的見義智為有新意外,其他的好象都在強調一個片面的觀點:只有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所謂義啊,德啊,都要排在尾巴上。而且他們列舉了一系列的反面事例,從貪污犯說到肇事者,他們不屑的說著:現在有誰還舍生取義。
我有些茫然,有些凄凄然,優秀傳統的教育缺乏,教學與現實嚴重脫節,致使教師處在了尷尬的位置。我明白,他們接觸的社會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潛意識里早就否定這個觀點,根深蒂固。我還想據理力爭,想為我們偉大的古思想家拉動一些支持者,更想糾正這些年輕的腦袋瓜里存在的腐敗思想。我急忙列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在上學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你有兩個選擇,一是趕緊逃跑,一是扶起老奶奶看看傷勢做決定,你會怎樣做?我會看看左右沒人,趕緊逃跑。一個調皮男生有些玩笑的說。這時傳來一片唏噓聲,接著有幾名同學起來指責他天良的喪失。如果你開車,撞倒了一個人,而且很嚴重,你有兩個選擇,一是逃跑,一是勇敢承擔責任在第一時間救治傷者我將事例升級。顯然,同學們陷入了沉思中。魚和熊掌不可得兼,選擇逃,接受良心的譴責,或者選擇接受法律的懲罰,但良心稍安。你們做選擇,舉手表決。我幫忙分析。很高興,他們一個個表示愿意選擇后者,盡管眼中還有一點點的茫然。
接下來我們列舉了當今社會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們的想法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他們開始對舍生取義的勇士,發出由衷的贊嘆,而對那些見利忘義、自私無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極大的反感和鄙夷,F在社會上見利忘義的現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德,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德,就好象沒有了靈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尸走肉,雖生尤死,受萬人唾棄,而那些舍生取義的勇者至今傳誦當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義不舍身。在一片掌聲中我們結束了討論,從學生折射來的目光里,我知道這節課的收獲還是不小的。
雖然這節課沒有按照我預定的教學計劃進行,也讓我著實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面臨的尷尬局面,但我慶幸,最終的教育效果還是好的。我在想,語文的教學并不只是單純的語文知識的教學,而是要靈活的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接軌,能學有所用。作為教師,如果不斷的呼喚這群孩子的良知,對于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成型該有不小的幫助。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對學生多進行一些優秀的傳統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走近生活,好好生活,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意義深遠。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孟子的語錄5
(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見周公!”
(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小題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見周公!”這兩個倒裝句表達了孔子怎樣的心情?
答:
小題2:孔子評價子路“野哉,由也!”,理由是什么?請結合以上摘錄的語錄分條簡要闡述。
答:
參考答案
小題1:陳述句中的主謂倒裝,主要是突出感情,強調謂語表達的內容。這兩個句子,表達出孔子對周禮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為理想努力難以實現的'感慨。對身體衰老,身心疲憊的感嘆,對周公的崇敬,對西周社會的向往,對現實中禮崩樂亂的無奈。
小題2:①孔子主張“非禮勿言”,人的行為規范要合乎“禮”。子路出語不恭,不合“禮”; ②孔子認為君子對于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應存疑。不要妄加評論;“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雹劭鬃诱J為“言順、事成、興樂禮、中刑罰、百姓有所適從”,都是建立在合乎“禮”的“名分”的基礎上的,所以若要管理衛國,應從正名分入手。子路對“正名分”不以為然 ,因此孔子批評他。
孟子的語錄6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3、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5、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6、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7、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8、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9、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10、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11、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12、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13、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14、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1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16、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17、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18、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19、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
20、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21、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22、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2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24、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25、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孟子的語錄7
1、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2、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3、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4、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5、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8、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9、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10、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11、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1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13、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14、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15、待文王而后興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16、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17、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18、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19、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免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
20、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1、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22、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
23、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24、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25、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26、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7、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8、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29、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30、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孟子的語錄8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
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爾何曾比予於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則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
武王、周公繼之,然後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
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於武丁,賢圣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
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
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
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基,不如待時!駮r則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
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
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倍之人,
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孟子的語錄9
在《孟子語錄》這堂課上,我和學生一起對孟子的“舍生取義”思想進行探討,很可惜,在這過程中出了點小問題,將我的課堂偏離了正常軌道!袄蠋,我不同意孟子的觀點”一個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后有不少的支持者!斑有誰不同意老夫子的觀點?”我笑著問道!班оА,舉起的手像一片小樹林,密密叢叢。有些意外于孩子們的態度,也有些驚異他們的獨立思想。
我決定將課堂自然一些進行到底,于是花費了不少的時間聽取他們反對“舍生取義”的原因!坝芯湓捳f的好:‘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糁嗌皆,不怕沒柴燒,不可以再麻木的‘舍生’了,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生命!薄皩ξ覀儗W生而言,這個觀點離的似乎太遠。前段時間新聞里播放說已經將‘見義勇為’改為‘見義智為’,可見,我們現在提倡的是‘取義不舍生’!
我有些茫然,有些凄凄然,優秀傳統的教育缺乏,教學與現實嚴重脫節,致使教師處在了尷尬的位置。我明白,他們接觸的社會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潛意識里早就否定這個觀點,根深蒂固。我還想據理力爭,想為我們偉大的古代思想家拉動一些支持者,更想糾正這些年輕的腦袋瓜里存在的“腐敗”思想。我急忙列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在上學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你有兩個選擇,一是趕緊逃跑,一是扶起老奶奶看看傷勢做決定,你會怎樣做?“我會看看左右沒人,趕緊逃跑。”一個調皮男生有些玩笑的說。這時傳來一片唏噓聲,接著有幾名同學起來指責他天良的喪失!叭绻汩_車,撞倒了一個人,而且很嚴重,你有兩個選擇,一是逃跑,一是勇敢承擔責任在第一時間救治傷者……”我將事例“升級”。顯然,同學們陷入了沉思中!棒~和熊掌不可得兼,選擇逃,接受良心的譴責,或者選擇接受法律的懲罰,但良心稍安。你們做選擇,舉手表決!蔽規兔Ψ治。我很高興,他們一個個表示愿意選擇后者,盡管眼中還有一點點的茫然。
接下來我們列舉了當今社會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們的想法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他們開始對“舍生取義”的勇士,發出由衷的贊嘆,而對那些見利忘義、自私無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極大的反感和鄙夷!艾F在社會上見利忘義的現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德,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德,就好像沒有了靈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尸走肉,雖生尤死,受萬人唾棄,而那些舍生取義的勇者至今傳誦……當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義不舍身’!
雖然這節課沒有按照我預定的教學計劃進行,也讓我著實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面臨的尷尬局面,但我慶幸,最終的教育效果還是好的。我在想,語文的教學并不只是單純的語文知識的教學,而是要靈活的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接軌,能學有所用。作為教師,如果不斷的呼喚這群孩子的良知,對于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成型該有不小的幫助。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對學生多進行一些優秀的傳統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走近生活,好好生活,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意義深遠。
孟子的語錄10
1、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2、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7、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8、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9、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10、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11、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2、其進銳者,其退速。
13、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14、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15、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1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17、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18、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19、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1、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22、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23、尊賢使能,后杰在位。
2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5、人皆可以為堯舜。
26、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27、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28、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29、養心莫善于寡欲。
30、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31、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2、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33、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4、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35、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36、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7、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38、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39、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40、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41、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42、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43、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4、其進銳者,其退速。
45、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46、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47、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4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49、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50、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51、仁者無敵。
5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53、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54、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5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56、仁則榮,不仁則辱。
57、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58、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59、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60、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6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6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4、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65、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66、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67、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68、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69、民事不可緩也。
70、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71、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2、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踐形。
73、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74、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7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6、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77、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78、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7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0、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棄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81、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8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84、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85、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
86、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87、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88、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89、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90、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9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92、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93、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94、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95、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96、體有貴賤,有大小。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大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97、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98、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99、養心莫善于寡欲。
100、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101、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10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03、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104、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105、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106、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107、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108、仁則榮,不仁則辱。
109、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110、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111、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112、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113、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114、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15、窮困便獨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116、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118、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119、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120、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121、定天下者,在乎仁政為一者也。
122、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123、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124、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125、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126、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眾。
127、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128、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129、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130、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131、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132、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133、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34、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135、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136、人無廉恥,王法難治
137、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138、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139、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140、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141、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14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143、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144、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145、仁則榮,不仁則辱。
146、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147、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
148、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14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150、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棄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151、出于其類,拔乎其萃。
152、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153、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猶此也,王雖有移民轉粟之善政,其好戰殘民與鄰國同,而獨望民之多,何異於五十步笑百步者乎。
”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說《詩》也。今諸解者往往摭取而說之,其說又多乖異不同。
155、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氵孛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156、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157、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15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9、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160、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
161、孟子退自齊梁,述堯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賢擬圣而作者也。
162、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163、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164、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165、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166、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167、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168、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16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170、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171、育才造士,為國之本
172、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173、有風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亞圣之大才者也。
174、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免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
17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76、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177、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178、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
179、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180、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181、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182、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18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84、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185、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186、人皆可以為堯舜。
187、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88、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189、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19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91、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192、養心莫善于寡欲。
193、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194、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95、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196、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97、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198、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199、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200、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01、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20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203、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204、盡信書,不如無書。
205、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206、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207、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208、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209、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2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12、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213、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214、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215、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216、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217、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218、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219、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20、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221、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22、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223、窮困便獨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22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2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26、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227、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228、權,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229、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230、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231、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
232、王顧左右而言他。
233、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234、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235、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236、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237、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238、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39、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240、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241、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242、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4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244、其進銳者,其退速。
245、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46、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
247、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248、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249、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250、食色,性也。
25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52、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253、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254、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255、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256、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257、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258、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259、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也。
260、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
261、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62、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63、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64、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265、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66、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67、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268、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
269、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27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71、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272、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73、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274、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75、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276、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277、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278、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279、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280、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81、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28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283、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孟子》
284、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孟軻
285、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 ——孟軻《孟子》
286、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離婁下》
287、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
288、養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
289、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290、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軻
291、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
292、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孟子
29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軻
294、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孟軻《孟子·告子下》
295、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孟子
296、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軻
297、情至之語,自能感人——孟子
298、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 ——孟子《孟子》
299、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孟子
30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30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30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孟子》
303、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
304、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
305、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孟子
306、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307、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孟軻
308、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鐘來訪的客人——孟子
309、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310、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
311、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
312、無側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僻讓之心,非人也。 ——孟軻
313、吾善養浩然之氣。 ——孟子
314、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
315、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
316、人無廉恥,王法難治——孟子
317、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軻
318、人不可以無恥。 ——孟子
319、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
320、盡心知性,盡性知天。 ——孟子
321、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322、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孟子《離婁篇》
323、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發——孟子
324、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短住吩唬骸熳髂,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孟子》
325、"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 ——孟子"
326、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人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孟子《孟子·離婁篇下》
327、“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子《孟子·公孫丑上》
328、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329、育才造士,為國之本——孟子
330、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孟子
331、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孟子
332、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 ——孟軻《孟子》
333、志,氣之帥也——孟子
334、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無敵。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孟子》
335、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孟軻
336、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孟子
337、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軻
338、滕文公上: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 ——孟子《孟子》
339、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
34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軻
341、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 ——孟子
342、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孟軻
343、告子上食色,性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孟子》
34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孟子
345、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軻
346、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軻
347、寶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
348、夫志,氣之帥也。 ——孟軻
349、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孟子》
350、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
351、離婁下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閑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泵献釉唬骸胺嵌Y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泵献釉唬骸叭酥援愑谇萦讷F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睈廴苏,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
352、公孫丑上: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蔽疑起B吾浩然之氣。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孟子》
353、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 ——孟子
354、梁惠王下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泵献訉υ唬骸坝小N┤收邽槟芤源笫滦,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孟子《孟子》
355、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
35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357、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
358、告子下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月5日名言)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孟子》
359、不以規矩不能成為方圓——孟子
360、天下之本,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361、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在其元。 ——孟軻
362、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363、不以文章害辭,不以辭害志——孟子
364、盡心下山徑之蹊閑,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閑不用,則茅塞之矣——孟子《孟子》
365、盡心上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孟子《孟子》
366、“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孟軻《孟子·離婁上》
367、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
368、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69、其進銳者,其退速。
370、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371、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372、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373、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374、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37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76、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377、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37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379、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380、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381、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82、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383、盡信書,不如無書。
384、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85、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386、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38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388、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389、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90、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391、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392、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393、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39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395、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96、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97、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398、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99、養心莫善于寡欲。
400、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40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02、人皆可以為堯舜。
403、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404、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405、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0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07、尊賢使能,后杰在位。
40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409、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410、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踐形。
411、仁則榮,不仁則辱。
41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13、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414、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415、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416、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417、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418、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419、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420、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21、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422、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423、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424、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42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26、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的語錄11
1、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3、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5、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貪殺人,人則歸之,是故文王視民如傷,此之謂也。
6、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
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9、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10、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11、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12、遠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無人君之威儀也;就而近之而不見所畏焉,言無人君操柄之威也。
13、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則天下歸之,以政傷民,民樂其亡,以梃服強,仁與不仁也。
16、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7、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8、孟子退自齊梁,述堯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賢擬圣而作者也。
19、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20、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1、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22、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士貴立志,志不立則無成。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23、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4、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25、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26、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27、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28、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29、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
30、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31、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3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33、有風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亞圣之大才者也。
34、生有淑質,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長師孔子之孫子思,治儒述之道。
3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36、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37、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38、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9、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40、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1、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4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43、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44、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45、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義,而先且以自利,則不交相殺奪,故不足自飽饜。言必殺奪。
46、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47、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48、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49、如千乘奪取萬乘,百乘奪取千乘,然後為飽足也。
50、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51、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52、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53、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5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5、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56、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57、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免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
58、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59、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60、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61、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62、體有貴賤,有大小。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大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63、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64、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65、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66、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
67、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6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69、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70、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71、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72、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7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4、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75、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眾。
76、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77、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78、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79、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80、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父母;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仇寇。
81、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82、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8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孟子的語錄12
1、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10、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11、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16、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1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2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2、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23、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4、權,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25、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6、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
27、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2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1、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32、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33、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34、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35、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36、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37、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38、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39、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40、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免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
41、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42、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4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44、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45、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
46、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47、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8光、身內一陣熱的當兒,失去知覺,而化作一陣煙,一撮灰!徒
孟子的語錄13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他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孟子強調個人品德修養,從多方面論述了自身修養的意義、內容和方法,其中有不少的觀點蘊含著歷史的真知灼見,今天讀來,仍洋溢著智慧的靈光。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齊宣王問孟子“不肯干”與“不能干”的區別,孟子回答,“挾太山以超北!保@個說“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而“為長者折枝(搔癢)”,說“做不到”是不愿意去做。孟子進而說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代的圣賢所以超過一般人,就是善于推行他們的好品行罷了。
孔子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孟子則予以進一步的充實與提高,他的著眼點不再是“己所不欲”,而是“己所欲”,提高到“推恩及人”上。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和志向操守,并以身作則影響、幫助別人,把恩惠推廣到周圍的人,這是高尚的行為。然而有人卻打著“我做不到”的擋箭牌,放棄完善自己。孟子一針見血地辨明了“不去做”與“做不到”的本質不同,激勵人們去做一個懂得愛人的良善之人。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公孫丑問孟子有什么特長,孟子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問什么是“浩然之氣”。孟子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意思是:這種氣,最宏大,最剛強。它是正義的長期修養和積累所產生的,不是做一件正義之事而能突然得到的。一旦干了內心愧疚的事,這氣就會衰弱。
孟子講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氣,源于體內的一種物質的氣,在孟子看來,這種體內的氣與精神上的志氣、氣質緊密相關。當一個人結合自己的“道義”修養,堅持不懈地培養自己的氣,發展到“至大至剛”、充沛全身并“塞于天地之間”的時候,這樣也就具有了自信自強、無所畏懼的精神境界。這樣的人也就是具有浩然之氣的人。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什么樣的人才稱得上是大丈夫呢?孟子提出了他的標準,即作為一個男子,要以天下為己任,以仁、義、禮為終生言行準則,為實現自己的偉大理想而堅持不懈,勇往直前。不僅如此,他還要經受得住這樣的考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響當當的語言,擲地有聲。如果能在金錢誘惑、貧困煎熬、強權壓迫下,仍然不改心志,不放棄理想,那我們就是真正的強者,就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古人常說“文如其人”,宋代大儒王應麟在《困學紀聞》中指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泰山巖巖之氣象也!笨梢,孟子關于“何為大丈夫”的論述,正是孟子自我人格的寫照。
孟子的語錄14
1.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2.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猶此也,王雖有移民轉粟之善政,其好戰殘民與鄰國同,而獨望民之多,何異於五十步笑百步者乎。
3.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4.吾善養浩然之氣。
5.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6.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9.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仁者無敵。
孟子的語錄15
1、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3、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4、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5、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踐形。
6、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7、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8、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9、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10、是欲終之而不可得也。雖加一日愈于已,謂夫莫之禁而弗為者也。
11、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12、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13、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斤然,樂而忘天下。孟子自范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嘆曰: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
14、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15、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16、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17、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
18、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19、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20、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21、待文王而后興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22、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子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23、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24、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25、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26、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27、王子宮室、車馬、衣服多與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魯君之宋,呼于垤澤之門。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聲之似我君也?’此無他,居相似也。
28、是猶或纟?其兄之臂,子謂之姑徐徐云爾,亦教之孝悌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為之請數月之喪。公孫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29、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30、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31、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32、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33、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34、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3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36、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37、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38、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39、其進銳者,其退速。
40、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41、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42、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43、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44、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
45、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6、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47、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
48、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49、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50、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51、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52、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53、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54、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55、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56、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57、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58、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59、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60、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61、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62、其進銳者,其退速。
63、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64、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65、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6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67、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68、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69、仁者無敵。
70、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71、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72、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73、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74、仁則榮,不仁則辱。
75、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76、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77、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78、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7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80、孟子曰:水性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8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2、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83、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84、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85、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86、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87、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88、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89、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90、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的語錄】相關文章:
孟子的語錄11-16
孟子的勵志語錄04-03
孟子勵志語錄12-12
孟子經典語錄11-04
孟子的經典語錄11-12
孟子經典語錄03-07
孟子經典語錄11-04
孟子語錄賞析03-15
孟子經典語錄大全12-06
孟子的語錄39條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