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內容主要包括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以及不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教學目標主要是經歷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和不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理解并掌握相關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相關的口算和筆算。知道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進行乘法的驗算。
在教學時,先創設了一個情境,以大象兄弟幫助小猴兄弟造房子為題材引入,喚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了他們的參與熱情。首先先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了探索多種算法和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而不是強求統一的語言進行操練,只要能夠算出結果都給予肯定。
其次,注重方法的優化。在多種算法中,我讓學生選擇一種你認為算的快的方法,如:由2×3=6,得20×3=60。將方法進行優化。通過比較、搶答、等形式進行練習鞏固。
第三,通過以大象兄弟幫助小猴兄弟造房子題材巧妙地將兩個例題串起來。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因此在出示14×2的豎式計算時應該重點強調豎式計算:“先用2乘個位上的4得8寫在個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個十寫在十位上!蓖ㄟ^說算理板書書上的分布計算的過程,再引導學生簡化計算的'中間環節,得出兩位數乘一位數豎式的一般寫法。重點讓學生說說,豎式一般寫法。
另在隨后的“試一試”中讓學生體會一位數乘兩位數,在豎式中一般我們是先寫兩位數計算起來比較方便。提示學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進行驗算。用手擋住黑板上的答案,和學生一起在算一遍,這樣的形式進行驗算,讓學生體會到我們在做練習時,再乘一遍,不一定要想加法所學寫出來再算一遍,心里驗算也是可以的。
在練習投影反饋時,選擇什么樣的作業反饋,缺乏一定的機智。隨手拿的幾本發現一個學生把題目抄錯了,在選擇的時候要有針對性,可找寫的好的作為范例,也可找有典型錯誤的進行比較。這方面還需要多鉆研,多思考,細心觀摩有經驗的老師上課。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本節課我主要以學生為主,力求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在新知的探究中,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探索商是兩位數筆算除法方法的過程,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教師在其中只是一個組織者、合作者。通過學習,我覺得以下兩方面自己做的還是比較好的。一、比較合理的處理教材。教材給我們呈現的例題是學生在校園里撿廢電池的情景,考慮到現在我們的.校園衛生非常好,不可能在校園里撿到這么多的廢電池,何況兩個例子的情景是分開的,因此設計了上面打印文章的例題,把兩個例子串連在一起,比較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尋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并提出相應的問題,提高學生收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練習的處理上,而是把課后的練習進行整合,有側重點的進行練習設計,從而使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二、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去探索除數是兩位數筆算除法的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完全暴露了出來,思維的積極性相當的高,達到了原先設計的效果。
但在教學中也有不足的地方,覺得難為情,如:在引導計算方法時,敘述:先算18除63夠了,在十位上寫3,應是先算18除63個十,這樣,才能在十位上上3,表示3個十。另外,在學生出題,除數是一位數與除數是兩位數的比較時,教師選擇學生的素材應充分一點,如選擇學生的例子是:除數是一位數的,商是兩位數、商是三位數的各一個;除數是兩位數的,商是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各一個,這樣便于學生的比較。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一學期即將過去,可以說緊張忙碌而收獲多多。下面我對本學期工作做一個總結:
一、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采用的教學方法,并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并制作各種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后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后記,并認真按搜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二、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盡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盡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F在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數學課,就連以前極討厭數學的學生都樂于上課了。
三、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征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征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四、用心批改作業:布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為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到各大書店去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并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并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課后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后,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后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后進生的輔導,并不限于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后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并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這樣,后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使學習成為他們自我意識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并認真細致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后進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識斷層,這些都是后進生轉化過程中的拌腳石,在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時,要特別注意給他們補課,把他們以前學習的知識斷層補充完整,這樣,他們就會學得輕松,進步也快,興趣和求知欲也會隨之增加。
六、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目前的考試模式仍然比較傳統,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模式要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次上,為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當然還存在許多的不足,如學生不遵守紀律,成績一直不夠理想。還要多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一、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認識圖形”這節課中,給學生們呈現了由各種數學圖形組合成的美麗的圖案,形成地毯、掛毯、地板等各種美麗奇妙的圖案。然后我讓同學們自由設計由各種圖形組合成的圖案,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動手操作,彼此間的交流,實現了他們對平面圖形關鍵特性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二、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許多教學時運用的情境,我都精心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使學生能夠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學會解決問題的策略,然后回到生活情境中去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們非;钴S,受到啟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學生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
三、實踐是學好數學的前提
在本學期習題中有關“年月日”的問題,我讓學生將家里的年歷帶到學校里來全班交流,各個年份的年歷中存在的規律,使學生樂而忘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實踐,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效率。
四、在本學期中我還采取了激勵政策
為了讓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采取了一些激勵政策。作業寫得又正確又工整,可以得一個優加星,集滿5個,可以得一個笑臉,集滿5個笑臉,可以得一個數學獎章,集滿5個數學獎章就可以得到一份獎品。雖然獎品不大,但是效果卻是非常明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極大地調動,作業書寫情況有了非常明顯地進步,正確率也因為好習慣地逐漸養成而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不論什么檔次的學生都有獲獎的可能,使學生能抬抬腳就得到滿足。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反思,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學中要繼續努力,邁上新的臺階。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注重加強學生的體驗,強調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課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即分一分的實踐活動),經歷從“任意分” 到“平均分”的過程,了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反思本節課,我覺得有以下收獲與不足。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享受到從事數學學習活動的喜悅。
這節課一開始,我以故事引出問題:猴媽媽要把8個桃子全部分給他的兩個猴寶寶,有幾種分法?請大家用圓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學生很愿意動手分),通過全班交流,列出各種分法。接著問:你認為哪種分法能讓兩個猴寶寶都滿意?說出你的想法。(每個猴寶寶分到的桃子一樣多)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體驗平均分的意義。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認識既不發生于主體,也不發生于客體,而發生于聯系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活動之中。“平均分”的認識,是小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意義,我引導學生參與到多種形式的`“分一分”活動當中,循循善誘,從一個總數分成2份到多份,從“隨意分”到“分到同樣多! 在參與這些操作活動的過程中 ,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幫助學生體驗理解了數學知識,即“平均分”的認識。
3.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與交流,感受分法的多樣化與答案的統一性。
在“小貓分魚”的活動中,我讓學生小組合作來幫助小貓解決“12條魚,4只小貓想分到同樣多的魚,每只小貓分到幾條呢?”小組4位同學分別扮演4只小貓、用12根小棒代替魚,動手分一分,分好后,派代表匯報是怎么分的,(即交流分的過程,說出不同的想法),得到什么結果。感受分法的多樣化與答案的統一性 。這既尊重了學生生活經驗、認知特點等的差異,又為學生展示個性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然后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示分魚的過程和結果。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不足的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爭取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揚長避短,為成為優秀的數學老師而努力。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屬于概率知識范疇的內容。主要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本冊教材第105頁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這些現象。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我設計了用學生感興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戲活動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現象。
本節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從現實情境中學習數學
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守株待兔”動畫故事引入,抓住了學生學習的興致。整堂課由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戲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猜想、討論、實驗、合作、交流、創造等,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和掌握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數學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
2、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充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自己去探索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悅。這節課在感知 “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時,我安排了這樣幾個層次的活動,第一次是“摸球”,使學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放球”,“動手實驗”,老師先讓學生試著創造現象,再讓學生實驗操作進行驗證。第三次“猜球”,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并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通過這樣的三次活動,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因而產生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認識。在知識聯系生活,運用生活的過程中,又設計了“猜謎語”、“選詞填空”、“填余數”等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理解和認識數學。只有給學生提供了比較充足的活動的空間、探索空間和創造的空間,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去感悟、去體驗、去認知。
3、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學習數學
課程標準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痹谶@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摸球、放球、猜球”等操作實踐活動,通過猜想驗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勢,體驗“可能性”的幾種情況。在每一種現象中訓練學生反復描述事情發生的結果,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及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本節課需改進的方面:
這種開放性的游戲活動,學生熱情高漲,導致摸球、猜球活動時間過長。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這兩個環節不夠充分。其次,在活動中,學生動手體驗面不夠廣,如果每個小組都有操作的學具,使得人人動手體驗,各個參與活動,更能達到好的效果。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這節課上課的效果不是很好,下面我主要說說我的不足:
1、在課堂的把握能力上,我雖然有些進步,但和有經驗的老師比起來還有很大差距。學生說跑偏了,我不能給予及時的`糾正。
2、上課說話不夠嚴謹,隨意性大。
3、思想上知道要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但沒有做到。分析原因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說才能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4、重點強調不到位,有些地方很重要,老師只說了一遍,學生聽了,但沒有記住。
5、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在講豎式除法時,需一步一步用規范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老師設計的梯度不合理,不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在空間形式上經歷“從線到面”的一個飛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學生對于本節課的內容先前知識是抽象的、陌生的。教學本課后,一些學生對面積的意義、面積的單位有了粗淺的認識。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組織了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本節課我認為對于“面積”這個概念的揭示還是比較成功,學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邊熟悉物體的表面及體驗封閉圖形(與不封閉圖形的對比)的活動中,已經建立了“面積”的表象。在教學面積單位定義為何種形狀、尺寸的圖形時,我依據教材提示的思路,一步一步展開。但是在提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任務后,沒有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采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在面積單位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哪個部位又是1平方分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但是學生的反饋熱情并沒有我預計的那么高漲,這也許是和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有關。在教學中我應盡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聯系生活實際,通過直觀形象的實物表面的'大小的認識,增加學生的形象記憶,使學生對各個面積單位形成表象認識。同時也可讓學生估算一下生活中物體的面積的大小,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理解。但是我在我在教學中沒有體現這一環節,沒有使得學生在腦海里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總而言之,這節課還是有許多不足的。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是不夠大膽的放手給學生發現問題和探究解決問題。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改進。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不足及啟示:
一、課前復習占用時間太多,沒有做到好的開頭作用。
二、教學內容較于簡單化,解決的問題過于單一。
對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材呈現的雖然是學生新接觸的學習內容,但豎式的書寫學生早已不陌生,甚至用豎式的計算有些學生也已掌握,這一內容已經不能夠成為學生愿意主動去探索的問題。
啟示:可加大教學內容的難度。
教學中教師可以把一次進位的兩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內容加入進來,可以在完成12×3、23×2、123×2之后,再回到最初的情境中,把12枝彩筆換成18枝彩筆讓學生計算他們一共有多少枝彩筆?從而可以使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層次性,深度性,也使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學習提示太繁瑣,課堂氣氛不活躍
根據學習提示,匯報展示環節不夠理想。教師一味地反復強調筆算乘法的.方法這一問題,沒有提出新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使得他們沒有被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吸引,失去學習的興趣,促使課堂氣氛顯得沉悶而不活躍。
啟示:可增加比賽,從而增進學生的學習熱情。
計算教學的算理、算法很重要,學習起來也很枯燥無味。在教學上如果能夠設計一些激發學生挑戰的形式將會激發他們學習熱情。比賽這一形式就是一個好的辦法?梢蚤_展口算比賽,比哪個小組算得多且算得準;可以開展口算積分比賽,比哪個小組搶到的口算題最多,并算得準等。
這樣補充設計后,教學內容就會充實些,教學難就會深刻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濃厚些,課堂的教學效果就會活躍些。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量單位。低年級的小學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與他們的實際生活最為接近的時間單位,如時、分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才能逐步理解離他們較遠的較大的時間單位,如年、月等。而理解一年或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需要借助一定的想像力。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選取了和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素材,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感受時間。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單位,教學時,我把教材上提供的幾幅有意義的日子的圖片制成投影片,一張一張給學生出示,先讓學生觀察,再說一說呈現的什么情景,這些情景發生的什么時間。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申奧成功、植樹節、兒童節等有意義的日子,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了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置于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2、為學生創設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和思考空間。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教學中,我注意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臺。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和組織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如觀察年歷時,讓學生思考“一年有幾個月”等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來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
3、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鐘表模型等教具、學具和身邊的教育資源的作用。
在教學24時記時法表示下午或晚上幾時時,學生往往感到不習慣。教師充分使用鐘表模型和課件演示或學具,加強了對鐘面的觀察操作,體會鐘面外圈與內圈的關系讓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表象,從而理解了24時記時法。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絕大部分學生對年、月、日知識有了充分的理解,學習興趣也很高。但反思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學生在觀察、操作、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組織不夠,少數學生沒有準備一張年歷,教師也沒有準備,只是課件出示了年歷,學生觀察不清,稍有些混亂,今后要加以改進。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口算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除法,一位數乘多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后面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及除數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扎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作為本單元的起始,如何讓孩子們理解除法的算理是重點也是難點。
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對于計算的法則掌握的較快,但對于理解算理過程卻只能做到似懂非懂,或者“懂你在心口難開”無法用語言來完整有條理的去描述。但新人教版的這冊書很多內容都將重點放在了讓孩子探究計算的過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結果,這對我們的教學是個不小的挑戰。
在上本節課之前,我思索了很久,如何讓孩子能夠在課堂上對探究算理感興趣、如何讓孩子自然的理解除法計算的道理?圍繞這些我在細節上做了一些準備,然后發現恰恰是這些小的細節讓孩子們很快進入了狀態,從而順利的完成了學習任務。
在教學例1之前,我利用讓孩子們去數100張手工紙并提問:如何能快速的數出100張手工紙?有一部分孩子很快就發現,要一張一張的.數得數100次太慢了,于是就有同學舉手提問:老師,這些紙能不能10張10張的分成一摞一摞的,這樣數10次就可以了。大家一聽覺得這個想法很好,于是我利用將100張手工紙捆成了10摞并且提問:如果一張一張的數,100里面有多少個“一”?如果一摞一摞的數100里面還是多少個“一”嗎?孩子們馬上反應出計數單位由“一”變成“十”,所以數的速度加快了。接下來我又提出:如何快速的數出40張手工紙?這時很多孩子都選擇一摞一摞的去數。問他們原因,孩子們非常自豪的用數據跟我說明:如果一張一張的數要數40次,而如果十張十張的數只用數4次,可以省下36次。于是我利用孩子們的理解引入到本節課中,說明既然是口算除法那么一定要體現出快速計算,所以如何省事便是本節課的重點。這樣進入例1過渡就比較自然,同時孩子們對于蓋“0”再添”0“其實是在轉換計數單位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過本節課的嘗試,我充分的感受到老師只有在課堂上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感悟,去交流,去學習,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新知識,才能提高他們的自我學習能力,也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半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面對幾種現實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任小學低年級數學,最撓頭的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里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復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題,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盡管要通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么大的容量,由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在學生的實際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級為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核中均還理想,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差的學生。我就想,為什么差的學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角色,不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公式,而對于這部分學生,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更要因人而宜,我們也不能用公開課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生,我認為我們可以吸取公開課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開課的方法。
總之,我覺得,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整理書包》主要是讓學生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養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做到以下兩點。
1、讓學生經歷分類的活動。
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提出整理自己書包的要求,請同這們把自己書包里的東西掏出來整理一下,小組內說說是怎樣整理的。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在于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確定分類標準。同時讓學生在解決自己身邊的總是中感受到將物品分類必須按一定的.標準進行。
2、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
生活中的。分類是將具有同一特征的物品重新進行整理,是一個直觀的過程,而數學中的分類則是將概念根據一定的特征進行重新歸類,是一個抽象和過程。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分類的思想,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著手,提出整理書包的要求,由于整理書包的物品都是具體,直觀的,學生可將書包的學習用品按三類進行擺放,或者按四類進行擺放,并且說說這樣分的理由。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種整理的方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分類,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了解分類的方法。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感受物體分類的方法。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千克”和“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并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問題,但對質量單位缺乏認識。因為質量單位并不象長度單位那么直觀,特別對于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更多的是關注它的大小、長短等表面特征,而對質量的輕重關注較少。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克的質量觀念呢?教學經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是由老師來代替。質量單位不象長度單位那么直觀,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在操作活動中,感受1千克的`重量?墒菍W校里沒有用千克作單位的秤,老師用的都是自己到外面去借,更別說是每組一個了。于是,我布置了學生課前預習:
(1)到超市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用手掂一掂。
(2)星期天和媽媽一起到菜場去買菜,看看媽媽買了哪些菜,各重幾千克。再幫助媽媽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幾千克的物品。我自己還事先準備了:兩袋鹽(每袋重500克)、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蘋果、1千克棗、1千克雞蛋等。讓學生在課堂上先交流超市里看到哪些物品重1千克,再把我事先準備好的各種1千克物品拿出來讓學生親手掂一掂,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等活動,真正在自己親身經歷和體驗下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同時又感受到輕重不能光看包裝的大小。使學生體會到自己是學習活動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激發起了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學生在這一單元的解決問題方面由于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完成的情況相對是比較好的,基本都能解答,對于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有部分學生敘述不完整,在填寫單位名稱的時候,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想一想自己的填寫是否合理的,這樣效果比較好。但是對估計物體重量的時候掌握的比較薄弱,因為做這樣的題目學生需要積累一定的生活經驗,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先找出最重,然后找出最輕的,最后剩下的物品再進行比較,由于學生缺乏生活經驗,所以學生在完成這類題目的時候有一定的困難。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以往加減法的驗算,是放在加法和減法的計算中分別學習的,現在采用加減法驗算集中編排,加法和減法的集中驗算方法集中出現,以利于學生通過加減法的互逆關系理解和掌握加減法的驗算方法,體現方法的多樣化。本節課,我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使學生掌握加法的驗算方法,經歷與他人交流的過程,能正確驗算。
2、引導學生感受加法驗算方法的多樣化,啟發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
3、能結合具體情況提出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有如下的感受。
、佟⒂嬎闩c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結合。根據《課標》中提出的'要求,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將應用問題與計算有機結合。課始,我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認真看主題圖,講了一件什么事?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購買運動服和運動鞋的情境中學習。并在課后練習中也安排了解決實際問題的題。不僅理解算理與掌握方法,而且鞏固提高學生分析理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凇⒃鷮崒嵉嘏囵B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有益于他們的一生,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要從小抓起,循序漸進。完整的表述題意,F在的教材和一些練習的片子中,很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題,都是圖與文字配合出現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完整的表述題意,有利于學生分析理解,而且堅持下來,能形成方法與習慣。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教學反思11-10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1-1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19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06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11-15
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01-08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1-26
小學數學的教學的反思10-30
小學教學反思數學10-20
精選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