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集合1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采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學生來說有的資料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于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齊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資料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進取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能夠經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教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能夠提問,也僅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我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經過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本事。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后,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說出幾種啊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么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后哄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樣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經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比較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十三課《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么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溫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十分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進取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2
四年級科學主要圍繞“運動與變化”這組統一概念,整合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學知識及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本冊圍繞“變化”這一概念統整教學內容,共設計5個單元,25個課題。在教學中,我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激發學生觀察事物變化現象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自然界中各種變化的奇妙。同時也在獲取資料,設法記錄各種變化的能力上得到了有效訓練。通過教學,發現我所設計的教學過程既有成功之處,也有需改進的地方。首先,談一談我在本冊教學時比較成功的地方。
一、教學中注重科學探究,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在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還是學習過程。本冊教材非常注重以科學探究為主,設計了“物質的狀態”“有趣的變化”單元,通過學生動手實驗、觀察體驗、游戲等各種活動,引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并想辦法驗證設,分析試驗數據,獲得科學結論的能力。針對這一情況我在教學《雨的形成》《讓癟乒乓球鼓起來》《鹽到哪里去了》這幾課時注重讓學生獨立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而在《固體 液體和氣體》、《冰水和水蒸氣》《鹽到哪里去了》三課教學時,又注重學生對天平、酒精燈、量筒量杯、漏斗,過濾等實驗器材的正確使用,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
二、在教學中以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學生更愛學科學科學教材最大的特點是活動數量多,活動類型全,活動可操作性強,而且每個活動都有明確的目標,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興趣,讓學生們在玩中科學素養和探究能力得到培養。本冊教材涉及50多個活動,其中還包括10多個拓展活動。在教學中我和學生一起“搜集天氣資料”“養小雞”,“種花”,“發布天氣消息”等等。學生在這些不同類型的活動中扮演著的不同角色,極大豐富了孩子們學習生活;在教年《水的三態變化》、《蒸發》、《小水珠從哪里來》、《固體、液體和氣體熱脹冷縮》、《混合》、《分離》、《混合的變化》、《燃燒》、《生銹》幾課時我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象尋找材料,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和能力,學生非常喜歡。雖然收獲很多,但是在教學內容多,容量大,課時少的情況下,怎樣更合理的安排教學時間這一問題我處理的還不夠好,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將不斷探索與學習,在理解理念,深挖教材上下功夫,為學生提供闊的探究空間。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3
隨著期末的來臨,我所教授的三、六兩個年級都已經結課了,隨后的復習與考試也在一周之內進行完畢。閑下來的時間,翻看著教科書與教案,總感覺還有些什么事情該做而還沒做,看來看去才發覺一年的教學任務雖然結束了,但它留給我好多問題需要時間去慢慢的、細細的思考,下面便是我這兩天來所想到的一些想法。
科學課的教學,幾乎每節課都是新授知識,很少有數學、語文、英語課那樣的練習與測驗,所以每節課的教學設計都完全不同,細數這一年來的幾百個課時,我發現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都值得我去好好的整理與歸納一番。
比如說:引入這一環節,該如何去設計才能在短短的幾分鐘內高效率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夠緊扣課題;教學過程中的步驟該如何銜接緊扣,才能夠自然而然而不是直接生硬的進入到下一環節;在學生對新知識感到迷茫時該用什么適當的辦法引導他們而不是直接搬出結論填鴨給學生;學生們特別感興趣的實驗是我直接講述怎樣去做還是讓學生自己先動手體驗發現問題后再指引他們想辦法去解決;板書設計又需要做到什么;課堂時間該如何合理調配,等等。
這么多細節該如何去做才能做到更好,我覺得首先要熟悉教學內容,通覽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抓住重心確定教學內容,分析難點制定突破措施;其次還要了解學生,小學生雖有一定的生活常識與經驗,對科學又充滿了好奇心,但到底該怎樣正確引導他們把這種生活常識與經驗轉變成科學概念,是一個需要研究與探索的問題;再次考慮教法,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能帶領學生走向科學知識殿堂,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科學的樂趣所在。
思考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提高,不斷的思考才能不斷的尋求自己的問題所在,才能改進不足,這個過程離不開慢慢的摸索,前進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我將在下一個學期的開始繼續摸索著前行。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4
古人曾這樣說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蹦侨绾尾拍茏兡?變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為一個從事科學教學的老師,不僅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善于進行教學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現我根據自身經驗談一談如何進行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一、要充分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能不能真正地到達反思的作用,關鍵是看他們能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能否有助于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領悟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科學教學不一樣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它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更廣,正因科學涉及到物質世界、性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眾多領域;需要的課前準備更為充分,正因科學領悟需要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在科學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這天,學生早已變成教學的主體,而教師的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沖突,作為教師務必更新自我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而這一過程教師務必要及時“反思”中快速地轉變過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構成不是短時刻內完成的,它是學生不斷地理解與內化的漫長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構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為了學生科學素養的構成,在學生的科學啟蒙階段即小學階段,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顯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感受科學魅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構成影響學生生命的潛質。
從上述看來“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也是提高教學的捷徑,因此教師務必歸納出自我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要認識教學反思對于教師的重要性。
二、要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誤區
雖然當前科學課還不如語文課數學課那樣受社會重視,但教師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師不能進入以下誤區:
。1)過分強調科學探究的領悟方式。
科學探究是一種領悟方式,是眾多領悟方式中的一種,顯然不是惟一的領悟方式?茖W課堂中有效的領悟需要整合不一樣的領悟方法,需要將教學資料、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思考。比如說,科學實驗課就要以探究活動為主;科學考察課就要以觀察為主;科學閱讀討論課就要以閱讀、討論為主。
(2)過分追求由學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識。
新課程是強調知識的構成就應是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活動構成的。但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識都要讓學生去探究,這根本不現實,正因有些知識受學生閱歷,器材,條件,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根本無法進行探究。
。3)過分重視學生探究潛質的培養,忽視了科學概念的構成。
學生科學探究潛質的培養與科學概念的構成是同等重要的,它們相得益彰。在教學活動中,科學概念的構成是依靠探究活動的,且探究活動與具體的科學資料分不開的,學生對探究的明白不會也不可能脫離科學資料而孤立進行的。
三、要認真地進行科學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的規律及評價體系,教學反思一般從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教學資料的有序性、教學結構的整體性、教學方法的確切性、學生參與的用心性、反饋矯正的'及時性等方面進行反思。為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我認為不必須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主要要進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后反思時,就就應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決定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茖W課上概念的構成都務必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構成合作、交流、探究等潛質并建構科學概念。因此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務必是教師在課后認真反思的一個重點。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刻是否恰當?茖W課的領悟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關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上需要探究的問題而準備的,且所帶給的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聯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體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即帶給的材料是不是有結構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時刻也是相當重要的,正因學生在科學課上對于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因此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學課的領悟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為主,但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這是正因教師只關注了活動的形式,而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因此,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思考學生思維的深度,再思考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明白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總之作為一名鄉村的科學教師,只要認識了反思的重要性,不好誤入反思的誤區,認真正確的進行反思,就會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能變、能通、能久,從而科學教育教學工作,使科學教育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臺階。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5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教育的職責和目的是:注重培養同學良好的科學素養,經過科學教育使同學逐步領會科學的實質,樂于探究、熱愛科學,并樹立社會職責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進行具體操作,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構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構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當科學啟蒙任務的科學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協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學習這門課程有利于小同學構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發明潛能,現將自身的科學反思談一下:
一,鼓勵同學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采取更適合同學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同學來說有的資料同學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同學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同學敢想敢問敢于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同學感到教師與同學平等相處,一齊探索,研究。若同學提出的問題與教學資料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進取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績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同學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同學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同學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能夠經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同學學習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同學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同學,課堂提問不是教師的專利或某些同學的專利,每個人都能夠提問,也僅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身的思維才干得到發展。
二,引導同學會問。
同學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經過示范提問,向同學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同學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同學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同學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同學的質疑本事。如教四年級科學《固體、液體和氣體》,出示課題后,引導同學質疑。問同學:誰能分清固體、液體和氣體?你能舉例說明嗎?為更好地理解物質的狀態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同學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
3.從矛盾之處質疑
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協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于小同學構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發明潛能。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6
教學內容是以生活中常見的大樹為觀察對象,以學生初學科學觀察的一般發展過程為線,通過幾個依次遞進的結構活動,讓學生經歷并體驗一次科學觀察活動方法及其意義的過程。作為學生科學學習、科學觀察的入門課,若能上好這一課,將為學生今后學習科學奠定良好基礎。為此,在教學設計時,我努力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通過教學的實踐,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經過課后的反思,我有以下體會:
本課教材,近似于一個初學科學觀察的孩子講述自己一次學習科學觀察的經歷。教材僅只有幾幅圖片和幾行文字,讓學生進行觀察,能看到的內容是有限的。如何讓學生初步學會觀察?我在教學設計中依次安排了三次觀察活動:活動一,觀察圖片上的大樹;活動二,回憶看到過的一棵真正的大樹;活動三,實地觀察一棵樹。作為教師的我,角色也應該轉變,應從傳播者轉為促進者、引導者,做學生探究成功的伙伴。所以在上課時不能放任自流,完全任由他們去獨立探究。應從開放的時間、空間、材料、信息當中巧妙的調控學生的探究活動,逐步讓學生學會能自主合作地參與探究學習大樹。
在活動一的觀察活動中,學生所能看到的東西是有限的,有的學生只能回答“我看到了一棵大樹”。對于這樣的回答,其實不必在意。因為在學生的頭腦中還沒有形成科學觀察的概念。在活動二中,讓學生回憶看到過的一棵真正的大樹,有的學生回答的也只是對樹的一些零星感覺。但是,經過提示再去看一看,能看到更多的內容。有的學生這時候才明白自己還沒有仔細地看過一棵大樹,希望知道得更多的愿望也產生了,科學觀察便從這里開始。在活動三中,我安排了進行實地觀察的三個階段:一、讓學生感悟觀察,明白觀察就是有目的去看。二、討論:我想觀察什么?怎樣觀察到更多內容?通過討論,讓學生體會到觀察是眼、耳、鼻、手(皮膚)等的多種感官的綜合活動。三、進行實地觀察。通過這一系列有序的觀察活動,幫助學生把感知從隨意轉化到有目的的狀態上來,知道有目的地看是觀察活動的基本要求,經歷一次科學觀察方法及其意義的體驗過程。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7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覺得首先應更新教育觀念,采取更適合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我們作為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為什么會形成火山爆發和地震?蠟燭點燃會有哪些變化?學生帶著問題產生好奇,走進文本。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太陽和影子》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么自己始終追不到自己的影子?”其他學生聽后哄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么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么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溫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蓖瑢W們都非常好奇,認真地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熱愛科學,對科學現象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學課的開設正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的。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仍沿用那種僵死的教學方法,其結果只能是倒學生的胃口,抹殺學生求知欲望。我們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去認識科學,并鼓勵他們去探索科學的諸多奧秘,只有這樣才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理念。
我覺得作為一名小學科學課的教師,應該時刻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每一節課,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好的體驗、探究的過程,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8
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探究是滿足兒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對于保護兒童珍貴的好奇心至關重要。學生可以從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興奮感和自信心,并煥發出內在的生命活力。如果在進入學校后就宣布禁止兒童開展探究活動,不僅違背兒童的天性,而且不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兒童進入學校以后,不僅不應禁止他們探究,而且應該對他們的探究提供支持、鼓勵和幫助(包括適時地提供工具,在必要的時候教給他們更有效地開展探究的過程與方法等),以引導他們最終能夠找到他們感興趣的那些現象和問題的解釋或答案。
。2)、探究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第斯多惠就曾說過,要給予兒童真知,更要引導他們主動尋求真知。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教人以漁。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或信息,對于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學習亦具有重要意義。
。3)、探究過程本身不僅可以使兒童的思維受到最好的鍛煉,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而且是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培養的主要途徑。這對于兒童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十分關鍵。從中習得的科學過程與方法,對于兒童參與生活中與科學相關的問題解決與決策,是個重要的基礎(與科學知識同樣重要)。從廣泛遷移的角度來說:,學會科學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判斷能力、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力)的最有效方法,這對于他們謀求進一步的生存與發展,獲得生活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
(4)、由于探究過程需要探究者綜合運用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這對于增進和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將其融會貫通,十分關鍵。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在一個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獲得了新的理解,產生出新的意義,正所謂“溫故知新”。
。5)、探究過程中需要學生們合作、交流和各種協調一致的嘗試,這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和經驗,可以幫助兒童學習按照一定規則開展討論(而不是爭吵)的藝術,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贊賞、分享、互助,等等。這種客觀開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長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而上述這一切,是我們幾十年追求的科學與民主這一國民精神的基石。這種思維與存在方式應當從孩童時代抓起,否則就只能產生出一批批盲從、獨斷、不寬容的人,他們在理智上必然缺乏獨立性、自主性、批判性。
。6)、在親歷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挫折與失敗、曲折與迂回、成功與興奮,這其中的許多感受和體驗是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精神的意義與價值的基礎。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學生走了彎路,甚至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師直接給出解釋,但此時學生對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為教師講授的一個很好的前奏和準備。而且,學生仍可以從這一親歷過程中學到不少東西。小學教師教學反思教師教學反思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9
(一)
這是一節很簡單的課,但也是一節非常難實施的課!為什么簡單?因為這節課涉和的的知識內容小朋友們有很多的經驗,他們知道大樹一年四季的變化。為什么難?因為要三年級的小朋友能夠持續地去觀察那上有很大的難度的,況且還要他們不忘記錄。就課本最后的那張記錄表,試想讓成人去記錄那也是有相當的難度的,何況是剛接觸科學不久的小朋友呢
(二)
1、在目前全球氣候變暖大環境下,在南方的9月底10月初來進行類似的教學活動變得越來越困難,植物許多變化都還沒有教科書中所講的那么明顯,對同學的感性認識上得不到的足夠強烈的沖擊,應該在課堂上多加入一些多媒體教學,也要讓同學了解到為什么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實際中的有一定的差異,最好是能加入一些天文地理知識,如地球緯度與溫度的關系等。
2、作業本中第2大題出示了一張油菜花的圖,要求同學推測出油菜花會發生什么變化。感覺同學在做這類主觀題時明顯偏累,需要在上課時更多幫同學分析簡圖中所處的階段 3、同學對資料庫中的內容興趣很高,會提前在此課時提出相關問題,需要在上課前吃透這局部內容,并準備相關資料,進行對比聯系,可以更好提高此課的教學質量。
4、本課情趣導入可以利用“羅莎”臺風影響,先和同學談臺風,談臺風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對小動物的影響,同時也有對植物的影響,比方大樹倒伏、果實與花朵被打落、一些花的花期延后,枝條折斷等,這些是同學最容易想到的,等同學說出這些情況時就可以引導他們去想一想,假如沒有這次臺風,這些植物會怎么樣發展下去,能很自然地進入本課的學習。
5、關于作業本P6選擇題第2題觀察記錄一棵樹的變化中,有很多種方法供選擇,但是選項比較籠統,還是用擬人法比較好。可以把題中的樹比作人,
選項A可以講故事,平時經常抱爸爸,兩只手能相互扣到,可有一次爸爸去參與美食節兩個月,等爸爸回來時再抱爸爸卻發現兩只手卻怎么也不能抱到,去做褲子時那卷尺量出來的尺寸也大了好多,用這樣的方法能觀察出爸爸的變化,同樣也能丈量出樹干的粗細變化。
選項B讓同學回憶樹冠的位置,跟人的頭頂和頭發一樣,都在最高區域,落葉就像人掉頭發,人大量掉發標明人有變化,樹大量落葉也標明有變化。
選項C同樣是用頭發來形容,人由黑發變青絲,樹葉由綠葉變黃變紅也是有變化。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0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這一時期是培養學生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茖W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于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F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以下幾個觀點:
一、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二、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三、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四、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
五、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1
空氣這部分內容較以前有了更加充分的設計。這一課從談談你認識的空氣開始,到捕捉空氣并觀察空氣,再到比較水和空氣的異同。沒有像以前在有關空氣的特征上追根揪底,搞不靈清。所以,這節課的氣氛非常輕松!有了前面對水的認識,通過比較,學生能夠輕松的建立對空氣的認識。這節課的幾個活動設計雖然很簡單,但學生興趣極高。特別是捕捉并感受空氣以及畫風這個活動。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2
三年級的《科學》教學終于完成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還算不錯,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記錄下來,以促進自己不斷提高。
感悟一:準備好豐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動效率的根本保障。
在開學備課時,我就擔心第四單元《電》的教學對老師、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本單元教學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如:小燈座、開關、電池盒等等),沒有這些探究材料,學生的自主探究將會大打折扣。還好,學校訂購了學生學具,里面的材料雖然不是太好使用,但畢竟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實驗,自主探究了。在第12課《讓燈泡亮起來》活動中,學生人手一套材料,他們通過看一看(觀察各種材料的特點)、連一連(利用手中的材料連接一個簡單電路)、畫一畫(將發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如實地畫出來)、猜一猜(猜測電的流動路線)、想一想(有的連接方法為什么不能使小燈泡發亮,從而認識短路與斷路)這一系列的活動,初步建立了電流、短路與斷路這些科學概念。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又出現了新的材料:電池盒與小燈座。在課前準備材料的過程中,我發現學具中的材料由于制作比較粗糙,燈座與燈泡的連接,電池盒與導線的連接有一定問題,為學生的探究學習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大大降低了實驗探究的效率。針對這種情況,我利用學校原來實驗盒中的材料(導線、電池夾等)自制了一些教學用具(如:四接線頭和六接線頭盒子等),能保障學生有效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每次上課之前,我都要檢測一下實驗材料,親自動手做做實驗,因為有時候看似簡單的實驗,可能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只有教師做一做才能發現問題。同時,還建議老師們在上課前多準備1-2套分組材料,這樣萬一有小組因材料出現問題時就可以及時更換,確保教學效率。科學教師不僅擔負著備課、上課的教學工作,同時課前合理選擇有結構的材料,制作教具,準備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這些課前準備工作,教師一定要抽出時間,精心準備,因為它是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根本保證。
感悟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重要載體。
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多元化的,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課只注重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還需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每次上課前,我都會對每課的教學目標進行一個定位與解讀,再將這些目標分解到各個教學活動中去,力求通過一節課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都能有所得。如:我在上評估課《導體與絕緣體》一課時,我通過讓學生經歷檢測一塊橡皮的活動,讓他們學習科學嚴謹的檢測方法,明白每一步實施的意義,從而培養他們科學嚴謹的科學態度,再讓他們運用所學到的規范的檢測方法檢測更多的材料,并作好記錄,通過整理檢測記錄發現導體與絕緣體的特性及其它們在生活中的運用。一節課教學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學生經歷了從推測——科學檢測——構建認知的探究過程,學會了科學檢測的方法,建構了導體與絕緣體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感悟三:合理運用科學記錄本,達到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
本學期,改變了以往科學本只是用來完成課后練習的做法,而是期望體現一本多用。在本單元教學中,我做了一些嘗試:課堂上,科學本是學生記錄實驗現象、設計制作方案的實驗報告單;課后,它是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的記錄本。從作業本上,我能清楚地看到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思考、探究的足跡,真正了解到每個學生在課堂、課后的思維與研究軌跡。同時,我還將它作為與學生書面交流的橋梁,每次批改作業時,我不再是單純的打個等級,而是對于他們的點滴進步與期望用鼓勵性的語言進行交流。下一步,我還將鼓勵學生利用這個平臺與我交流,了解學生的需求,走進學生的心里,更好地為學生發展服務。
反思一:關注細節,打造亮點。
回顧所上的一些課,為什么總感覺缺少一點精彩?反思原因,實際上是自己在課堂教學中過多地注重對教學的預設,哪怕是一個環節或一句簡單的問話,我都會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桿見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于自身課堂臨場洞悉力不強,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與技巧,有時候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節外生枝”的提問,即使讓學生對這些生成性的問題進行研究,也只是簡單的一帶而過,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時機,合理開發成的課堂資源。誠然,備課前對教學活動的預設能保證教學活動有序有效地開展,但我們的備課不能設計的太完美無缺,還需要留一些空白讓學生“潤色”,很多有經驗的老師,他們就是善于運用智慧去捕捉課堂中每個細節,將“意外”轉化成動態生成的資源,于是造就了一個個精彩的課堂。的確,課堂教學無小事,作為教師只有不斷從小事中、從細節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從“小處做出大文章”。
反思二:如何以教材為藍本,把科學課上新、上活?
反思自己的教學,雖然能夠比較扎實、有效地達成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但感覺按部就班,創造性不強。如何將教學活動從有效到高效,以教材為藍本,結合學生實際,合理地加以創新和升華,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自發的內在需求,這是我今后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三年級下學期科學教學反思
三年級科學課程是要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為重點的,適應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因此在科學教學工作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3
一、親身參與,收集“證據”
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注重學生親歷研究的過程。在活動中,經過研究性學習的進入問題情境、實踐體驗、表達交流等階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猜測結果,制定計劃,收集整理信息資料、進行表達與交流,實施調查研究、實驗研究和文獻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進行著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活動,自己去尋求問題的結論或結果,開展探索性的學習,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體驗到科學探究過程中收集到“證據”從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掌握淺顯的科學知識,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在《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一課的教學中,我就將學生分成四到五人一個小組,他們通過觀察自己帶來的各種物體,首先提出問題——玻璃瓶在水中是沉還是?然后根據觀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經驗及課前了解到有關信息進行猜測:會沉,會浮。制定出驗證猜測結果的實驗計劃。教師設計探究情景:你有辦法讓它沉下去嗎?1:把里面灌滿水2:用沙子填滿。3:我覺得只要往杯子里裝任何東西都可以的如何將這些物體放入水里去驗證?然后將小組制定的計劃付諸行動進行自己去進行物體沉浮的實驗,進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記錄,收集與物體沉浮相關的信息,思考在這個玻璃瓶由浮變沉的過程中,什么改變了?(裝了水)水多了,什么改變了呢?(重量改變了)。進行全班交流,討論物體沉浮與物體的哪些因
素有關,又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他們就是通過研究性學習進行著科學探究,較好地完成了本課的學習,學生對物體沉浮的問題更加關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進行物體沉浮實驗的簡單方法。要讓學生先作出預測,還要把預測寫出來,用預測推動學生發現,再啟發學生觀察,進一步收集“證據”加以驗證。
二、利用“證據”,發現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現象進行導入。先請學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著啟發學生對猜想進行驗證,從而引出了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一節課所要研究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的問題上,自然而然的進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探索興趣。通過教學導發現問題,并要解決問題的能發現《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秘密
并提示學生做好觀察記錄。讓學生把他們列舉的共同點記錄下來;認識實驗變化,獲得科學事實和科學數據就是“證據”,再讓學生經歷從觀察收集“證據”到整理、分析事實材料、作出結論的過程,對照記錄進行比較、反思,反復經歷這樣的過程,逐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從不同層面發現科學現象。放入水中它是會出現什么現象?撈出來再倒,這個小玻璃瓶就會浮了。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小玻璃瓶發生了什么變化?(小玻璃瓶變輕了。)小玻璃瓶變輕它就浮了。所以我們說減輕物體的重量,物體就會由浮變沉。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過改變什么實現?改變玻璃瓶的重量。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發現證據,發現事實、發現數據,并用證據、事實、數據來說話,還啟發學生發現減輕物體的重量,物體就會由浮變沉來并能加以解釋。
三、分析“證據”,尋找規律
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要求他們作好科學探究的記錄,并查找相關的資料,作為解決本小組問題的信息資料。根據所收集的資料信息進行分析,看能否運用在小組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作為進行交流與討論的有力證據,讓同學和老師的進行討論,提高他們正確處理和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在《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學中,在研究物體沉浮的原因時,3學生領取材料,學習記錄單,分小組進行實驗,并按“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的實驗記錄單”記錄,許多學生他們還舉出了玻璃瓶、浮標、鐵石頭釘、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認為重的物體會沉,輕的物體會沉,體比較輕,在水中就會浮的例子。但經過同學的反駁,他們便發現他們原來的認識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實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結論也是不正確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確的結論,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確的信息資料來證明,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針對學生提出的設想教師啟發學生在課后進行驗證實驗,啟發學生學會評估,評估是探究過程的重要環節,學生通過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啟示,為什么探究的結果與事先的預測不一樣,探究的設計和計劃的進行過程是否有缺陷,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些都需要學生去反思,只有通過這樣的反思和評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組確定的探究問題,并由專人
負責記錄,大家提供相關的知識點,思考與討論問題的答案,然后由組長或組長指定的學生向全班表達本組探究的結果或結論,將本組的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分享,你要讓學生先作出預測,還要把預測寫出來,用預測推動學生發現,再啟發學生觀察,并提示學生做好觀察記錄。讓學生把他們列舉的共同點記錄下來;認識實驗變化,獲得科學事實和科學數據就是“證據”,再讓學生經歷從觀察收集“證據”到整理、分析事實材料、作出結論的過程,對照記錄進行比較、反思,反復經歷這樣的過程,逐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從不同層面發現科學規律。
通過研究性學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能較好地幫助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學學習中促進科學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大目標的有機整合。
新課程強調: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而且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我遵循這些理念開展以引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探究氣氛也更活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教學需改進之處:教師進一步提高教學駕馭能力,調控好學生做實驗的氣氛,要使學生聲音很小,大家能做到靜靜地在這里實驗、記錄等等。輕聲討論時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組里面為主,匯報時聲音應該
大,那是向全班同學匯報的,所以這里上科學課探究的氛圍途徑非常好,很適合上科學課。
教師與學生之間在探究過程進一步互動,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在思維、智慧上碰撞,從而產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觀念更加完善和科學,產生“1+1>;2”的效果。使教學活動成為師生合作互動是教學系統,使教學活動成為培育探究科學奧秘的“探路者”集訓隊。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4
一個民族的興旺離不開創新,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深知上好科學課和開展好科學活動,是非常重要的?茖W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因此科學教學必須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行設計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結論規律,自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怎樣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以下談談本人的一些反思和體會。
1、依據學生的好奇心,要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好奇是孩子明顯的心理特點,他們對周圍任何事物都充滿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應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給予理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勵孩子多思考,多提問題,有意識的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要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從中獲得知識,對自然界的有些現象,學生經過親身探究才能產生認識,才能提出新解釋,新假設,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舉措。
親身探究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能得到培養,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通過親身探究,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批評性思維以及創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養。
3、在探究活動中,建立合作的師生關系。
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學課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課堂上獨立的思考、想象、選擇,做出決定。課堂上應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進行一系列的創新活動。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也是情感的交流。當我們在互動過程中,達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處”時,學生成了真正的學習主人,才能敢想、敢說、勇于創新。
4、創造條件,正確引導和訓練學生創新能力。
每一位科學課的老師都應有這個認識:科學課的學習內容已不僅僅是教科書,而是學生生活周圍廣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因此科學課教學要充分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教育資源,將學生的探究活動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對學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生會各種不同的探究方法。學生在探究中會遇到一些問題與困難,這時,教師應進行適時的引導,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學生遇難而退。同時,教師還可將有關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發現,以達到培養認識事物的目的。
總之,教師在上科學課時要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的自主能動性,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培養人才的搖籃。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5
古人曾這樣說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蹦侨绾尾拍茏兡?變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為一個從事科學教學的老師,不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善于進行教學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科學教材已經走進了我們的課堂,現在明顯地感受到觀念需要更新,角色需要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凸現,但如果我們對現在的科學課教學現狀進行仔細觀察和冷靜地分析后會發現,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探究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但往往忽視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整理
發現和提出問題是進行探究的前提,學生如果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不能進入探究活動。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啟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明顯增強,如在引導學生進入探究活動之前最常說的話就是“對于這個現象,你都有什么問題”、“針對這個現象,你還有什么問題”等等,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問題,但往往沒有注意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導致常常抱怨學生不會提問題,在課堂上“亂想”、“瞎問”。這樣做的結果直接會導致學生提出的問題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探究價值不大的問題。例如在教《沉與浮》這節課時,出示了一段潛水艇在水中沉浮的錄像,然后對學生說:“對于水中的潛水艇,你都有什么問題?”話音剛落,學生們紛紛舉手要求發言。
生1:潛水艇在水中為什么能沉下去?
生2:潛水艇在水中為什么會浮起來?
生3:水中的潛水艇為什么能浮起來,也能沉下去?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從上面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學生提出的這幾個問題都屬于同一類,如果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導學生加以分析整理的話,那么讓學生繼續再提,學生也只有“亂提瞎問”了。其實,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整理,這不僅有利于讓學生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同時也是對學生樂于提問這一行為的肯定和鼓勵,從而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一舉三得,作為教師何樂而不為。
(1) 對教學過程中難點處理的反思 。作為教師,每節教案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后得出的,但是在實際授課時,有的覺得得心應手,效果頗佳;但也有的則覺得別別扭扭,死板教條。如果及時記下當堂課的心得,在下一輪教學中吸取其教訓或借鑒其經驗,這樣若干年后,一定會提高課堂效率,改善教學方法。例如在上科學三年級下《水的三態變化》這課時,第一節課我在301班上,就直接跟學生說水的三種形態可以相互轉換,但是僅僅用語言解釋形態間的轉換是受熱還是受冷,學生很難接受,聽了迷迷糊糊,就算當場記住了,過會就會忘記。我想如果繼續這樣教,其他學生肯定也接受不了,于是在上302班時,我就先準備了一些材料如一杯冰,一些食鹽和水。用常見的材料作為例子來說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就快就理解了。將抽象變為直觀,增強了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有效地解決了教材中的難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本節課的反思及時寫到教案中,到下次教學時繼續采用此方法,大大節約了備課時間。這樣既有利于教學經驗的積累,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技藝。
(2) 對課堂教學時間安排的反思。小學科學課看起來每冊每個單元是獨立的,但是仔細一看,實際上有很多的聯系。我們每次上課的導入部分,很多就是利用復習來導入。利用學生以前所學的知識再加深新的知識。但備課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出現一些失誤或缺漏,如學生對相隔時間較長的知識的掌握和記憶情況,及相關學科的知識的學習情況等。教師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會影響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反思,找出失誤和缺漏,把這些相關情況記錄下來,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為以后教學中的借鑒。如教《日食和月食》這課中,我剛開始想從學生那知道一些關于日食和月食的神化傳話,以致提高學生學習的熱忱。但是結果出乎我的意料,竟然沒有學生知道,看到這方面的空白,我馬上對教案進行了補充。在課前自己準備了一些關于日食和月食的傳說,也布置學生去收集資料。最后學生從資料中學習到了科學家們為了研究日食和月食,他們不惜千里奔波,甚至冒者生命危險去探測的精神。為后續的學習有了更大的動力和興趣。
。3)對教材中細節問題處理的反思。 教材中有些知識內容并不是重點和難點,但對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幫助。有時教師往往會忽略學生的認知水平,想當然地認為有些知識學生很容易掌握或早應該掌握,但事實并非如此。在教日食包括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環食時,我覺得學生應該根據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最后一問,竟然連幾個優秀的學生都不是很理解,這使我意識到先解釋這幾個名詞是很有必要的。在講清了這幾個概念以后,學生在日食的模擬實驗中,很快就可以模擬出了。這樣就很好的解決了日食發生的全過程。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實驗解釋天文現象,這著實讓他們非常高興。
二、科學課教學反思究竟該反思什么
為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我們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我們主要進行四方面的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后反思時,就應該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斷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科學課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須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構科學概念。因此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必須是教師在課后認真反思的一個重點。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間是否恰當。科學課的學習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關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上需要探究的問題而準備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聯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體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結構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時間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學生在科學課上對于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茖W課的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為主,目前教師已經認同這一學習方式,且開展得轟轟烈烈。但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這是因為教師只關注了活動的形式,而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合作學習是指學習者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務,在明確責任分工的基礎上,以小組或團隊的形式進行的學習。因此,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考慮學生思維的深度,再考慮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在以上四個方面,筆者認為對材料和探究小組的反思要花更多的時間,因為兩者決定著科學課的成敗。另外教學反思不一定是反思缺點,對于課堂中精彩的生成,機智的處理等也可以進行“返思”,以便在日后重現。
《易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如何才能變呢?變首先要思。作為一個從事科學教學的老師,不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變、才能通、才能久。
我覺得作為一名科學課的教師,時刻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認真研修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并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使科學課上的更好。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2-13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1-11
小學的科學教學反思范文11-05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1-25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與教學技巧11-06
小學科學教學總結與反思11-23
小學科學能源教學反思11-12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范本11-13
小學科學教學的反思范文11-03
小學科學教育教學反思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