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通用2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
在經過幾次試講后,我又對教案進行了修改,確定了本節課主要是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問題。但上完課后,閻老師又進行了點評,讓我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原來的設計還是以傳統的方式呈現圖,讓學生觀察圖尋找數學信息,并根據相關的信息提出問題。但在這一課中,既然教材呈現了兩個問題,可以直接拿出來,讓學生讀題并補充條件,這兩個問題解決完后再來填寫表格,討論12只小兔安家的問題,即研究12與除數的關系,這里都用到了得數是12的乘法口訣。老師應明確本節課和上一節課的區別,第一課時《長頸鹿與小鳥》是利用乘法口訣解決問題,而本節課是利用乘除法的互逆關系來求商。在縱向觀察表格時,老師應點明這一點。對于練一練第1題也不能刪,必須讓學生做一做,可再補充一道題,如48×14=672,672÷14,672÷48,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利用乘除法的關系解決問題。練習題中的第3題,第5題分別用到了得數是24的乘法口訣和得數是18的口訣,這一點也可以在評講的過程中讓學生意識到。
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會多思考多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即使覺得再簡單的課,也要拿出來和其他老師共同探討。我想不同的人在一起交流一定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這樣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也會更加透徹。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
這節課的內容比較枯燥。我利用課件“猴媽媽分桃”,創設教學情境,引入例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為學生創造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給學生留下獨立思考的空間、合作探索的時間,讓學生在交流法中通過用擺小棒的方法求商培養動手操作能力獲取新知,有的用依次減的方法、還有的用乘法口訣,使學生了解不同的求商方法,在比較中選擇簡便的方法。這樣即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會到探索的快樂,又培養了合作意識。但學生在選擇求商的最佳方法時出現分歧,說明學生擇優的能力還有待提高,今后在這方面我要加強培養。
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又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使整個教學過程在活動中完成,以活動促發展。通過這節課我認識到要上好一節課不但要備教材,備教法,備學法,還要備學生,這樣才能恰當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
整節課注意到了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教學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思考、獲取新知、發展能力,使他們的綜合素質不斷得到提高。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3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第二單元第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平均分在本單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學習除法的基礎。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設計了各種生活情境,先通過觀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從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為今后學習除法打好基礎。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別是分一分時,學生們都要自己的分法,體現了分法多樣化,但最后還是覺得用乘法口訣最快最方便,這一思維的提升,鍛煉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自信心。
在鞏固練習的環節中,我精心設計練習,從基礎題——感受“平均分”,到提高題——辨析“平均分”,最后回歸生活——升華“平均分”。
40分鐘的課堂轉眼結束了,師生在民主、活潑地氣氛中學習著、成長著。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4
1、本節課主要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通過學生合作觀察探究、相互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幾何知識的教學重要的是建立空間觀念。由實物抽象出實物圖形,是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一種有效途徑。教學時先出示積木,小組合作擺成和老師一樣的圖形,找到物體的前面、上面和左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畫出物體的前面、上面和左面,并能從這三個面觀察到物體的不同的形狀,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通過讓學生觀察、想象,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能說出從某個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認識物體的前面、左面和上面是觀察物體的前提。在這一節的教學中,我以“簡單的活動,真實的感受,有效的學習”這一想法為指導,引導學生逐步認識物體的前面、左面和上面。利用積木,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不僅認識了物體的前面、左面和上面,更身臨其境地體會到觀察的位置決定著觀察的結果,為后面的學習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是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和寫。通過教學,力求讓學生初步知道數位及數位意義,理解十進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學會并掌握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進一步培養學生數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信趣。
在教學設計時,我先復習數數、數的組成,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例4,探究幾十幾的讀法和寫法。讓孩子們用小棒擺數(教師報數,孩子們擺數),其中讓學生兩人一組擺出24根小棒,先說說它的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應擺在計數器的哪個數位上?4根呢?孩子們帶著這樣的疑問在計數器上撥珠表示24,邊撥珠邊敘述:2個十在十位上撥2顆珠,4個一在個位上撥4顆珠。這樣使學生通過感受具體的事物(小棒)到半具體半抽象的事物(計數器)到抽象的數這個過程,來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寫。通過學生觀察、思考、對比,加深了他們對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教學讀法和寫法時,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經驗,在體驗中學習,在操作中學習,逐步學會自己掌握學習規律,并從中歸納知識,注意由易到難,逐步引導學生擺小棒、撥珠、讀數,由直觀到抽象,增強學生數感。
在例5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已先撥珠再寫數,或直接看圖寫數。體會當個位上一個也沒有時,應用“0”占位。加深了對數位意義的理解。
在例6的教學中,通過在計數器上的十位撥珠邊撥邊數,1個十,2個十,3個十……10個十,“10個十是100,在數器上還可以怎樣表示?”請他們表示100,他們想出一個新的數位——百位。通過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十進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方法,動手、動腦去讀數,寫數,從直觀到抽象,逐步感知十進制記數方法,加強對計數單位“個、十、百”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主動發展,自主構建知識的良好學習態度和習慣。教師應盡量給學生“動”起來的機會,通過以“動”促思,以“說”促思,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他們進行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里需要進一步的讓學生去說,撥出數并說一說它的組成。但是這一點我做得還不到位。在這節課上,教學環節之間需要進一步聯系密切,整節課在師生的互動上還有點欠缺,教學效果不是很明顯。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6
二年級,在整個小學階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學期數學教學是落實對兒童少年的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判斷、推理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等。著眼于發展學生數學能力,通過讓學生多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和用途,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次課上,我在教學設計上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學生”,使學生建立“做數學”的理念,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實效性。
1、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
我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個課堂氣氛活躍,通過擺一擺,配一配、連一連、讓學生在獨立嘗試解決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匯報都興致勃勃,參與熱情很高。
2、注重層次性和思考性。
活動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具有層次性。如“兩兩配”到“三二配”最后到“二四配”,由易到難,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使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提高。本節課我盡量設計些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這些教學內容很具有層次性和思考性。通過這幾個活動,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3、注重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問題和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問題是培養學生的一種數感、一種生活問題數學化的感悟。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則是檢驗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搭配要按一定的順序,才能不重復、不遺漏。教學中力求做到問題的提出具體、明確、到位。有效的引導學生思維有具體逐步過渡到抽象。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為學生提供了充分探索與交流的空間,水到渠成的讓學生掌握了搭配的規律并提升歸納了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問題的提出不夠明確,是不是能夠放手,讓學生自己試著提下呢?
2、課堂的教學語言不夠嚴謹,特別是有些過渡處理的較為生硬。
3、課堂教學的評價有待進一步改進。
總之,這節《搭配中的學問》的課堂教學,雖然關注了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走進課堂,使數學教學更具體;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培養創新思維。但是,課堂教學總是有許多的遺憾、許多的瑕疵,在許多的細節中一定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需要我進一步反思和總結。
通過低段組教師的交流與討論后,由我來執教這一節課,我覺得也是給我一次煅練的機會。經過兩次的教學后,感受頗多,現反思如下: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這個內容的教學與以往的相比有很大的區別:老教材特別強調被乘數和乘數的位置,要求列出的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數當做被乘數,把份數當做乘數,位置不能顛倒。而新教材則著重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感悟乘法的意義。"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一節概念課,內容比較抽象。在設計方案時,我思考如何實現新課程標準所明確指出的"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讓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的產生過程是有其必要性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自主動手操作,觀察,探究,思考,對乘法產生親切感,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呢?
一,創設情境,參與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來進行導入,并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學習,產生學習新知的需要。
二,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通過觀察加法算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相同加數。在說與寫長長的同數連加算式的活動中,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相同加數連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確實實很麻煩,從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怎樣讀簡便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一種比較簡單的表示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匯報情況,適時地引出乘法。這樣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并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簡化方法之后才呈現出來的。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三,應用新知,自主練習,解決生活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練習環節。先通過觀察公園游樂場的情景圖,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這些問題中自主選擇,并用今天學習的乘法知識解決問題。再呈現一些鞏固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乘法的意義,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系。最后一道開放題。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促使學生發現不同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在活動中練習,在練習中交流鞏固,雙基得到了很好的落,開闊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四,學生小結,暢談收獲,前后呼應。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引導學生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從而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
但課無完課,在教學中,有的環節點得不夠多,不夠透。特別是在說乘法意義的環節中,學生對于幾個幾的理解還沒有到位。還有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評價與練習的處理上不夠到位,特別是第一節試教時,練習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有點走過場的味道。在第二次教學時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但處理得還是有點倉促。在時間的安排上也需要一定地調整,分配得不是很貼切。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7
《數松果》的教學目標是: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5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
2、會應用5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計算,并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本課是學生學習乘法口訣的第一課時,雖然有些學生已經會背乘法口訣,但還沒有真正地理解乘法口訣的含義。
因此,教學時,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編制5的乘法口訣的方法及探索5的乘法口訣的規律上。學生掌握了編制乘法口訣的方法,為后面學習其他乘法口訣打下扎實的基礎。
本節課力求讓學生學得輕松,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在備課時預設學生第一次編制口訣有困難,準備師先講解示范編前三句口訣,再多用些時間進行探索和交流,而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有部分同學已會背口訣,編制時脫口而出。因此,編口訣的時間縮短,把學習重點放在探索5的乘法口訣的規律上,使學生在真正理解口訣含義的基礎上加以記憶應用。
總之,本節課從童話故事入手,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果良好。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8
時間過得真快,半個學期很快就過去了,這學期一開學就對學生嚴格要求,不論是做作業還是練習,都要求學生工工整整的寫,所以除極個別同學書寫不工整外,90%以上的同學都工整。而且每單元都考兩次試,所以,學生對每個單元知識掌握的都很牢固,并且在期中考試之前,對以前知識進行了綜合復習,并考了好幾次試,使學生對期中以前知識掌握的較好。期中數學成績二年一班平均分90.55分,優秀率87%,及格率100%。二年二班平均分84.79,優秀率68%,及格率94%,只有兩名同學不及格。
反思這次期中考試,學生的審題能力還有待加強和提高,二年級的孩子識字量有了大大的提高,但是理解能力尚有待提高?荚囈巡辉僮x題,但還有一部分學生需要適當點播。今后教學中要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做題速度較快,但檢查不夠仔細,二年一班個別同學膠卷早,史有些同學沒檢查就交卷了,導致一班沒有滿分的。
今后采取的措施:
1、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要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細心做題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全面細致地分析題意。
2、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平時加強計算訓練。
3、練習做到有針對性,有層次性。
4、加強個別輔導,對學困生不放棄。
5、多數同學容易出錯的題,應多舉幾個例子,讓學生真的掌握。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更加努力,希望在下半學期,通過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能史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好。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9
數學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學生為主體”是當代教學的基本思想。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的學習變為主動,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從而我認為,數學預習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一、數學預習,有利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谧詫W課本時,學生由于認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識,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讓學生大膽提出不懂的問題。盡管在老師看來非常簡單,但這些問題是學生思考后的思維斷點。由于學生間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問題具有思考的價值,有的甚至幼稚,我們重在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長此以往,水滴穿石,學生提出的問題肯定越來越精彩。
二、數學預習,有利于突出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經過預習,有些簡單的問題學生自己可以解決,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解決。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對自己疑惑的問題肯定會倍加關注。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模糊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勵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經教師的點撥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對教師來說,間接實施了因材施教。對學生來說,易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通過預習,當認知發生沖突時,學生能及時反思學習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數學預習,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構建知識網絡
由于學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對同樣的知識構建的途徑必然也是多樣的。但因課本編排的局限,不可能將各種想法全部展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在借鑒課本想法的基礎上,展現多樣化的見解,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滿足于課本知識的獲得,敢于向課本挑戰,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運用自己的智慧填補課本的空白點,從而達到對課本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構建自己清晰的知識網絡體系。
四、數學預習,有利于提高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
在學生預習后,教師要相應的改變教學策略,必須站在學生發展的高度,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從學科的總體目標擬定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靈活的選用教法,設計合理的科學的教學過程。在教材處理上做到以教材為依據但不拘泥于教材。靈活多變的處理教材,讓教材為師生服務,不要成為教材的奴隸。學生預習時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認識浮淺。()因此教師更應深入鉆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巧妙的將教材的知識思路轉化成學生易于接納的教學思路,并注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合適的空間。學生的心理結構、接受能力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課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樣分?重點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為了防止學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為: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怎樣分?
誠然,小學生年齡小,還不知道如何去預習,這就需要教師有步驟的分階段進行輔導。對于剛剛起步的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在一節課結束時流出5分鐘時間來一起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為他們在家如何預習給予示范,以此逐步培養學生預習的能力和意識。在預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并設法自己解決問題。高一數學教學反思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新課程數學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平均分”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淺顯地理解怎么去分?重點和難點就是理解除法的含義,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在這節課中,我嘗試著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在一些與生活相關的情境中的等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從中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課上完后,我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符合這一規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并誘發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讓學生提前準備好卡片,代替實物,給兩只小猴分8個桃,,這樣通過分一分、擺一擺的實踐活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形象的實物圖片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概念具體化。我預設可以出現多種分法,一只得1個,另一只得7個;一只2個,另一只得6個;一只得3個,另一只得5個;兩只各得4個。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第四種分法與前三種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第四種分法每只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在課堂上,學生卻很自然地進行了平均分“每只小猴分4個”,而此時的我,卻沒很好地利用這一課堂生成的資源,仍然生搬教學設計,順著自己頭腦中設想的走下去,追問學生“你還有其他的分法?”此時的學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課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課前的預設與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說明了什么,只說明我只是僵化地跟著設計在走,當新的生成出現時,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對學情的分析不透徹,沒有深入地了解學生在學習之前對如何分有了什么樣的基礎。
我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更精確,設問的水平更高些,教學機智更靈活些。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一、改變教學素材,吸引學生注意力。
在教學時準確的掌握教材要求,對教學原本素材進行改編。原本教材所創設的情境是“新千年第一縷陽光”,教學素材與學生實際生活距離較遠,無法引起學生產生太多的學習興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創設了新的情境——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勝利發射,這樣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學生們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二、聯系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感受時間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聯系生活經驗,使學生深刻感受和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不可分的聯系。因為在生活中,人們經常用到時間,學生們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在教學中,我盡可能的去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去講解,并設計一些關于本課所學的數學活動去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時、分的實際長短,明確時間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三、動手操作,利用實踐活動探究新知。
課上,我設計了大量動手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究新知,在做中學。我還準備了鐘表模型,然后充分利用鐘表模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們在撥一撥,認一認,想一想中主動探究和學習新知。
四、進行科普教育,滲透德育思想。
最后適時進行科普教育,滲透德育思想。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勝利發射及成功返回,這是中國航天史上又一里程碑,于是我收集了一些小資料,采用直觀形象的手段適時向學生介紹,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及珍惜時間的教育。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認識路線》是《方向與路線》單元的第二節也是第二課時的內容。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用比較完整的語言從方向和路程兩個方面來描述一條路線,對于七八歲的孩子來說是很困難的。可這又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突破這一重點、難點,我做了以下設計,而這幾個環節也正是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它讓學生了解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到“學習活動是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所進行的必要活動”,從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學會因為數學學習而感到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受數學學習的內在魅力,增強對數學的情感體驗。
在教學中,我首先設置了一個情境“選拔總導游”。先由人人做小導游帶領明天前來參觀的小朋友介紹乘1路車去動物園的行車路線,并看誰表現得最好,最后確定誰為總導游。別看這一小小的激趣,可真給了同學們無限的力量,為當選為“總導游”他們個個爭先恐后地表現自己,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部激起,沒有一個甘于落后。這為一節課的成功打響了前奏。
其次是小組的合作。我將學生每4人分一組,其中有3個小組中各有一個方向感很強的同學,同時也各有一個方向感特差的同學,由方向感特強的同學帶領著方向感特弱得同學共同學習、探究,其余各組也有個別方向感較好的同學為組長帶領著操作,而且著重強調“人人參與”。先由會說的學生一邊用手指著路線方向,一邊介紹行車路線,一個一個地說,待等到不會說的同學說時,就請小組幫忙,直到他獨立完整地描述路線。在此過程中無論是給予幫助的還是接收幫助者都有很大的收獲。因為在幫助別人解除疑惑的過程中,學生之間往往會感到自己掌握的知識不夠用,感到自己的理解程度不夠深,這就自然低迫使他去深入研究;同時,通過對問題的探討、交流,也會加深對學生自己所講內容的理解。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提高自己。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善于把自己的經歷和體驗發布出來,以和同伴分享;當有人向自己求救時,學生應慷慨相助。
再者是適當借助輔助性教學手段。我這里講的是利用一些恰當的肢體語言幫助我們去識記一些東西。如我在教學第一課時《辨認方向》時,為記住八個方向,我讓全班同學站立,跟著我用手指出圖上的八個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左上方為西北、左下方為西南、右上方為東北、右下方為東南,每次制作方向板之前也用手勢來幫助回憶和記憶這八個方向。這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效果確實不錯,以至于本節課上學生在敘述路線時,反應之快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料。
另外,對于分小組活動的課,教師要特注意的是教師在小組的輔導非常重要。教師在小組內輔導,因為面對的是很少數的幾個學生,所以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在這個環節,教師備課時要首先想好,對于哪些學生要如何去輔導、輔導的重點是什么、采取何種方式輔導效果最好。
其實在課上完之后,我一直為拖延了時間而耿耿于懷。直到第二節數學課處理問題時,我才恍然大悟。要想上好一節課,教師必須做到兩點:
要給孩子們創造一份快樂的心情。給孩子一份快樂的心情,并且一直保持到最后。因為快樂心情讓學生神采飛揚,讓學生的思維達到最佳的活躍點,所以學生們的自主探究也落到了實處。另外老師的激勵評價,給了孩子一份自信,這份自信讓他們的課堂表現更加出色,我們不可以吝嗇自己的表揚,把贊許的目光給孩子們,把欣賞的話語給孩子們,讓他們擁有一份美麗的心情,孩子們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讓每個孩子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在教學中我讓小組代表中能力強的同學上臺當小老師,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感,然后降低要求讓學困生模仿他們敘述,老師精巧地及時地引導或幫助使他完整地描述,使其及時收獲成功的喜悅。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說,進一步的失敗會導致學生動機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則會成為學習動機的“激活劑”。讓學生盡早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感受到自己是在快樂而成功的從事著智力活動。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必然會顯得更加高漲 、更加激烈、更加濃厚。
當然,這節課有幾處成功之處,也有更多需要改變、更進的地方。如,在學生敘述路線時只是停留在口頭表達,而沒有用文字把它寫出來。盡管二年級學生在書寫上也是一個難點,要么有字不會寫,要么就是寫得太慢,但如果從小就養成這種有記錄的敘述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更佳的自學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教會學生自學方法。
還有新課探討的第二步“說一說”,教學時時間太少,仍然還有少數幾個同學可能不太理解題目的意思,這一題主要讓學生明白題意,答案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該如何去分析該類問題。要想上好一節課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要注意的細節問題還有很多,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多多學習,多多探討,爭取實現更有效的教學。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通過統計與猜測<生日>一課,重在發展學生的統計活動的經驗,特別是通過學生自己出主意想辦法進行數據的調查,體驗調查方法的多樣性,進一步獲得統計數據的經驗。
通過圖片出示班級同學過生日的照片,讓全班學生都想到自己的生日,讓學生很快的進入課堂中。課堂上讓學生欣賞美麗的的四季圖片,感受到了自然的美,營造了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
本節課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親身經歷了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學生了解了數據的收集方法。他們認真思考,根據自己統計的數據,學生看到自己的生日的季節人數最多時,那種高興得心情溢于言表。讓學生在快樂中掌握知識,在快樂中學習成長。
統計的內容要為學生所熟悉、了解感興趣。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明白統計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認真的發現,做數學學習的有心人,就會發現生活中的統計。所以在課程最后情景延伸為班級統計同學喜愛的書籍,使學生親身感到了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20xx年11月27日,我執教了《搭配》一課。本課是第二課時的內容,通過第一節課的學習,孩子們已經掌握了用一些方法來輔助自己進行組數。本課一開始,創設了懶羊羊需要幫忙的情境,孩子們幫它解決第一個難題,實際是復習舊知,先由學生自己讀題,再由我帶領學生找出題目中的關鍵詞,分析題目,接下來提供方法,由學生自己完成。本課最大的失誤在于沒有展臺出現問題,沒有使用,只能由學生敘述,其他學生想,這樣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導致后面學生注意力不是特別的集中。
但是感動于學生把三種方法都講了出來,而且非常完整,表達能力很強。接下來是第二個難題,提供給學生兩種方法自由選擇,由于沒有展臺,我只能板書,帶領學生分析,此時學生注意力已經有些跑偏。接下來的對比分析,學生明白意思,雖然不能很清楚的表述,但是已經不錯。后面的練習學生比較感興趣,一個是3個孩子握手,請學生上臺表演,有的孩子心存疑問,我就抓住這一點,讓他親身體驗,最后終于得出正確的結論。我覺得教師就應該這樣,抓住課堂學生不明白的地方,想最簡單的方法使他明白,學習效果才能最快最有效的達成。之后使用平板電腦,兩各不同的問題,由學生獨立完成,也是由于一些問題,導致個別孩子電腦連不上,而軟件沒有辦法及時提醒我,所以只能展示個別人的答案,沒辦法面向全體。
本課的不足之處:一是沒有使用展臺,很多應該由學生生生互動的內容只能由我代勞了。二是耽誤了很多時間,導致本來安排好的課程內容被刪掉了一個。三是畫一畫那個內容本來應該給學生時間去每個人都畫的,但是還是時間不夠,也被刪掉了。第四是關于有無順序的問題,強調不夠。五是平板的使用和研究需要進一步提高。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5
在教學這節課時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1、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材是數學知識的載體,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對象,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教學本節課時,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實際有目的地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改編和加工。在課堂上我以“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為目標,以“乒乓球比賽”主題活動為主線,引領學生生動活潑地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充分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學習方式
上課伊始,我就組織學生擺一擺,加強外部操作的直觀性,引導學生操作、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課中,組織學生小組合作為運動員編號、自主探索不漏號、不重復的編號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了探究過程,體驗了探索的成功或失敗。
3、轉變角色,在師生民主平等的交流中探討數學
我通過比較親切和有激勵性的語言來和學生交流,例如“真是棒極了!”、“你們樂意嗎?”、“選擇你喜歡的擺法”等,使學生完全是在平等、自由、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教師已經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不足之處:
1、在課堂教學中,激勵機制運用得少,致使學生沒有能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失去一次很好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機會,情感目標沒有充分實現。
2、在教學為運動員編號碼這個活動中,引導學生總結怎樣才能編得不重復、不漏號的方法時,對于方法的有序性引導和強調不夠,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關鍵教學難點,致使在后面有四個搭配物的更深層次的“搭配鮮花”活動中有重配、漏配現象。
3、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強,在訓練學生要把話說完方面強調夠,今后要注重在數學課當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6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主要內容是簡單的排列與組合,教材通過呈現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簡單事例,向學生滲透數學的思想方法,將學習活動置于模擬情景中,給學生提供操作和活動的機會,初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排列與組合和概率統計奠定基礎。
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簡單的排列組合已有不同層次的接觸。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應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靈活地處理教材。
我結合二年級上冊《數學廣角》課堂教學中的幾個片段,來談談:
片段分析
片段一
出示1、2、3三個數字。
師:你能用這三個數字拼成兩位數嗎?
生1:12、13、21、23、31、32。
生2:12、21、13、31、23、32。
師:說一說你看懂了什么?
生3:第一種方法是先確定十位上的數字,再將另外兩個數分別寫在個位上。
生4:第二種方法是選擇兩個數字,然后個位和十位交換位置。
生5:這兩種方法都很有規律。(板書:有規律)
師:有規律地思考有什么好處?
生:不會遺漏,也不會重復。
片段二
出示4、5、6、7四個數字。
師:四個數字能組成幾個兩位數?
生1:7個
生2:12個
生3:8個
師:你能有規律地寫出來嗎?
學生嘗試寫出兩位數
生1:45 46 47
54 56 57
64 65 67
74 75 76
師:你們認為寫得怎么樣?是怎樣的規律?
生:每行十位上的數字一樣。
師:先確定一個數字在十位上,個位上有幾種可能?
生:3種。
師: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來嗎?
生:3×4=12
生2:45 46 47 56 57 67 54 64 74 65 75 76
師:你更欣賞哪一種寫法?能提出什么意見?
片段三
師:握手里面有沒有數學規律呢?
出示問題:三個小朋友,每兩個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能握幾次手啊?
學生的回答有3次、6次。
師:有爭論怎么辦?到底是幾次呢?
四個小組合作,一人觀察,三人握手表演。
請握了6次手的學生上臺表演,在表演中體驗。
師:為什么只有3次呢?
生:如果把三位小朋友分別看成1號、2號和3號,1號和2號握手就是2號和1號握手,教師板書:
比較:3個數和3個小朋友為什么結果不同?
兩個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和順序無關。排數時,交換數的.位置,就變成另一個數了,這和順序有關。
教學反思
一、注重已有經驗,建構數學知識
數學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過程。教師作為不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有效地建構數學知識。本課例主要采用解決問題的方式展開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體驗問題解決的過程,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在前兩個數學片段中,考慮到簡單的數字組合對于學生沒有太大的挑戰性,因此,設計了將4個數字組成兩位數這一環節,通過猜測、討論、交流、歸納等活動,展開對問題的探究,充分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直觀的數字排列轉化成了抽象的乘法運算,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創設生活情景,發展數學思維。
數學學習要體現生活化。在第三片段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分別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作為數學活動的素材,將生活經驗和學習內容有機結合,把直觀形象的生活素材和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融為一體,努力營造有利于學生充滿興趣、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構建了和諧音數學課堂,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讓每一位學生的思維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
三、體驗探究方法,滲透數學思想。
在數學學習的探究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的不同,各自的表達方式也有差異。
總之,在本教學案例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釋與應用的形式,讓學生充分體驗“排列與組合”這一數學知識的構建過程,尊重學生多樣化的獨立思維方式,符合二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7
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已近結束,對于本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反思。如何讓學生樂學、愿學、學會,我覺得興趣是關鍵!可以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小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松學習。
例如:教《平均分》時,在主題圖講完后,我把24朵紅花,藍花,綠花,紫花分別放在四個盒子里,然后分別請3個、4個、6個、8個同學上臺,說:"我把把x花送給你們,們自己拿走,但你們拿的x花朵數要相等"然后引導學生討論怎么樣拿才合理,并列出相應的算式。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平均分的意義,還可以培養學生之間相互合作。
再如:在教學《三位數退位減法》時,從學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興趣的事物引入,為學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體情境。在具體情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以最佳的思維狀態投入學習。
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知識生成過程
通過實踐操作,開放學生“全腦”,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動態生成,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節課我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中。
在引導學生體驗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從感知經表到概念這認知規律,通過找找、看看、摸摸、折折、做做、比比、想想、說說,畫畫,學生活潑愉快地親自參與、親自體驗到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讓學生在觀察中分析、在動手中思考。
從而進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索新知的過程。品嘗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成功和喜悅。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隨之增強了。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8
好的教學設計是教學成功的一半,教師在教學中合理設計,加上老師潛移默化的指導對教學成果有著重要的作用,F在教學理念教師教學如何使用教材教學,是對教師教學評價的依據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編排具有邏輯的意義,因此,如何內化學生成為自己的認識,是要教師在課堂中如何使用教法進行加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最后概括為自己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尤其是數學教學,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思維的敏捷和靈活,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身為第一線的數學老師,從課改理念的學習,到深入課堂進行課改實驗,我從中受益匪淺,可以說在數學教學中有得也有失。下面我從得與失兩方面來進行一下二年級數學下冊(上半學期)數學的教學反思。
成功的經驗:
1、教學中能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學習的意義和價值,由于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以致于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秘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我通過這半年多的教學和實踐,課堂教學中努力做到從生活中導入,在生活中學習,到生活中運用。如:我在教學《圖形與變換》一課時,我首先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了生動活潑的《游樂園》場景,接著分別用“電梯”“纜車”“推拉窗”“風車”等生活實例,展示生活中的角、平移與旋轉現象,使學生不僅對所學的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加深了理解,也激發學生求知學習的興趣并產生了學習的內在動力。
2、課改使我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水平。
通過學習新課標,我意識到:“學習方式不僅決定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而且成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傳統課堂一味地采用灌輸和強化訓練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學生是踏著別人踩出來的路走,而新的學習是要學生自己去找路走。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學習并不簡單的是信息的輸入,存儲和提取,知識的獲得也不是傳遞完成的,真正的課堂教學應是師生雙方循著共同志價值取向而展開的生動的,富有靈性的交流與碰撞。
我們要關注讓學生獲取知識,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學習水平和能力。如:我在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一課中,為了使學生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關系,就組織學生進行擺一擺、分一分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從直觀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及“平均分”的方法,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和表象,感悟出了除法就是“平均分”及其應用時的兩種操作方法,從而理解除法的含義。
存在問題:
1、一是組織學習活動還不夠到位。由于學生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參與面不是很廣,往往讓少數學生參與,而大部分學生成為"旁觀者”;二是關注弱勢群體不夠,課堂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有部分學生能積極舉手發言,能與同伴進行合作與交流、能熱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課堂舞臺的主角,能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但細細觀察會看到,在這熱鬧的背后又隱藏著許多被遺忘的角落,總有一部分學生在成為觀眾和聽眾,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2、實施“開放性教學”,但過于“放任自由”;注重了能力培養,忽視了基礎知識的落實;強調了學生主體,忽視了教師主導的發揮;探究成了形式與裝飾;教師展示更多的是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
3、強調了“激勵”,是否就不該“批評”?注重了能力,是否就不要落實“雙基”知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否應該放棄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的優勢?
4、對于老師來說,沒有好的紀律是注定要失敗的。但往往老師就是因為敗在紀律上。課堂上,30多名學生坐在臺下,一個小聲說一句話紀律已經是亂糟糟的了,老師大聲地喊一聲,一般只能維持1-2分鐘。重復再喝一聲,也只能維持1-2分鐘,但一節課已經過了差不多10分鐘,試問在這樣的10分鐘里面又能講授多少知識呢?
總之,教學中有得有失,今后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讓自己真正走進新課程。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9
教材分析:
“數學廣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從二年級上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單元,是新教材在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嘗試。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而且是學生學習概率統計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
教材的例1通過2個卡片的排列順序不同,表示不同的兩位數,屬于排列知識,例1給出了一幅學生用數字卡片擺兩位數的情境圖,學生可以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然后小組交流擺卡片的體會:怎樣擺才能保證不重復不遺漏。教材以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生活場景為依托,重在向學生滲透這些數學思想方法,將學習活動置于模擬情景中,給學生提供操作和活動的機會,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為學生今后學習組合數學和學習概率統計奠定基礎。
學生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組合來解決的知識。如體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賽場次,密碼箱中密碼的排列數等等,作為二年級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注意安排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來進行學習,經歷簡單的排列組合規律的數學知識探索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發現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設計理念:
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遵照《課標》的要求和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實際,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方式組織教學,做到:
a、創設情境
活用教材
我對教材進行了靈活的處理,創設了觀看乒乓球比賽這樣一個情境,在一個又一個的活動情境中滲透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和組合規律的過程,在活動中主動參與,在活動中發現規律。 b、關注合作
促進交流
以自主動手操作探究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形式貫穿全課,充分應用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與同伴交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知識,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思維活動也更加活躍。
教學反思:
在教學這節課時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1、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材是數學知識的載體,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對象,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教學本節課時,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實際有目的地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改編和加工。在課堂上我以“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為目標,以“乒乓球比賽”主題活動為主線,引領學生生動活潑地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充分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學習方式。
上課伊始,我就組織學生擺一擺,加強外部操作的直觀性,引導學生操作、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課中,組織學生小組合作為運動員編號、自主探索不漏號、不重復的編號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了探究過程,體驗了探索的成功或失敗。
3、轉變角色,在師生民主平等的交流中探討數學。
我通過比較親切和有激勵性的語言來和學生交流,例如“真是棒極了!”、“你們樂意嗎?”、“選擇你喜歡的擺法”等,使學生完全是在平等、自由、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教師已經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不足之處:
1、在課堂教學中,激勵機制運用得少,致使學生沒有能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失去一次很好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機會,情感目標沒有充分實現。
2、在教學為運動員編號碼這個活動中,引導學生總結怎樣才能編得不重復、不漏號的方法時,對于方法的有序性引導和強調不夠,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關鍵教學難點,致使在后面有四個搭配物的更深層次的“搭配鮮花”活動中有重配、漏配現象。
3、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強,在訓練學生要把話說完方面強調夠,今后要注重在數學課當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0
自信受到成功率的制約。一個人的自信程度與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次數越多,自信心越強;反之,失敗次數越多,自信心越弱。
班級中原有一名后進生,各科成績都很差,他自己也很自卑,對學習沒有興趣。我原以為這個孩子成績差是因為家長對他放任不管。但是在一次家訪中我意外地發現,其實他的母親為了孩子的學習費了很多心思,作出了很大犧牲,盡管孩子學習不理想,可她還是一如既往地給兒子信心和幫忙。我震撼于母愛的力量如此偉大,同時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們往往在重視學習成績的同時忽視了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我決心從培養他的自信心入手:
機會最之后了!一次數學課上,這個“笨孩子”興奮地舉著手,迫切期望回答問題,看著他自信的表情,我暗想,等他回答完了必須要好好表揚表揚他,可沒想到他站起來后就不明白該怎樣回答了,我示意其他學生耐心地聽他講,可他絞盡腦汁還是不明白。怎樣回事?看他舉手的神情就應是有自己的思路。難道是緊張導致暫時遺忘。想到那里,我對全體學生說:“×××這天能主動舉手,我們很高興,讓我們為他的勇敢而鼓掌”。在大家的掌聲中,他顯得很意外,既而靦腆地笑了。我發現,這一節數學課,他聽得個性專心,而且舉手也個性積極,基于上面的經歷,我也不敢輕易請他發言,只是試探性地挑了一個個性簡單的問題請他回答,他好不容易答對了。我暗暗地松了一口氣,同時給了他熱烈的掌聲。望著他燦爛的笑容,我似乎看到了他向著成功邁出了一大步。
在以后的數學課上,他舉手的次數越來越多。我盡量挑一些適合他的問題讓他回答,并適當地鼓勵他,他逐漸有了自信。在應用題單元的教學中,我意外地發現他在這方面的理解潛力個性強。有一次大部分學生都對一道應用題的另一種解法感到困惑,這時他站起來不緊不慢地說:“其實這很簡單,......”他自信的語氣和清晰的思路令全體學生和我目瞪口呆。
新的《課程標準》已經明確提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我將在這方面繼續探索,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后備人才而努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1
教學內容的呈現是
1、用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感到“求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并體驗到它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什么內容。
2、反復通過學具操作,在學生的腦海里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
3、用已構建起的思維模式“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解決生活實際的問題。
一、重視基礎知識間的聯系
學生在學習7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倍”的概念的教學,以及如何用乘法解決有關倍的實際問題。由例1通過學生用七巧板拼圖活動來完成7的口訣教學,例 2是以三個小朋友用小木棒擺正方形的情境,引出“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例3是通過學生擺點子圖的方式,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例4是運用已建構起的“認知結構”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乘法含義的理解,還有更多的機會來練習乘法的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所學習的知識有什么用處,如何用,從而逐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
貫徹新理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同桌或小組進行各種編口訣,完后進行全班交流,每個小組交流自己小組的編口訣的方法和記憶口訣的方法,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然后將題目適當拓展,并利于同桌或小組間的相互學習。
三、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注意利用各種素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倍”的教學里,我通過各種情境的素材先讓學生體會感知“倍”的含義,“倍”的表象,最后形成“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思維模式。再通過畫線段圖加深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倍數”之間的關系,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此外,在練習中設計了一些開放題,放手讓學生自由的發揮想象力,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2
思考到小學生學習數學時對數學活動本身的趣遠遠高于對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充分地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了生動搞笑。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反思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這樣幾點思想: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自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為此,教學中我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王爺爺買電器的情景,然后根據電器的價格提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從而順利的引出新課。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
2、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
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構成和發展,這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倡的新理念。教學中先讓學生搜集信息。獲得初步感知,再讓學生同桌互交流,發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接下來的全班匯報中我們看到,由于留給學生充分發表想法的時間與空間,學生的思維是生動活的,提出了多種的計算方法,這些算法都是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動腦思考獲得的,有些還十分具有創造性。
3、重視學生的情情感體驗
評價作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教學過程有著重要的影響。評價能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是教師反思和改善教學的有利手段,評價更尊重學生的一種手段,讓每個學生都能揚起自信的風帆。課堂上要透過教師的評價,讓學生體會到被尊重。被認可的成就感,被人尊重是幸福的?鞓返,尊重他人同樣是幸福的,快樂的,所以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創造性。評價的主體不僅僅是教師,應當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因此,課堂上我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用心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激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還讓學互評,讓學生獲得一種用心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4、殊途同歸,鼓勵算法多樣化。
各個學生因其個人經歷與社會環境的不同無疑有著不同的知識和經驗,即便就同一數學資料的學習而言,不同的學生個體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識背景和思維方法等的差異而具有不同的思維過程,不同的認識風格,學習態度,學習信念以及學習動機等。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選用什么方法是他的選取,從某種好處上說此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是基于自已探索的。理解的)。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不足于一種標準答案,多角度,全方位,甚至在異想天開中解決問題。教學可借助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方法來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我在教學中挖掘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學生敢于發展自已的意見,及時表揚有獨創見解的學生。引導扶正有錯誤的意見,補充不完善的意見。無論學生意見正確與否,只要他們能發表意見,都要鼓勵表揚,激勵他們各種創造動機,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總而言之,教師在數學中要注意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的有機整合,注重現實與開放的有機融合。注重雙基培養與數學應用合理滲透。在體現課程改革理念的基礎上,處理好基礎。開放。應用等方面關系。把握好這樣的原則和思想,使我們的教學在繼承中創新,在實踐中調整,在改革中不失嚴謹,走出浮燥,把開放性。基礎性。生活性。發展性。數學性有機融合,使我們的數學更加科學。合理。真正為我們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3
本課的學習是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本課針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重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普遍缺乏認識這一現象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質量單位的概念,感知1克、1千克的實際質量并掌握它們之間的進率。
1、貼近生活,激趣引入。
由于質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光靠觀察得到,所以教學中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引出新知,使學生感到親切,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質量單位的欲望。
2、在動手操作中,形成質量概念。
在教學中,通過掂一掂的動手活動引導學生具體感受1克和1千克大約有多重。
在克的認識這一環節中,讓學生通過“稱、掂、找、說”四個層次,讓學生認知克是用來稱量比較輕的物體的重量單位,通過用天平稱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讓學生舉出身邊的例子來加深對克的感受,明確克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反復掂一掂、拎一拎,在實踐活動中讓自己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通過說生活中用千克來做單位的物品。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愛數學的興趣。
這一節還存在的問題是,對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差的同學來說,還沒有完全學懂,還要個別進行輔導。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4
二年級數學在整個小學階段占有一定重要的位置。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判斷、推理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等。著眼于發展學生數學能力,通過讓學生多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和用途,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備教材要“懂、透、化”
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盎,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皩W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新授課,練習課更加講究方法。新授課中,我們可以和學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樣討論教學內容,走進小朋友的心里,使他們消除心理障礙和壓力,使“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在練習課上,利用多種多樣的練習形式完成練習。可以請小朋友當小老師來判斷其他正確;或者通過比賽形式來完成。對于勝出的小組給予紅花或星星等作為獎品,這樣促進學生。
二、設計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
二年級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不算多,接觸社會的范圍也比較窄。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方向與位置”這部分時,我讓學生通過判斷學校的方向,再來判斷教室的方向,最后再判斷自己的位置方向,這樣一次次、一層層地認識,加深對著部分知識的理解。多讓他們實踐,就能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三、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是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在小學二年級數學中,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后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比绻偸恰皼]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
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于提問題、善于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準之一。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為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范提問題。比如,二年級教材學習了“角的認識”,對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些內容,學生已經知道了!斑有什么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了嗎?“那我來問個問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角的大小為什么與邊的長短無關呢?”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短的,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決定于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范提問題,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
無論學生提什么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于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對問題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于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于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于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獲,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對于學生的回答,我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于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于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可以適當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比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們怎么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繼續學習。
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由于二年級的學生太小了,滋長能力比較差。所以導致教學工作有一定的難度,但我一定會努力認真的總結、反思,虛心求教,不斷學習,提高自己。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5
本節課我運用了分組合作、一起探究、提煉加深的學習模式,讓同學互相交流,互相溝通。通過給同學一個比較寬泛的問題,給同學自身動腦考慮的空間,再通過小組交流,讓所有的同學獲得表示自我的機會,也可以實現信息在群體間的多向交流。使同學在探究中發現數學方法,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數一數》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主要是學習千以內數的認識,讓學生通過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進一步感受位值概念,發展數感。
教學本課時,考慮到孩子在生活中對千以內數接觸較少,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教學時我主要運用計數器和方塊模型,幫助學生理解大數的關系及意義。如在引入“千”之前,我先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9個珠子,再添1個珠,是10;接著撥99再添1個珠子,是100;最后撥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1個珠子,是一千,讓學生經歷這樣一個撥數的過程,進一步加深對位值概念的體會。為了讓學生對“千”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岀示1個大正方體,讓學生猜猜這是由幾個這么小的小正方體組成的,答案五花八門。接著讓學生借助學具中卡片數一數:先一個個地數,1條是十,再一條條地數,10條是一百,再一片片地數,10片是一千……,再次讓學生體會計數單位和進位的過程,同時初步感知這個大正方體就是由一千個小正方體組成的,接著再出示一張紙,用手比劃下500張有多厚,再出示500張紙,調整下之前比劃的厚度,有了500張紙做鋪墊,大部分學生都能根據1000就有2個500,用手比劃1000張紙有多厚,進一步建立千的表象……
本節課比較遺憾的是在探索數數的方法時,由于趕時間,沒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表達自己想法,而是讓會的同學一帶而過,我想在今后教學中,即使學生表述不清或不會,我們也應該學會等待,讓會的同學幫忙補充,又或者通過解讀會的同學的想法也是一種學習,一次兩次說不清,慢慢就會了。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1-1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19
精選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13
小學數學的教學的反思10-30
小學教學反思數學10-20
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01-08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1-2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5-25
小學數學“數學樂園”教學反思01-08
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教學反思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