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精選22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1
一、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認識圖形”這節課中,給學生們呈現了由各種數學圖形組合成的美麗的圖案,形成地毯、掛毯、地板等各種美麗奇妙的圖案。然后我讓同學們自由設計由各種圖形組合成的圖案,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動手操作,彼此間的交流,實現了他們對平面圖形關鍵特性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二、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許多教學時運用的`情境,我都精心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使學生能夠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學會解決問題的策略,然后回到生活情境中去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們非常活躍,受到啟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學生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
三、實踐是學好數學的前提
在本學期習題中有關“年月日”的問題,我讓學生將家里的年歷帶到學校里來全班交流,各個年份的年歷中存在的規律,使學生樂而忘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實踐,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效率。
四、在本學期中我還采取了激勵政策
為了讓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采取了一些激勵政策。作業寫得又正確又工整,可以得一個優加星,集滿5個,可以得一個笑臉,集滿5個笑臉,可以得一個數學獎章,集滿5個數學獎章就可以得到一份獎品。雖然獎品不大,但是效果卻是非常明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極大地調動,作業書寫情況有了非常明顯地進步,正確率也因為好習慣地逐漸養成而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不論什么檔次的學生都有獲獎的可能,使學生能抬抬腳就得到滿足。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反思,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學中要繼續努力,邁上新的臺階。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2
教材分析
《摸球游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節的內容。
二年級時,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不確定現象,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這樣的詞語描述這些現象。在此基礎上本節課通過摸球游戲讓學生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并能用“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等詞語進行描述,為今后學習等可能性以及用數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礎。
在本節課上,教材安排了“想一想”、“摸一摸”、“填一填”的環節,讓學生經歷實驗驗證猜測的全過程。通過“猜測——試驗——分析實驗數據——推測”,讓學生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初步感受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
教材安排了“試一試”,意圖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有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同時讓學生明白隨機觀念不是一次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一次兩次的試驗就能形成的,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諸如以上那個的錯誤觀點,需要教師適時引導。
根據以上分析,我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主要把重點放在讓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歷探索的過程讓學生發現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同時學會如何通過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進而進行合理大膽推測的。
學情分析
二年級時,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不確定現象,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這樣的詞語描述這些現象。在此基礎上本節課通過摸球游戲讓學生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并能用“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等詞語進行描述,單從知識本身來講沒有多大難度,但一定要讓學生在摸球游戲的過程中自己去感受到可能性的大小,為今后學習等可能性以及用數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能對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進行描述。
3、結合具體情境,能對某些事件進行推理,知道其可能性的大小。
二、方法與過程
以摸球游戲為情境,通過“猜測——試驗——分析實驗數據——推測”,讓學生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初步感受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體會數學學習與現實的聯系,進一步培養學生求實態度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生通過試驗操作、分析推理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難點:利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3
我在《搭配中的學問》教學設計中,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學生”,使學生建立“做數學”的理念,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實效性。課前我認真研究了教材,理解教材編寫意圖后,確定了教學目標。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對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作了一些創新處理。在教學內容的呈現中創設了招聘服務員、聘配菜部經理的活動。在教學方法上我采用了通過讓學生連一連(配餐)、擺一擺、配一配(服裝搭配);做一做(朋友間握手)、畫一畫(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用符號、字母等表示出路線的搭配過程)的過程,從搭配材料的數目上力爭體現從簡單逐漸到復雜的過程等一系列多樣性、層次性、開放性的學習方式。通過教學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小組討論、匯報都興致勃勃,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真正地體驗到學習活動的樂趣,體驗到數學學科的靈感,體驗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
我緊緊圍繞“學校餐廳”開餐這一情境,通過讓學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設了招聘服務員、聘配菜部經理的活動。整個課堂氣氛活躍,通過擺一擺,配一配、連一連、讓學生在獨立嘗試解決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匯報都興致勃勃,參與熱情很高。盡量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遷移應用”。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素材,找準結合點,力求做到在每個環節上盡可能多給學生一些實踐活動的時空,不斷地拓寬數學實踐活動的平臺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
2.注重層次性和思考性。
活動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具有層次性。如“學校餐廳”三天配菜,由易到難,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使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提高。本節課我盡量設計些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這些教學內容很具有層次性和思考性。如:朋友握手、服裝搭配、設計動物園參觀的路線,都是學生身邊經常發生的事情。通過這幾個活動,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最后布置讓學生猜猜老師的電話號碼,加深對搭配問題的理解。
3.注重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數學教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的教學目標。因此,我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寓數學知識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豐富的客觀事物為載體,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數學。如:在練習中我設計了“朋友握手”、“服裝搭配”、“設計動物園參觀的路線”。這樣的教學內容呈現能使練習充滿了情趣,用現實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學生的記憶,鞏固了所學知識。從學生平時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開始,積極地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動手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于數學實踐活動中探索發現、驗證鞏固、延伸拓展。
4.注重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問題和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
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問題是培養學生的一種數感、一種生活問題數學化的感悟。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則是檢驗學生思維的有序性。如在活動二的`“搭配星期三的菜譜”教學中,我是這樣教學的:
第一種:有兩個葷菜,搭配時先選一個葷菜,接著把所有素菜分別與它搭配,配出兩種;再選另一個葷菜,接著在把所有素菜分別與它搭配,配出兩種;
第二種:有兩個素菜,搭配時先選一個素菜,接著把所有葷菜分別與它搭配,配出兩種;再選另一個素菜,接著在把所有葷菜分別與它搭配,配出兩種;(發言的同學問一問:你對我們的發言有什么意見?)
這個教學層次要解決的問題:a、搭配的有序性。通過小組成員說一說:“為什么你覺得這份記錄好?”發現:搭配要按一定的順序,才能不重復、不遺漏;蛲ㄟ^比較有序與無序的兩份記錄發現:搭配要按一定的順序,才能不重復、不遺漏。b、搭配的兩種不同的方法(用葷菜配素菜和用素菜來配葷菜)。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如果只說出一種搭配方法:引導學生說一說“有不同意見嗎?還可以怎樣配?”……
教學中力求做到問題的提出具體、明確、到位。有效的引導學生思維有具體逐步過渡到抽象。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為學生提供了充分探索與交流的空間,水到渠成的讓學生掌握了搭配的規律并提升歸納了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倔w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重要理念。而且每一情境生動有趣、環環相扣。
上完這節課后,感想頗多。除了對本課教學環節,學生活動安排進行反思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對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地反思。在細細地反思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我覺得本課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
1、關注個體差異不夠到位。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追求的是有效性,在一個班級的全體中,每個學生的差異是不同的。因此,我們的教學過程應該時時關注差生的轉化工作。在提出問題時優先讓差生回答,如果差生都能理解了,也就意味著全體都理解了;在做課堂作業時教師應該關注差生的完成情況,將錯誤糾正在當堂;在開始自主探究時,教師應提出:“不懂的同學請舉手,也可以來到老師的身邊和老師一起合作。”;在反饋是也要時時關注差生,發現他們的思維誤區。只有這樣做教學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體學生。
2、課堂教學的評價有待進一步改進。
在本課中關注他人評價方面落實得還不夠到位。長期以來主要是教師對學生評價,事實上,除了教師評價以外,還應該從其他渠道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評價主體多元化是數學課程理念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他人評價。學生進行自我表現評價是尊重學生的一種表現也是加強學生自我肯定、找出問題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調節的有效途徑。學生之間或小組之間的他人評價能夠使學生面對面地積極互動、有機會互相解釋、爭辯,有機會幫助理解、加深所學的知識;更能促進學生認真聽課、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這樣的課堂教學改變了教師的單一評價,使學生在學習中積極主動、自我表現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現發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評價關系。真正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功能,促進學生發展。
總之,這節《搭配中的學問》的課堂教學,雖然關注了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走進課堂,使數學教學更具體;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培養創新思維。使學生認識到“原來搭配中也有那么多的數學知識呀!”學生由衷地發出了感嘆!但是,課堂教學總是有許多的遺憾、許多的瑕疵,在許多的細節中一定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還請各位老師指正和幫助。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4
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后面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學好這部分的內容,對今后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讓學生在第一學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長”這一概念呢?這節課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反復的.實踐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理解了周長的實際含義:
一、在實踐中感知周長含義
對于“周長”的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體會周長的實際含義,即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從而真正理解周長,形成表象。對此,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
1、指周長:
指一指手中不同圖形的周長;
2、說周長:
說說在通過指周長后你對周長的理解;
3、畫周長:
用彩筆畫一畫手中樹葉圖形的周長;
4、找周長:
找一找我們身邊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長。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由具體到抽象,使學生逐步建立“周長”這一概念的表象,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空間觀念。
二、在體驗中解決周長問題
在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環節上,我組織學生充分運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尋找不同圖形的測量方法,可以獨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操作過程中,學生出現了不同的測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規則圖形),有的用繩子圍一圍,再量出繩子的長度(不規則圖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滾動(圓形)體現了從多種角度去解決問題的策略。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5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指出:“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充滿了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
在學生認識發生、發展的規律來看,傳統的數學學習中,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的單一學習方式已不能適應學生發展的需求了,注重學習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提供多樣化的活動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
。在數學學習中通過學生主動的活動,包括觀察、描述、操作、猜想、實驗、思考、交流和應用等等,讓學生親眼目睹數學過程形象而生動的性質,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如何實現數學的“再創造”,并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
在這節《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中,我非常注重的是學生的猜想?感知?體驗活動。每一個環節都是學生的主動活動為主,在活動中深刻感受“做數學”的樂趣。
在本節課的三個重要環節:理解面積的意義、比較面積的大小、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我分別通過活動體驗、觀察比較和猜想這三種主要的數學活動來學習這三方面的內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新理念。
但這節課在實施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1平方厘米的教學中,在學生猜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后,我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并快速地出示課件中“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接著馬上就讓學生想象用1平方厘米去測量桌面有什么感覺?學生是也可以馬上想到1平方分米,但對于1平方分米的.理解,學生還是憑著感覺在講,而沒有用對1平方厘米的感知來認識1平方分米,這就是我在出示“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時,沒有加以說明,沒有讓學生有一個消化的過程,使學生沒有建立起“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叵朐嚱獭睹娣e和面積單位》時,由于對1平方厘米講得比較清楚,學生就能很快得出:“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在多次試教與正式上課后,我深刻體會到學生是“活”的。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6
一、活用教材,內容生活化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衣服”,后來,在教導主任和年級組成員的共同商討下,把例題與習題交換,覺得這樣更符合孩子的生活實際。這樣,把例題、做一做、課后練習題整理成一個情境串,學生從開始到結束,把知識不知不覺地體現,學得自然新鮮。內容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電話號碼的選擇、尋找生活中“0”在前面的數字排列,寓教于樂于生活實際,學生學得輕松有趣。
二、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早餐的搭配、衣服的搭配、電話號碼是學生身邊經常接觸到的,通過這幾個活動,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意義,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給學生充足的`探究空間
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擺一擺”、“連一連”、“寫一寫”、“畫一畫”、“猜一猜”等數學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合作,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總之,我想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然而,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也存在著問題:
首先就是目標的把握,還是有點沒拿準,比如,要不要引導學生計算一共有幾種搭配的方法。當初在研討的過程中,我們與主任也探討過這個問題,如果要學生掌握算法的話,那么就要引導學生發現規律,然后再總結算法。但是這樣在時間安排上就得調整,難度也會提高,估計一部分學生會有困難。
其次,在教學例1的時候,雖然我一直在有意識地強調要先確定一種事物,但實踐中,孩子還是沒有很好地建立起這個有序的思考過程,所以在做題的過程中,仍有學生不按順序搭配,出現遺漏和重復的現象。造成這個后果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因為公開課,特別是操作課,課堂氣氛很熱烈,優生會搶著演示、發言,有意注意差一些的孩子就成了觀眾和聽眾。我班的劉宇桐同學就是,當我說到:“······為她準備了豐富的早餐······“時,他也不聽我下面的要求了,就東張西望地找。所以,讓學生踏實地上好一節課,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7
《認識幾分之一》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分數初步認識》單元的開篇課。這次教研活動中,我教學了這一課,頗有感觸。
一、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幾項活動:
1.力求把數學課堂變成活動的課堂。
開始,我用故事導入新課。讓學生先動手分一分蘋果,一方面激發興趣,另一方面鞏固平均分的意義,初步感知分數;再讓學生說一說半個的表示方法,體驗學習分數的重要性;讓學生折一折,再次經歷分數的形成過程。
2、強調學生對概念建立的理解、感悟過程。
本節課學生對幾分之一概念的建立過程,我重點安排了讓他們經歷:“分——說——折——想”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的基礎上,結合實物初步描述出幾分之一的含義,使學生充分體驗到這些是他們自己通過操作、實踐得來的,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加深了他們對概念的理解感悟。
3、加強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學生的獨立學習與小組合作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充分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二、在教學后,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存在的不足。
1、沒有準確估計學生的學習起點。如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平均分蘋果,引出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就讓學生一目了然了。
一般來說,目前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其學習的現實起點往往高于學習的'邏輯起點。在該課中,從邏輯起點的角度來看,教材第一次編排分數,學生也是第一次學習,但從現實起點的角度來看,學生在10年左右的成長過程中,已或多或少見過或聽說過分數,課堂教學究竟該選擇哪一個學習起點進行教學呢?課前我猶豫了再三,采用了該種導入方法,先讓學生感知,再讓其自主引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等;但實際教學中出乎我意料,有的學生不知不覺的認識了五分之二。在教學預設時,只有教師正確估計學生的學習起點,準確把握教學起點;課堂教學中,時時關注學生的這些起點,教師才能占主體地位,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2、對概念的引入過急。對概念的教學學生應經歷“具體形象——抽象——具體化”這一認識過程,而低年級更應側重于第一環節。理解二分之一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剛接觸時,學生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甚至是錯誤的。所以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我給予了他們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通過“分一分——說一說——折一折”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理解幾分之一。我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不應該為完成任務而縮短時間,以個別學生的思維結果代替整體,必要時,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引導力度,促進整體提高!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8
商的中間和末尾有零的除法這節課是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這一部分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本節課教學所有知識都是學生在操作探究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并親身體驗出來的,在這里我真正起到了一個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培養了他們在學習中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節課中我首先引導學生根據情境自己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索來解決問題,在教824除以4時,我先讓學生估算商是幾位數?然后讓他們利用以前學的方法自己解決,學生們在做的過程中我發現:百位上的.8除以4商2,十位上2除以4不夠商,他們就直接在個位上商6,這樣商就變成了兩位數,聰明的孩子們一看就知道做錯了,商應該是三位數,他們就開始思索該怎么做呢?這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動腦思考的過程,激發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的汲取數學養分,親身經歷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再一次真切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2.在教學中要抓好每一個課時。
在教學中我們有重點、非重點之分,并不是說每個知識點都難得,但數學知識是有一個連續的過程,前面學習掌握得不牢就會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說抓好每一節課是重中之重。有一部分學生在做521除以4時,個位上1除以4不夠商,孩子們一看直接余1,個位上空著不商,這說明前面的知識學得不扎實,這就告訴我們在教學中要抓好每一個課時?傊虒W無小事,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會多反思多總結,爭取把每節課都上好。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9
我的一節數學課《分數的初步認識》,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去說、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學生的思維與創造能力。
講課中,我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對折,再用陰影畫出一部分,說出這是幾分之幾,又讓他們貼在黑板上。孩子們折呀、畫呀,說出了許多。貼的時候個子小,夠不著,我把孩子一個個抱起來讓他們貼。每發現有孩子說出一個新分數,我都要夸獎一番:“你真聰明!薄澳阏媪瞬黄!”雖是一聲很平常的贊語,但卻極大地激勵了孩子的自信心。
講分數各部分名稱時,我不是膚淺、生硬地去講分數線、分子、分母。而是生動地打比方:我們開頭把一個大圓月餅從中間切開,平均分成兩份,這一刀啊就代表平均分,用一橫表示,咱把它叫分數線。平均分成兩份的“2”寫在下面叫“分母”。這一半月餅是兩份中的.一份,就寫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關系密切,該起個什么名呢?學生天真地說:“叫分兒!薄敖蟹峙!蔽椅⑿χ嬖V孩子:“你們想象得很好,等你們長大了也許會創造出新的數學公式,命名為‘分兒’‘分女’,咱們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嗎?”我感到:這不是無足輕重的兒戲之舉,它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點燃的是智慧與創造的點點火花。
下課鈴聲響了。孩子們纏著我再講一會兒,不愿讓老師下課。在依依不舍地停止了授課后,孩子們一個個爭著告訴我:“老師,你的教材好!薄袄蠋,我愛您!”這充滿稚氣又帶著真摯情感的童言,打動了我的心。樸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對老師的最高獎賞。我激動地說:“孩子們,我也愛你們!蔽蚁嘈牛@群孩子會把我永遠銘記在心,終生難忘。
什么是師生平等、民主討論,什么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學習興趣最佳方式,從這節課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真誠地愛學生,尊重學生,一切為了孩子獲取知識,設法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興趣。愛心是敬業的根本,博學是付出的源泉。把講臺讓給學生,把學習、思維的更大空間留給學生,這樣,也就把成功,把美好未來交給了學生。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10
《24時計時法》這節課,是學生在學完時分秒后學習的,因為時間方面的知識比較抽象,是“時間”這部分知識的一個難點。“24時計時法”,是一個比較接近實際生活而又有趣的教材。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于普通的計時法比較熟練,而“24時計時法”是交通,運輸等部門通用的時間。教學的起點是培養學生以數學眼光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1.利用生活情境,讓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上課開始我讓學生“猜猜昨天老師7:00在做什么?”由此引出爭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先引出普通計時法,然后用學生非常感興趣的電視節目預告表,引導學生說出在生活中還會用到另一種計時方法,即24時計時法。與生活的聯系及形象的展示使得學生初步對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互換有了很好的掌握。
2.注重直觀教學,突破教學難點。
24時計時法作為記時法,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現在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還是第一次。對學生來說,時間的知識概念比較抽象,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比如:一天中時針在鐘面上轉兩圈,一晝夜共有24個小時,初步感知24時計時法;然后在演示過程中一半學生說普通計時法,一半學生數24時計時法,直觀的演示加深了對24時時時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對兩種記時法互換上的難度,變得更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充分體驗“一日有24小時”。
在學生了解了24時計時法后,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理解24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24時的過程:讓我們一起來度過這一天吧。0時,夜靜悄悄的,同學們這時都早已經進入了甜蜜的夢鄉。(時針繼續移動)天漸漸的亮了,這時我們也該起床上學了!@樣邊演示邊講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24時(一天)的過程,而且讓學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時計時法。
4.走進生活,讓孩子感受成功與喜悅。
在練習上我采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如:火車票上的時間,銀行門上的營業時間,公路上小汽車的禁止通行時間等,讓學生知道數學無處不在,處處要用到數學。
5.不足之處:
練習太少,有些練習沒有當堂完成,反饋不及時。今后教學時,要調控好時間,當堂及時反饋。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11
本節課有以下幾個方面比較突出:
1、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從想半個月餅可用哪一個數來表示到想1/2以外的分數,在讓學生自己猜測、自己想象的基礎上得出揭示了課題、得到了1/3、1/4、1/5等不同的分數。讓學生由1/2的意義推廣到1/3、1/4等分數的意義,不僅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了分數的意義,又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2、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這節課兩次讓學生動手操作,第一次是在分完蘋果和三角形的1/2以后,讓學生動手涂出長方形的1/2;第二次是在明白幾分之一所表示的意思之后動手涂出圓或長方形的幾分之一;通過學生所涂的分數進行大小比較,讓學生形象的理解了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份就越小的道理。
3、充分聯系生活中的事例。分數的意義對于三年級小朋友來說比較難理解。本課借助分蘋果的例子,說透1/2所表示的意思,進而讓學生自己舉出1/2的事例,學生說出了分梨子、橘子、長方形、正方形等。在學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后,又讓學生看圖聯想分數,如看到花,想到一個花瓣大約是花的1/6、看到傘想到每份是傘的1/8、看到桌子想到1/2、1/3或1/6等等,并且將知識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到生活中的物體中尋找分數。
不足之處:
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知識點設計太多,幾分之一的含義、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幾分之幾的認識都設計到了,但幾分之一的'比較和幾分之幾的認識,講得不深不透,學生理解得并不是很清楚,如果將幾分之幾的認識放到第二課時學習,這樣安排也許更好。
教學環節不夠緊湊,在讓學生動手涂分數時,應有時間限制,學生準備的圓如果是同樣大的,在比較大小時就不會出現找不到比較的圖形的現象了。正因為在兩次動手操作時,時間沒把握好,以至后續的兩個思維性較強的填分數的題沒有完成。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12
三年級的數學,在小學階段還是比較簡單的,但是其中也有不簡單的,較復雜的口算,所以我在上課之前都進行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采用的教學方法,并認真寫好教案。不斷增強專業技術水平,努力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利用南北組進行比賽的形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盡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盡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F在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數學課,就連以前極討厭數學的學生都樂于上課了。
其次,認真批改作業。布置作業做到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為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去搜集資料,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并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再次,做好課后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我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后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后進生的輔導,并不限于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后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對學習萌發興趣。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并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
我所教的`三年級,學生比較重視數學科,上課的時候比較認真,大部分學生都能專心聽講,課后也能認真完成作業。如:李鳳蘭、李凡、李寶等。但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因為怕被責備,學習上存在的問題不敢問老師,作業也因為怕分數低而找別人的來抄,這樣就嚴重影響了成績的提高。對此,我在班級里提倡一種認真、求實的學風,嚴厲批評抄襲作業的行為。與此同時,為了提高同學的學習積極性,開展了學習競賽活動,在學生中興起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風氣。
經過一個學期,絕大部分的同學都養成了認真的習慣,形成了良好的學風。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13
半個學期很快就要過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面對本學期學生的幾種現像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最撓頭的是怎樣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里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復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同的方法就會取得不同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題,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盡管要通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么大的容量,由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在學生的實際學習中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趨嚴重。以我現任教的三年級為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核中均還理想,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差的學生。我就想,為什么差的學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差生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角色,不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方法,更有甚者連練習題都不愿意做。而對于這部
分學生,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更要因人而宜,我們也不能用公開課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生,我認為我們可以吸取公開課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開課的方法。這樣差生會更差,作為教師應該及時補差,不讓學生掉隊?傊,我覺得,數學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收到實效。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14
《花邊有多長》是北師大版小學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教學重難點是理解長方形周長的計算算理,掌握求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中我努力體現了“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節課教學流程清晰自然、銜接連貫,能夠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設計了開放性、實踐性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合作交流學習數學,理解、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作用,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學習主動權,讓學生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1、注重創設問題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從現實生活出發,力求使課堂教學體現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
課一開始,我就創設了以下問題情境:元旦就要到了,淘氣和笑笑的任務是布置、美化黑板。通過商量,他們準備在黑板上寫上漂亮的字,畫上美麗的畫,還想把黑板圍上一圈花邊,淘氣馬上就跑到超市去買花邊,可到了超市一看,花邊有好幾種規格,淘氣這才想起來自己忘了量尺寸,他打電話問笑笑,笑笑告訴他:黑板長34分米,寬12分米,花邊到底要多長你自己算算吧。淘氣愣住了,花邊到底有多長?(師板書:花邊有多長)你們能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嗎?情境創設以后,學生圍繞“黑板一周的長度是多少”這一問題,先估計,再動手測量、計算、交流、分析,這樣教學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
2、注重算法的多樣化與思維的靈活性,教學中能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讓學生在探索體驗中學習,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斷發展。
學生個體在獨立探究中,應該允許他們對數學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張揚學生的思維個性。如在探究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時,不同水平的學生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有的是“長+寬+長+寬”,有的是“長+長+寬+寬”,有的是“2長+2寬”,還有的'是“(長+寬)×2”。以上多種思路的思維水平不是在同一個層面上的,算法與解題思路多樣化之后,要進行意義的協商,引導不同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比如教學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時,在不同的學生發表不同的解題思路以后,我采用了借助實物(黑板)進行講解、借助課件進行演示這樣的方法,然后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分析、理解各種思路;接著我讓學生討論哪種方法最簡便,為什么?最后我對思路繁瑣和學困生進行個別指導,盡量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新的提高。這樣做,創造了意義協商的機會,從而盡量達成共同的理解,這比停留于原有的個人解決方法更好。在適當的練習之后,周長公式的適時給出,也是對思維水平較高的學生的一個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體會數學的簡潔性和形式的美。
3、書上的題目數量少、形式單調,所以我就自己設計了一些拓展性的練習,以便學生學有所用。從課堂實際來看,學生確實完成了學習任務,也達到了要求,效果好。
不足之處:學生進行估計、測量、計算之后,沒有及時利用計算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15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要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學以致用。
新課程標準的出現,正是配合當前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飛躍。新課程標準旨在建立一種促進學生發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數學課程體系。要使該教材真正實施到位,必須建立一種符合學生自主發展、融入社會生活、面向學生生活實踐、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教學方法,而這樣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應體現開放式教學。
一、把社會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學中,應探索與構建生活數學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解訣問題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鼓勵學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帶進課堂,試著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這既是數學學習的價值體現,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
二、創設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1、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主關系,使學主放膽交流,敢于創新。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營造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欲、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2、創設民主開放的課堂,關注每一位學主的`發展。新標準的理念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這一理念,精心設計教案、內容及練習,確實落實充分地尊重、關心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課堂上都能生動活潑、健康發展。教材通過發現、探究及認知活動,使學生更多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學習數學知識,探求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并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數學。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使學生保持愉快而興奮的心境,自主明確學習目標,大膽設想,積極地通過書本認證或相互認證自己的見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3、組織有趣操作,培養學生語言表述和概括能力。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使新知識在操作中產生,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通過動手,學生們發現自己也是一個創造者。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借用直觀演示、操作、組織游戲。故事導入等形式,營造富有情趣的教學氛圍,盡量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以及合作的機會。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活動“不用揚鞭自奮蹄”,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和解決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探索知識過程中,學生同桌合作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聽取別人的見解,合理地補充、調整自己的觀點,達到較完美的認知狀態。在教學中教我不僅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同時還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組織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現代教育觀。
4、建立多種評價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取成功的體驗。開放式的教學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觀點,同一個問題,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每個學生的觀點都受尊重。開放式的課堂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也成為了評價的主體,學生在評價別人的成功和被別人評價為成功的過程中滿足了好奇心,獲得了探求新知識的激勵。教師應發揮表揚的激勵功能,使學生樂于創新。我在課堂中經常運用激勵性言語,撩撥學生創新的欲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干”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16
本學期,我擔任三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在教學期間我努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工作中認真備課、上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工作之余,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充實自己的頭腦,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一學期將過,我付出過辛勞,也有收獲的喜悅。為了下一學期更好地工作,現作如下總結:
一、以課堂教學為核心:
1、備課。
學期初,鉆研了《數學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對學期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學期中,著重進行單元備課,掌握每一部分知識在單元中、在整冊書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學生怎樣學,學生將會產生什么疑難,該怎樣解決。在備課本中體現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后習題的作用,設計好作業練習。
2、上課。
。1)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思考。放手讓學生探究,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對學生的回答采取“揚棄”的態度,從而打破了上課發言沉悶的局面,使學生樂于思考,敢于積極回答問題。針對教學重、難點,選擇學生的探究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從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根究學生練習不同坡度,不同層次的題目,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F在學生普遍對數學課感興趣,參與性高,為學好數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3)努力構建知識網絡。一般做到一小節一整理,形成每節知識串;每單元整理復習形成知識鏈;一學期對整冊書進行整理復習。學生經歷了教材由“薄”變“厚”,再變“薄”的過程,既形成了知識網,又學到了方法,容易產生學習遷移,給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了可能。
3、作業。
做到精講多練,有針對性。同時對學生的作業及時批改,認真對學生的每一道錯題進行糾錯。分析并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并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采用等級制,定性采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于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這個以定性為主的評語,是學生與老師的一次情感交流,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樹立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應該繼續努力。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加強學習,學習新課標中新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挖掘教材,進一步把握知識點和考點。多聽課,多學習同科目教師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加強轉劣培優力度,加強教學反思。
總之,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不斷積累,不斷探索,使學生因樂學而好學數學,使學生們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17
今天教學了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有以下優缺點:
優點: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時由于部分學生應能應用已有知識計算出結果,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進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擺小棒來理解。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探討出新知。因為動手操作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于促進興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識等特點。所以,通過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學習新知識,正是適應這一認知特點,學生只有在一些實際操作中才能逐步體會、理解形和數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愉快氛圍中獲取知識。
2、讓學生在操作觀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的筆算方法時,我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觀察豎式并結合操作思考以下問題:(1)從哪一位開始算起(2)2為什么寫在商的十位?(3)豎式中的第二個3、18分別表示什么等問題,通過觀察、思考,運用已有知識(有余數除法的筆算方法)的遷移擺小棒的過程,很容易理解第二個3、18分別是怎么得來的,表示什么?
缺點:缺乏新舊知識點的對比
本節課有兩次比較。其一:本次教學是以有余數除法筆算方法為基礎的',但兩個知識點之間又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以前學的有余數的除法是直接應用表內除法計算的,商都是一位數,而現在所學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則商是兩位數,不能直接應用表內除法進行計算,而要從十位開始算起。其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與不能整除在算理、算法上也不盡相同,找出他們的共同點總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方法,找出他們的不同點,講清豎式的寫法,這樣才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由于沒有讓學生進行及時知識的對比,導致很多學生在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時,和以前的知識產生混淆,沒有突破豎式計算這個難點。在以后教學中要發揮扮演的作用,加強豎式寫法的指導。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18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應用的過程。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思想。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就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出發,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感受小數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一、教育觀念陳舊
從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來看,其中主要的問題就是教學觀念過于陳舊,這必然會導致教學內容過于死板,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學效果也不明顯。另外,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過于重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培養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創造能力,這種教學模式由來已久,想要短時間改變是非常困難的。
二、教學手段運用不當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不善于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并且過于追求形式化的教學,沒有從教育創新的理論基礎出發,導致理論與實際相分離,從而無法真正發揮教育的效果。同時,這個階段的學生比較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個性較強,小學數學教學若沒有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手段陳舊單一,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就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對策
1、《口算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除法,一位數乘多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后面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及除數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扎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作為本單元的起始,如何讓孩子們理解除法的算理是重點也是難點。
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對于計算的法則掌握的較快,但對于理解算理過程卻只能做到似懂非懂,或者“懂你在心口難開”無法用語言來完整有條理的去描述。但新人教版的這冊書很多內容都將重點放在了讓孩子探究計算的過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結果,這對我們的教學是個不小的挑戰。
2、生活中的。分類是將具有同一特征的物品重新進行整理,是一個直觀的過程,而數學中的分類則是將概念根據一定的特征進行重新歸類,是一個抽象和過程。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分類的思想,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著手,提出整理書包的要求,由于整理書包的物品都是具體,直觀的,學生可將書包的學習用品按三類進行擺放,或者按四類進行擺放,并且說說這樣分的理由。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種整理的方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分類,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了解分類的'方法。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感受物體分類的方法。
3、充分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
無論如何把課堂放給孩子們,老師在其中穿針引線的作用還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節課教學,如果老師不找一些表示長度的小數出來,孩子們就會認為小數只表示價格;如果老師不教孩子們正確地讀小數的方法,孩子們就會用以前的讀法來讀小數;如果孩子們自學后不作必要的講解,就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會把3厘米寫3/300米。
因此,無論什么課,老師的引導作用總不可少,關鍵在于如何“導”得不漏痕跡、如何“導”得恰到好處、如何“導”在關鍵之處。本節課中,在學生正確地讀小數后,我問“小數與我們以前學過的數讀起來有什么不一樣”使孩子們在思考中完善自己讀小數的認知體系;在孩子們說完分米與厘米寫成用米作單位的小數時,我問“請小朋友們觀察這些等式,你有什么發現”促使孩子們去觀察、去思考,之后完善對這些小數的認識……在孩子們容易出錯的地方設計有挑戰性的、有思考性的問題,促使孩子們去比較、去觀察、去思考、去表達,才能把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地淋漓盡致。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19
半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面對幾種現實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任小學低年級數學,最撓頭的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里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復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課,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盡管要通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么大的容量,由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在學生的實際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級一班為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核中均在兩班前列,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待及的學生。我就想,為什么待及的學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角色,不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公式,而對于這部分學生,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更要因人而宜,我們也不能用公開課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生,我認為我們可以吸取公開課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開課的方法。
總之,我覺得,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20
《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的內容。是要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也就是通過游戲的形式,從而感受最基礎的知識“可能性”幾種情況。
我的這一節課一開始,首先設計了一個“摸球”的游戲,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極積性。第一步讓學生從全部是白球的盒子摸球,這樣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再提出一個問題:能摸出一個黃球嗎?讓學生試著摸一摸,結果學生發現是摸不到的。第二步讓學生從裝有白球和黃球的盒子里摸球,小組成員倫流摸,摸了以后又放回去,學生發現可能摸出兩種顏色的球。這活動既簡單又有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等一系列探究活動,進行實驗、比較、分析、猜想,使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嘗到探索成功的樂趣。再讓學生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然后說一說生活中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全過程無處不是“可能性”的學習和判斷,可以說活動貫穿全課,“可能性”也融貫全課。
本課教學,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不只是學到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首先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界,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由此而愛好數學。其次,培養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這節課中,加強學生對隨機事件的口頭表達能力、對“可能性”的判斷和爭辯等。從這節課看,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較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數學分析能力,而且還有一定的'科技知識基礎。另外,學生在這節課中了解到操作、比較、猜想、實驗、驗證對認識事物、數學分析都有重要作用。所以這些,說明這樣教學會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使學生有較扎實的數學基礎并聰明起:來。不足的是:學生對“一定”的含議了解得不是很好。因為有的同學這樣寫到:我的實驗一定能成功。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21
三年級的數學,在小學階段還是比較簡單的,但是其中也有不簡單的,較復雜的口算,所以我在上課之前都進行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采用的教學方法,并認真寫好教案。不斷增強專業技術水平,努力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利用南北組進行比賽的形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盡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盡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F在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數學課,就連以前極討厭數學的學生都樂于上課了。
其次,認真批改作業。布置作業做到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為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去搜集資料,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并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再次,做好課后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我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后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后進生的輔導,并不限于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后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對學習萌發興趣。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并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
我所教的三年級,學生比較重視數學科,上課的時候比較認真,大部分學生都能專心聽講,課后也能認真完成作業。如:李鳳蘭、李凡、李寶等。但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因為怕被責備,學習上存在的問題不敢問老師,作業也因為怕分數低而找別人的來抄,這樣就嚴重影響了成績的提高。對此,我在班級里提倡一種認真、求實的學風,嚴厲批評抄襲作業的行為。與此同時,為了提高同學的學習積極性,開展了學習競賽活動,在學生中興起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風氣。
經過一個學期,絕大部分的同學都養成了認真的習慣,形成了良好的學風。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22
本課時是從周長概念的歸納,到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歸納,再到課末的匯報小結,每個環節都是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新知、理解運用的過程,而教師自始至終只是充當著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們去探究知識。這樣的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合作意識。
學生個體在獨立探究中,應該允許他們對數學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張揚學生的思維個性。但是我們也不能盲目地張揚學生思維的個性,致使學生的思維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如我們在探究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時,不同水平的學生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有的是“長+寬+長+寬”,有的是“長+長+寬+寬”,有的.是“2長+2寬”,還有的是“(長+寬)×2”。以上多種思路的思維水平不是在同一個層面上的,我們是不是任由學生的喜好讓思維“維持”在各自的水平上?
這節課的重點是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我首先設計了一個情境。要開班隊會,讓同學們裝飾一下教室,為了使黑板看起來更漂亮,問問學生有什么好的建議,引出給黑板的周圍鑲上一個花邊會更漂亮些,問題是這個花邊要做多長呢?由此引出黑板的周長,于是量黑板的長和寬,然后通過小組學習、討論與交流,探索計算方法。在小組中,學生在自身理解的基礎上,向同伴解釋,幫助他們澄清自己的理解,通過談話和傾聽來重構自己的觀點,在聽取同伴解釋過程中對自己的認知建構進行反思整理,在腦海里形成一種公認可行的辦法。像上面的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在不同的學生發表不同的解題思路以后,我采用了這樣的方法:先統計了班上哪種方法是最多的;然后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分析、理解各種思路;接著我讓學生討論你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同時我統計了班上喜歡哪種方法的人最多,思路最簡潔?總結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長+寬)×2,真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最后我對思路繁瑣和學困生進行個別指導,盡量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新的提高。這樣做,創造了意義協商的機會,從而盡量達成共同的理解,這比停留于原有的個人解決方法更好。在適當的練習之后,周長公式的適時給出,也是對思維水平較高的學生的一個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體會數學的簡潔性和形式的美。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充分地感受到了學生靈銳的思維給我心靈上的碰撞。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5-15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1-09
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12-14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11-15
(精選)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7-15
[實用]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5-29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優秀)05-1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02-18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選)07-06
【實用】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