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的探索與研究
“反思性教學”即教師對教師“教”、對學生“學”的反思 , 是指教師以教學目的的制定、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安排、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學習效果為反思對象 , 進行主動探究 , 尋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 ,從而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和反思能力 ,提高自我監控能力 ,加強對教學過程和效果的監控 , 調動教學自主性和主動性 , 提高教學實效的一 種教學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回憶、思考、評價、教學經驗的活動。這一反思過程能幫助教師形成“實踐理論”,是教師擁有一套能適應教學變化、富有個性特色的知識體系。
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是在《語文課程標準》指導下實施的 ,它以教師和學生的“思 ” 為核心 , 以全體學生“學會”、“會學”為目的 , 教師通過反思來調整教學 , 學生通過反思來調整學習 , 并強調“思”與“練”的結合 , 通過補救性的訓練來解決存在問題 , 從而落實教學目標 , 提高教學實效。
一、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的操作流程
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是促進教師素質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有效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才會對后續的教學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對教學經驗的反思可分為四個環節,其基本流程為:
確定內容——觀察分析——重新概括——實際驗證
1. 確定內容。教學反思的起點是教學問題。這個階段主要是確定反思的內容,發現教師的問題意識。教學問題的類型很多,有的來源于教育教學改革中出現的兩難問題(比如:如何做到既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又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有的來源于自己教學實踐中的困惑(比如:為什么學生一聽就會,一做就錯?為什么小學三年級學生和初中二年級學生學習成績會出現分化現象),還有的來源于自己想改變現狀的愿望(比如:我的理
想的課程形式與結構是什么)。
2. 觀察分析。在這個階段,教師既是各種信息的收集者,又是冷靜的批判者,同時也是經驗的描述者。首先,教師要圍繞所要反思的問題,通過查閱文獻、觀摩研討、專訪等形式,廣泛地收集信息,特別是關于自己教學活動的信息。然后,教師要以批判的眼光反觀自己,分析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決這個問題時的經驗與教訓。
如針對“為什么四年級學生閱讀水平會出現分化現象”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進行這樣的觀察分析:
這個問題是不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四年級學生閱讀水平出現分化,與他們的身心發展、學習內容以及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有沒有直接的關系?
前人或優秀教師在探究這個問題時,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哪些經驗?這些經驗是否存在不足之處?
自己在探究這個問題時,教學行為結果與期望是否一致?
以上的觀察分析,將會為下一階段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想與形成新策略奠定基礎。
3. 重新概括。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必須重新審視自己教學活動所依據的思想,積極主動地吸取新的信息,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想和新策略;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新的實施方案,力圖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4. 實際驗證。在這一階段,教師需將以上提出的假設和新的教學方案付諸教學實踐,并根據實踐的結果驗證假設和新的教學方案的合理性。在驗證中發現的新問題將成為新一輪反思性教學實踐的內容,如此反復,直至問題的解決。
從反思性教學實踐的流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反思性教學實踐的過程,既是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也是教師素質持續發展的過程,更是經驗型教師走向學者型教師必須經歷的過程。
二、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的主題構建
根據教師常規教學活動的內容及教學程序,反思性教學實踐一般有以下3個方面:
1. 教學實踐活動前的反思——學什么
科學制定目標:要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對“知識與能力”(目標1)、“過程與方法”(目標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3)三維目標進行分解,使學生在三維目標的引領下,不僅解決了“學到什么”和“怎樣學習”的問題,尤其解決了“喜歡學”和“主動學”的問題。目標分解后還需要根據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和連續性的特點,將形成的目標群
按一定的層次與梯度進行有序化處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真正具有自主選擇最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學習目標。
優化教學設計:這種類型的反思主要在備課階段進行,它有助于發展教師的智慧技能。教師的智慧技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能否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二是能否尋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從目前教師備課的現狀來看,主要存在兩種不良的傾向:一是照搬現成的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不考慮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二是一些有經驗的老教師在備課時,過分依賴多年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不注重反思,憑原有的經驗設計教學方案,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備課筆記。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以往經驗與教訓進行思考的基礎上。例如:
自己或他們以前在教授這一教學內容(或相關內容)時,曾遇到哪些問題?是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決的?效果如何?
根據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預測學生在學習這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新問題?針對這些新問題,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
教師在反思過去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再寫出教學設計方案。教學實踐活動前的反思,一是可以增強教學設計的針對性二是可以逐步培養教師良好的反思習慣。
2. 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反思——怎么學
教學實踐中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生活經驗的實際需要,對教學內容,教學安排、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做出種種的反應。學生這些反饋的信息教師必須敏感地體察,并深入領會其意圖。明確學生的真實感受和實際需要,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教學上的優點與不足,利于及時調整,使教學真正適應學生學習認知發展干什么的要求。這種師生互動,能拓寬反思的層面和渠道。從學生角度認識教師行為和合理性和有效性,可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能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了深入分析教學活動與學生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并根據反饋信息及時做出調整增強語文課堂行程的靈活性和可控制性,培養靈洗教學機智和豐富經驗智慧,面對動態的、持續的、不斷呈現的教學進程,教師要能不斷地反思。
一是反思學習內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還需要在那方面進行補充,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對話和合作是否充分。課堂活躍不等于教學設計合理。有的教師設計活動一個接一個,學生積極踴躍地參加,課堂上熱鬧非凡,一派繁榮景象。但要問每個活動景象,每個活動要達到的教學目的,有的教師竟語焉不祥,存在為活動而活動的傾向。因此,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的進行教學。
二是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用所有學生,是否還有學生不適應,怎么引起學生總結。課堂回答問題活躍不等于思維活躍。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精心設計,啟發學生積極有
效的思維,從而保持課堂張力。
三是反思自己對知識的準備和課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是否合理。特別在導入新課時,要設法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再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學生只有經過了思考,教學內容才能真正進入他們的頭腦。教師在反思中必須具備駕馭課堂教學的調控能力,因為這一階段的反思強調解決發生在課堂教學現場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涉及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學生在學習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時出現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礙?你如何機智地處理這些問題?
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出現爭議時,你如何處理?
當提問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該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時,你如何調整原先的教學設計?
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某一問題時,思維異常活躍,如果讓學生繼續討論下去,就難以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針對這種情況,你如何進行有效的調控?
實踐證明,課中有效的反思,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請看下面一則課中反思的案例:
一位語文教師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發現一篇構思精巧、立意新穎的優秀作文,于是決定利用作文評講課朗讀這篇作文?墒,教師剛把這篇文章讀完,就有一位同學站起來檢舉這篇作文是抄襲的。此時,全班一片嘩然,同學們一齊把目光投向那位抄襲作文的同學,那位同學羞愧地低下了頭。面對這樣的突發事件,老師也一下子愣住了。后來,這位教師經過短暫的反思后,將話題轉移到評價這篇作文好在哪里。當同學們評、賞結束后,老師問大家:“今天我們能欣賞到這樣的好作文,應該謝謝誰呢?”這時同學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老師的用意,一起為那位同學送去了熱烈的掌聲。這位語文老師以此為契機,從那天開始,要求全班同學每周輪流推薦一篇優秀作文在班里朗讀。這樣的教學反思,不僅開闊了全班同學的閱讀視野,而且使那位抄襲作文的學生免受心靈的傷害,可謂一舉兩得。
3. 教學實踐活動后的反思——學會沒有
主要是教師課后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思考性的概括,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和學生的表現及教學的成敗進行梳理,教學的結果如何?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是否學會了學習?因為“教會”不只是提供給學生某種學習方法,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步驟、程序去學習,而且應設法讓學生多體會和感悟,引導學生總結對他們自己適宜的學習方法,經過自己感悟出來的方法對學習者來說才是管用的、好用。這一階段的反思主要是教師在課后對整個課堂教學行為過程進行思考性回憶,包括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學生的表現、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等。例如:
當課堂氣氛沉悶時,你是如何進行有效的調控的?
哪些教學環節的工作沒有按計劃進行?為什么?
在授課過程中,是否出現了令你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假如你再教這個內容,教學設計方案還可以作怎樣的更改?
請看一則課后反思的案例:
一位教師執教《群鳥學藝》一課,當學完課文后,老師讓學生談談讀了這個故事有什么收獲。大多數學生都從課文的重點句著眼談了體會:學本領要有始有終,不要怕苦、怕累等。正當老師準備結束課時,有位學生高高地舉起了手,邊舉手邊喊:“還有,還有!”出于對學生的尊重,老師請這位學生作補充性發言,沒想到他語出驚人,完全超出了老師備課時的設想。他說:“許多鳥兒沒有學會搭窩,鳳凰也有責任。鳥兒們飛起的時候,鳳凰為什么不把它們叫住?所以,我覺得學本領應找個責任心強一點的老師!边@位學生的精彩發言贏得了全班同學和在場聽課教師的一片掌聲。
課后,這位教師對此作出了這樣的反思:“是啊,為什么一定要按教參上的道理講呢?難道教材只是用來教育學生的嗎?如果問題的答案只能是惟一的,那么,還有什么創造性可言呢?那位學生的發言,是學生創造潛能的極好證明!在欣喜之余,我也感慨無限!慨斚肫甬敃r的掌聲,我心中都會感受到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
三、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的策略
要提高反思性教學實踐的效率,就必須講究科學的策略,F介紹5種常用的策略。
1. 反思總結策略
反思總結策略是總結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學實踐活動中的經驗與教訓的方法。反思總結的內容十分廣泛:可以總結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靈感頓悟,以及自己對教材、學生、教法等要素的理解;可以總結反思學生和同事的反饋意見;可以總結反思他人的寶貴經驗或失敗的教訓;還可以總結反思教學實踐中的“關鍵事件”。所謂“關鍵事件”主要是指對自己專業發展影響較大的事件(可能是一堂成功的課或者一堂失敗的課,可能是師生間的一次沖突,也可能是與專家的一次對話)。要對“關鍵事件”進行反思,就必須對“關鍵事件”進行如實的記錄(因為事件本身是無法呈現其自身意義的,只有在事后的反思中我們才能斷定它是否真是“關鍵事件”)。這就要求我們平時關注對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觸動較大的事件,為事后回顧反思提供原始素材。
2. 對話反思策略
對話反思策略是通過與其他教師的研討交流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清楚地意識
到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進而提高教學監控能力的一種方法。對話反思法類似于我們平常采用的專題性的小型研討會。其操作程序為:我們采用了專題性的小型研討會形式,其操作程度如下:1、執教者圍繞專題上課,其余教師帶著問題聽課,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語文課堂教學”為專題的一次研討會為例,本校的一位青年教學《洪茶》第11冊。
例1.1小學《語文》“說茶”的教學過程
1、揭題釋題
2、自學課文
3、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交流引導概括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2)、思考、分段
4、深入閱讀課文
(1)、分段學文,學生提出問題,概括,學生自主選擇討論問題。
初讀課文:分段讀、全篇讀、分角色讀。
5、總結全文
座談會上執教者首先談本課所力圖貫穿的語文新課標理念,即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前準備階段,由學生去預習課文。教學每個自然段時,學生自主學習質疑,然后教師對其問題進行概括總結,再出示在黑板上供學生自主選擇,再與幾個同學合作解決,倡導學生主體、自主合作學習。
3、執教者與其他聽課教師展開對話,產生思維碰撞。
座談會時我們采用發展性互動性評判,評課教師認為,執教者以“傳統的”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觀點來理解課程與教學之間關系的。把教育重點放在系統知識的傳授上。無視學生的興趣,需要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使他們始終處于“教師中心,課本中心”這種既缺乏生機又沒有熱情的刻板程序中,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
評課教師普遍認為應樹立正確的課程觀——“以情景為中心”的課程,以學生的需要和動機為中心,使他們能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中去,要與學生的實際經驗相結合,讓學生在活動中去學習、觀察、體驗、發現,使學習能引起學生積極,持久的探索興趣,有利于他們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發展,要以學生的自律性學習為特點,培育、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要以“未來觀”培育學生,要發展兒童的自主能力。學會適應在社會上面臨各種情景,成為能夠對其周圍的環境施加某些影響,而不是完全受環境支配的人。
評課教師還認為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特別是《說茶》這篇課文,應該從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觀著手,應該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4、執教者根據討論結果重新修改完善教學設計方案,并寫出反思性總結。
執教教師結合課堂教學與評議進行反思,對教學設計方案進行了重新修改完善。
例1.2小學《語文》“說茶”的教學過程
(1)課前搜集有關茶的資料,搜集形式多樣,互聯網、課外書、茶家介紹等。
(2)學習有關茶道,收集茶具。
(3)充分預習課文,課的形式茶館說茶品茶。
(4)組織形式:1、學生分散坐。
2、幾位優等生開茶館其他同學為茶客品茶。
課的流程:
1、一位同學為大家表演茶道并講解茶藝。
2、其他同學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及預習課文所得進行邊品茶邊說茶,自由發言。
(1)執教者圍繞研討專題上課,其余教師帶著問題聽課。(2)執教者闡述自己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以及這樣設計的理論依據。(3)執教者與其他聽課教師展開對話,產生思維碰撞。(4)執教者根據討論結果重新修改完善教學設計方案,并寫出反思性總結。
3. 錄像反思策略
錄像反思策略就是通過錄像再現教學過程,讓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學過程的方法。這種反思方法能起到“旁觀者清”的效果。這種方法的操作程序為:
(1)上課和錄像:教師圍繞專題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并施教,同時把課堂的教學過程拍攝下來。
(2)觀看錄像:執教者組織其他老師觀看錄像,執教者預先談教學設計,再比較錄像的教學過程與預先的教學設計有什么不同。
(3)反思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和聽課者觀看錄像的人員評價。
(1)上課和錄像。(2)觀看錄像,比較錄像的教學過程與預先的教學設計有什么不同。(3)反思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和聽課者或觀看錄像的人員的評價),評價主要教學環節所應用的教學技能和策略以及理論依據。(4)根據評價內容進一步修改完善原先的教學設計,寫出反思性總結。
4. 行動研究策略
行動研究策略就是針對教學實踐中某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運用觀察、談話、測驗、調查問卷、查閱文獻等多種手段,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設計一個研究方案,以求得問題解決的方法。行動研究法是一種自我反思的方法,也是一種在中小學比較盛行的教科研方法。這種反思方法的操作程序為:
1、教學反思,確定課題。
課改之風刮遍全國,在學習了有關課改理念后,本校教師也進行了課改嘗試,本人聽了多堂語文課,感受到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習方式更新了,學生自主空間更多了,多位教師都運用合作學習的策略,但現實的小學語文教學合作學習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是
2、提出假設、制定方案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夠加強多方交流程度,使個體化的接受學習轉變為群體化的合作學習,則將有助于激活學生的積極思維,增加其學習語文的興趣,并增強在學習過程中的有效參與程度。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對滿足學生心理需要有著積極意思。如果能激活小組合作學習,則將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跌交流程度,實現多種交往方式的有機統一,并對學生良好思維與品質結構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取決于以下要素:(1)小組共同目標(即必須通過合作才能達成的目標)的確定;(2)組織形式(即同質分組或異質分組)的靈活轉換;(3)教師角色地位的轉換(即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出現于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把握住這些要素,小小組合作學習即會取得預期的效益。
根據以上提出的假設,制定了課題研究方案。
課題研究方案(略)
3、實踐研究、反思調整
、、以學生語文整體基礎在全年級處于中等水平的四(1)班為研究樣本,研究過程在常態條件下進行。
、凇⒃O計檢測研究方案有效性的評價指標(學生思維品質與合作精神的發展等)與工具。
、邸⒁砸还澱Z文課為單元,按預設的研究方案設計教學,并在擇定的樣本班中實施。
、、教學活動后即對運用預先設計的評價工具獲取反饋信息,并據此對研究方案的有效性作出評價和提出修正方案。
、荨⑥D換教學內容,重復③、④的工作。
⑥、經過不同教學內容的多次重復實驗后,再對經過修正的研究方案作一次整體性的調整。然后再選擇基礎條件基本相同的四(2)班為實驗實驗1班,四(3)班為實驗2班,以進一步檢驗研究方案的有效性。
、、選擇一篇課文,分作兩種教學設計。教學方案一按經過修正的研究方案設計,在實驗成績班實施;教學方案二按原來的常規教學思路設計,在實驗田班實施。
⑧、教學活動后即時運用預先的評價工具獲取反饋信息,并對兩種教學方案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嘟虒W方案一的效果優于教學方案二,則繼續進行第二輪實驗。如果結果相反,則重新回到工作步驟③,對研究方案再作修正。
⑨、在教學方案一優于教學方案二的前提下,再選擇一篇課文,同樣設計兩套教學方案。只是教學方案一在實驗2班實施,教學方案二在實驗1班實施。
⑩教學活動后及時運用預先設計的評價工具獲取反饋信息,并對兩種教學方案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若教學方案一的效果仍優于教學方案二,則證明研究方案是有效的。如果結果相反,則表明研究方案還存在著缺陷,需要重新回到工作步驟③,對其再修正。
4、搜集信息、撰寫報告、總體推廣
本階段工作主要是對上階段研究信息的整理、撰寫結題報告,在校內向總體推廣。
(1)在反思自己或他人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確定自己所要研究的問題。(2)廣泛收集與該問題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3)根據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并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4)搜集研究信息,撰寫研究報告。
行動研究法不僅可以提高教師反思性實踐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教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研能力。
5.檔案袋策略
檔案袋策略是以建立專題性檔案袋的形式促進教師的不斷反思,從而提高教師反思能力的一種方法。在運用這種方法時,首先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確定反思的專題,并進行分類,如創新教育類、轉化差生類、課程開發類等。然后在每個專題下,由教師本人通過回憶與反思,記錄下自己在教學觀念、教學行為等方面的變化以及自己尚需努力之處。檔案袋建立的過程是教師對已有經驗進行整理和系統化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反思、自我評估、自我教育的過程。
我們在運用以上反思策略進行反思性教學實踐時,要做到“三忌”:一忌形式主義。反思的目的是完善自我,而非應付檢查。所以,反思性總結的內容要真實,要有感而發,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二忌空泛冗長。反思性總結應寫得詳實、具體、準確,不應泛泛而談。三忌失真失用。反思性總結的內容應客觀、真實、實用。特別是反饋意見,更應客觀公正。此外,自己撰寫的反思記錄應常翻、常研,做到溫故知新,以促使自己不斷成長和進步。
【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的探索與研究】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的意義與方法04-15
探索小學語文教學新思路05-29
淺析研究性學習與高中化學實驗的探索08-22
研究性教學在培養英語文化意識06-15
研究性學習總結與反思08-25
研究性學習總結與反思09-22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小學數學可能性教學反思05-26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4-14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