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雨巷》教學反思(精選8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雨巷》教學反思(精選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雨巷》教學反思1
戴望舒的《雨巷》寫于1927年,是一首象征和暗示色彩比較濃烈的抒情詩。全詩意境朦朧,耐人尋味。在2010年中山市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評估中,我選這篇文章授課,獲得領導老師們的一致好評。
備課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彎彎曲曲的江南雨巷圖片及歌曲《雨巷》等素材制作了多媒體課件,意在多媒體創設情境,通過音畫的結合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孤獨感和彷徨感,品味詩歌優美的語言。
人們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精心設計了一個生動的開頭,引用音樂入境法。音樂最能動人情感,它能把聽者很快帶到特有的意境中。一開課我就播放江濤演唱的《雨巷》,并配以主題圖片,以景配歌,以歌應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初步體會詩歌朦朧、寧靜、凄美的意境。這首歌極富感染力,學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全神貫注地傾聽和觀看,找到了情感的共鳴點。有的同學還情不自禁地跟著輕聲唱了起來。這個良好的開頭,為下一步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之后,我讓學生欣賞了這首詩的配樂朗誦,目的是讓學生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盡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
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所以,在學生對詩歌有初步印象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大聲自由朗讀,找出詩歌的意象,初步感悟詩歌的意境。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我鼓勵他們大膽思考,勇敢地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表達出來。他們個個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朗誦出來,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表達出來。雖然有些學生說的理由不是很充分,只是一種淺層的直覺的表達,但我還是對他們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們在我贊許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濃濃的學習樂趣。“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樣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文句作出獨立的感悟、評析并交流,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這樣的課堂充滿了生命力。
詩歌教學,除了讓學生感悟意境之外,還應該教給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方法,學生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師也就免去了重復講授之苦。教給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就能使學生形成閱讀詩歌的能力。所以,在課的最后,在學生體會了詩歌的意境,品味了詩歌的語言之后,我和學生一起探討了詩歌鑒賞的一些方法。課后,學生們紛紛表示,這堂課不僅感悟了詩歌的意境,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學到了詩歌鑒賞的方法,這對他們今后的學習有很大幫助。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巧妙地利用課文這個語言載體,設計出與課文密切相關的讀、品、悟等學習內容,并教給了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詩歌的內容,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潛移默化地提高了鑒賞詩歌的水平。
高中語文《雨巷》教學反思2
作為現代名詩,《雨巷》的夢幻一般的意境,難以言傳的主題,舒緩有致的節奏,莫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問題也在這里,怎樣讓學生能夠揣摩出那難以言說的主題,怎樣讓學生把握到那舒緩而有韻津的節奏?這就是上《雨巷》一課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反過來說,倘若教師能把這三個問題給學生講透了,以后的現代詩的賞析都可迎刃而解,但假如這三個問題沒得到解決或解決得不好,就會給后來的詩歌賞析設下障礙。編者把這首詩作為詩歌單元的重點,其用意恐怕也在此。所以,我給《雨巷》的定位是:反復朗誦以體現詩歌的音樂美,營造情景以體現詩歌的意境美,鼓勵創新以體現詩歌主題的多義性。
作為人教版必2的教材,主要是針對高一的學生.而該階段的學生對現代詩歌的接觸是比較少的,他們對于現代詩歌主題意境、節奏多方面的把握,都缺乏技巧和經驗,可以說,在現代詩歌的賞析方面,他們幾乎是一張白紙,而他們對現代詩歌的把握絕大多數都是依靠自己的一種直覺。所以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直覺”開始,慢慢引導并把他們推到鑒賞的“塔尖”,從而對現代詩歌作出精確的判定。
“愛好是學習的動力”。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所有的教法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愛好,使全班每一個人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所以,我設計的教法有三:
1、朗誦競爭法。由集體朗讀到分組朗讀,由分組朗讀到個別朗誦,由個別朗誦到優秀朗誦。
2、意境創設優秀獎。把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仿造老師的營造意境的方法各設量一個詩節的藝術畫面(MTV),各小組完成后教師給設置得最好的一組的一定的獎勵(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小禮品),
3、主題推論法。把確定題的任務分派給學生,指導學生從書刊、雜志、網絡等資源收集《雨巷》主題的相關資料,通過分析討論得出自己的看法,并寫成小論文,教師選擇其中優秀的推薦到刊物上發表。總的說業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愛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上主要設置了三個教學環節:
1、朗讀競賽環節。通過老師的精心指導和學生的自我感受,能正確地處理好停頓、輕、主音、語速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能使學生的朗誦水平達到一定要求。也為下一環節的意境分折打埋伏。
2、意境營造環節。讓學生通過情感創設意境,再通過意境來反映情感,從而為引出主題作鋪墊。
3、主題探尋法。抓住詩歌中的兩個經典意象,讓學生通過各種媒介去收集、歸納、整理資料。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一是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自立、合作、探究的精神。二是培養學生的材料整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以上三個環節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嚴謹有序,有機統一。
《雨巷》這一課,充分體現了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了學生一定的朗誦能力、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積極參與,課堂氣象,熱烈而有序。但其中也有幾處不很理想,比如在“朗誦”這一環節,還有幾個學生希望上臺表演,但因課堂時間所限,無法讓她們一一展示;又如在“意境——情愿”的分折中,結尾應對二者的一一對應關系作一個高度的歸納,使之成為一條定理或法則,這樣學生就更輕易接受。希望在以后的課中,考慮得更深入、更完面,對學生更有利我愿足點!
高中語文《雨巷》教學反思3
丁香般的寂寞似乎還在雨中蕩漾,深巷似的惆悵似乎還在雨中綿延,雨絲樣的憂郁似乎還在小巷彌漫。這種情緒以一種寧靜的方式,在雨巷課堂這獨特的時空流淌。一堂課已經在和諧的對話中結束了,可是很多學生還徜徉在“雨巷詩人”溫柔細膩而又落寞孤寂的情感世界里。戴望舒的《雨巷》給我們留下的是一種凄婉朦朧的美。我們似乎明白他在說什么,似乎又不甚明了。他因何寂寞,因何惆悵,愛情?理想?事業?他要追求什么,得到什么,幸福?成功?名利?我們都不能確切地知道,也無須知道。作為教者,我知道我的學生在一種美妙絕倫的意境中沉醉,在心靈的契合中感悟人生,享受心領神會的知遇之樂。
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并配之以著名播音員喬臻配樂朗誦烘托氣氛。
果然如我所料,學生聽讀《雨巷》時,就已經被朦朧、寧靜、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嚴肅而感傷。
此時,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目的是盡量與作者的心靈貼近,喚起學生與詩人的情感共鳴,盡管這種共鳴可能是膚淺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葉圣陶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可見要領會“意境”必先“入境”,正如古代趙子昂畫馬每每伏地裝馬一樣,詩歌鑒賞也必須讓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進入到詩人所創設的情境中去形象感知。
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我展示課件,畫面集中了江南各種形式不同的小巷,讓學生發揮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羅生布拉特曾說:“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閱讀者的心境呈現某種一致性時,那么閱讀的效果就好。”創設閱讀與鑒賞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沒有閱讀的積極情感,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就無內化可言,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通過美讀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品味,讀中感悟。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開啟學生智慧的閘門。使此時較為成熟的感受與自己原初的感受構成比較,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水平。
另外,給我驚喜的是學生提出了雨巷的多重意蘊,學生討論得非常熱烈,理解得非常深刻。(這個問題本打算教師設計提問,如果學生理解不深刻就點到為止)
愛因斯坦說:“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更要”。所以,在課改的新形勢下,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課堂提問”這個教學環節,讓我們的學生從被動回答變主動提問,從沒有問題變成有問題。我們可以作這樣的假設:一堂課中由教師一個人提問比全班學生都參與提問的教學效果,哪者更佳呢?不言而喻!
這是新課改中一堂詩歌鑒賞課的余韻。一堂課給我帶來的不僅是成功的喜悅還有更多的感悟與啟示。有時語文課堂就是一座藝術殿堂,很多優秀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令人在觀照的過程中獲得現實自我的暫時超越,在自由自覺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樂和健康的休息。無論是欣賞小說、戲劇、散文亦或詩歌的鑒賞,在審美活動中都會在自己與作品間建立一重暫時與周圍環境相隔離的天地,形成了一個暫時超越于現實關系的審美的自由空間,或為人物命運所打動,唏噓贊嘆;或為故事情節、矛盾沖突所吸引,忘情其中;或被美妙意境所包容,陶醉沉迷。悲則涕泣,樂則歌笑。總而言之,幾乎是在物我兩忘的狀態下獲得了身心的愉悅。在語文教學中,憑借文學作品中藝術形象美的魔力,一方面激發學生的自由聯想,一方面激發起優越感和自豪感,在忘掉自己局限性的暫時超越中感到人的快樂,得到不由自主的精神滿足和健康調節。
我們的目的是使學生把在課堂教學中獲得的審美享受轉化成自身的審美修養,滲透在課堂及課堂外的學習、生活乃至人生中的各個方面,實現審美再創造。正如高爾基說過的“每個人都是藝術家,他無論在什么地方,總是希望把‘美’帶到生活中去。”讓語文教學中的美麗去浸潤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把課堂中獲得的美的享受帶到生活實踐中,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美的自然、美的社會、美的人生吧!
高中語文《雨巷》教學反思4
戴望舒的《雨巷》寫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寫思慕追求一位有著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而不可得,實則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的詩歌意境朦朧,耐人尋味。
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的音樂烘托氣氛。
果然如我所料,學生雖還未讀《雨巷》,就已經被朦朧、寧靜、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嚴肅而感傷。
此時,我話鋒一轉,對學生說,讓我們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體現師生雙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對話機制。沒有互動,沒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師生互動是借助特定的課堂情境實現的,具有臨時的生成性特點,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這節課較好地達到我預想中的效果。
我先讓學生在配樂中自由讀,目的是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盡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
在學生朗讀、范讀的基礎上,我展示課件,抓住這首詩的學習重點,讓學生共同探究兩個問題:“《雨巷》的多義性主題,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大家可以根據詩人背景、具體詩句盡情發揮”“《雨巷》主要意象的象征義(包括“我”、“油紙傘”、“雨巷”、“丁香”等)?”
這兩個問題,學生充分討論、分析后得出不同意見,然后我叫事先準備好的兩個課外研究小組的學生上講臺將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課件演示,讓學生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這首詩,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們對兩組的小老師很感興趣,也很羨慕,紛紛表示以后也想試試這種研究活動,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我講《雨巷》時一直在追求大量的學生自主活動,可能有時過于追求課堂活動的活躍性了,對個別學生的把握就會顯得松散。
還有學生代表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兩首古詩詞,可是并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我也沒有及時補充說明,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
高中語文《雨巷》教學反思5
周三在2班上了節《雨巷》的研究課,雖然壓力很大,自己也在有限的時間內準備了兩天,但還是感覺自己的功力不夠,火候不夠,太過稚嫩了。從總體效果來說,我并沒有把學生完全調動起來,連我自己都覺得講得很碎,所以聽的人就感覺更碎了,這可能真的跟我的語言有很大的關系,這個方面我也一直很困惑,我這個語言碎的問題,語言不干凈的問題,到底怎樣才能改善呢?從本質上來說,我一直都覺得自己不適合上詩歌,但是既然想做一個全面的語文老師,每個方面的東西都應該會上,而且都應該上好,只有這樣,自己才能讓自己不斷成長,也才能讓學生更信服自己。概括起來這節課的問題如下:
一、太碎了,詩歌講得太碎了,學生不容易感受到詩歌的一種美。
二、課件做得太花哨,學生的注意力都被吸走了。
三、課堂的節奏沒有把握好,一堂課結束的時候有很明顯沒有講完的東西,這是很忌諱的事情。建議以后自己備課的時候,每個環節多少時間,一定仔細考量和打磨。
四、學生的參與度還是太少,給人的感覺是老師拉著學生在學。
五、公開課都有表演的成分,以后上的公開課盡量有觀賞性,讓這20%的表演更為精彩一些。
高中語文《雨巷》教學反思6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在初中時,他們對古典詩詞背誦比較多,但是在對現代詩歌賞析這一塊,還出于混沌狀態。所以,在本節課上,我注重引導他們欣賞詩歌的情境美,另外,“授之以漁”,把本首詩作為一個范例,希望在引導他們欣賞詩歌情境美的同時,滲透詩歌賞析的'基本方法—從理解意象到把握意境再到領會情感。這點,我覺得應該是這堂課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
另外,羅生布拉特曾說:“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閱讀者的心境呈現某種一致性時,那么閱讀的效果就好。”創設閱讀與鑒賞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閱讀的積極情感,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就無內化可言。所以我希望通過圖畫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使此時較為成熟的感受與自己原始的感受構成比較,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水平。這點,亦是我在本堂課做得比較好的地方。
然而,本堂課還有些地方值得我不斷探索。
首先,我認為,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這對于《雨巷》這首有著朦朧凄迷的優美意境的詩歌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所以,在賞析《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及《神秘園》的音樂烘托氣氛。進入詩歌賞析前,先用有關江南的詩句和景物導入《雨巷》,目的是能引發學生的相關聯想,創設江南小巷的情景,這對學生學習《雨巷》有了一個知識與情感上的準備。并且在朗讀課文時,通過播放雨巷flash課件與創設氛圍讓學生進入詩歌境界,發揮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達到預想中的效果。
其次,我在講《雨巷》時一直希望追求一種詩意化的語言,總認為沒有很好的語言,就難以把這篇朦朧詩講到極致,但無形中卻掉入了另一個誤區:語言容易脫離學生,使學生無法很好的和課堂融會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語,學生只是一個旁觀者。這也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對于學生的情感關注不夠,雖然我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但是,因為沒有考慮到學情,造成學生在課堂上顯得木然。
詩歌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但是,對于現在的很多學生來說,這種文體顯得曲高和寡。所以,要讓學生真正把自己融入詩歌,而不僅僅只是聽教師賞析,還需要教師在調動學生學習詩歌積極性方面下功夫。
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這是我的目標,我會一直努力邁進!
高中語文《雨巷》教學反思7
戴望舒的《雨巷》是語文版必修一里的一篇現代詩歌。這首,本詩寫于1927,表面上是寫作者的愛情,寫追求一位有著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而不可得,實際上是象征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在生活的重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的詩歌,是詩人意識流動中的一個境界。意境朦朧,耐人尋味。
我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油紙傘,女郎,江南小巷作為背景。
在聽江濤的《雨巷》的歌曲時,學生就已經被歌曲的魅力所折服,就已經被朦朧、寧靜、凄美的情境所感染。
在此時,我讓學生們體悟這種感情的同時,告訴學生,我們要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
接著讓學生自由讀,后來又聽錄音,認真去品味詩歌,目的是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盡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
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我展示課件,讓學生發揮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羅生布拉特曾說:“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閱讀者的心境呈現某種一致性時,那么閱讀的效果就好。”沒有興趣,就沒有閱讀的積極情感,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就無內化可言,用圖畫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使此時較為成熟的感受與自己原初的感受構成比較,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水平。
緊接著共同探究三個問題:“丁香姑娘的形象是什么”“我的形象是什么?”“詩歌的主題是什么”詩中那個"我",一腔愁緒,滿腹哀怨,正是當時被環境憋得透不過氣來的人們的精神狀態的寫照。他們帶著心靈上的創痛在思索著,追求著。而那夢幻般出現又幽靈一樣地消逝的清麗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熱切追求而實際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嗎?
講現代詩時,過于注重學生讀、感體驗,而忽視了學生的精神層面的感知,導致學生雖然感知到了詩歌的魅力,但仍不能正確深刻地理解詩歌。
另外我提出的問題也不夠貼切,有時學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啟發。
記得我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兩首古詩詞,可是我并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
高中語文《雨巷》教學反思8
戴望舒的《雨巷》寫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寫思慕追求一位有著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而不可得,實則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詩歌意境朦朧,耐人尋味。
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及《神秘園》的音樂烘托氣氛。
果然如我所料,學生雖還未讀《雨巷》,就已經被朦朧、寧靜、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嚴肅而感傷。
此時,我話鋒一轉,對學生說,讓我們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體現師生雙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對話機制。教學師生互動是借助特定的課堂情境實現的,具有臨時的生成性特點,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這節課較好地達到我預想中的效果。
我先讓學生在配樂中自由讀,目的是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盡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在學生朗讀、范讀的基礎上,我展示學案,抓住這首詩的學習重點,讓學生共同探究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雨巷》的多義性主題(朦朧詩的特征)是什么?大家可以根據詩人背景、具體詩句盡情發揮;第二個問題:《雨巷》主要意象(包括“我”、“油紙傘”、“雨巷”、“丁香”等)的象征意義是什么?這兩個問題,學生充分討論、分析后得出不同意見,然后我讓事先準備好的各小組的學生上講臺將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展示,讓學生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這首詩,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們很感興趣,也愿意張口表達自己的想法。
還有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課后拓展延伸的兩首古詩詞,可是由于時間關系,并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
【高中語文《雨巷》教學反思(精選8篇)】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必修精選《雨巷》說課稿07-20
高中語文人教必修1《雨巷》公開課教案08-08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01-01
高中語文《錢學森》教學反思04-27
高中語文《雷雨》教學反思04-12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6篇)07-16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04-10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9篇)03-09
高中語文優秀教學反思(精選9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