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語文《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小石潭記》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石潭記》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石潭記》語文教學反思 篇1
開始講讀古文了。之前先通過現代游記讓學生初步形成了有關游記的相關印象,有了相對具體的感知,然后在理解古人的游記作品便有了相對的基礎,因而會變得容易了。
整個單元共四篇,唐、宋、明、清各一篇,作者皆為大家。第一篇為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永州八記之一,極其經典的一篇游記,也是中考篇目之一,所以講解宜細。為了達到讓學生更好理解的目的,布置預習時我留了幾個作業:網上搜集柳宗元資料和有關本文的介紹,提取出你認為有價值的部分或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細節;預讀課文,重點注釋回歸原文,劃出疑問;思考本文是否和你已知的游記文章相類似。三個預習作業各有側重,或想指導學生如何搜集使用資料,或是讓學生具體熟悉課文內容,或是學會比較分析,在已知中學習未知。
第一課時,我先回顧了?嫉幕蛘哒f基礎的有關柳宗元知識,名、時、地、評、作等,板書于前。然后根據情況請了三位同學上臺介紹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同學們介紹的五花八門,他們每說一點,我盡量根據他所說概括一下角度,最后針對他們所講明確了與語文學科有關的幾項,指導他們明白如何整理有關資料(家世、身世、仕途經歷、功績等),讓他們明白了古人不應僅是紙人——機械的活在幾個知識點上;而是活生生的。尤其柳宗元被貶永州前因后果,王叔文改革的具體內容和失敗原因及后果,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柳宗元被貶永州時的境遇,也有助于理解文章情感。
為了養成學生綜合思考的整體意識,我又加了學生已知的有關劉禹錫的回顧,同時也加了柳宗元再次被貶的原因和被貶后所做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舉措和四年后英年早逝的史實,讓學生比較全面的感知這個人的人格魅力所在,也為后來學習范仲淹、歐陽修等埋下伏筆,也使這個人立體的活了起來,效果不錯。我一向贊同“文如其人”,相信筆為心靈之舌,所以經典文章必詳解作者。
第二課時,疏解文義,理解內容;品析美點,感悟情感。
主要問題:字詞理解不準確,囫圇吞棗。
主要有以下字需注意點撥提示:
1、一詞多義類以(卷石底以出、全石以為底以其境過清)而(潭西南而望、乃記之而去)為(全石以為底、為坻)
2、詞類活用西行、下見小譚、空游、影布石上(布理解最不準,多人理解為倒映;追問了一句可改為影映石上嗎才使學生注意到了體會意境和語境)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環合、凄神寒骨。
通過自讀提問——教師檢查,明確學習古文的基本要求:字字落實,積累重點字詞。
講解主要圍繞兩個問題:
1、柳宗元少年有成,并非沒見識,為什么一個小潭會令他如此心動?引導學生具體感知小石潭獨特特點。
2、如此奇美景色你最欣賞哪一點,為什么?打開思路,或手法,或意境,品析亮點。
3、既然景色如此動人,柳宗元又為何不流連忘返,而是僅僅記之而去呢?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潭境與心境,潭與人的和諧統一,更好把握作者心聲,理解文章主旨。
(如此美麗的小石潭,恰如如此多才多情的我柳宗元,可惜潭美少知音,我情重卻遭貶,這情景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小石潭記》語文教學反思 篇2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之一,是柳宗元緊接《鈷坶譚西小丘記》之后寫的。柳宗元在游小丘后數日又和他的朋友吳武陵、龔古以及他的弟弟宗玄等游西山,在小丘西邊百二十步的地方發現了小石潭,他就寫了這篇游記。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在這篇山水游記里作者主要是記小石潭,他寫潭水、寫巖石、寫樹木、寫游魚,宛如一幅優美風景畫,通過刻畫優美的景色,著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環境,借景來表達自己在貶官生涯中孤寂凄涼的心境。我認為像這樣富有詩意的散文,而且又寫得極為精美,可以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因此我決定在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在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的同時,體會景物描寫中融注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今天我上的是《小石潭記》的第一課時。在教學之前,針對所教班級學生的情況,對他們提出了預習要求:
(1)利用工具書給生字注音,并自主試讀三遍;
(2)對照注釋口頭翻譯課文,將不懂的字詞句作圈劃;
(3)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記》。
在這節課上我嘗試自讀的方式,學生自己讀通讀順課文,通過串讀來訂正音韻節奏,并進行了個別詞語的解釋以助讀。在個別處如“下見(現)小潭”“參差(cēncī)披拂”,教師一點即好。之后是自己譯讀,通過課下注釋和參考書翻譯課文內容。然后讓學生理清文章的寫作線索,學生思考交流之后是課堂檢測,第一節課結束。
可是在第二天上課時,我卻發現學生的朗讀還不過關,對課文一些字詞句的理解不到位,在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時,發現主要問題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疏忽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根本環節。他們畢竟只是八年級的學生,接觸文言文還不多,再加上我所教兩個班的學生有一半以上都是周邊農村孩子,不僅語文底子單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學習慣,所以他們的文言文語感很差。在課堂上沒有很深入的指導學生朗讀,有些句子長的也只是稍微點了一下,讀的還不夠。
第二,基礎知識落實的還不到位,這對課文的朗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文言文的閱讀要建立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只有弄懂了課文意思,讀起來才會連貫、流暢。否則的話,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都將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三,對問題的設計不夠理想。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石潭之美,美在。”從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昭示了我這個問題的方向性錯誤。在初讀課文之后,學生只是能讀通課文,未能很好的理解課文,而這個問題不應出在初讀課文之時,而應在理解課文之后,我相信如果在理解課文內容之后,這個問題對學生不是很難。
以后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還是要注重朗讀和字詞的教學,不能忽視這類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落實。另外,文言文盡管不如現代文那么明白曉暢,但學生仍然應該作為學習的主體,給他們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機會。
《小石潭記》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對于像我這樣的一個實習的語文老師,古文教學一直是我的薄弱環節。而李老師在這方面頗有經驗。聽了《小石潭記》的一節課,我受益匪淺,下面,我談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字詞句的翻譯及背誦上,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板著面孔教,學生板著面孔學的現象。學生談“古”色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本課李老師的`學習目標很明確,教學內容緊扣目標,這節課的設計有兩條線,以“讀”為明線,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暗線來進行的。通過設計的初讀(聽錄音)——解決生字詞,再讀(生齊讀)——解決詞組,疏通文意,三讀(師范讀)——解決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四讀(生默讀)——體會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梢姳竟澱n的設計很好,環環相扣,學生的能力呈臺階式上升。
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優美意境,提高學生閱讀鑒賞的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老師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導學生改寫課文、用圖畫表現課文意境、用歌曲圖片等形式表現課文內容,以喚起學生對美的切身感受,這位老師在情感體驗和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個人語文素養和提高藝術感知能力的目的,令我感悟頗深。
通過本次聽課,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通過反復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能動地縮短現代人與古代書面語言之間的距離。只有增強了語感,學生才會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語言,從而對學習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小石潭記》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時,一位教師運用課件制作了幾幅精美的圖片。有石潭概貌圖,有石潭游魚圖,有石潭氛圍圖。教師一邊引導學生熟讀理解課文,一邊出示圖片。學生興致盎然地看著圖片,讀著課文?吹浇虒W的這幅情景,我總感覺有所欠缺。
語文學習是感悟積累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語言中探究,通過語言文字來浮想聯翩。這則案例把書上的文字簡單地制成幾幅圖展示給學生,說白了就是把課文的描繪從圖片中找出來。學生看到了圖片,但缺乏了想象和思考,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币恍┙處熒焚M苦心地做出圖畫般的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這樣做往往會淹沒了學生思維的空間,掩蓋了想象的'過程。反之,讓學生自己構建圖畫,盡管構建的圖畫并不一樣,但卻是學生自己思考的結晶。
《小石潭記》語文教學反思 篇5
在教《小石潭記》時,我做了以下嘗試:選準突破口,帶領學生進入小石潭的景,體會作者的感情。
一、以“畫”為突破口,帶領學生領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詩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柳宗元的游記散文《小石潭記》同樣是一幅極美的畫。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個環節“畫小石潭”,讓學生展開想像,畫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學生為了要畫好小石潭,就必須深入閱讀譚文,以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構思畫面。這樣一來,既能提高學生主動品味課文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真正地走進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評畫”的教學環節,學生一定要引用課文的原句,來評析每一幅畫的優點與不足。這樣,在評畫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句子的理解,一個幽靜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漸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展現在學生的心中。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個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樂”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體會柳宗的情。
《小石潭記》不僅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美靜秒的景溝,還抒發了作者貶官后孤憂憤之情。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就以一首古箏樂曲為突破口,讓學生在音樂中思考:這段樂曲能為課文朗誦配樂嗎?因此,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就得結合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評:這段樂曲表現怎樣的感情?它與課文思想內容相吻合嗎?它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嗎?在這里,音樂成為了一個媒介,在時緩時疾的古箏樂曲聲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獨的身影,觸摸感受到了作者悲涼憤懣的心情。音樂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引導學生走進文中創設的'情境,與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鳴。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以“畫”和“音樂賞析”作為突破口,力圖給學生營造讀出個人體驗和感情的環境,給學生自由展示的空間,以達到景在畫中現,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才能讓散文教學更活,更美,更精采。
《小石潭記》語文教學反思 篇6
完成了《小石潭記》的教學,表面上看,所有教學目標均已實現。同學們對于課文的基本內容的理解比之前的用兩個課時掌握好得多,通過能通過相互幫助的方式來解決文言大意,因為文言文是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難的一個點,所以在教學時都特別注意,故此次教學過程就顯得非常注意,同學們對于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達到目標,對于課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寫景物的寫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寫景物的順序,同時通過對課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變化的基本過程,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于祖國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從而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教學中,由于文言文是同學們非常難的一個點,同時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文言文也是畢業升學考試中必考的一個項目,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引導大家關注,因此,根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特點,盡量讓大家在課堂上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改變了計劃,讀書的時間多于了分析的時間,教師講的時間少于了同學自己分析理解體會的時間。這可能是在此次教學中特別的地方吧,當然由于自己對學情的掌握還不全面,對于極少部分同學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極少部分同學可能會對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別像班級中的一個姓陳的同學,因為不動手,不動口,課余時間幫扶又不到位,可能會造成學習滯后的情況。
在學習過程中,因為采取了分段分組完成理解的教學方法,原想可能有極個別的組不能完成任務,一直在擔心著,可當要求大家進行理解分析時,讓我感到特別吃驚的地方,班上一個長期不開口講話的同學居然主動要求發言,而且所講的內容非常正確,這讓我感到特別吃驚,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關鍵看我們如何去引導、開發!同時也讓我感覺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很不稱職,因為教學并非只在課堂上的45分鐘,而要在課余花很多時間去了解同學們的思想、特點、愛好等,只有了解了學生,才能很好地開展教學工作的,沒有付出就不可能有收益。
影響同學們學習的'因素主要是教師對于同學們的了解不到位,不管是同學們的思想感情、世界觀等都了解不多,對于同學們的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程度等都不了解,這樣才造成了同學們學習受到一定的影響,還有就是教師自己的個性特點也有可能影響同學們的學習,因為自己給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是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敢”發言,不“敢”自由地進行交流,擔心受到教師的責難,當然教師并不責難學生,這可能是因為師生交流的時間不多的緣故吧,然這確影響了學生的學習。
在今后的教學中,一方面要注意多與學生交流,讓同學們先了解教師的個性、習慣,這樣有利于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自由發揮,同時教師多了解同學,把握同學們的學習方式方法,有利于在課堂上因材施教,同時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多發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讓同學們多講,教師講的時間最多不能超過20分鐘,這樣有利于學習發揮自己的主動能動性,方便教師發現學生的特長。
《小石潭記》語文教學反思 篇7
研習教材要深要透要準確。對于本課教材的研習,我是認真的、深入的、全面的,也力求掌握的內容是準確的。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歷代傳誦的千古名篇,其中的精華非一節課內容可容下的。面對這樣的佳作,內容該如何取舍?這點是我備課時最為難的了。這個也想教,那個又不舍得刪。一節課只有40分鐘啊,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消化能力。為此,我掙扎了好幾日,直至要上陣前才作出了最后的抉擇。而聽完溫老師的課后,我又忽而發現,原來教材可以挖掘得這樣深,這樣透。只有吃透教材,才可以作出恰當的選擇,也才可以在課堂上運籌帷幄。
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平時我們總是在強調“以人為本”,我認為在一個課堂中,教師就是要做到“以學生為本”。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若忽視學生實際情況,任你怎樣精妙設計一堂課的教學都談不上是好的。因為它必須要經過實踐的檢驗,只有適合我們學生的才是最好的。就我這次課,從準備教學設計到課堂教學結束,我不敢置學生實際而不顧。選什么內容來教,預期達到什么效果,怎樣教才能達到預期效果……這沒有一個問題是不要考慮學生實際的。其實最難的也是這一點。課前我并不知道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在有限的40分鐘里,只能是降低目標,忍痛割愛,減少內容,不求面面俱到,希望學生能在已知水平的基礎上掌握一些新知識,而有所發展并保持或提升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教師的語言要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有活力的課堂是我們都喜歡的,也是我們要努力追求的。而教師生動有趣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是造就活力課堂的關鍵。從本次活動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語言的貧乏和蒼白,而感嘆溫老師高超的'語言造詣。她能做到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大膽發言,逐一得到鍛煉。名師就是名師,我相信,這是溫老師平時刻苦鉆研學習,反復實踐的結果,而非一蹴而就。我要向溫老師一樣的名師學習,持之以恒,以取得更大進步。
教學無定法。常言道:“教學無定法”。以前對此不能心領神會,而今才曉得其中的玄機奧妙。如果我們心中只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那就會絆住我們課堂的手腳,不能自如伸屈。課堂應該是開放的,我們的思維更是要開放活躍。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若是組織者都尚未辦到這一點,那我們的學生,這些學習者就只能被課堂的條條框框束縛著,不用再談開放思想,創新思維了。教師若想做到課堂真正開放,不僅僅是思想要開放,還需要先做到上述談到的三點。其實它們是不能相互分割的,而是緊密相連的。
平時功夫要下足。用40分鐘來完整呈現一篇教讀課文,這樣的公開課我上得少,平時上課又是很少這樣的。所以對于時間的把握,語言的錘煉,內容的掌握等等,對我來說都是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先通過堂課實踐,對教學設計進行了反復的修正,包括每一個環節安排多少時間都要做到心中有數,為的是不要太對不起來學習的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通過這次課,也讓我意識到平時就應該對自己要求高些,不說每節課都要像上公開課一樣要求自己,最起碼要有一部分課。我覺得這是自我提升的一種要求,是對自己多方面的一種考驗,而并不是為應對未來公開課。
這,就是我活動后的反思。有些見解還不夠成熟,還望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小石潭記》語文教學反思 篇8
1、《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我認為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夠激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愛好,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于是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導游的身份,以課后練習一“發現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游覽小石潭。
2、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件,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樂和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3、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語感。但個別學生朗讀不夠充分,語感較差。因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
4、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通過反復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部分學生能夠做到當堂背誦。
5、學生掌握了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做到學以致用。但當堂沒有寫完,不能展示。這是因為本節的容量太大,沒有學生充足的寫作時間。
6、方法(原創)帶動效果
教學設計中的“紅色字體”體現我的教學思路:“充分地讀——自由地說——勇敢地問——大膽地寫”。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充分體現以學生自主學習為目的,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適時點撥和引導學生學習是關鍵,要做到點撥有力,引導有方,教師自己必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望。2007年12月,在邯鄲市組織的初中語文講課比賽中,我嘗試此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石潭記》語文教學反思 篇9
寫文章的目的,或是自娛自樂,或自我排遣,或抒己之情,或達己之意。高超之文,在表述文章過程中,作者往往自然地將其“內心想法”隱藏在文字當中,或隱晦,或儲蓄,或幽默詼諧,或融情于景,或托物言志。作者思想越是“隱蔽”的文章,往往要通過所繪之景、所狀之物來加以品味、挖掘。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就是這樣的文章。
文章在開頭就寫了一種“發現美景之樂”。這里用了一連串的動詞來表現發現的過程。教這樣的文章,除了讓學生有感情朗讀外,還得放開思維讓學生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見解;或是發表自己的疑惑之處。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當然,這看法包括提問題。老師要以寬容的心態來面對學生的看法。然而,原則性的問題也不能讓步,一味遷就,一味地加以贊賞。文中有一處量詞的運用,“潭中魚可百許頭”。這里用了一個“頭”字,魚的'量詞怎么能用“頭”呢?我引導學生分別用“條”、“尾”、“枚”等量詞,聯系課文語境進行比較閱讀。用“頭”字,寫得更加有神,寫出了魚的可愛之態,照應了魚呆滯的特定鏡頭。這好像用了放大鏡把魚放大一樣,這種特寫手法還有意思。
學生還對“犬牙”一詞進行質疑,為何不用“豬牙”,或“鼠牙”,或“象牙”呢?這里要看哪種牙形容“岸勢”最為形象。一比較還是原文最為精妙。
文中的魚兒好像在空氣中游一樣,是真的在空氣中游嗎?這樣寫,是為了寫什么呢?學生齊聲答,是寫水之清。用這種方法寫水清,真是大家之筆呀。佩服!佩服!
有學生問,本文為什么把“人”寫得如此簡略,是“人”不重要嗎?我說,這要看文章的主題,看文章的立意。顯然,借景抒情更雋永,更能表達真情實意,更有藝術生命力。你們說是嗎?
《小石潭記》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小石潭記》課前讓學生進行了充分預習,并且有很多學生對課文以會背誦了,所以課堂上,我只是帶領學生簡單的翻譯了課文和賞析了語言的美。過后卻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對很多語句不理解。
由此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學,就這就要求我們要從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其次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
通過反復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能動地縮短現代人與古代書面語言之間的距離。只有增強了語感,學生才會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語言,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才能在學習《小石潭記》這樣富有情韻,語言優美的作品時,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才會在腦海里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才會通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小石潭記》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小石潭記》教學反思01-11
小石潭記教案08-25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通用8篇)07-28
小石潭記的導游詞02-20
小石潭記導游詞11-02
小石潭記原文及翻譯教案06-19
國學經典小石潭記原文及拼音08-13
國學經典小石潭記原文及對照翻譯03-18
小石潭記導游詞14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