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八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中八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
在中心學校組織的人人講“我最滿意的一節課”暨“金牌”教師評選活動中,我聽了本組每位教師的課,也參加了十幾次的評課活動。在相互交流與探討中,我學到了許多值得肯定的經驗,但是也有些地方值得我們進一步反思。
一、不能片面注重過程教學 忽視雙基訓練
新課程強調注重過程教學,但是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整個就是探究法則公式的課堂,本身設計的有例題和習題,但是在探究環節使用時間過多,從而導致訓練時間不夠。并且新課程強調探究性學習,但不是每節課都要進行探究,有些教師片面強調探究活動,不管是否必要,一節課安排十幾個探究活動,接二連三地組織相互討論,看起來學生都在主動地學習、探究,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但仔細觀察一下便會發現,只有少數學生在探究、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少數學生在動手操作實驗,大多數學生在說笑、看熱鬧,活動完成以后。還不知道自己學了些什么。有些問題一看就懂,一點就明,但有些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倡導探究式學習的理念,兜了很大個圈子,設計了探究活動,讓學生去觀察、猜想,這種形式主義的做法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達到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不能片面強調合作交流,忽視學習習慣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學習,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交流,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只是旁觀者,更不應該是局外人,而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有些教師片面強調合作交流,不論是否必要,每常課都讓學生合作交流好多次,從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實效,如果認真觀察和了解一下活動情況,就會發現有學生不能認真參與合作交流,甚至做與合作交流無關的事。有些學生逐漸養成了依賴他人,不愿獨立思考的壞習慣。交流時只做一個聽者,而沒有真正地參與到活動中去。()這樣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得不償失。還有些教師,上課前沒有認真進行教學設計上課隨機讓學生合作學習,沒有針對性,有些交流討論的內容層次淺,沒有交流討論的價值。如果長期采取這樣的“合作學習”方式,既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學生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勤于鉆研等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不能片面強調能力訓練 忽視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必須建立在以知識為載體的基礎上。沒有知識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談不上有創新精神。教學中,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都是培養學生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過程,都應受到重視。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有些教師對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不予關注,對數學定理、法則、公式等知識一帶而過,急忙轉入解題教學,認為只有通過解題這樣的能力訓練,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并且在教學中任意增加例習題的數量和難度,讓很多學生難以接受,這種片面強調能力訓練的做法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又使很多學生喪失了學習的信心,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新課程理念關注學生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但并沒有要求教師在超出學生認知水平的條件下,任意加大例習題訓練的數量和難度,更沒有要求為培養能力和創新精神而使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通過生活實踐和動手操作來體驗感知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理解、掌握、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得到創新精神的培養。訓練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由淺人深,讓每個學生都有訓練的機會,都得到發展。
總之,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要正確理解新課程理念,不能搞片面性和形式主義,要針對教學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真正的實效。
初中八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2
通過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我覺得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要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必須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上做好文章: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
一、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于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
二、重視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的激勵作用,通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
學生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么學數學,學數學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學時,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大家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欲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教師應操縱或控制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各有關變量。在許許多多的變量中,學習動機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關鍵作用的一個,它是有意義學習活動的催化劑,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才能對學習積極準備,集中精力,認真思考,主動地探索未知的領域。教學中,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方法很多。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難為易,又使學生倍感親切;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能激勵學生積極投入探求新知識的活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肯定;組織競賽;設置愉快情景等,使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不斷體驗解決問題的愉悅。堅持這佯做,可以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重視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的啟智功能,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形式誘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盡可能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
在數學教學中,促使學生眼、耳、鼻、舌、身多種感官并用,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進而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中來。
四、重視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通過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的釋放,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和諧的師生關系便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F代教育家認為,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必須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師生關系基礎上,創設愉悅和諧的學習氣氛。因此,教師只有以自身的積極進取、樸實大度、學識淵博、講課生動有趣、教態自然大方、態度認真,治學嚴謹、和藹可親、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為在學生中樹立起較高威信,才能有較大的感召力,才會喚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以真誠友愛和關懷的態度與學生平等交往,對他們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即使有時學生說得不準確、不完整,也要讓他們把話說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交往溝通、求知進取、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發展個性的機會,教師只有善于協調好師生的雙邊活動,才能讓大多數學生都有發表見解的機會。例如,在討論課上教師精心設計好討論題,進行有理有據的指導,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研究。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群體學習環境中既獨立思考又相互啟發,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質量。
五、重視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推動作用
通過方法指導,積極組織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師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教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維方式、學習技能和學習策略,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心理過程的效率來促進學習。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統一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與學的矛盾決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學才有路,學才有效,否則學生只會效仿例題,只會一招一式,不能舉一反三。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教知識,還要教學生如何“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更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而是要盡可能地使教學內容的設計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設計適當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從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學生學會一個內容后,教師就組織學生進行小結,讓學生相互交流,鼓勵并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偨Y出個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學生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而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
六、培養學生反思是作業之后的一個重要環節
實踐表明,培養學生把解題后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題指導思想就會有不同的解題效果,養成對解題后進行反思的習慣,即可作為學生解題的一種指導思想。反思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各方面的培養都有作積極的意義。因此,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要求作業之后盡量寫反思,利用作業空出的反思欄給老師提出問題,結合作業作出合適的反思。對學生來說是培養能力的一項有效的思維活動,培養學生反思解題過程是作業之后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七、在《三角形中位線》的教學中,我設計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三點:
1.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線的概念;
2.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線的性質;
3.探索三角形的中位線的性質的一些簡單應用。
本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有以下兩點:
1.本節教學的重點是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
2.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的證明有較高的難度,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在課堂導入中,我以創設問題情景的形式,激起學生探索的欲望,激發學習的興趣。問題是:探索如何測量一個池塘邊上的AB兩點之間的寬度?辦法是只要在池塘外取一點C,取CA的中點D,在取CB的中點E,此時只需求DE的長度,就可知AB的長度。這是為什么呢?此時教材體現的是學習有用的數學。對于導入中設計的這個問題,班級里即使是基礎非常差的學生也被吸引到思考的隊伍中。帶著強烈的學習動機,學生們進行合作學習,內容如下:剪一刀,將一張三角形紙片剪成一張三角形和一張梯形紙片,(1)如果要求剪得的兩張紙片能拼成平行四邊形,剪痕的位置有什么要求?(2)要把所剪得的兩個圖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可將其中的三角形作怎樣的圖形變換?這樣安排的目的一是能出現三角形中位線,引出本節學習的課題;二是為證明三角形中位線的定理埋下伏筆,也是有助于用運動的思想來思考數學問題。此時教學體現的是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三角形的中位線的性質定理的簡單應用,學生們也都能掌握,這個定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這一安排體現了標準中的一、二。但是三角形中位線的證明并不是很多學生能想到的,教師的分析不管如何精彩,輔助線的添法不管如何巧妙,學生能否在證明中提高能力,這是個長久的過程,所以此時教學體現的是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刻刻注意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八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3
對于梯形,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從未接觸過,但大多數孩子都對它有著感性的認識。因此,這節課我結合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設計了“猜圖形——找圖形——做圖形”等幾個環節,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強化這種感性認識,同時,通過比較,通過老師的點撥,把這種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如何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教師如何導才到位,是這節課重點需要注意的。在教學中,我主要結合以下幾點來做:
一、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整節課由“猜圖形”導入,學生在猜的過程中,能體驗到一種親身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當最后一個梯形出現時,很多學生沒能猜出,這樣就不自覺地引起了他們的疑問:為什么會猜錯?這樣就很大程度激發了他們要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系的欲望。
在做圖形之前,我沒有讓學生直接拿材料做斐。而是設計了一個在學具筐里找梯形的環節,這實際上是讓學生對梯形進行一次再認,同時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個做圖形的環節。
二、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足夠的素材。
書上在做圖形的環節,給出了四個范例,學生在預習時肯定都能掌握。如何讓他們真正動腦、動手呢?于是除了課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準備了正方形紙、長方形紙、三角形等,這樣,看到與課本上不同的東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創造欲。在課堂上,學生用這些材料確實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雖然“你是怎樣折的”,學生講得不是很到位,浪費了些時間,但我認為這很真實,這是他們很寶貴的一個自主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己就獲得了對梯形特征的直接經驗。
課后,我想,如果讓學生脫離開老師事先準備好的這些材料,讓他們自己動腦想一想,他們是不是會想出更好的辦法來呢?
三、精心設計課堂中的每個問題。
在“試一試”中,在學生自己獨立量完了上底、下底和高之后,我沒有簡單地讓學生說答案,而是請一位學生上來邊指邊說:上底是……下底是……,這樣,既有了量的結果,同時也是對梯形各部分名稱的鞏固。在匯報第二個直角梯形時,我問:“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條腰?”使學生在以往三角形學習的舊知上,更明確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條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這條腰就是梯形的高。不過遺憾的是,我應該再加一句:這是個什么梯形?在匯報到第三個梯形時,我又問:“為什么不再上下兩條邊之間畫高?”學生進一步強化了梯形高的概念,同時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當然,在設計問題這塊上,我做的還很不夠,很多問題問的比較隨意,并且沒有什么明確的目的性與引導性,這點還需在今后的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
初中八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4
對于課題學習選擇方案的教學,我形成了如下的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1、本節課一開始的創設問題情景,以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問題恰當的引入本節課的內容,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在教學設計中,基本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去主動探究做的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中間的合作與交流,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讓每個學生都能從同伴的交流中獲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動口能力和歸納能力。
3、書上的例題只有一題“用那種燈省錢”,缺少方案選擇問題的恰當設元和規范書寫的訓練。為此教學時增加補充引例:活動1和活動2,分別以上網收費問題,購買毛筆和書法練習本的不同方案做鋪墊,它們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能更好的體會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4、始終堅持“問題引領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思維。設計不同梯度的問題,讓水平不同的學生均可以感受學習數學的的實用性,符合《課標》學習有用的數學的要求。
5、在學生的探究中出現故障時,能夠有耐心一步一步的引導,并能做到回歸教學的重、難點,讓學生自主描述,找出根源最終學生可以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
二、不足之處:
1、在解決學生困惑時,學生們的交流、合作應加以完善,注意掌握尺度做到收緊有度。并且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不滿意時,情緒有一次失控,對學生的學習不利,今后一定要杜絕。
2、課堂內容設計過多,不利于學生體會本節課的重、難點,即重點不夠突出!
3、在課堂的教學中,學生回答的偏少,教師講述的過多
4、課時提前了3節課,學生沒有學習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數與二元一次方程組。而直接探究課題學習選擇方案為時過早,學生沒有知識準備,所以理解上有難度。
初中八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5
一、教學的成功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于模仿與記憶,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是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以促進學生自主、全面、可持續發展”。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溝通”與“合作”的過程。本節課我結合勾股定理的歷史和畢答哥拉斯的發現直角三角形的特性自然地引入了課題,讓學生親身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學習機會,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發現勾股定理。層層深入,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與應用過程。通過引導學生在具體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獲得結論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動。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
在信息社會,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必將帶來教育者的深刻變化。我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直觀的現實情景,具有強列的吸引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心理學專家研究表明:運動的圖形比靜止的圖形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在傳統教學中,用筆、尺和圓規在紙上或黑板上畫出的圖形都是
靜止圖形,同時圖形一旦畫出就被固定下來,也就是失去了一般性,所以其中的數學規律也被掩蓋了,呈現給學生的數學知識也只能停留在感性認識上。本節課我通過Flash動畫演示結果和拼圖程以及呈現教學內容。真正體現數學規律的應用價值,把呈現給學生的數學知識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實現一種質的飛躍。
初中八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6
在講授了《反比例函數》后,從教學設計和課堂授課兩方面談談自己的一點反思。
一、教學設計方面
首先我在學案的設計上做了改進,沒有象以前那樣把自己的上課流程全部體現在學案上,而是讓學案僅僅起到一個導學的作用,提綱挈領式,在學案上出現的問題比較多,而把問題的答案留給學生自己去總結,我認為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中的熱情,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學案。
其次就是在新知識的展現形式方面做了改進,以前的學案我總是把本節課的知識點在學案上列出,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從學案上劃出來然后背誦,學生沒有經歷新知識生成的過程,雖然在當堂課上學生看起來對新知識理解的較好,但過一段時間后遺忘的很快。本次的學案設計,我把新知識的學習定位為自主學習,在學案上提出了三個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看書和小組內交流找出三個問題的答案,并把答案總結在學案上的空白處,使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和小組交流,經歷概念的生成過程,培養學生閱讀課本和總結問題的能力。
二、課堂教學方面
我認為本堂課比較成功的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1、我覺得教師角色轉變的重心在于使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本節課,若按老的教學路子,應先告訴學生什么是反比例函數,讓學生把反比例函數的性質背下來,最后應用反比例函數的性質去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就完成了教學任務。而新的課程標準則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知識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和給以恰到好處的點撥。在這點上,我認為自己處理的比較好。先通過兩個例子讓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反比例函數,讓學生自己概括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畫反比例函數以及將它與正比例函數比較,再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就自然而然的得出了反比例函數的的特征,且印象深刻。
2、能駕馭教材,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靈活的解決辦法并且在小組合作學習產生爭議的時候,教師能放能收,處理的到位,符合新的課堂教學理念。
3、在處理課堂練習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問題來回答,照顧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促進者。特別是在處理練習時,我讓學生充當老師講解自己的觀點,趙婷同學回答的非常好,不僅思路清晰,而且數學語言應用的非常準確,使我看到學生的智慧,聽到了富有思想的回答,讓人忍不住為他們鼓掌。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覺得數學的簡單,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智慧,是還原數學最樸素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極大地釋放孩子的潛能。
三、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在上課過程中,對學生的情感關注太少。新課堂改革,不應該是對原有課堂的全盤否定,原有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表揚和鼓勵應該在新課堂教學中得到更好的體現,因為學生的學習是認知和情感的結合,只有給了他們情感上的極大滿足,學生才會獲得渴望成功的動力,我們的自主學習活動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四、通過本節課教學,使我意識到今后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教學觀念還要不斷更新,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充實自己頭腦,指導新課程教學實踐。
3、注意評價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初中八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7
一.設計思路:
設計思路建立在我校目標教學的前提下,由學生自主導學,然后再由教師考查和點撥,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最終決定給學生一個半開半閉的區間。這節課的關鍵在前面的這步過渡,究竟是給學生一個完全自由的空間還是說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去完成,我先后作了多次試驗和論證,認為“完全開放”符合設計思路,但是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難以完成教學任務,故我們最終決定和學生一起共同完成。
二.教學知識點:
1.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掌握范圍分式方程的解法是關鍵,所以由兩個習題過渡后,我復習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引導學生嘗試利用解一元一次方程方法的基礎上一起探索探索解分式方程的解法。我先作一示范,學生練習格式,接著出現有增根的練習題,依然讓學生解決,由于學生不會檢驗根的情況,所以,些時再詳究增根產生的原因,怎樣檢驗增根等問題。
2.在利用類比法解分式方程這一過程中,分式方程通過方程兩邊都乘以最簡公分母,約去分母,就可以轉化為整式方程來解,教學時應滲透種化歸思想的教學。
3.本節課的難點是對分式方程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我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就用了兩個分式方程的解答過程進行對比,體現驗根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體系。
三.課堂效果:
在這節公開課上,學生狀態不錯,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在課堂練習和最后的課堂小測里,學生的作答規范正確,而且對于增根產生的原因及相關知識點的難題的突破學生掌握的不錯。
整節課下來,基本能夠達成教學目標,但是作為年輕教師,我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仍然需要改進。個別教學語言不夠規范,而且利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對舊知識的復習仍然不夠,語速有點快,個別問題的引導可以更深層次,沒有充分放手讓學生突破難點,也是比較遺憾的地方,希望聽課的老師給我多提意見,我會珍惜的。
初中八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8
平行四邊形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應用也很廣泛,學生在小學已經學習過平行四邊形,但小學階段學生只認識平行四邊形的概念,沒有涉及平行四邊形的定義、表示、性質和判定等。平行四邊的性質和判定給我很大的啟發和幫助,下面說說我的感受:
1、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索新知的過程。
從學生已有的認識和經驗出發,讓學生通過剪、拼兩個全等的三角形,得到了一個平行四邊形開始動手探究,讓學生親自經歷觀察、操作、想象、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教師必須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到并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給學生思考、探究、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順利完成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愛學習數學的思想理念。
2、注重直觀操作與說理的結合。
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對邊相等、對角線互相平分等性質時,老師必須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有條理的思考,有規范的表達和交流。無形中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自覺地思考,自覺地用語言說明操作的過程,養成說理有據的習慣。在中學的教學中更注重抽象思維,初中的這部分教學需要對所思考的過程進行整理分析,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這就需要我們初中教師注重從中學的直觀幾何過渡到論證幾何,從簡單圖形的計算過渡到推理證明。
3、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要。
不同的學生由于數學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不同,他們的認知方式與思維方法也有差異性。教師必須注意這一點,在教學設計要預先設置好多樣化的問題,不同層次的問題,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讓他們都有參入到學習當中去,尊重學生解決問題有不同的水平。
教師要做好中學與小學教學的銜接:
。1)教師首先應該有意識的多了解小學的教學,多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做好備教材、備學生。
。2)充分利用素材,通過一些有趣的例子展現數學的真實性,經歷操作的過程,體會推理的必要性。
。3)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做好榜樣作用,注重直觀操作與推理說明相結合,多使用規范化的數學語言,板演規范化,讓學生多接觸規范化的數學語言。
初中八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9
一、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4.2平行四邊形的判定2》,前面已經有三個判定定理的學習,本節課只是在原有基礎上補充多一個判定定理。從孩子作業反映上來看,孩子們對判定定理的選擇與應用做得并非太好,特別是對判定定理的選擇上,經常是使用自己較熟悉的一種,結果有時使到整個證明過程呈得繁瑣。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環節我做了這樣的設計:
第一環節:課前閱讀:一方面是復習舊知,另一方面是使學生盡快進入課堂教學;
第二環節,課前小測:五道基礎性題目檢測學生之前的與上節課所學的知識;
第三環節,定理的選擇:一道判斷有幾個平行四邊形的題目,判斷過程中讓學生選擇適當的定理來證明;
第四環節,探索兩條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
第五環節,課本上的隨堂練習鞏固知識點;
第六環節,辨別兩個判定定理的易混點:一個是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相等,另一個是兩條邊相等,另外兩條邊也相等;
第七環節,練習:三道練習題。其中有時間時最后一題進行適當的變式。
二、教學完成情況:
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就是最后一環節當中變式題目沒有講,不過那個本來就是多預備的。
三、滿意與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雖然說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但有些環節中的處理做得不是很好。課前閱讀與課前小測方面是比較滿意的,能做得多關注差生,盡可能地減少差生面,提高孩子的學習信心。但是,第三環節中定理的選擇的練習中,出發點是好,但花費的時間較多,導致新課講授的時間較少。第四環節探索判定定理時,實驗題安排了學生在練習本上寫,老師巡視,最后評講,其實最好是讓學生板演;第六環節是找學生板演時應有所挑選,課堂中選了一個基礎好與一個基礎差的學生,差些的學生主要看著基礎好的學生來完成,沒太大意義;最后的練習講評中時間比較不充裕,所以導致講得比較簡單,更多的是引導與提示,沒有充分留有時間給孩子思考。另外,方法性的指導也略顯不足。
四、改進措施:
作為一個剛畢業一年的老師,經驗性的不足也有一定關系。為了更快地完善自己的教學,近期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抓好課前的準備。從嚴做起,重在落實。對學生課前練習本、課本等課堂需要用到的東西都要讓學生養成習慣做好準備。
2、對教學設計與時間地分配要做更好的思考,以增強對時間控制地敏感度,更好地分配好每一環節所花的時間。
3、讓課堂慢下來,爭取讓更多的學生消化好課堂新知,理解好知識點與例題。
4、在課堂上放心地讓學生去嘗試錯誤,多些讓學生自主思考。
5、對學生的學習與做題多些方法性的指導。
初中八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學生"學會學習"已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特征。預習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培養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就在于培養學生的能力,而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自學能力又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然而。預習又是不少同學所忽視的。如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掌握預習方法,激發學習動機,提高自學能力而達到教學目的?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預習的過程就是自學的過程,就是憑自己已有的綜合能力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獨立理解、識記知識的過程。預習是學習的極為重要的階段,它的特點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質是獨立學習。從這個意義上講,預習就是學習的第一核心。因此,課堂教學應緊緊的抓住了這一點,并且高于這一點。我們在一般教學中的常用的預習就是讓學生自己看看課本,或者這節課沒事干了讓學生預習預習下節課內容。
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而有這么多的學科需要預習,那么該怎樣利用有限的時間進行充分的預習:
1學生要注意各個學科孰輕孰重,注意時間的分配
2給學生一種預習的思路?梢越o學生提示一些知識點。
3讓課代表抄一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4老師晚自習可以去輔導學生,讓學生有一些預習的思路
5保證充分的時間,時間是預習的保證。
這樣,使教師在課堂上講的時間少了,學生自己學習訓練的時間多了,學生獲得了主體地位,課堂教學過程大部分是學生自學過程,符合學生認知學習規律。真正實現課堂教學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
初中八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在教學實踐中我覺得要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必須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上做好文章: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
一、重視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的激勵作用,通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教師應操縱或控制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各有關變量。在許許多多的變量中,學習動機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關鍵作用的一個,它是有意義學習活動的催化劑,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才能對學習積極準備,集中精力,認真思考,主動地探索未知的領域。在實際教學中,向學生介紹富有教育意義的數學發展史、數學家故事、趣味數學等,通過興趣的誘導、激發、升華使學生形成學好數學的動機。
教學中,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方法很多。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難為易,又使學生倍感親切;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能激勵學生積極投入探求新知識的活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肯定;組織競賽;設置愉快情景等,使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不斷體驗解決問題的愉悅。堅持這佯做,可以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熱情。
二、重視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的啟智功能,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形式誘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盡可能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在數學教學中,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并用,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進而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中來。
通過討論,學生間可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達到交流進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教學中讓學生多練習、多提問、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學生參與的機會。
三、重視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通過創設良好的人場關系和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的釋放,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和諧的師生關系便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刻刻注意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反思過程中提高學生能力。
初中八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教學中的發現
。1)分式的運算錯的較多。分式加減法主要是當分子是多次式時,如果不把分子這個整體用括號括上,容易出現符號和結果的錯誤。所以我們在教學分式加減法時,應教育學生分子部分不能省略括號。其次,分式概念運算應按照先乘方、再乘除,最后進行加減運算的順序進行計算,有括號先做括號里面的。
。2)分式方程也是錯誤重災區。一是增根定義模糊,對此,我對增根的概念進行深入淺出的闡述:
1.增根是分式方程的去分母后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但不是原方程的根;
2.增根能使最簡公分母等于0;二是解分式方程的步驟不規范,大多數同學缺少“檢驗”這一重要步驟,不能從解整式方程的模式中跳出來;
。3)列分式方程錯誤百出。
針對上述問題,我在課堂復習中從基礎知識和題型入手,用類比的方法講解,特別強調列分式方程解應用題與列整式方程一樣,先分析題意,準確找出應用題中數量問題的相等關系,恰當地設出未知數,列出方程;不同之處是,所列方程是分式方程,最后進行檢驗,既要檢驗是否為所列分式方程的解,又要檢驗是否符合題意。
二、教學后的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及課后幾位專家的點評,這節課的教學目的基本達到,不足之處本節課的容量較大,如果能采用多媒體教學效果會更好;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初中八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中八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8-21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1-20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08-30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05-29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1-26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1-26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精選」07-21
初中數學的教學反思07-22
初中的數學教學反思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