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不久前刊登的一封來信令人拍手稱快,寫信者是曾執掌嘉誠(Cazenove)的羅伯特·皮克林(Robert Pickering)。皮克林在信中對巴克萊(Barclays)的老大安東尼·詹金斯(Antony Jenkins)意外發難,原因是后者隨手拎出“死亡螺旋”的老套說法,來為給銀行家發放高額獎金辯護。皮克林指出,通過支付越來越高的薪酬來預防投資銀行家離職,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從來沒有哪家銀行因為員工被挖而破產。銀行家們來來去去,世界依然在運轉。
這封信之所以令人高興,原因有三點,一是它說得沒錯,二是寫信者知道自己在說什么,三是當銀行家開始互相攻擊時,總是有好戲看。
皮克林表示,沒有必要向那些威脅要離職的人撒錢,因為你沒有他們也能活下去。這話沒錯,但作為那個扭曲的投行世界的局外人,我認為還有另外一個事實。向他們撒錢是沒有必要的,因為用婕西J(Jessie J)的話來說,這無關金錢。
就挖角來說,有兩類員工。如果你是一個足球運動員,這事兒就與錢有關。你有一套可衡量的技能,如果別的什么人開出的價碼高于你當前的雇主,你就會跳槽,F在的投資銀行家已變得有些像足球運動員。他們將自己賣給出價最高者。
我之所以把我們單拎出來說,更多地不是因為我們特殊,而是因為我正好從小人物的角度看到了許多同事的來來去去——28年來,我似乎每周都能見證一兩個告別派對,因此我在這方面有發言權。然而,我幾乎想不起這些年來有哪位同事離職,是因為另一家報紙看中了他們的技能——他們的技能幾乎和足球運動員一樣容易衡量——并愿意支付更高的薪酬。
這并不是說人們不會為了多掙些錢離職——有相當一部分人之所以離開了記者這一行,是因為向往公關行業更為奢華的生活方式。但只在極少情況下他們是被更高的薪水吸引,跳去做另一份類似的工作。當然,大多數人跳槽時已經談好了稍高一些的薪資,還有一些人狡猾地利用離職來迫使英國漲薪。但真正的理由始終是其他方面的。要么是其他報紙提供一個專欄作家或者更高的職位,要么是這位記者感到在英國受到了冷落,或是已經升到了自己能夠達到的極限、不可能再升職,或是與某人鬧翻了。
大多數相對體面的公司更接近于英國的模式而不是足球模式。美國蓋洛普(Gallup)的一項調查顯示,員工選擇離職的原因有,不喜歡自己的老板,與公司氛圍格格不入,或者無望升職——只有20%的人聲稱離職與錢有關。
那么為什么會這樣?既然去其他地方能夠多賺錢,人們為何還留下來?就英國來說,這里有4點原因。首先,我們是一家能讓你在大多數時間感到自豪的報紙。其次,它會調動員工輪崗,因此他們不會產生厭倦感。第三,同事之間志趣相投。最后,它的所有者比較寬厚,不會告訴你該寫什么不該寫什么。
我上世紀80年代初進入倫敦金融城工作的時候,投資銀行業還沒有采用足球模式。如果你在華平(Warburg)工作,你不會僅僅因為施羅德(Schroders)愿意開給你稍高一點的薪水就跳槽。那個安靜祥和的舊世界已經一去不復返,但新世界的貪婪冷漠肯定會為某種較好的東西創造市場空間。
我們需要一種新型的、仿效英國模式建立的投資銀行。它會開出相對較低的待遇(不過與非銀行業職位相比仍相當豐厚),并讓這變成一大賣點。相應地,它將承諾人性化地對待年輕銀行家,讓他們在合理時間下班回家,并讓他們對自己做的工作(略微)感到自豪。
這會讓在那里工作的人們有一種道德上的優越感。它將是投資銀行業的Waitrose(英國連鎖超市,所有權為員工共同所有——譯者注)。志向遠大的、仍未被當前模式腐化的銀行家肯定會蜂擁而至?蛻粢矔绱,他們渴望看到一種比現有的更樸實、更低調的投行。
我提議的這種新型銀行的問題在于,需要一大群經驗豐富的銀行家才能組建起一家這樣的銀行,所有這些銀行家都需要大幅降薪。坐在扶手椅上寫信的時候,皮克林感到悲觀,他覺得有人愿意做出巨大改變的前景渺茫。就這一點而言,我也有種不好的感覺:他這話或許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