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工資改革是敏感而重大的議題,在輿論的解讀慣性中,工資調整已經等同于漲工資。那么有關公務員福利待遇,大家了解多少?他們的底薪占比要提高?歡迎大家閱讀下文了解。
八項規定:將公務員的職務特權大幅縮減之后,如何用工資單的收入來調動基層干部的積極性成為政府必須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國務院最近下發《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完善工資制度,實施差別化激勵辦法,建立陽光化福利保障制度,充分調動基層干部隊伍工作積極性。
在完善工資制度方面,國務院要求,提高基本工資在工資性收入中的比重,落實基本工資正常調整機制。
公務員法規定,公務員工資包括基本工資、津貼、補貼和獎金。自2006年工資制度改革以來,機關事業單位基本工資標準幾乎十年沒有調整,去年以來,借著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全國才實現了一次人均漲幅為300元的“普漲”。
在那之前,各地均是以津貼補貼的名義來漲工資,造成了基本工資在工資中的比重持續下降。同時,由于缺乏對津貼補貼的規范,不同部門之間津貼補貼差距也造成了政府公共部門間的貧富懸殊。
人社部門的數據稱,長期以來基本工資占比徘徊在40%左右,今年基本工資調整之后有望達到45%,但業內認為合理的比例應該占到60%至70%。
一位參與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的學者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提高基本工資占比最大的障礙是錢從哪里來,在財政分灶吃飯的前提下,公務員的工資水平主要受到地方財力的約束,如果基本工資提高的部分全部由中央財政來承擔,中央財政也將不堪重負。
因此這一輪公務員工資改革主要采用的方式是“調結構”,將部分規范津貼補貼或績效工資納入基本工資,提高基本工資占工資的比重,從而達到優化工資結構的目的。
《意見》在要求完善作為激勵手段和收入補充的津貼補貼制度的同時還提出實施地區附加津貼制度,根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物價消費水平等差異,適當參考企業相當人員工資水平,將規范后的工作性津貼和生活性補貼納入地區附加津貼,實現同城同待遇。
人社部近年來聯合國家統計局推進公務員工資調整制度化,定期開展公務員和企業相當人員工資水平的調查比較。上述人士也表示,這種調查比較一項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需要公務員系統有非常詳細的崗位說明書,需要確定哪些企業的哪些崗位進行比較等等,在具體操作方面都非常缺乏。
在激勵機制方面,《意見》要求賦予地方一定的考核獎勵分配權,重點向基層一線人員和業績突出人員傾斜。完善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充分發揮職級對基層公務員的激勵作用。
2015年開始,一些地區開始實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破除公務員工資上升的“天花板”,這是公務員工資改革前進的一大步,對于職務不高,但工作年限長、業務能力強的公務員來說,工資可以有大幅的提升。
記者在地方調查時也發現,由于存在一些限定條件,比如滿足一定職務要求的人還需要滿足比較長的工作時間,實際上能夠通過職務與職級并行這一政策達到工資水平上升的公務員還是比較有限的。
2016年公務員工資改革消息:工資調整將更合理透明
2016年又將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基本工資的消息一出,很多人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公務員今年又要漲工資了。如今,在這些地區人力資源部門官網上均已無法找到有關工資調整的信息。有業內人士分析,這些部門或是迫于壓力將相關內容撤下了。
公務員工資改革是敏感而重大的議題,在輿論的解讀慣性中,工資調整已經等同于漲工資。所以,為了避免輿論的過度和選擇性解讀,一些地方的人力資源部門不得不暫時撤下公務員工資調整的新聞。這種主動回避輿論風頭的做法,似乎是一個無奈之舉。問題是,這種回避真的能夠引導輿論,或者說避開輿論嗎?看看有關新聞的排行和新聞背后的跟帖就會知道,人們對于該話題的關注持續存在。所以,即便是有關工資調整的傳聞或只言片語的報道,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引起公眾的強烈關注和熱烈討論,這是議題本身的敏感和重大決定的,這一點是不以消息是否撤下為轉移的。
既然公眾對公務員工資調整的關注度不會降低,那么,不妨主動迎合、滿足這種關注,以輿論脫敏的方式,讓一個敏感而重大的議題正常地走入公眾的議程中,成為一般性的輿論話題。這反而能夠放下情緒化的東西,更加理性、客觀、務實地討論公務員工資改革。而且,公眾輿論反過來也可以成為公務員工資改革的有效監督與智力支撐,保證公務員工資改革推進的有序、合理、高效。
要想做到公務員工資改革的脫敏并不難。只要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和話語權,就可以順利地實現。具體地說,首先,要滿足公眾的知情權,讓他們看到公務員工資調整的具體設計與推進路徑。盡管人們也知道公務員工資調整的目的是讓公務員薪酬更加合理,讓公務員和其他群體的權利實現并軌,但是,這個目標到底能否達成、推進的過程是否會出現走樣,人們還是有所擔心。所以,應該主動消除影響人們判斷的信息不對稱,讓公眾更加清楚地看到、看見公務員工資改革的細節與進程,明確公務員工資改革的最終目的。只有看到、看見,人們才會產生足夠的信任。
還有就是要滿足公眾的話語權,讓人們有機會參與公務員工資調整的評價與設計。公務員工資調整有其標準,這個標準因為考量因素的眾多必然復雜。但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因素就是公眾的評價——公務員工資是否調整到位,還需要照顧到公眾的心理預期。人們之所以覺得公務員工資需要改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權利和心理上的落差——保障的多軌制和權力的影響力,讓人們對公務員的實際收入一頭霧水且羨慕嫉妒。這種羨慕嫉妒的背后隱藏著公平的訴求,人們希望與公務員的保障是相同的,收入是相差不多的。因此,在調整公務員工資時,應該給予公眾充分的話語權。這種參與和評價的權利,會讓公眾更加平和地看待公務員職位及其收入。
公務員工資結構需要調整,這種調整的指向是公務員收入的更加合理與透明。這其實正是公眾輿論所期待的。問題是,因為信息的不對稱,以及人們的慣性思維,公務員工資調整的話題在輿論領域常常顯得有些敏感,一些地方的人力資源部門恨不得藏著掖著改革,以免引起輿論的誤解,自討苦吃。只是,輿論話題的重要性是無法消除的,輿論引導中能夠做到的只是降低輿論的敏感性,讓人們更加理性客觀地討論議題。做到這一點,公務員工資調整的輿論也就沒有什么值得擔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