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失一度是多數國營企業無法回避的現實。在痛定思變中,各種與市場接軌的薪酬體系浮出水面,北人集團第四印刷機械廠推出的“談判工資制”就是其中之一.
談出來的好“薪情”
對于北人集團第四印刷機械廠的技術人員來說,初春的3月格外令人興奮,因為一年一度的工資談判就在此間敲定落實。從4月起,那些業績突出、能力出眾者將獲得比上年更多的工資和技術銷售提成,那些基本能勝任工作、無重大過失者也可保持原有的工資水平。雖然這份工資未必令他們百分之百的滿意,但由于已接近同行業的市場工資水平,因此足以讓大多數人安下心來。
談及第七輪談判的成果,第四印刷機械廠人事科長孫援朝一臉輕松:“很平穩。技術科28%的人增資,月薪最高4100元,最低1500元,沒有因談不成而走的。”據悉,增資的13人中,2002年有突出貢獻的3人,市場緊缺的電氣人才2人,工作適應能力強、很有培養前途的8人。與以往不同,今年除特別重視技術開發有突出貢獻的人才外,還對銷售市場開發有特殊貢獻的人才和畢業沒幾年但很有潛力的大學生格外優待。
北人集團人力資源部長王建中不無感慨地說:“退回到1997年,情況卻沒這么簡單。由于談判工資與當時推行的全國統一的國有企業‘崗位工資制’不相吻合,因此爭議很大,甚至人民日報內參也編發了有關文章。然而,人才流失嚴重的現實卻不容人遲疑,廠里1995年好不容易進了4個大學生,當年就走了8個,1996年進了11個,結果又走了14個,因此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了。”
1997年第一輪談判的結果是,61名職工重新確定了工資數額,月薪最高2100元,最低的700元,月增資500元以上11人,占技術人員的20%,100元-500元的32人,月增資100元以下、未達到職工當年平均工資額的14人,占全科人數的20%,未升級的1人,降級的3人。談判工資的最大特點在于平均主義被打破,完全憑個人的能力和實績說話,具體體現在骨干增資多,最多月增資達765元,工資月差由原來的20-30元上升為400-500元,最高相差900元。1998年第二輪后,54人升級,最高月增資400元,8人未動,2人降薪各100元。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日前針對“北人”談判工資的一項調查顯示,對談判工資持基本滿意態度的技術人員占73%。自此,北人四廠技術人員的收入逐漸與同行業的市場工資水平接近,一度令人頭痛的人才流失問題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