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對不同崗位人員的工作成果進行考核,并基于考核結果實施相應的獎勵與處罰,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通行的管理方式。
然而,這不意味著現實中的每一家企業在這方面做得都是無可挑剔的。我們的觀察發現:有許多企業制定的績效考核標準是經不起推敲的,或者是沒法具體執行的;與績效考核標準配套的獎罰措施也是極不嚴謹的;組織要考核員工,并基于考核結論而獎罰員工,但由于考核和獎罰標準存在缺陷,員工抱持的是“無所謂”的心態——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該怎么做還是怎么做。
在績效考核標準上,民企通常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往往過多地側重于結果指標的考核,而忽視了過程指標的考核(多半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考核過程指標,這通常是缺乏清晰有效的工作流程所致);
二、多數考核指標無法進行定量分析,人為的定性分析的成分太多,這通常是因為企業在基礎數據管理方面存在問題。
不解決這兩個方面的問題,績效考核必然不可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在獎罰措施上,往往存在的問題是,無論是獎勵還是處罰,都是“不痛不癢”的,起不到應有的激勵效果。為什么是這樣呢?
筆者認為,目標設置和計劃制定得不合理、考核指標設計得不合理,獎勵與處罰措施必然不能太過強硬,否則就會“傷人”;為了避免“傷人”,就只能象征性地進行考核與獎罰。
在有規范化的管理標準的情況下,員工的行為是可衡量的、可預期的;員工遵循標準的過程,也就是對員工最好的訓練過程;“科學”有效的用人和育人體系,應具有兩項核心功能:一是,能夠最大化地保證企業的經濟收益和員工的經濟收益;二是,能夠使員工得到學習與成長,而員工的學習與成長預示著企業未來發展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