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夫妻創業當“豬倌”
在寧海西店,有一對年輕的大學生夫妻,畢業后不當白領,不坐辦公室,雙雙跑回家養起了豬。幾年來,兩人不怕臟,不怕累,一門心思研究養豬經,干出了名堂,成為方圓幾里比較有名的大學生“豬倌”。這對大學生夫妻名叫胡健,陳華。
年輕的心澎湃著創業激情
胡健和陳華兩人都是寧波大紅鷹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一個學電子商務,一個學會計,相識相戀于校園。2007年,大學畢業后,兩人在父母的催促下,馬上結了婚;楹,胡健在寧海一家汽配廠從事跟單工作,陳華回到家開了一家小店。胡健的家庭條件還可以,父母希望他們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安安穩穩過日子就可以了。但是胡健年輕的心澎湃著創業的激情,他平時喜歡看央視的《致富經》節目,里面有很多年紀很大的爺爺都創業成功,讓他心動不已。“在辦公室里我感覺度日如年,既然那些老爺爺們也能創業成功,為什么我們年輕人不自己創業試試呢?”上班三個月后,胡健就辭職了。
剛開始,胡健也不知道選擇哪行開始創業,還是他喜歡看的央視《致富經》給了他思路。2007年下半年,全國豬價上漲,胡健通過央視七套的農經欄目也知曉了這個消息。他靈機一動,為什么不去養豬呢?通過在網上搜索資料,再結合寧海的實際,胡健覺得養殖生豬還是一個有前景的行業。他分析,一來,現在國家對農業越來越重視,農產品安全得到大家的關注,農業產業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二來,自己的老丈人也是從事養豬行業,經驗豐富,可以帶自己一程,有問題也有人可以咨詢;第三,在西店養豬有著資源優勢,老丈人在村后山腳有塊空地,場地不成問題,同時,西店養殖業比較發達,飼料市場離老丈人的村莊很近,以后拉飼料能節省很多運輸費用,這些都是優勢。
分析好后,胡健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陳華,妻子非常贊同他的想法。2008年,兩個人一起辭掉工作,拿著結婚時留下的6萬元錢,回到西店塘下村,開始了創業。
大學生養豬崇尚科技
作為大學生,胡健兩夫妻養豬跟村里的其他人有所區別。“老一輩人養豬講經驗,我們更講科學。”胡健說。胡健學習養豬知識的來源很多,既跟當地畜牧人員學習,也向老農們請教,更多的,他們自己上網查詢各類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引進新的養殖技術,加以實踐,并取得了成效。
由浙江省農技推廣基金會寧海執行部資助的《微生態發酵床養殖技術》項目就是胡健在網上發現并進行試驗的。養豬以來,胡健也是采用傳統養殖方式,但慢慢的就發現了問題,豬的糞便處理是個難題。隨即,他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2010年,胡健在網絡中發現有種新型的養殖方法叫《微生態發酵床養殖技術》,不僅能解決糞便的處理難題,還能增加養豬的綜合效益。于是,他馬上收集相關資料,整理后上報浙江省農技推廣基金會寧海執行部,得到執行部的重視,確立項目并資助胡健進行試驗。當年,胡健對原有豬舍進行改造,建設相關配套設施。經過一年的試驗,胡健通過比較發酵床養豬,發現這個技術不僅能節省10%左右的飼料,而且糞便通過發酵床里的微生物分解成蛋白菌絲供豬食用,豬不容易得病,有效減少抗生素的使用,能夠為市場提供優質安全的豬肉。
這個項目只是胡健在養豬過程的一個典型試驗。三年來,胡健在養豬過程中試驗了不少新技術,新方法,給當地的農戶帶去了幫助。比如說,他重視飼料的營養搭配,按照科學配比,自己給豬配飼料;他還重視豬的保健工作,利用一些新技術和新飼料增加豬抵抗疾病的能力,F在,他又開始野豬與家豬的雜交試驗,試圖培育出一個新品種,綜合野豬和家豬的優勢,向廣大消費者提供優良的豬肉。
愿把青春獻給農業
經過近3年的發展,胡健的寧海綠美牧業專業合作社實現了長足發展。豬場占地3畝,土建面積達2000余平方米,固定資產70萬元,母豬達到30余頭,公豬3頭,肉豬存欄300頭,并設有母豬舍,公豬舍,產房,保育舍,育肥舍等專用欄舍,實現流水線生產,按照現在10。4元/斤的生豬價格,預計2011年產值可達80余萬元。胡健的養豬事業開始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養豬三年,也是胡健成長的三年,不管是從體力還是心理上,他都比初出校門時成熟了許多。創業之路伴隨著艱辛和汗水,三年時間里,胡健和陳華沒有休息過一天,哪怕是大年三十,當人們沉浸在一家團圓的歡樂氛圍時,夫妻倆還在豬舍打掃飼喂,正月初一大家還在睡夢中的時候,他們已經忙碌開了。養豬是件又臟又臭的事,兩個年齡不到三十的年輕人卻沒有半點畏懼,打掃豬圈,清理糞便,每件事情都親力親為。“以前我連一包三十斤重的飼料都搬不動,現在一下子就能扛到肩上。”胡健笑著調侃自己的變化。
養豬三年,胡健對生活的思考更加深刻。身邊的許多朋友都不明白,放著干凈的辦公室不坐,一定要跑到豬圈里去,把自己搞得又臟又臭。以前,胡健告訴他們自己想干出一份事業來,現在,他會大聲地告訴他們,養豬是一個很好的產業,并鼓勵他們到農村創業,投入到農業產業中來,一起做大做強農業。胡健說,在養豬的三年時間里,他跟從事各類農業的人員打過交道,發現現在從事農業的人員大都出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年齡大,學歷低,很多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他們無法理解也很難溝通。“農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礎,這批六七十年代的人做不動了,而我們這批人又沒頂上來,那我們的農業怎么辦?”胡健思考得很多。“將來的農業需要青年人的參與,需要青年人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來改變我們的農業。作為80后的一員,我們有義務投入到中國農業建設當中,雖然我們的力量很微小。”胡健說,他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獻給農業。
【大學生夫妻創業當“豬倌”】相關文章:
“豬倌”的創業人生02-25
女大學生“豬倌”特色產業創業夢03-02
當“豬倌”的女大學生03-27
夫妻創業必讀之夫妻創業財富經03-06
分析夫妻創業的利弊03-12
夫妻創業的優點缺點03-06
貧窮夫妻的創業之路02-25
大學生豬倌圓了村民致富夢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