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心理學課程小結
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專業一門理論課,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學科。設計心理學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把人們心理狀態,尤其是人們對于需求的心理通過意識作用于設計的一門學問。它同時研究人們在設計創造過程中的心態。以及設計對社會及對社會個體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在作用于設計,使設計更能夠反映和滿足人們的心理作用。
設計心理學心得
有了一些收獲以后,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于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設計心理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設計心理學心得1
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質量意識和安全意識不斷增強。護理質量直接關系到病人的生命與健康,關系到我們醫院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因此,加強護理質量管理,不斷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使病人滿意是護理質量監控的主要任務,是醫院工作的主要目標,也是護理質量監控人員所討論的重要課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重要手段就是采取有效的護理質量監控措施。為了適應新的護理工作發展模式的需要,我院護理部已經實行了由護理部、病區護士長、病區質控員及護士組成的護理質量控制路徑,從而保證了護理安全,提高護理質量。我們應該從增強質量監控的意識、完善質量監控的體系、加強質量監控的環節、做好質量監控的反饋等方面著手做好質量監控。
護理工作的對象是人,質量控制的目標是零缺陷,護理質量監控的重點強化預先控制行為。當然,由于護理工作瑣碎、復雜,受許多客觀因素的影響,所以還要加強同期控制,并定期進行反饋控制。同時在護理質量控制的中,要發揮護士自我控制的能動性。標準和規章制度再好,護士的能動性不發揮,一切工作就難以落實。目前強調以人為本,就是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讓每一位護理人員都參與質量控制自覺地依照標準和制度,自己按既定的目標努力工作,對自身行為進行約束和控制。
《設計心理學》讀后感(精選8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設計心理學》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設計心理學》讀后感 篇1
剛剛用兩個星期把這本書看完,覺得如果不寫寫自己的想法,很有可能會讓我的閱讀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黑川雅之在《設計與死》中寫到:
學習和創作的關系可想象為“呼吸”。
有入有出才能提高,所以要勤動手勤思考,遂成此文。言歸正傳:
諾曼厲害之處在于,他把用戶提到了一個無比崇高的位置,真正提出了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在現在可能已經是常見的看法,但在當時卻被大多數的設計師所忽略,設計變成了設計師的個人秀,但往往倒霉的卻是用戶。
諾曼在書中十分注重強調設計的易理解性和可視性。特別是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在生活中使用的產品越來越復雜,產品的工作原理已經遠遠超出了普通用戶的常識范圍。所以設計師應該減小產品與人之間的距離,讓一個嶄新的產品,即使它利用了全新的技術,也能讓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能有一種親切感,能夠非常順暢的完成操作。這就要求產品的操作方法要符合用戶的常識和習慣。也許有人認為應該也有例外,比如蘋果手機,在使用方法上可以說是完全打破了用戶對手機的使用習慣。但是我們應該要意識到蘋果讓人與手機之間的交互變得更加直接和自然,它的設計是在做一個減法,所以人們很容易就接受了它,甚至愛上了它。蘋果的用戶往往很難再使用其他手機,就是因為蘋果手機的使用體驗是有著很強的特色的,一旦習慣了就不想再改變。
設計心理學論文3000字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設計心理學論文30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設計心理學論文
摘 要:智能化的手持終端已基本普及,而手勢交互作為近年來新興的交互技術,有著很大的應用領域和發展前景。本文從設計心理學的角度對智能觸屏手機交互手勢的設計進行研究,探究合理的手機交互手勢設計,發現存在的弊端,為今后手機交互手勢的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智能觸屏手機;交互手勢;認知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
在人類的生存中,手作為工具,天生是用來進行互動和交互的。人類的意圖以手勢來體現是非常自然的方式。在人類幾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很多通用的手勢,同時還在不斷創新,大量豐富的信息通過手勢在人與人之間傳達和交流。
手機作為現代人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其交互手勢和傳統的造物手勢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手工藝人們造物,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在創造過程中,往往會使用到力。首先,手工藝人在制作產品之前已經設計好它的形態和特性,按照固定的形態和特性,制作出精美的物品,但是在制作過程中需要控制好手上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這是一個通過大腦構思并用大腦控制雙手制作的過程。而手機的交互手勢靠的是人對手機屏幕上符號的認知。在接觸手機時,使用者大腦中并沒有一個預先設定好的目標,而是被手機上的各種符號所指引,做出相應的手勢。例如,使用者看到屏幕上的按鈕,會想起自己在生活中所碰到過的按鈕,記憶中的按鈕是按下才會起作用,使用者根據大腦中相似的記憶,會做出相同的舉動,于是使用者會嘗試點擊屏幕,自然就達到了使用目的。但是,在這中間,使用者不會考慮要用多大力氣去按才會有效。這是一個接收到圖像信息――抽取特征――與記憶中的知識相比較――做出相同動作的循環過程,是不需要做過多思考,僅憑大腦中積累的認識活動就可以簡單完成的事情。
基于心理學的多媒體教學設計思考論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基于心理學的多媒體教學設計思考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摘要: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教學的手段也正與時俱進。多媒體技術因其信息容納量大,內容呈現方式豐富多樣,效果生動形象被頻繁地采納到線下和線上教學。然而,當今多媒體教學中存在著一定問題,使得其無法充分發揮在教學中的優勢,甚至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只有當對多媒體教學的運用符合認知負荷、線索效應與多通道整合等一定的心理學規律時,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心理學對于多媒體教學的啟示必須結合有關的心理學研究與理論。
關鍵詞:
多媒體教學,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認知負荷。
引言:
多媒體作為教學手段,能融合字、圖、音和視頻等多種表達通道。以先進強大的科學技術為依托,MOOC等網絡型教學手段也擁有一席之地。多媒體教學使學習者通過多種通道接受信息,對知識進行更準確地加工和理解,并更好的強化知識。然教育者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這一工具,反難以達成預期。本文分析當前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心理學的實證與理論探討了其對多媒體教學與學習的啟發。
一、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代社會,多媒體教學因其具有可增大課堂信息容量、豐富教學手段以及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優勢逐漸被廣泛運用于各類學科的線上或線下教學。然而,以下各問題往往頻繁存在于相關教學過程:
設計心理學讀后感
我當然不敢說《設計心理學》是一本晦澀的書,因為人人都說它太經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局限還是耐心的缺乏,我幾乎可以說是很痛苦地讀完了這本設計界的經典大作,然后,一頭霧水。
讀完這本書扔在一邊,下樓的時候,現實卻讓我不得不又想起了這本書,因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須面對的,難以開啟的“諾曼門”,一扇把開關設計在很遠的墻上的玻璃門,它的開關與2個電燈開關并列,樣子也同電燈開關一樣,按了它以后,必須立即跑向玻璃門,并向外推開它,否則5秒鐘后它會自動閉合,門上的把手是豎立的,諾曼說,這樣的把手通常是用來拉,而不是用來推的。
像諾曼那本書一樣經典的很多交互設計大作一樣,比如《about face》,我覺得中文翻譯的很不好,事情本應像書的思想那樣,對用戶有個仔細周密的論證和認識,讀者的環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來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2個名人的書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樣。
不過當我們穿過出版社和翻譯者給我們營造的迷霧,《設計心理學》作者的想要表達的思想,也就像那海邊彌漫霧氣中的燈塔,給人溫暖和信心。通讀全書,個人感覺作者并非在討論某一個問題和某一個設計的秘訣和方法,而是傳遞一種希望透過表象,直達用戶內在需求的關懷,那就是抓住本質,抓住用戶需求和事實發展的最本源。也許大師的思想是相通的,這種對人性的關懷與順從,對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寬容,在畏研吾的《負建筑》里也有類似的闡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現實更多的是自然和環境,他認為人性順服于自然的規律,也就順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諾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須改變“錯誤”的事實,順從人的慣性,甚至是惰性。當然這里沒有對錯,東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環境,以及歷史等因數使之成為2種不同的真理。
《實證研究:計劃與設計》心理學書籍簡介
《實證研究:計劃與設計》(原書第10版)是一本涵蓋廣泛、跨越多個學科的教材,它適用于基礎研究方法類的很多課程,通過很多具體的案例和實用的建議,指導學生完成從問題選擇到報告撰寫的研究全過程。學生通過本書不僅可以了解到研究需要計劃和設計,并且會發現如何能使研究執行得高效和專業。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闡述了研究的本質和各種主要研究工具,包括圖書館及相關資源、計算機技術、測量技術、統計、語言表達和思考;第二部分主要闡述了如何開展研究,包括研究課題的確定、相關文獻的檢索和綜述、研究工具和手段的選擇以及研究計劃的撰寫;第三部分主要闡述了定性研究方法,包括質性研究方法和歷史研究方法;第四部分主要闡述了定量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實驗設計和混合設計研究以及各種統計技術的使用;第五部分則闡述了研究報告的撰寫目的、要求、方法等。
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經濟管理類等專業的本科生及研究生都可以將本書作為成功完成研究項目的指南。
作者簡介
保羅 D. 利迪(Paul D. Leedy)
華盛頓大學教授。
珍妮•埃利斯•奧姆羅德(Jeanne Ellis Ormrod)
在北科羅拉多大學任教20多年,主要從事學習和認知、教育心理學、心理測量、研究方法等課程的教授;現在為北卡羅來納大學心理學名譽教授。奧姆羅德博士發表了許多研究文章,但最著名的可能還是這本教材以及許多培生教育集團出版的書:《教育心理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以及《兒童發展與教育》(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等書。
設計心理學論文
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專業一門理論課,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學科,我們看看下面的設計心理學論文哦!
設計心理學論文篇1
摘要:設計心理學已完全介入到現代設計藝術中。在電影《催眠大師》中,基于設計心理學的歐普藝術圖形和漸變、發射、近似構成圖形被數十次應用,且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對作品中應用的設計心理圖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
關鍵詞:設計心理學圖形《催眠大師》
設計心理學研究設計現象背后的各種心理現象,已成為設計專業人士必須掌握的知識之一。在現代設計藝術中,無論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還是影視藝術設計等相關專業,沒有任何一個作品能夠與設計心理學斷然分割開來。而在國產心理學影片《催眠大師》中,設計心理學通過圖形,將心理學原理發揮得淋漓盡致,其作用有著
一、《催眠大師》中應用圖形的分類
在《催眠大師》這部作品中,布景精心、光效細致、情節上的邏輯推理性較強,是一部國產片中難得的佳作。其深入推敲的各個細節中,設計心理學上的成功應用也是將影片打造成功的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影片的平面設計中,圖形恰到好處的應用,成為作品中的一個匠心之處。
1.歐普藝術圖形的應用歐普藝術圖形主要采用黑白或者彩色幾何形體的復雜排列、對比、交錯和重疊等手法造成各種形狀和色彩的騷動,有節奏的或變化不定的活動的感覺,給人以視覺錯亂的印象。其帶來的視知覺上的運動感和閃爍感,可以使人產生眩暈的光效感和視幻效果。在作品中,這種圖形被應用了二十多處。其給人帶來的設計心理感受,既符合作品的整體格調,也配合了情節的發展,是作品中十分重要的道具。
色彩心理學對網頁設計的作用
色彩影響人類心情與思考這件事情是真的,當眼睛看到某種顏色時,會將此訊息傳回大腦的下視丘,經由一系列的神經傳達,刺激甲狀腺分泌賀爾蒙,進而造成情緒、情感或是實際反應。
經由線上網站 QuickSprout 的研究顯示,顏色可以影響 90% 的產品評價;數位行銷專家 Neil Patel 指出,85% 購買產品的原因是出自于顏色,而色彩對于網路上各式各樣的網站設計當然也具有一定影響。
跟相親一樣,第一印象很重要;只要抓住色彩使用的箇中奧妙,就等于抓住讀者的心。
什么是色彩心理學?
在我們開始談色彩攻略之前,先來談談色彩心理學,字面上來講就是研究色彩如何影響心理的學問,有些人因為還沒有大量文獻研究背書,而對色彩心理學抱持懷疑立場,而我接下來要探討色彩對于人的觀感影響也不是每一項都經由科學證實,但是色彩對于認知行為的影響實在非常巨大,因此仍有探討的必要性存在。
在一篇文獻探討中,Satyendra Singh 認為顧客在 90 秒內就會決定一項產品的觀感,其中色彩就占 62%-90% 的決定性因素,色彩心理學的'重要性因此不証自明,產品要成功,選色很重要,領導者、經理人、建筑師、主廚、設計師等等都應該正視顏色帶來的影響。
色彩用對地方才能穿透人心
跳到正題,既然顏色這么重要,那要用在哪里才能真正發揮功效?本文將討論各種網頁上的顏色設計運用,最主要將著重在網站的主色調上,包含網頁主圖、標題、隔線、背景色、連結紐以及彈出視窗都在討論范圍內。
論城市廣場設計中環境心理學的應用
【論文關鍵詞】城市廣場 學 人性化 行為空間 行為軌跡
【論文摘要】在現代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中,城市廣場已經是現代城市當中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交流、娛樂場所,而且是城市外部空間體系的一種重要組成部分。廣場不僅展現這個城市的經濟實力,同時也展現了這個城市的內涵。廣場設計應以城市居民為中心,要以人為本,達到廣場的人性化。文章從環境心的角度以人的行為空間和行為軌跡為主題探討環境心理學在城市廣場設計中的重要性。
廣場是將人群吸引到一起,進行休閑活動的城市公共空間形式,是一個主要為硬質鋪裝的,汽車不得進入的戶外公共空間,其主要功能是娛樂、漫步、用餐、或觀察周圍環境的場所。
隨著經濟的發展有些城市為了追求廣場的規模和數量,開始盲目的建設廣場,而不注意城市自身的環境狀況出現了:廣場過大,而無人觀賞,而且沒有人可待的地方。讓人感到空空曠曠的,或者說不像廣場。諸多的現象是因為設計者沒有以廣場的作用及人的需求去設計一個廣場。建設一個廣場的目的就是為本城市本地區的市民服務的,廣場吸引不了市民,得不到市民的贊揚,廣場就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一、環境心理學與廣場的發展
史書記載城市廣場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動所使用的場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進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現代城市時期,而現代城市廣場則是為了滿足多種城市社會生活需要而建設的,由此產生了不同類型的廣場,有紀念廣場、商業廣場、休閑及娛樂廣場、廣場等等。
不同功能類型的廣場最終目的都是為人們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娛樂場所。一個廣場是否體現了以人為本,會直接影響到這個廣場的使用性,在現代的廣場使用的現象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廣場讓人感到過于空曠,甚至在廣場當中有機動車輛行駛,人在廣場中活動沒有一定的安全性。根據人的環境心理學,廣場和人之間存在著相互的關系:一方面人在廣場中起主導作用,成功的廣場設計都是為人——使用者服務;而另一方面,廣場環境又會限定人,它是人獲取信息刺激的來源,人們正是在使用和感受廣場空間環境的同時,綜合各種環境信息并結合以往的經驗對環境做出判斷和心理評價,進而以自己的行為對其做出反應。因此環境心理學是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基礎,也是一個好的城市廣場設計的重要參考依據。
環境心理學研究的是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在這個相互作用中,個體改變了環境,反過來他們的行為和經驗也被環境所改變。環境心理學使廣場設計不斷地將人們的心理需求體現在空間環境設計之中。通過對環境的分析,尋找最合理的設想,一切結合人的心理需求,去調整改善廣場周圍的環境。環境心理學在城市廣場設計中的應用可以使廣場設計更加的合理,使人感到舒適,達到人性化。
二、廣場中人的行為尺度空間
人的行為選擇空間,空間又影響人的行為,人類行為模式對公共空間設計有直接的要求,同時空間設計是否合理,也影響著人們在此空間中的行為方式。“人的尺度”是公共空間的'基本標尺,但廣場的尺度主要是由廣場的功能所決定的,同時還與廣場的類型、交通狀況以及廣場的性質等因素有關。在滿足了基本的功能要求后,廣場尺度的確定還要考慮尺寸、尺度和比例。根據人類的五官感受和社交空間可劃分為三種廣場空間尺度:(1)在25m見方的空間尺寸;日本學者蘆原義信指出:“要以20~25為模數來設計外部空間”。在這個范圍內,在這個范圍內人與人之間容易交流、溝通而且感覺比較親切。(2)在110m左右的場所尺寸;根據我們的視力調查,一旦超出 110m,視力就只看到人的大概的狀態。一旦超過這個尺寸,廣場就會顯得寬闊,人會覺得很渺小,失去親切的場所感。(3)390m左右的領域尺寸;讓人產生宏偉深遠的感覺,在紀念性和行的廣場中才會采用這樣的尺寸。國外的廣場設計很重視人的心理感受,美國的佩雷小廣場,廣場雖然小,但是它為歷經喧鬧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感受大自然的絕妙休閑場所。備受人們青睞。在我們國家西安的大雁塔廣場,東西寬218米,南北長346米,占地100余畝。由于大雁塔廣場的布局考慮到人的行為空間、人的視覺感受和人的生理心理的各種需求,在廣場中沒有讓人產生空曠的感覺,反而讓人感到寬闊、宏偉。
廣場尺寸大小除了受限于人的五官感受和社交空間的距離外還受到廣場周圍建筑物高低與距離的比例的不同。如果廣場周圍的建筑物的高度與廣場的大小比例是一樣的那么人在其中就會有一種安全又不至于壓抑的感覺。如果建筑物的高度是廣場大小的兩倍時人仍然可以產生一種內聚、向心的空間,也不會產生排斥、離散的感覺。當其比例達到三時,會使人產生排斥離散感。當然廣場的空間除了尺度的問題外,還受到活動的內容、布局的分區、視覺特征、光照條件以及運建筑邊界條件等因素共同制約。
空間位置的選擇對于廣場的使用程度也是至關重要。也是人的行為組織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人的行為尺度影響著人的,以至人的心理要尋求能適合于自己要求的,行為也趨向于設置在最能滿足需求的空間環境中,只有將活動安排在最符合其功能的合適場所,才能創造出良好的人性空間。這也突出了人類行為尺度的重要性,只有掌握這些基本要素,才能使空間設計更合理。
三、廣場中人的行為軌跡
人類的行為具有多樣性,有必要性活動、性活動、自發性活動,每種活動對環境空間的要求都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公共空間設計中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人在廣場中的交往活動一般可分為公共性交往、社會性交往和親密性交往三種類型。不同的交往活動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層次的空間領域。依據人的社會功能需求、需求,設立空間主題創意,通過對生理和心理的正確認識,劃分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間,形成不同層次的活動領域,以滿足人的多樣化活動。現代城市廣場不單單是展現城市的形象緩解城市的擁擠,更重要是為市民提供一個多功能的活動空間。廣場中既設置較大面積的空地,為人們自發的活動晨練、表演、集會等有組織的活動提供場所,以滿足人們交往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還要設置相對安靜隱蔽的小空間,以滿足個體活動不受干擾的需求。
在廣場中不同年齡層次的市民在活動內容、活動時間上各有不同,如:老年人的晨練、市民的表演、青少年的游玩等,這也要求廣場設計時提供不同的層次供其使用。人們對空間尺度的感受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存在著某些恒定的共性,接近人體尺度的空間總是令人感覺親切的。因此只有根據人性化的空間尺度設計不同程度的封閉或開敞空間領域,才能創造出富有特色、層次豐富的廣場空間環境。使環境因素適應人類活動的需要,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條件,建立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的環境,從而達到提高環境質量的目的。
四、廣場的無障礙設計
無障礙設計已經是現代設計中處處涉及到的一個問題。人類行為尺度是廣場空間設計的重要因素。然而,這也不是絕對的,尊重人類行為尺度對公共空間的設計也是相對的,也就要求我們對公共空間的設計進行定位,要明確主題,針對具體情況可以具體分析。如老、幼、婦、孺作為一個社會的群體,把殘疾人作為一個社會的群體,在他們參與社會公共生活時,對于我們的公共空間設計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當前的公共空間與特殊群體的需求之間存在著很多矛盾——缺乏無障礙化、易識別性、易操作性、公平性以及包容性的公共空間。比如在西安的大雁塔北廣場,在廣場的噴泉周圍只有我們正常人行走的臺階,而沒有給殘疾人、老年人留下慢行的坡道,還有在廣場當中新設置的飲用水,沒有說明,有經驗者才知其上注明的“不能洗手”的含義,可識別性差。
在公共的空間場所中不只是健全健康的人在其中使用,我們還要考慮到那些特殊群體?紤]他們的特殊生理、心理及行為需求,把他們作為公共空間設計中首先要考慮的依據?紤]到這些人的不同行為尺度、具體需求不同,在面向公眾化整體設計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局部,創造出有適應各種人群的使用空間。
五、結語
一個好的廣場要充分考慮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比如,景觀及公共設施的布局與尺度要符合人的視覺觀賞位置、角度以及人體工程學的要求,座椅的擺放位置要考慮人對私密空間的需要。在景觀布局設計中,要根據嬰幼兒、青少年、成年人的行為心理特點,還要充分考慮到老人及殘疾人對景觀環境的特殊需要,落實在休息區、座椅尺度、專用人行道、坡道、盲文標識、專用公廁等細部設施的規劃設計中,使廣場景觀真正成為大眾所喜愛的休閑、游憩場所。
【參考文獻】
[1] 王坷,夏健, 楊新海. 城市廣場設計[M].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1999.
[2] 徐磊青, 楊公俠. 環境心[M].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4.
談行為心理學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論文關鍵詞: 行為學 景觀設計學 格式塔心 心理學
論文摘要: 本文從行為心理學的本質出發,通過其與園林景觀設計之間關系的分析,對行為心理學在園林景觀空間布局、園林景觀植物配置、園林景觀鋪裝與雕塑小品方面的應用做了詳細的闡述。
0引言
行為心理學是20世紀初起源于美國的一個心理學流派,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創建的。人的行為心理學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是研究人的行為心理與園林景觀設計所創造的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人類需要怎樣的生活環境?符合人們心理的理想的住宅花園、公園綠地、校園景觀應該是怎么樣的?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決定了園林景觀設計未來的發展方向。本文通過對人的心理學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的幾個方面做如下分析,希望能夠找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1行為心理學在園林景觀空間布局中的應用
1.1 私密性與開放性空間私密性可以理解為個人對空間可以接近程度的選擇性控制。人對私密空間的選擇可以表現在三個方面:①一個人獨處;②按照自己的愿望支配環境,如建立幾個人親密相處的不受他人干擾的環境;③個體在人群中不求聞達、隱姓埋名的傾向。目前,設計師多采用圍合的方式,不僅在私人別墅庭院,而且在城市街頭綠地、居住區、城市廣場上,創造出滿足人們需求的全封閉和半封閉的私密性空間。在喧囂、疲憊的大都市中,生成人們渴求的一片屬于自己的清靜之地,可以在其中讀書、靜坐、交談、私語。對于開放空間的設計形式就顯得更為簡單,如在城市廣場上設置冠蔭樹;公園草坪要盡量開放,不能一覽無余,并有遮陽避雨的場所;居住區綠地中要盡量選擇觀賞價值較高的觀葉、觀花、觀果等植物品種。這些設計思路都能夠創造更多適于人大范圍活動的空間。
1.2 安全性與穩定性空間在個人化的空間環境中,人需要能夠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間領域。心理學家認為,領域不僅提供相對的.安全感與便利的溝通,更能夠體現占有者的身份與對所占領域的權利象征。園林景觀設計應該尊重人的這種個人空間,使人獲得穩定感和安全感。如庭院圍墻的內側種植一些茂密的爬墻植物,既增加了圍墻的厚實感,又不易人攀爬上去;再如私人庭院里常常運用綠色屏障與其他庭院分割,既實現了各自區域的空間限制,又對家人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從而使人獲得領域感。
1.3 實用性空間與宜人性空間在許多園林景觀中都有一些實用的空間,如果樹園、草園、科普園、專類園等。在這些特殊的空間中,能夠增加人們學習和認識大自然的機會,使參與者獲得滿足感和充實感。另外,也存在許多實用性場所,如冠蔭樹下的樹壇能夠提供人休息;草坪開放能夠讓人在其中活動;設計花園和園藝設施,使游人可以動手參與園藝活動;用灌木作綠籬既可把大場地細分為小功能區,既能擋風、降低噪音,隱藏不雅的景致,形成視覺控制,同時也能使人們接近,欣賞植物的姿態。在現代里,園林景觀不僅僅局限于經濟實用功能,還必須滿足人的和情感的心理需求。人的行為心理學表明,色彩,質感,各種景觀元素的搭配能夠讓人在無意識的審美感覺中調節情緒,陶冶情操。抓住人的這些微妙的心理審美過程,能夠對怎樣創造一個符合人行為需求的場所至關重要。
2行為心理學在園林植物配置中的應用
植物配置是園林景觀設計中重要的元素之一,行為心理學也在園林景觀植物配置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2.1 序列性有序的植物景觀意象是整個環境意象的框架。在道路景觀中體現頗多,園林道路應該明確其貫通性,起到強烈的引導性和方向感,形式上或曲或直,或平或崎,即使是在遷回的通幽小徑也有明顯的規律性,向人們暗示前方別有洞天,吸引人們前進。
2.2 邊界性園林中的邊界包括分隔園林與外部環境之間以及園林內部不同區域之間的分界線,利用植物可形成不同的邊界意象。邊界有虛隔和實隔之分,虛隔如草坪與游路邊界可以用球形灌木有機散植,形成相對模糊的邊界,起到空間界定作用,但不過分阻隔人與自然的親近;實隔通常用成排密實整形的綠籬對邊界進行圍合,創造出兩個不能跨越的空間,有效地引導人流實現空間轉換。
2.3 標志性標志是一種具有顯著特征,易于發現的定向參照物。人們對標志的環境意象是十分敏感和興奮的。植物作為標志性的景觀往往采用孤植樹構成視覺焦點,此類植物要具有形體美、色彩美、質地美、季相變化美等特質,觀賞價值極高,特別引人入勝。在物前、橋頭等位置的孤植樹,具有提示性的標志作用,使游人在心理上產生明確的空間歸屬意識。通過在標志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古樹名木,構成園林中的特有的精神特征和內涵成為全園的標志。
2.4 集中性集中性表現在園林空間中的綠地出入口、道路起終點、區域與道路的交叉節點、區域與區域的交叉節點等。區域的中心或具有象征意義的景觀都能夠成為景觀節點。這些場所都是能夠使人產生感停留。入口起到輸導人流、吸引和引導視線的作用,因此在入口的植物配置上,不宜分散復雜,宜集中簡潔,視野通暢;反之,則會使人產生心理焦慮和失望。
2.5 區域性這里講的區域性主要指區域性景觀設計,區域性的水系,區域性的大的城市空間格局,區域性的生態網絡。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區域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并占有較大空間范圍的場地,景觀需要設計。既然景觀是一種綜合體,就要考慮如何設計生態系統的問題、如何設計社區的問題,如何體現含義的問題。因此就出現了一門學科叫作景觀設計學。最早這個學科叫Landscape Architecture,它的前身稱Landscape Gardening,即造園。19世紀末化導致了景觀設計學和職業設計師的產生,工業化的最大特點是職業的化,因此就產生了系統地整合這門學科的必要。1900年,哈佛大學出現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觀設計學課程,應該說在此之前已有40-50年的實踐經驗,創始人為Olmsted,即19世紀60年代就已開始景觀設計,但真正成為一門學科是1900年哈佛開設景觀設計學專業,23年后又分出了城市規劃學科。這門學科是干什麼的呢?它是對土地的分析、規劃、改造、、保護、恢復的科學和,它是對土地的全面設計,它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是人如何利用土地的問題,這種景觀設計決不是搞搞立面和花壇。從行為學的角度出發,區域設計的統一和諧是區域設計的關鍵。如設計不同年齡段人群的活動區域,符合不同人的心理需求。兒童活潑好動,好奇心極強,所在活動區域的植物就可以選擇一些健康有益的,觀賞性強的植物,使他們容易接受并可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增強其求知欲。設計老年人活動場地的植物時就要考慮老年人沉穩、安靜的性格,選擇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植物等。
3行為心在園林鋪裝與雕塑小品中的應用
3.1 在園林鋪裝中的應用鋪裝是園林景觀設計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行為意象的框架。鋪裝磚塊的大小、色彩都和整個空間的尺度與營造的氛圍有關,鋪裝的質地、紋理以及平面造型等的綜合作用,也同樣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氛圍,驅動人的行為。為了滿足不同的使用和人的心理需求,不同類型的園林景觀設計中采用各種鋪裝形式更好的吸引人進入。如老年人喜靜,性情沉穩,好回憶往事,視覺需求中以視覺經驗為主,與流行色常保持一定的距離。
3.2 在園林小品中的應用園林景觀中的功能性景觀小品往往對空間有著主導作用。如指示牌、廣告牌等都體現著時代精神和地方特色,布置得當能夠美化廣場、展示文化、陶冶情操。園林景觀中的小品設施如閱報欄、電話亭等,直接影響著景觀的形成和豐富,不論在造型上還是在色彩上都要與整個景觀想協調。照明景觀設計中的重要素之一。在雕塑、綠化、噴泉處突出燈光產生的效果,宜通過反射、散射使色彩多樣化,并使之交替,混合產生理想的退暈效果。光源的選擇要注意季節變換,冬天宜采用桔紅色的光使廣場帶有溫暖感,夏天宜采用高壓水銀熒光燈帶有清涼感。
4結語
目前,關于行為心理學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的研究很少,且不完善、不全面。在國內諸多文章中,專門對人的行為心理學與園林景觀設計的研究只寥寥幾篇,而且其內容也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國外的格式塔心理學理論,是一個很好的性理論,但目前仍然處于理論層面上的應用,在實際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還較少。對于一個成功的園林景觀設計作品,不但要滿足生態需求,更要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對于前者,設計師們可以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所提供的精確數據和手段來實現,而對于后者,則需要設計師通過研究人的行為心理學,發掘存在于人們內心深處的理想生存模式,使設計與之相和諧來實現,這是十分困難并有待于大家共同解決的問題。筆者希望通過本篇文章的,對未來這一領域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雪芳,金曉玲.行為心理學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北方園藝,2008(4):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