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環境污染論文1
1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目前,農藥、化肥和除草劑在農業生產上的使用,農民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隨意置放,鄉鎮企業粗放型生產經營方式是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造成土地退化,河流污染,大氣環境惡化,直接影響農業產品的品質,農民的生活環境,農村的長久發展。
1.1農藥、化肥、除草劑和地膜使用強度高,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嚴重農藥、化肥、除草劑和地膜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直接受到了大面積污染。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地膜難以降解不僅直接污染耕地,影響農產品質量,而且對農村耕地長久持續利用,農民增產增收都造成重大影響。近20年來,我國化肥的畝施用量超出世界平均的1倍多,其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70%~60%的化肥進入大氣、土壤和水體環境。且在化肥施用中還存在肥料之間結構不合理現象,化肥使用量偏高,單純追求高產,導致肥料施用之間的配比失衡。
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僅導致農田土壤污染,還通過農田徑流造成了對水體的有機污染和富營養化污染。長期、大量和不合理使用農藥、除草劑導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農產品污染。隨著科技發展進步,地膜復蓋技術得到不斷地推廣,農用地膜用量不斷增大,由于農用地膜在田地難以降解,直接給農田造成了“白色污染”。
1.2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對農村環境的污染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加之農村人口居住由分散趨向集中,產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較之以前更多,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也日益突出。但由于資金、技術有限以及管理不到位,村鎮生活廢棄物處理廠的建設及容量都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有的地方甚至根本不具有垃圾處理設施,據安曉云等人2000年對河北。玻皞自然行政村生活方式現狀的調查情況來看,在生活用水方面,除了與中心城市相鄰極少數村外,90%的村子至今還沒有集中處理生活用水的公共設施,甚至35%的村子還沒有實現集中供水。
生活污水不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到村里河流或者地面,對居民、牲畜飲用水造成直接的污染。由于農村居住條件的改善,大多數農民已經使用液化氣或者煤炭,60%以上的農作物秸稈未被有效利用,直接在耕地里焚燒,對農村和城鎮空氣質量都產生了難以忽視的影響。由于缺乏基本的排水和拉圾清運處理系統,我國污灌面積呈現出逐年增加趨勢。農村每年直接產生的的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農村生活垃圾面廣量大,不僅占用了大量耕地面積,而且對農村居民身體健康造成威脅,特別是在汛期,各種垃圾隨著雨水流到河邊、溪邊,嚴重污染水體,還造成河道堵塞。
1.3鄉鎮企業對農村環境的污染我國鄉村企業在改革開放初期一哄而上,沒有配套的技術經濟政策引導,同時受鄉村自然經濟的深刻影響,農村工業化實際上是一種以低技術含量的粗放經營為特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反積聚效應的工業化,數量眾多、工藝陳舊、設備簡陋、技術落后、能源消耗高,絕大部分企業沒有防治污染設施,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不僅造成污染治理困難,還直接或間接地導致農村環境和農業環境污染與危害。目前,鄉村企業污染占整個工業污染的比例已由20世紀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過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由于許多鄉鎮企業急于求成,輕視對資源優化配置和組合,輕視對產業的選擇和調整,輕視對污染防治項目的選擇,輕視效益的提高,以投入增量謀取發展增量,加速了資源的短缺和環境污染,加劇環境與發展的矛盾,從而引起更大范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往往是一家小造紙、小印染污染一條河,一個小冶煉、小采選毀掉一座山。
1.4環境保護意識教育滯后,資金投入不足我國農村教育水平低,農民環境保護意識淡薄。據研究,超過1/3的農民不知道農藥對人體和環境是有害的,有65%的農民不了解蟲害天敵或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概念,84%的農民會超過規定標準劑量用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單純追求高產,大多數農民對科學用藥、平衡施肥了解過少,一味地加大劑量濫施農藥和肥料,對耕地、地下水、大氣造成直接污染。農民一般認為造成環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工業排放污染物造成的,并沒有意識到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損害。同時由于相關部門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導致污染治理不力。
我國一直以來實施的是重城市輕農村的二元化環境治理政策,長期以來把環保工作的重點放在大城市、大工業和大工程上,在城鄉環境權益的分配上存在著嚴重的“剪刀差”現象4。中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幾乎全部投到工業和城市,對農村環境保護投入少之又少,加之農村缺少相應的執行管理機構,農村環境狀況不斷惡化。
2農村環境保護系統體系構建
面對農村環境狀況不斷惡化的局面,有必要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進行系統全面地梳理與研究,眾多學者對農村環境保護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看法與對策,但是,目前對于農村環境保護的建議、對策僅僅停留在宏觀的、零散的、缺少互動的層面上,因此,對于農村環境保護系統體系的構建意義重大。在對農村環境污染現狀進行分析之后,建議從以下四個層面對農村環境保護系統體系進行構建。它們分別是:
。ǎ保┏擎偤袜l村發展全面兼顧層面;
。ǎ玻┥鷳B農業和高科技產業協同發展層面;
。ǎ常┓梢幏逗蜋C構完善相結合層面;
。ǎ矗﹫绦兄黧w和農民參與提升層面。
2.1城鎮和鄉村發展全面兼顧層面伴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將基本建成,城鎮+鄉村形態的城鎮化格局將在中國基本確立。因此在執行環境政策時需重新考量城鄉二元化環境治理政策的優劣,從時代需求,現實情況作出改變,制定出適合現實需要的環境政策。中央政府乃至地方政府環境政策的制定及執行都應兼顧城鎮和鄉村發展。只有兼顧全面,切實執行,才能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業快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2.2生態農業和高科技產業協同發展層面改變農業生產污染可以走出一條綠色環保無害道路,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無公害農業,從根本上解決農藥、肥料、除草劑、地膜等不合理使用的情況,解決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發展生態農業需要依靠科技進步,為此,農村生態農業的發展需有相關部門的介入,努力引進高科技技術,以高科技促進農業發展,農業發展反補科技進步為主要形式,充分發揮科技、農業、環保等部門的技術優勢,同時可以聯合和依托當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積極開展生態農業研究與建設。
2.3法律規范和機構完善相結合層面自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農村環境政策就開始提出,隨著農村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和保護的迫切性,政府和相關部門制定了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但是長期以來,出臺的各項法律規范沒有很好地動員社會力量的參與,且多以末端治理為主,不能從源頭上治理環境污染問題。而且由于農村和城市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不同,環境表現形式不同,《環境保護法》、《水土保持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在農村的作用具有相當的局限性。因此需要針對農村特殊的環境狀況,因地制宜,制定適合農村環境的法律規范。
目前,我國絕大部門農村沒有相應的環境保護機構,缺少強有力的政府機構執行環境政策和法律規范,因此,為了切實實現相關環境政策和法律規范的效力,必須在農村設立相應的執行機構,完善機構層級設置,賦予機構相應執行權力,使法律規范和完善的機構相互配合,協同合作,逐步改善農村環境狀況。
2.4執行主體和農民參與提升層面農村環境政策、法律規范以及監督監測等執行需要執行主體的參與,即需要執行人員。針對我國目前農村環境政策執行主體素質偏低、專業技術不足等特點,需要對環境政策執行人員整體素質的提升和專業技術的訓練。充足的、專業的、高素質的環境政策執行人員是政策高效執行的一個重要保障。
國家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才能在改善農村環境狀況。農民不僅要參與到農村環境政策執行的過程中來,還要提高自身的素質,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強烈意識,自覺遵守環境保護法和環境道德,積極監督、批評、檢舉、控告污染和破環環境的單位和個人。環保執行人員與農民二者合作,積極配合,實行信息公開,雙向監督,積極遏制破壞污染農村環境的行為,改善農村環境條件,提高農村環境質量,提升農生活水平。
3結論
農村環境污染制約農業持續發展、威脅農民生命財產安全、擾亂農村穩定.農村環境保護,必須尋求城鎮和鄉村發展兼顧、生態農業和高科技產業協同合作、法律規范和機構完善相結合、執行主體和農民參與同步進行。以促進農業持續發展,農村環境不斷改善,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環境污染論文2
一、環境污染侵權糾紛中的利益困境
根據目前的侵權責任法、環境保護法等相關規定,對環境污染侵權責任采取單一的無過錯規則原則調整。依無過錯責任原則,在受害人有損害、污染者的行為與損害有因果關系的情況下,不論污染者有無過錯,都應對其污染造成的損害承擔侵權責任。過錯規則的歸責原則更多地是從被告的義務角度而非原告權利角度分析問題的,然而無過錯責任又將原告的權利放在了考慮的優先位置。因此,我們可以稱之為“受害人本位”的環境污染侵權責任條款。但是“受害人本位”的規范模式在現實中存在一些背反的情形,造成一些利益困境。
1.加害人和受害人均在實施環境污染行為
這種情況在水污染問題領域比較常見。我國水污染案件常常導致水產養殖業的損害,催生了一系列典型案例,如“李國發訴東風灌溉區管理處污染損害賠償案”、“天津樂亭重大漁業污染侵權案件”等,這些案件在司法實踐中率先確立了污染侵權責任的無過錯歸責原則,將“是否符合排放標準”排除出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然而,養殖業也是對環境有破壞作用的生產活動。養殖密度超過水體容量、餌料剩余、水產肥料和生物代謝產物的積累都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或者水體污染。近年來,國內水域常發的“水華”、“赤潮”等災害都有水產養殖業的作用因素。20xx年國家環境保護部發布的《第一次全國環境污染源普查公報》稱,水產養殖業排放的COD55.83萬噸,總磷1.56萬噸,總氮8.21萬噸,分別占全國排放總量的1.84%、3.69%、1.74%。水產養殖業投放的抗生素也是導致大江大河中抗生素殘余的罪魁禍首,全國人用抗生素占總量48%,而52%都是獸用抗生素,投放在養殖水域中的抗生素是江河流域中抗生素殘留的主要原因。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使水污染的受損方在訴訟中居于相對優勢的地位,造成了一種可能性:利用同一環境資源的兩家企業同樣造成污染,但是法律優先保護受害方。在適用環境污染侵權責任條款時,哪一家企業對水體造成的危害更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誰受到了損害,受害方通過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獲得賠償,甚至要求另一污染企業停止侵權行為,而損害賠償卻無益于環境保護,環境污染侵權責任條款的立法目的已經流失。而從另一方面看,“對于環境損害事件,若僅以損害事實發生及因果關系存在,即認定侵權責任成立,則企業經營者的排除污染責任將成為絕對責任,對于企業經營者未免過苛,而有害于工業化之進展”。
2.受害方本身的違法行為導致環境污染損害發生
由于港口疏浚施工造成的海域污染案件中此種情形較多。近年來,我國經歷了港口建設的高峰時期,同期我國的海域使用制度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以前任由沿海農民通過承包方式自主利用海域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20xx年海域使用管理法所確立的“海域功能區劃制度”和“有償用海制度”。因此,沿海農民在港口及其周圍海域所進行的養殖活動,由于“海域功能區劃”的確定和港口法的實施,由法律所不禁止變成禁止的活動。同時,港口施工建設經常會造成沿海養殖物損害,受害的農民一般是以“海域污染損害”為由提起訴訟。在此類案件中,沿海從事養殖的農民的養殖利益是否合法成為審判中常見的爭議問題,如青島海事法院(1999) 青海法威海事初字第84號判決、(20xx) 青海法海事初字第41號判決、(20xx) 青海法海事初字第23號判決、(20xx) 海事初字第006號判決;大連海事法院(20xx) 大海錦事初字第16號判決;廈門海事法院(1999) 廈海事初字第019號判決;北海海事法院(20xx) 海事初字第004、005、006號判決、(20xx) 海事初字第012號判決等。正如此類案件的某一判決書指出的:“如對其違法利益予以保護,無疑是鼓勵原告可以不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可以非法使用海域和非法養殖,其產生的負面效應將是其他公民和法人紛紛效仿,其結果將是對國家法制和國家海域的破壞。”如果忽視港口管理機關或者經營企業進行港口維護和建設的正當職權以及國家海域使用制度,對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的成立做過于寬泛的認定,將不利于國家法律的實施。
二、從比較法角度看環境污染侵權存在多元歸責原則
雖然早在侵權責任法出臺之前就有觀點指出,“單一的無過錯原則無法適應變化多端的環境侵權類型,應該建立以無過錯責任為主,公平責任、風險責任、過錯責任為輔的結構體系”。但是更具有普遍性的觀點是,無過錯歸責原則是法治發達國家在應對工業化大生產帶來的污染侵害問題時采取的普遍且唯一原則。這種認識有片面之嫌,單純的無過錯責任無法適應現實的復雜關系,在前文分析的利益困境中,很容易發現法院并未簡單適用無過錯責任,而是從其他角度實際上給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的成立附加了其他的構成要件。
1.有的國家在環境污染領域適用無過錯責任有范圍和條件限制
在比較研究中一般將德國環境責任法第1條作為德國對環境污染侵權采取無過錯歸責原則的依據。但是該條的內容是:“由于附錄一列舉之設備對環境造成影響而導致任何人身、健康受損或財產損失,設備所有人應對受害人因之所生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焙苊黠@,相對于我國的環境污染侵權責任條款附加了前提條件,即只適用于環境責任法中附件一詳細列舉的96種“設備”造成的環境污染侵權損害。立法對嚴格責任的適用沒有給法官留下任何靈活把握的空間。此外,德國環境責任法第5條還規定了“忍受限度”內的免責:“如果設備運行符合預期目標及相關規定,且財產僅遭受輕微損失,或者根據當地普遍情況,損害在可以忍受的合理限度內,對于財產損失的損害賠償責任應予免除。”就“忍受的合理限度”問題,日本的司法實踐作了進一步探索,在環境污染案件中可以用“忍受限度論”或者“新忍受限度論”判斷的過失完全取代通說中的過失和違法性的二元可歸責性結構。
即忍受限度的衡量要考慮以下因素: (1) 受害人方面的損害的性質(健康損害、精神損害和財產損害)及其輕重情況;(2) 加害人行為的社會評價(公共性、有用性);(3) 設置防止消除損害設施的狀況; (4) 是否遵守管制法規; (5)客觀方面的工廠所在地; (6) 據先住后住關系等周邊情況個別地確定忍受限度。相反,在我國侵權責任法第65條規定的“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沒有任何前提,成了一條“抽象規則”,適用范圍只能取決于司法實踐如何解釋“污染”。隨著人類知識的發展,乃至整個發展觀念的轉變,人們認識到自身所有的生產行為都會帶來環境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污染”的適用界限實際上是人類的所有行為。侵權責任第65條可能會成為一項抽象規則適用于所有的人類活動。
2.有的國家對部分環境污染糾紛適用不動產相鄰關系調整
在德國,環境污染糾紛不僅受環境責任法調整,還受到民法條款調整,其中德國民法上有關“不可量物侵入”的規定也在發揮調整環境污染糾紛的作用,即第906條規定:“在干擾不損害或者較輕微損害土地的使用的范圍內,土地所有權人不得禁止煤氣、蒸汽、臭氣、煙氣、煤煙、熱氣、噪聲、震動和其他來自他人土地的類似的干擾的侵入。如果此類干擾對土地的通常使用或者對土地的收益所造成的妨害超出預期的程度,所有權人可以要求適當的金錢賠償!睆奈牧x上看,對于相鄰關系的環境污染糾紛并沒有采取無過錯歸責原則,而是采用了類似“忍受限度”的標準,即“超過通常使用或者預期損害”的程度。第906條還規定了若干判斷標準: (1)依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確定和估價的干涉,不超過在此規定中規定的極限值或者標準值的,通常為非重大妨害; (2) 對于在依聯邦公害防治法第48條發布的并且能夠反映技術發展水平的一般行政規定中規定的數值,適用相同規定;(3) 重大妨害為因按當地通行的使用方法使用他人土地而引起,并且不能夠通過在經濟上可以要求此種使用人采取措施加以阻止的限度之內。其中第(2) 項正是我國司法解釋明確排除的對“排污符合國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為由”的免責。德國民法第906條規定的救濟方式上也有特殊之處,對于其中不屬于重大妨礙的侵入,相鄰關系人有義務忍受,而對于其中重大且用通常方法無法避免的侵入,經過行政許可的營業造成侵入,受害方只能要求金錢補償。
三、環境污染侵權條款適用需要的調整
在審視現有環境侵權訴訟案例后,很容易發現環境侵權條款在侵占其他侵權條款的傳統領域,以至于許多鄰里糾紛都被納入環境侵權領域,有必要通過司法解釋和指導性案例調整環境侵權責任的適用范圍和條件,防止環境侵權責任條款變成新的侵權責任一般條款。同時,環境污染侵權責任條款的適用也有必要進行調整。
1.確立認定污染的“合理忍受限度”標準
在新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中,應當運用“合理忍受限度”標準認定“污染”。環境問題類型復雜而且新類型不斷涌現,目前引發訴訟爭議較多的噪聲、光污染、電磁污染問題就還沒有相關法律規范標準。“什么是污染”這個判斷在法律上由這樣兩種方法完成:一是讓它成為一個類似過錯的,交由法官來決定的概括構成要件;二是在法律上進行具體列舉,類似于德國環境責任法第1條。目前只能采取前者方式,也就是在立法上給法官概括的指示,才能讓環境侵權責任條款更能適應個案的需要,更能給予當事人必要的保護。通過法條具體列舉的方式,試圖涵蓋所有的污染類型也是不可能的,法律只能回到抽象概括的方法給“污染”一個抽象的定義,或者抽象的標準。實際上兩大法系在污染造成損害的界定上都采取了類似“合理忍受限度”的標準。除了前文提到的德國民法、環境責任法上的規定和日本司法實踐中的學說觀點外,美國1965年的“侵權法重述.
(二)”在判斷對環境有污染的“超常危險行為”時,也采取了類似的標準,要求法官在判斷中考慮:該活動多大程度上不屬于通常的習慣、從事該活動的地點的不適當性、對社會的價值被其危險性超過的程度等。司法實踐中,法院在處理新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案件時已經在采用該項原則。在“陸耀東訴永達公司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案”中,上海浦東新區居民受到永達公司經營場所夜間照明的干擾提起訴訟,法院判決支持了受害居民的訴訟請求。在判決中,首先依據《城市環境裝飾照明規范》認定永達公司照明燈光屬于障害光,接著指出“其射入周邊居民居室內的外溢光、雜散光,數量足以改變人們夜間休息時通常習慣的暗光環境,且超出一般公眾普遍可忍受的范圍,光污染程度較為明顯”。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也應當引入類似“合理忍受限度”的認定標準。
在光污染、噪聲污染、電磁污染等新型污染中,要根據當地普遍情況,損害在可以忍受的合理限度內,或者該行為對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有重要意義,對于該行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予免除損害賠償責任。該規定的意義不只是排除一些明顯輕微的環境破壞行為的損害賠償責任,更重要的是對于一些新型的、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的人類活動,不必要馬上讓其承擔被訴、被禁止,以及承擔賠償責任的風險,而是要給新的營業、生產或者生活方式留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2.運用不動產相鄰關系調整相鄰環境利用關系
在爭訴雙方同為污染企業利用環境,或者同為居民生活利用環境的情形下,應當運用不動產相鄰關系調整環境利用關系。如同德國物權法第906條規定,我國物權法上有關相鄰關系的規定也明顯是要在環境污染領域發揮作用,調整利用環境的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對于不動產相鄰關系之間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光、電輻射等有害物質引起的糾紛,應當適用物權法第90條規定來處理,即“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噪聲、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在水污染糾紛中,特別還要適用物權法第86條規定:“不動產權利人應當為相鄰權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庇梦餀喾ㄏ噜応P系調整此類糾紛相比較用環境污染侵權責任調整此類糾紛有明顯的不同。
物權相鄰關系處理的原則要遵循物權法第84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杯h境污染侵權責任中的無過錯責任原則明顯有利于受害方,這種安排是為了矯正現代化工業生產造成的一種實質上的不公平,即一方面是居民的人身、健康權利受到的不可挽回的損害,另一方是實力強大、肆無忌憚破壞環境的大企業。然而,從司法實踐來看,不受限制的環境侵權責任條款的適用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這些領域。每個人、企業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同時也有合理利用環境的權利,在不涉及人類生命、健康的情況下,不能將一部分企業利用環境的權利或者“污染環境的自由”置于另外一些企業之上,或者將某一部分居民享受環境的權利置于另一部門居民之上,而且誰處在法律保護的優先地位完全取決于誰受到的損害先出現,或者誰先起訴。因此,我們在不涉及人的生命、健康的相鄰關系環境糾紛中,還是應當發揮物權法上相鄰關__系規定的作用,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處理。
3.環境污染造成人身損害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條款
環境污染侵權責任從本質上看是配置人類利用環境的權利,通過污染妨害排除請求權和損害賠償請求權,它可以直接決定哪些民事主體具有優先利用環境的機會。在多數情況下,通過法律獲得保護的是民事主體的利益和機會,而非環境本身。法律本質上是調整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影響只是它的間接效果。環境法實施的基本目標首先應當是維持有利于人類生存的環境。因此,在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的各類污染行為中,應當首先禁止危害人類生命、身體健康的環境污染行為,而且對于生命、身體健康遭受損失的受害人,法律應當優先保護,減少受害人的證明成本,適用無過錯責任。涉及人的生命、身體健康損害的環境污染行為,在司法實踐中可以對“污染”行為做較為寬泛的定義,一些對環境負面影響尚未充分認知的人類活動也可以納入其中,保證人類在遭受生命、健康損害時有充分機會獲得補償。某些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生產活動可以納入高度危險責任調整,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活動造成環境污染,并導致財產損害的情況,同樣也可以適用無過錯責任。
環境污染論文3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海洋生態環境也受到人們的重視。近些年來,海洋環境科學污染防治法律也在不斷的完善,結合各個海洋的實際情況,使防治法律的適應性、合理性更強,并且積極的進行海洋生態環境的修復和補償工作,全面提升了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效果。但是,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本文主要針對于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近些年來,作者在對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實施的調查中發現,其中海洋環境污染民事責任制度、防治法律體制架構、生態補償機制、生態吸附機制等都存在很多的問題,對此,必須采取有效的完善措施,下面進行詳細的分析。
一、當前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問題分析
(一)海洋環境污染民事責任制度的問題
眾所周知,公眾對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有著一定的作用,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公眾可以通過行使自身的權利,來對破壞海洋環境的現象進行訴訟,并由相關部門對其進行審核以及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然而,就現階段海洋環境污染民事責任制度的運行情況來看,還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尤其是對公眾權利內容不夠全面,使得一些居民發現海洋存在著污染的情況卻無能為力,從而使始作俑者更肆無忌憚的對海洋進行破壞,因此,對海洋環境污染民事責任制度中公眾參與內容的完善勢在必行。
(二)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架構的問題
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架構應有著針對性的防治方向,結合不同海洋區域的實際情況,對相應的法律體系架構進行完善,并將其嚴格的實施下去,從而保證海洋環境污染防治的有效性 。然而,就現階段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架構的實際運行情況來看,整體架構缺乏合理性,法律體系架構過于雷同,未能結合實際的海洋區域進行相應的設計。
另外,缺乏對陸源污染的重視,陸源污染作為海洋環境重大污染方式之一,其中蘊含著多種破壞因素,而陸源污染問題卻沒有在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中進行充分的體現,影響到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的科學性。20xx年新《海洋環境保護法》的修改內容較少,僅僅修改了第四十三條、第五十四條內容,刪除了第八十條的內容,海洋污染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程度加深,污染方式多樣,海洋資源的稀缺,以及經歷了十余年的經濟發展與近年來的深化改革,調整海洋環境保護法律關系和適用范圍及風險評價、責任追究制度上應當進行立法調整。
(三)海洋環境生態補償機制以及生態修復機制的問題
海洋資源能夠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帶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而要想促進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則必須對海洋環境生態補償機制以及生態修復機制進行完善 。而就現階段海洋環境生態補償機制及生態修復機制的運行情況來看,整體運行效率并不高,而且,機制的落實力度嚴重不足,很多海洋環境污染防治的相關條例過于形式化,不利于海洋環境防治工作順利的進行。
二、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措施
(一)海洋環境污染民事責任制度的完善
通過以上的分析了解到,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在運行的過程中,民事責任制度還有待完善,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完善。
首先,應賦予公民對海洋環境污染的訴訟權利,這樣在海洋環境防治的工作中,公民就可以利用自身的權利來行使請求權,從而提升海洋環境污染防治的效率 。公民的環境權主要包括知情權、使用權、環境權、參與權等,公民在海洋環境防治的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居民賴以生存的海洋受到污染,給居民的海洋生產造成極大的影響,在居民所得到的賠償不公平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訴訟權來維護自身的權益,這樣不僅可以保障居民得到公平的補償,同時對保護海洋環境不再受到污染和破壞也有著重大的意義,在海洋環境防治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其次,應不斷的完善海洋環境民事責任制度。通過大量的實踐發現,海洋環境侵權屬于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責任原則上通常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當然,為了提高民事責任制度運行的有效性,應重視免責情況的運用,不僅要嚴格的執行下去,同時要根據其發展趨勢不斷的對免責制度進行完善,其中對于一些由于不可抗力出現的重大過錯,應屬于正當的免責事由。
(二)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架構的完善
經過多年的發展,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架構已經得到不斷的改進和完善,而在實際中,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架構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隨著人們對海洋環境污染的重視,一些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導致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架構運行的不合理,應對其進行不斷的完善 。
首先,應站在海洋環境保護的角度上對其體系架構進行完善。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是全球的重點工作,而且,在法律上每個國家都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在這里我們可以借鑒一些先進國家海洋環境污染防治辦法,再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以及海洋環境的進化現狀,對一些重點海域制定相關的單行法、行政法,不斷的對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架構進行完善。例如,渤海、東海、黃海、南海等在不同的海域都存在相同的污染源,而污染來源卻有著很大的差異性,應根據這些海域污染的差異性有針對性的對其制定防范措施,從而保證各個海域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運行的合理性。例如,在針對我國南海環境保護中,對其制定了《中國南海海域海洋環境保護條例》,在經過多年的發展中,《中國南海海域海洋環境保護條例》也得到了不斷的改進和完善,進一步提升海洋環境保護質量。
其次,應重視陸源污染對海洋環境造成的影響,并有針對性的對其《條例》進行不斷的完善。所謂陸源污染主要是在陸地上所產生的污染,進入到海洋之后對海洋環境造成破壞的污染源,陸源污染與大氣污染、海洋污染等構成海洋的三大污染源,陸源污染不僅具有較多的種類,而且,數量也比其他兩種污染源多,并且給海洋環境造成的污染也是最為嚴重的,因此,在對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架構進行完善的過程中,必須重視陸源污染的防治條例的完善。作者認為,在對《條例》進行改善的過程中,應充分結合陸源污染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細致化、具體化、原則化,要將其與《海洋環境保護法》一致,進一步完善《條例》,增強可操作性。同時,在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中,有一些與陸源污染息息相關的法制體系,如《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都應對其進行相應的修訂和完善,這樣才能充分提升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實施的效率,為海洋環境保護發揮出重大的作用。
最后,應加強民事法律的落實力度。以往針對海洋環境污染防治雖然制定了相應的民事法律,然而,在實際調查中發現,民事法律的落實力度十分不足,針對這類情況必須采取有效的完善措施,不僅要對民事法律進行完善,更應加強民事法律的落實力度。
(三)海洋環境生態補償機制以及生態修復機制的完善
所謂海洋環境生態補償機制,主要是指海洋資源的受益人或使用人,在合法的基礎上利用相應資源的時候所支付相應費用的制度 。在近些年來,我國海洋環境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的過程中,補償機制不夠全面,還依舊存在一些補償問題,例如,一些海洋區域的海洋工程等造成海洋生態環境的改變,其污染實施者卻未能對其實施生態補償,制度的缺陷將會給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也會讓更多的實施者大肆而為之,針對這種現象,必須完善海洋環境生態補償機制。加強對《海洋環境保護法》、《生態補償法》的修訂,結合海洋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對海洋工程、船舶污染、陸源污染、海岸工程、傾倒廢棄物污染等實施生態補償制度,在完善法制體系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循著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并根據海洋區域的實際資源使用情況確定受補償主體、資金來源、補償程序、補償主體、補償方式、補償標準等,提升海洋環境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效率。
海洋環境生態修復機制,主要指的是利用人工的方式來進行海洋環境的修復。海洋極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生態改變,針對于一些小污染小破壞,通過海洋自身的自然修復能力,能夠實現良好的修復效果,而針對于一些大污染大破壞,僅僅通過海洋自然修復能力修復是十分緩慢,甚至是出現無法修復的問題,將會給海洋環境造成極大的危害,因此,在這里需要對海洋環境的生態修復機制進行完善,才能利用修復機制的實施來加快海洋環境的修復。海洋環境生態修復機制的運行,應將其作為海洋環境修復的輔助方式,以海洋自然修復能力為主體對受損的海洋環境及其資源進行修復,再進行適當的人工輔助,將受損的海洋環境及其資源進行恢復,對海洋生態系統進行完善。另外,在對海洋環境生態修復機制進行完善的過程中,應結合各個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完善,當然,在此過程中,可以借鑒一些先進地區或是先進國家的海洋環境生態修復機制,例如,建設人工魚礁、為海洋生物建設繁殖場所、棲息場所、建設海底森林等,更好的填補我國當前海洋環境生態修復機制的空白,從而有效的提升海洋環境生態修復機制的實施效率,為海洋環境修復工作打下夯實的基礎。
(四)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其他配套工作的完善
除了以上提到的幾方面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的完善之外,還應注重一些配套工作的完善,才能提升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的運行質量。首先,應重點考慮海洋環境污染與相關環境保護法之間社會效益的均衡性,如排污權、環境權之間的平衡,根據不同海洋區域的特點,對于一些沒有超標的排污所造成的損害來說,其賠償機制應當建立在社會化賠償機制之上,如公害賠償的商業保險、賠償基金等,為保證海洋環境做好充足的工作。其次,應該加強執法改革,從以往對海洋環境執法的情況來看,在行政管理體制上還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因此,應不斷地對海洋行政管理體制進行優化。另外,由于海洋大多都是跨越國家的,因此,在海洋環境防治法律上,應加強國際之間的合作,相互之間簽署國際協定、公約等進一步保護海洋環境、防止海洋污染,從而為海洋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法律支持。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會對海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而為了避免或降低對海洋環境破壞的程度,需對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進行完善,希望通過以上的分析,能夠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積極做好我國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的完善工作,促進我國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海洋環境污染現狀與治理策略的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論文了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國海洋環境污染現狀與治理策略的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我國海洋環境污染現狀與治理策略的論文 篇1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已然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甚至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第一"疑兇"。環境科學污染范圍十分廣闊,觸及生活的各方各面。
基于其廣泛的分布性和強大的破壞力,政府從未停止對其展開積極防治與管理措施,以期研討出適合我國發展國情與實際需求的新型海洋污染防控體系。本文主要介紹了當前海洋環境污染特征,藉此提出了此類污染防控的治理思路,希望通過與國外先進經驗的結合實踐能夠有效改善我國海洋環境。
0引言
海洋環境污染問題由來已久,多由人類活動給所帶來的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污染,其中污染危害主要側重于對海洋內部環境自身產生的破壞,比如污染指標超出了海洋的自凈能力而造成水質的下降,水域污染帶來的海生物變異和死亡,沿岸固態污染導致的海岸線后退、海洋面積的銳減等現象,且這些污染現象都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和持久性。由此,積極展開海洋環境污染防控治理研究不僅具有極大現實意義,也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要求。
1當前我國海洋環境污染特征
(1)污染源種類多且數量大,治理措施復雜。我國海洋環境污染源主要來自于人類生活和工廠生產兩個部分,僅這兩個部分即已包含各式各樣的各種污染源。其中來自生活污染源的數量與形式舉不勝舉,如生活垃圾的沿海堆積、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填海造陸帶來的材料污染、人類沿海實驗基地造成的危害等。
環境污染的治理和防御措施論文
1.水體污染與防治
1.1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是指由于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將有害物質直接或間接排入水體后,使水體的水質和底泥的物理、化學性質或水生生物的組成發生變化,從而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價值和使用功能的現象。
1.2水體污染的危害
1.2.1危害人體健康
被污染的水體中含有農藥、多氯聯苯、多環芳烴、酚、汞、鉻、鉛、鎘、砷、氰、放射性元素、致病細菌等有害物質,它們具有很強的毒性,有的是致癌物質。這些物質可以通過飲用水和食物鏈等途徑進入人體,并在人體內積累,造成危害。
1.2.2造成水體富營養化
當含有大量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的生活污水、農田排水連續排入湖泊、水庫、河水等處的緩流水體時,造成水中營養物質過剩,便發生富營養化現象,導致藻類大量繁殖,水的透明度降低,失去觀賞價值。同時,由于藻類繁殖迅速,生長周期短,不斷死亡,并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可被厭氧微生物分解,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從以上兩方面造成水質惡化,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1.2.3破壞水環境生態平衡
良好的水體內,各類水生生物之間及水生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保持著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處于良好的生態平衡狀態。當水體受到污染而使水環境條件改變時,由于不同的水生生物對環境的要求和適應能力不同,產生不同的反應,將導致種群發生變化,破壞水環境的生態平衡。
1.3水體污染防治途徑
1.3.1推行清潔生產
論文農村養殖業環境污染治理情況調查報告
xx鄉位于xx省xx市xx區西北郊,全鄉總面積33.61平方公里,總人口1.6萬人,農業人口1.38萬,耕地面積17148畝,鄉境內交通發達,距xx城區13.6公里,xx市經濟技術開發區6公里。新建設的長韶婁高速公路和婁北連接線給小碧帶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這里距長沙95公里,一個小時的車程,從婁北連接線到xx城區僅15分鐘車程,已成為投資新熱土。
小碧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是省高效生態農業示范試點鄉,近年來形成了xx黑豬、家雞、油菜蔬菜、花卉苗木、楊梅、葡萄等為主的規;N養業,產業結構調整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但隨著養殖業的高速發展和擴張,由于發展與養殖治理污染的矛盾未得到同步解決,養殖排污的問題也日趨嚴重,排放的污水對周邊的水體、土壤與空氣等環境造成一定污染,給環境保護也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因此,加強對養殖業污染防治也成為xx鄉養殖業發展面臨的瓶頸和難題。
一、xx鄉養殖業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xx鄉的養殖業在國家各種惠農政策的扶持和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以及上級主管部門和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得到了快速發展,全鄉養殖規;、標準化、良種化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全鄉共有規模化肉牛養殖場1個,蛋雞和肉雞養殖場兩家,年出籠成品蛋雞、肉雞56萬余羽,養羊專業合作社1個。重點產業牲豬養殖業發展迅猛,已建成規模養殖標準化養殖小區(場)11個,全鄉XX年出欄牲豬84000余頭,常年存欄牲豬48000多頭,其中存欄萬頭以上養殖場1個—xx湘村黑豬原種場。存欄XX頭以上的養殖大戶6戶,存欄150頭以上的養殖戶105戶。
環境污染經濟增長論文
一、文獻綜述
以單獨的省或直轄市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結論也有較大的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既有選取的時間范圍方面的原因,也有各個地區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除此之外,還有數據方面的原因,比如各個地區數據統計口徑可能存在差距,甚至同一地區不同年份統計口徑都可能存在差異。所以統計范圍過大,可能會造成數據質量的損失,以全國為研究對象明顯會存在這樣的問題;诖,本文將以西部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重慶為研究對象,研究重慶市在西部大開發進程中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以重慶市作為研究對象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因為重慶市作為西部大開發的代表城市,可以大致評判西部大開發進程中經濟增長與環境的關系,研究成果對西部大開發的其他城市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是因為西部的其他城市或省份數據不全,對全面研究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造成一定的困難,而重慶市的數據相對來說更加全面、更容易獲取,所以選擇重慶市而不是整個西部地區作為研究對象。
二、數據說明及描述
(一)數據說明
本文使用重慶市經濟與環境污染指標的數據,選用工業廢水排放量(water)、工業廢氣排放總量(air)、工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so2)、工業煙(粉)塵排放量(dust)以及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solid)等五類環境污染指標數據。由于統計年鑒中國知網上沒有直接給出重慶市人口的數據,本文使用重慶市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的平均數近似替代重慶市總人口。以上的經濟、環境、人口數據均來源于重慶市統計年鑒。
試論免費開放后公共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環境污染論文
近年來,國家對圖書館事業的關注越來越多,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推進了全國公共圖書館的免費開放工作。免費開放后,公共圖書館實現了無障礙、零門植進人,眾多讀者獲得了便利的閱讀條件,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圖書館資源。但不容忽視的是,公共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在給廣大讀者帶來眾多便利的同時,也因免費開放規模擴大而造成人流激增,污染日益嚴重。因而,針對免費開放環境下公共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的污染問題進行探討,進而創建一個舒適、健康的閱讀環境是橫亙在公共圖書館電子閱覽室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1電子閱覽室污染的原因
1.1空氣污染
在電子閱覽室內,上網的市民眾多,流動量大,讀者呼吸排出的廢氣積聚在室內的空間,有些讀者不注意個人衛生,穿著臟兮兮的衣服,散發著難聞的氣味,都影響著電子閱覽室內部的空氣質量,如果室內通風不暢,就會造成空氣污染問題。在此環境下,病菌傳wmm,常常引發錄流行ism對赫和管麵的了損害。同時,電子閱覽室中的i憤機本身在麵過程中會散發出化學氣味,尤其是新電腦。一些新裝修的電子閱覽室還存在著裝飾材料散發有害氣體的問題,都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1.2電磁輻射污染
計算機在電子閱覽室內是必不可少的,但CRT顯示器、機箱、鍵盤和音響等都會成為電磁輻射的來源。除此之外,主機機箱的主板、CPU、顯卡、聲卡以及UPS、打印機、掃描儀等外部設備在工作時,也會產生一定的電磁波,埋下污染隱患。對人體而言,電磁輻射污染所造成的損害是長期性、積累性和隱蔽性的,危害較為嚴重。長期在超強度的電磁輻射環境下學習、工作,不僅會給人造成頭昏腦脹、視力低下、睡眠質量差等神經系統性損害,還會對人體的生殖系統、免疫系統等造成損害,是造成不育、孕婦流產、畸胎等病變以及誘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嚴重時,還將致癌突變。因而,在新科技之下,電磁輯射污染巳成為不容忽視的新型威脅。
水環境污染管理技術分析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水平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無論是生產還是生活都離不開水資源的支持。因此,隨著人口的增長,對水資源的消耗也是巨大的。另外,人們在對水資源使用的時候,對于沒有認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從而導致了水資源的大量破壞和浪費,同時也給水環境帶來了極大地污染,對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F階段,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不斷地加強對于水環境的污染控制與治理,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就當前城鎮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進行了研究,僅供同行交流借鑒。
[關鍵詞]城鎮水污染;環境控制;治理
隨著經濟的發展,近幾年我國城鎮化建設的腳步也越來越快,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許多環境問題也隨之而來,其中最為嚴重當屬水環境的污染了,具有關部門統計,現階段水體的自我凈化能力已經無法滿足我國城鎮污水的排放量的需求,對人們的健康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威脅。現階段,人們對于水環境質量有了更好的要求,因此在不斷地加強對于水環境的污染防治與治理,強化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已逐漸成為我國環境環保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對于我國水資源的安全和水環境質量的提高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的意義
水環境指代水體分散、形成與轉換所占據空間的環境。隨著我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到城鎮當中,人口的增加,帶來了巨大的水資源的消耗與浪費,它具有總量大、覆蓋范圍廣、相對分散的特點。經過研究發現,一旦水資源出現了污染的情況,要想將其徹底解決就必須要經過很長一段的時候,另外,這里水環境污染還必須耗費大量的資金以及人力,其難度非常大。所以說,城鎮的水環境質量事關其以后的長久發展。所以,城鎮的水環境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當今最主要的問題之一。進行城鎮水環境污染治理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兩點看出:
對環境污染治理的經濟效益因素進行分析論文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是經濟系統能夠長期正常運轉的基礎,而生態環境問題常常是人類過度追求經濟效益的結果,生態環境的反作用也會影響人類正常的社會生活。工業革命之后,伴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環境問題日益突顯。由于人們對環境污染結果缺乏正確的認識,長期的環境污染在短時期的治理下很難得到有效改善。經濟效益是影響環境污染的重要方面,經濟效益決定著環境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手段,還會影響環境法律法規的制定,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談環境治理,是非常困難的。
1經濟效益推動了綠色 GDP 的提出
環境是有自凈功能的,合理的環境自凈能力既可以保護環境,又能節約高昂的污染物處理費用,取得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要計算好產出效益和后期環境治理的投入的賬,過度的追求經濟效益,揮霍環境資源,可能暫時節省了污染物處理費用,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環境的污染程度超過了環境的自凈程度,就需要投入加倍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去治理環境。不是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引進高污染的企業或工廠,在國內這種現象也是比較普遍的。目前,環境治理工作如火如荼的進行,許多大的經營第二產業的企業工廠從一二線城市撤離,轉移到郊區,剛開始可能有比較高的利潤,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解決了許多人的就業問題,但污染物的長期排放影響了一條河流,污染了整片天空。北方地區的鋼廠很多,每天大量的廢氣排向空中,鋼廠周圍方圓幾里的天空都被厚厚的'烏云所籠罩,很少能夠見到太陽,甚至穿著白襯衫出去回來一身黑色的顆粒物附著在上面,F在又需要投入幾千萬、幾個億去治理,卻永遠回不到原來的狀態。綠色 GDP 是用以衡量各國扣除自然資產損失后新創造的真實國民財富的總量核算指標。也就是說從現行統計的 GDP 中,扣除由于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數量失控等因素引起的經濟損失成本,從而得出真實的國民財富總量。在經濟效益的推動下,我國提倡綠色 GDP 是現實所趨的,是符合我國的發展現狀的。
畜牧養殖環境污染治理措施論文
摘要:對當前畜牧養殖環境污染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治理方案。
關鍵詞:畜牧養殖;環境污染;現狀;治理
自20世紀80年代之后,因為集中飼養等問題,導致畜牧養殖行業糞污排放量急劇增加。糞污中一般都含有各種毒素以及有毒有害物質。畜禽糞便當中的污染物質不僅包含了懸浮物、有機物,同時也有沉積物、氣體以及細菌、病毒等[1]。這些有毒有害物質在收集、運輸、儲存過程中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處理,很有可能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的家畜糞便產量每年大約為1.73×1011t,如此龐大的糞便產量已經明顯超過中國工業行業的固體廢棄物排放量,所以必須要對畜牧養殖環境污染情況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決方法。
1畜牧養殖污染現狀
我國畜禽每年的糞便產量比較大,而糞便中的氮、磷等物質含量都較高。畜禽糞便總體土地負荷警戒值已經超過了最大額度,顯現出環境脅迫與環境壓力問題。
1.1水質污染問題
水質污染一直以來都是畜禽糞便污染的主要體現形式之一,因為如果糞便的濃度比較高,而且還沒有經過專業化的處理就直接排入到江湖當中,會嚴重影響水質。以上海地區為例,上海市郊地區的集約化畜禽糞便每年流失率約為50%,而這些流失掉的糞便會直接流放到周圍環境中,導致周圍環境惡化,并影響當地地下水水質。不光是上海,其余地區的污染也比較嚴重,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廣州市、北京市情況也不容樂觀。
1.2大氣污染問題
畜禽的糞便在發酵之后,會產生較多的糞臭素等氣體,這些氣體會直接揮發到周圍環境中,不僅會使動物應激,情況嚴重時還會導致對人類的健康水平產生影響。在規模化養殖的過程中,因為養殖場的高層管理人員一般比較輕視這一環節的問題,所以對糞便的處理比較隨意,導致養殖場時刻都在散發較為難聞的味道[2]。這種味道會直接影響到周圍環境居民的日常生活質量,提升了空氣污染指數。而且在惡臭的物質當中,包含了一些對人類影響較大的物質,這些物質會直接影響全球氣候變暖,并促使酸雨的產生。所以近年來各國的專家都在努力研究畜禽糞便當中存在的CH4以及NH3。
淺談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關系論文
一、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
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后,國家經濟制度逐漸變成公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局面,這時建立了許多新型的公司,這些公司中有許多化工廠,也有許多重工業的工廠,這些工廠在最初的建立的時候,由于沒有太多的經驗,并沒有注意環境的問題。這些企業在最初發展的也非常迅速,同時也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污染的.問題越來越明顯,土地鹽堿化、空氣污染等諸多環境問題隨之而來。這一階段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關系是以環境污染為代價的發展。隨著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也開始管理企業的各種機器的排放標準,對一些污水和煤煙進行過濾在排放。這樣的方法也起到一定成效,同時也不影響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一舉兩得。但是另一方面,隨著我國一些不可再生能源的過渡開發,導致我國一些能源的短缺,這就是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反而限制了經濟的發展,F在,我國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經濟發展,保護環境和保護生態協調一致?沙掷m發展戰略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人類發展經濟的時候,也要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對此,很多組織機構都加入到保護自然的行列中,進行植樹,防止沙漠化;清理海邊垃圾,保護海洋。我國的生態環境在近幾年中也得到改善,經濟也仍在不斷發展。可以說,目前這一階段,已經達到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目標,經濟的發展是以環境的發展為前提的。
二、總結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為了地球的子孫后代而考慮的,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類也應當注意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我們人類的生存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所以在對自然改造或者利用自然的時候,人類應當注意生態平衡,從而使經濟快速發展。
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環境污染現狀及潛在問題分析論文
摘要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引起各方面的關注?偨Y了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環境污染現狀,分析了其潛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植被問題和漁業問題,并提出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議。
關鍵詞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環境;污染現狀;潛在問題;建議
水位的漲落帶又稱消落帶,是由于水庫季節性水位漲落而使周邊被淹沒的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段特殊區域。它是水生生態系統與陸生生態系統的過渡地段,是一類特殊的濕地生態系統[1]。在人工調控下,三峽水庫的水位漲落速度、幅度和頻率與天然河道明顯不同,增加了消落帶的不穩定性,而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工業污染、生活污水對庫區消落帶的影響逐漸加大。加強消落帶區域的生態保護是三峽工程發揮其作用的前提與基礎,也是庫區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1污染現狀
1.1 工業污染
三峽庫區消落帶最重要的污染是鉛、鎘污染,其主要來自工業廢水、廢渣。鉛能使土壤肥效退化、土質降低,從而讓農作物不能有效順利地生長。此外,被農作物吸收后,這些有害元素將會通過生態平衡中的食物鏈傳送到人體內。鎘在環境中具有穩定、積累和不易消除的特點,通過食物鏈富集使人體產生慢性中毒。鎘污染可能最終引發“痛痛病”。
有研究報道,通過多種方法評價三峽庫區消落帶的沉積物重金屬污染狀況,結果表明主要污染因子為鎘,生態風險影響因子的順序為鎘鋅鉛銅鉻,潛在生態風險因子的順序為鎘鉛銅鋅鉻,消落帶地段大部分斷面存在中等潛在生態風險[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