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客家人過春節的習俗簡介
春節,民間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由過年應運而生的迎春、歡慶和拜年活動,大約從臘月廿五到正月十五。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客家人過春節的習俗簡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客家人過春節的習俗簡介
一、計劃過年和儲備年貨
一年之計在于春,過年也要從春天開始計劃。比如種幾畝秈谷?一家人安度春節后還有余糧;收幾擔糯谷才夠釀酒?鬧過春節和正月酒盦不涸。養豬仔要搭配大小,秋后賣一頭,先給家中老小裁縫過年新裳,余錢陸續置辦年貨;臘月中下旬再殺一頭,大多腌制過年的臘味和敬奉尊長宗親。雞鴨得有一定數量,更何況早年“土”的飼養生長緩慢。就連蔬菜蔥蒜的裁種也要計劃,否則,嫩了沒得吃,老了吃不得。春收菜籽、秋采茶籽,在臘月廿五之前榨油,備作春節煎炸食物和日用,因茶籽油稀貴,不是每戶人家都能準備充分,但在請人吃麻蛋豆腐時總要帶上一句:“嘗嘗啦,茶油煎的,敢吃哩!”所以沒有茶籽油炸麻蛋豆腐似乎很沒面子。就連耕牛吃的草也要儲備,年前半月村中老少相喚進山:“來去剮(剮:方言諧音。割或刈)過年草哩哦!”
待積塵掃盡,年貨儲備更緊鑼密鼓。茶點糕果以及鮮肉鮮蔬樣樣不能少,還要制作糖豆、蘭花根,炒咸豆籽(自產黃豆),炒花生米,以備配茶下酒。再從禾倉里搬出曬了一冬的蕃薯片(熟地瓜片)和馃片(淀粉制品),取出上年使過的炒砂,鐵鍋適火煨熱砂子,倒入蕃薯片均勻翻炒至泡鼓酥脆,篩起落盦,留著拜年來客、鄰里串門以及家中老少閑時零嘴。摻合好煎粉(麻蛋)米,一般是秈糯七三開,磨米榨漿(準備早的要將米粉曬干)。約在臘月廿六七,家家戶戶磨豆漿做豆腐,次日,一家人花上一整天時間油炸過年食物。早年,食物匱乏,只能煎大量的麻蛋和豆腐泡,靈巧的主婦就將煎豆腐熏香曬干供家人、客人享到端午。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青豆、花生米、蕃薯片、馃片、蘭花根、花生包、肉丸、春卷、冰魚、鮮魚等等都用茶籽油來炸。過年炸的食物越多,就越能體現家庭富裕、人丁興旺。
二、撣塵除穢
臘月廿五正式跨入年界,也叫年假日。男子叟(戶主或男人)悉數:田里該收回的已收回,山上的干柴也擔到檐下沿墻堆放整齊,就連茅廁、糞池、尿桶都要進行全面清理。平常只管農事不問家務的大男子,這時也捋褲挽袖,抽根長竹竿捆牢新帚,戴上草帽仰脖踮腳,打掃起屋梁、堂柱、隔子枋(承受瓦片的木板)等高處的積塵。婦女們更是疏通溝渠,清理庭院,清潔家具,清洗被褥、簾、帳,為過吉祥、潔凈的春節,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長輩一邊忙碌一邊念叨:“朝(正)月不洗帔(被子),二月不洗帳(蚊帳)”,客家人過年的習俗,就這樣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地烙在我們的記憶中。
據載,掃塵的習俗由來己久。“帚”字已見于甲骨文。《禮論》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屋堂及庭”的記事。有人認為,早在堯舜時代,我國人民就有春節大掃除的習俗。到唐代“掃年”之風盛行。據宋人吳自枚《夢梁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閣,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俗話:“廿三廿四撣塵掃土,廿六廿七里外洗個凈,廿八廿九,齷齪沒處躲!闭f的都是春節掃塵。至今,清流人民將民族的優良傳統相沿成習。
三、帖春聯,掛年畫
“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春聯是文學的一種形式,也是民俗藝術,其最大特點就是能表達廣大群眾的心聲?图胰艘膊焕,將對生活的愿望,以祝福和期盼的方式書寫出來,帖上廳堂門柱,意在激勵,也是新一年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在春節來臨之際,帖春聯就成了客家人普遍的習俗。大多人家從店鋪買回對聯,我家是父親書寫,小心翼翼又大顯身手地,寫一幅,晾一幅。有鄰里撞見,順手牽一二,然后陸續有人來取,有人留下小紅包說誠心誠意才能真正迎春接福。春聯從古老的“桃符”演變成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詩對,讓千家萬戶,深感教益;一些內容豐富,情趣盎然的春聯即體現了創作的智慧又道出百姓心聲,同時也回蕩著時代的濤聲和壯闊的浪花。
當對聯帖滿每一根廳堂門柱,便要帖上精心挑選的年畫。年畫也是從古老單一的門神畫演變成形式多樣、題材廣泛的山水花鳥、戲曲人物、民間傳說等。早年的鄉村多見歡騰喜慶的年畫,如“大豐收”“年年有余”,后來多被風景名勝和湖光山色替代,再后來那些眉目嫣然的電影明星也被當作 年畫掛在老百姓的廳堂。此外,還在門面、灶側、中堂等適當位置倒帖“春”“!保庠凇按旱健薄案5健薄_有用不寫字的短小紅紙條粘帖在一些器具和桌凳上的習慣,等等這些帖“紅”的習俗都是廣大群眾祝福新一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愿望。
四、迎送灶神
灶神,我們稱灶公老姥。因為大多農家在臘月廿五這天大掃積塵,之后大肆清洗,接著宰殺家禽牲蓄,然后煎炸年食,一時間煙塵彌漫,正常生活打亂,噪聲響動不停,純樸善良又禮節周到的客家人,生怕灶公老姥怪罪,所以,廿五一早便對灶公老姥好話說盡,然后點香燃燭放鞭炮,暫時送灶神回天庭(另有傳說:臘月廿五是灶神回天庭述職及請求玉皇大帝賜福人間的日子)。待過年工作一切就序,再于除夕早晨恭請灶公老姥回來安居,好生掌管人間煙火,護佑勤勞善良的客家人。供品大約是兩杯米酒、兩杯茶水、三只橘子或蘋果、花生、年糕等。
五、除夕洗債
除夕,我們稱大年日。這天,要做的事很多,講究也很多。用香藤熬水洗澡是其中之一,曰洗債。早年大山連綿的客家人聚居地,缺醫少藥,而香藤就地取材,煮水洗澡有舒筋活血袪風滲濕的功效,洗后使人全身放松,也應驗無債一身輕。當然,此債多指錢糧,民間俗話“月小好過年,月大好扯(扯:方言諧音。催促或討要)錢”。意為:年末是廿九時,少一天愁悶早一刻開心;年末為三十,便給債權人多一線討要的希望?梢姟皞敝y為。于是,在新年到來之際,清債、了怨、還情、報恩等等,干凈輕松過大年,正是客家人一大心愿。
六、鞭炮鳴餐
從除夕至正月初五,長輩總吩咐:吃飯前要燃幾響鞭炮,意在將人間過年的喜訊告知眾神以及列祖列宗,請他們共享豐盛的年食和共度歡快的節日,這樣神靈和祖宗就無時無刻不在護佑著我們。當然,這期間燃放鞭炮不僅增添節日氣氛,還具有除晦趨穢的威力。
七、壓歲和謝歲
這是承啟好年景之意。先由女主人備好香燭鞭炮各兩分,在除夕夜11時許,由男主人分別在灶臺、大廳和禾倉間點香三支、燃燭一對、鳴炮幾響,同時口中念念有詞、心中默默祈禱:來年五谷豐登,財源廣進,闔家安康。再將大廳、豬圈、牛欄和禾倉間的燈火點得通明,家人陸續就寢。這個點歲火的形式也稱壓歲,它替代了從前一家老小通宵達旦守歲的過程。然后在正月初五的早晨來一番謝歲,正冠凈手后將年前壓下的另一分香燭鞭炮點燃,感謝神靈許諾,祝愿新年萬事順意。
八、炒米笊歲飯
撇開種地說出行,誰都不喜歡下雨天氣,尤其鄉間,山高路滑。我們的祖先也一樣,所以流傳:大年初一早餐必食干飯,之后每出行萬里晴空。寓意好日子、好時機,好好把握。再者,南方濕氣大,炒米袪濕、味香、色金黃,又寓大年初一吃了炒米笊飯,365天里人們沒病沒災,茶飯可口,精神抖擻。
九、煨火種
除夕這天,大人老是說:那幾桁(根)鑿子樵和茶樵要留到晚上笊歲飯時燒。材質硬,炭火不易息,再用一定厚度的熱灰煨好。大年初一早晨起火不能用火柴生火,將幾片大小干柴架在明炭上,用火筒管直接把火吹著。寓意火種得續,繁衍生息。
十、開大門
準備一串滿地紅大鞭炮,于大年初一吉時開門,傳統習慣,世代相承。臨近除夕,早有人從老黃歷上查找出開門吉時和大利方向。女主人在除夕夜備好開門祭品和食物:除香燭鞭炮外,還得溫米酒、熱全雞(頭翅尾腳齊全及少許肉塊)。屆時,男主人整裝凈手,春風滿面地點燭燒香,祀灶敬神,供奉祖宗,燃放新年第一響鞭炮。這開門的鞭炮燃放有講究:先在天井處點幾響高升炮向天鳴放,再放幾千響滿地紅鞭炮,主人提著一長串燃響的鞭炮,從大廳出大門,以示除舊;再從屋外入大門至廳堂,以示迎新;剩下的燃放在天井里,最后一小截從天井扔向高空。然后,以一家之尊,端坐廳堂,享用新年頭一餐:斟一杯米酒漫酌,雞腿或肉塊任挑,舍不得吃的每塊都夾來聞下,以示吃過。戶主有吃有喝,一家老小肯定少不了吃喝,這就是開門餐的寓意。以示男主人是這個家的領頭羊,地位至尊,敬老護幼樣樣起表率。開門后如果天還沒亮,可以再去睡,但已開的大門不能關,只虛掩。
十一、閑初一
大年初一的吃穿住用全是上年賦予。然而365天的辛勞,使勞動人民對清閑自在有著迫切的愿望,那么,大年初一就享受享受吧!老輩人就說:初一閑,閑一年;初一累,累一年;以此類推:初一閑,閑一生;初一累,累一世。于是大年初一這天,便成為神圣的一天:不輕舉妄動,不信口開河,不走村串戶,不上山下田等等都是為著一個美好的愿望:清閑又富貴。
即便有著強烈的“清閑”欲望,長輩還是敦促孩子們:早起床,得紅包(收壓歲錢)。不言而喻,遲遲起床,哪怕滿地金銀也會被人揀光。凡人勤快不貪懶,極具教育。更何況孩子們親眼看到長輩們在除夕夜里包好一大摞紅包,只要起個早,問聲好,遞杯茶,腰包立刻鼓起來。
十二、炆蹄筒
蹄筒:蹄膀,豬腳。我們也叫腕筒。蹄筒炆爛多為敬老。大年初一的早餐是簡單的,許多念彌陀的老人和一些有講究的家庭甚至食素。記得早飯后,媽媽把鍋刷了一遍又一遍后加入幾瓢清水,陸續將備著的豬大骨、蹄膀、耳朵、瘦肉、條肉全往鍋里下。“滿火煮粥,衡火煨肉”她一邊忙活一邊交待燒火的人,煮肉不用猛火,要用均衡的小火慢慢炆。這天,暗里高興的應該還有爺爺,因為他老人家從中午開始就可以連續享用幾餐大塊(大塊肉有吃頭)炆爛豬腳了,他常說像鍋中煮滾的豆腐一樣抖動的蹄筒最好吃。豬耳朵、瘦肉要早些莢起,滴干,再用糠摻大米去熏香著色,以備客人下酒。最有趣的是,大骨頭一熟,我們姐弟幾個爭先恐后地去鍋里撈,拕著燙手燙嘴的大塊骨頭剔肉吃,滿臉滿手全是油脂。這天盡管放肆,父母不打罵孩子。最后我們用牛頭缸碗盛起粘稠的豬肉湯,待隔夜吃豬腳凍。家中那滿是裂紋的牛頭缸碗保存至今,能盛湯水也就二三斤,可那時,怎么就覺得它那么大?
十三、拜年
一般初二開始拜年,根據天氣和各家情況自定。首先去奶奶外家給表叔拜年,然后去母親外家給外公外婆拜年,再是其他親戚;新年里家中最早的客人是族叔伯的女婿或外孫們,若是新婚,我們就在這時宴請新“姐夫”,宴請簇親新娶的媳婦,被請的新婚夫婦都要雙雙對對參加,連同正月來客、族親鄰好,三桌五桌熱熱鬧鬧。給新婚夫婦讓上坐,拕雞腳,席間沒吃的雞腳,還得用紅紙包好讓他帶回家去。而早些年出嫁的,已為人妻母的“姑婆大姐”卻要等自家的人客大多招待過,才敢回娘家來住上幾天。早年的拜年禮品可謂千篇一律,紅糖白糖或冰糖,四兩半斤或六兩,里三層外三層地裹,再帖上紅紙條,我們叫果子。這滴滴給您泡茶啦!雙手遞過,親情依依,風氣淳樸,民俗濃郁。現在拜年拎水果、提牛奶、送煙酒茶葉是常見。
十四、金豆茶
在客人喝的茶水里加入幾粒豆大的金橘,寓新的一年,日子甜,財運旺。這小小金橘俗稱金豆,傳統制作,滿沾白糖。從大年初一開始,凡首次進入家門者,都能享到一杯泡有金豆的茶水。無論鄰里、親朋、陌生或熟悉,入屋拜年或是聊天寒暄敘話,均待之為客,遞上香甜可口的金橘茶,互道吉祥如意的祝福語。而金豆本身具有通氣消食、生津潤肺等功效,特別適合正月里酒肉頻繁的人們飲用。
十五、交春
交春即在立春吉時進行的一種儀式。以農耕為主的客家人,一個春字盼頭多: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業興財旺,歡快吉祥,皆從新春伊始。而立春日百事皆宜,所以就有立春大過年初一的說法?刹,立春不是每個農歷年都有。因此客家人特別看重交春日。且立春節氣多在春節期間,自然被列入春節活動。嵩溪人民就有飲春酒迎耕牛的習俗:鑼鼓聲中,一醉春老農,滿臉通紅、左遙右晃、手舞足蹈地走在最前頭;隨后是一頭披紅掛彩的壯實耕牛,點頭搖尾,隨人步履慢慢悠悠;再是馱犁扛耙的、提籃裝飯的、拎壺備茶等的妝扮,一行十幾人鏗鏗鏘鏘走過街巷,途經農家,戶戶燃響鞭炮,迎新春迎耕牛,以求新年稼事天成。
此外、客家人設供祭神名目頗多,就正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初三是米生日,初五是五谷神生日,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這天老輩人就會念著“玉皇大帝朝(正)月初九生,家家念佛點香燈”等等。凡祭祀活動都要擺上供品,無論凡人享用還是祀神祭祖,樣樣講究吉利,如:蘋果,寓平安;橘子,寓吉利;煎得圓鼓鼓的麻蛋豆腐,寓事事圓滿順意;年糕,寓日子一天比一天美好;雞鴨魚肉豆腐寓日子富裕,還有人在茶酒米面中放個紅包或是壓塊銀元,皆寓有財有食。
十六、春節期間多忌諱
春節是一年中最為隆重的節日,為求新的運道,客家人有著許多忌諱。從臘月廿五至正月十五這段時間,不吉利的話不說,臟話粗話不說,盡量不打罵孩子,做每件事都小心翼翼。如果不小心打碎了杯盤碗碟,趕緊說:“開口有福”“招財進寶”或連說“發發發”!若走路踢了腳趾或劃破皮肉就說:“分紅得利”或“發財”“發財”之類的吉祥話語。還有大年初一不掃地,不倒垃圾等等。
其實“年”的概念,源于月有圓缺,潮有起落,寒暑往來,星象循環和四季交替。這對農作物的種植、管理和收獲至關重要。所以《谷梁傳》稱:“五谷大熟為大有年”;甲骨文中“年”是果實豐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樣子?梢,“過年”的最初含義:是慶祝和預祝豐收。于是在谷物成熟之際,人們少不了一番慶賀,久而久之,農歷年的春節就成為我國民族最受重視的節日。而這一全國人民共有的節慶活動存在南北有異,即使同一地區也“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比如清流城關、賴坊、長校、嵩溪等還有請女客、擺古坊、散福、舞獅、游龍、擎燈、聚會等活動。百節年為首,客家人總是千方百計地為春節營造喜慶氛圍,使慶;顒痈迂S富多彩、更具鄉土特色。
客家人過春節的習俗簡介
客家人為了過年會最很多準備工作,一般九、十月份就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到了冬至,開始蒸酒。中國客家人的春節風俗,我們來看看。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臺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后,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干干凈凈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家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
晚上,吃團圓飯,菜肴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后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干干凈凈,以備大年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接財神
年三十臨晨要接財神,每年有具體財神來的時辰開大門。
大年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云霄。
拜年
大年初一早上吃素。飯后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掌妹家”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初二是已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路上人群熙來攘往很是熱鬧,婦女們手提雞臂、糖果以及其它孝敬父母的物品,到娘家與父母兄弟姐妹歡聚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客家人過春節的習俗簡介】相關文章:
客家人立春習俗02-03
客家人的中秋習俗09-04
澳門春節習俗簡介11-25
春節由來和習俗簡介02-01
安徽過春節的習俗02-27
河南過春節的習俗02-24
重慶過春節的習俗09-12
海外過春節習俗02-02
客家人清明節的習俗與風俗介紹03-28
關于客家人中秋節習俗精選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