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中考語文文言文復習資料

        時間:2022-06-25 23:18:46 中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考語文文言文復習資料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中考語文文言文復習資料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關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貧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課文下面注釋:

          選自《孟子告子上》。

          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患:禍患,災難。

          辟:通“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勿喪:不丟掉。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豆:古代一種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10、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爾,助詞。

          11、蹴( ):用腳踢。

          12、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13、萬鐘:這里指高位厚祿。鐘,古代的一種量器。

          14、辯:通“辨”,辨別。

          15、何加:有什么益處。

          16、奉:侍奉。

          17、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與,通“歟”,語氣助詞。

          18、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鄉(xiāng),通“向”,從前。

          19、已:停止,放棄。

          20、本心:本性,天良。

          文后練習:

          說說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1.與,讀ú,句末語氣詞,表示反問。

          與,給。

          2.而,連詞。連接修飾語和中心語。

          而,連詞。連接主語和謂語,含有“卻”的意思。

          3.于,介詞。表示比較。

          于,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

          4.是,指示代詞。這個,這樣。

          是,這樣看來,由此看來。

          附加練習

          1、從全文來看,開頭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辭方法?作者這樣寫的作用何在?

          比喻。這樣寫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的中心論點

          2、孟子的觀點讓我們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對我們的有什么啟發(f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說明了人寧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嚴這一做人原則。

          補充典故:(1)志士不飲盜泉之水 (2)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3)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3、文中說“此之謂失其本心”,你認為文中能夠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窮乏者得我。

          4、表現(xiàn)了孟子怎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

          “義”的重要,在“生”、“利”、“義”的抉擇面前,寧愿放棄生與利而取義,把義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態(tài)度。

         。ㄉ嵘×x)----就是的觀點

          5、在作者看來,面對高官厚祿而不辯禮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失其本心。

          6、闡述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的觀點,讀完此文后你有何見解?

          人生無論什么時候都要辨禮義,要有舍生取義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見利忘義,茍且偷生的行徑是不可取的。

        【中考語文文言文復習資料】相關文章:

        2017語文中考復習資料「拼音專題」08-27

        中考物理復習資料06-19

        中考英語名詞復習資料10-13

        小升初語文復習資料06-10

        中考語文必背古詩文言文匯總09-23

        2017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歸納08-29

        2017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四大倒裝句08-29

        2023中考文言文詞類活用知識歸納12-12

        中考語文怎么復習09-16

        初中的生物復習資料06-14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