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的論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大學語文,優美、深邃的中華語言文字,數千年來以強大的生命力盛載延續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大學語文的論文1
1.大學語文教育的發展現狀
當前,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對于如何改革大學語文教育的關注度日高,但是就大學語文本身的發展狀況而言,大學語文教育還存在著許多與高等教育改革目標相背離的現象,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對學科性質的認識不清,過于強調它的工具性特征;
第二,對課程的定位不明,出現工具性、人文性、趣味性美育性以及“人文教育”等多種定位;
第三,對教材的選用過于多元化,未形成統一教材;
第四,多數教師將大學語文定為基礎性課程,認為于職業無任何裨益,對大學語文的教學關注度不高。由此可見,對大學語文教育予以基于人文素質培養的改革迫在眉睫。
2.基于人文素質培養的大學語文教育改革意見
2.1大學語文的教學應定位在人文素質的培養以及語文水平的增強
由于高職院校大都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所以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應當把人文和語文結合在一起,突顯出大學語文的人文性、綜合性以及開拓性特點。而就大學語文的教育理念來說,應把舊日的語文觀念轉變為人文語文思想,尤其需突顯出語文和民族文化之間的同源聯系。對于民族文化的積淀來說,語文是整個積淀的基礎,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構件。大學語文教育是華夏民族的母語教育,其不僅需對民族文化予以傳承而且還需對整個華夏兒女的民族意識與精神予以喚醒與振奮,所以,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當破除舊日的純文學教育理念,堅持把文學與哲學、美學、歷史學以及科技等各種教育內容結合在一起,一方面令學生體會到美的內涵,另一方面又使其收獲到更多更廣泛的知識。與動物相較,人類所具備的最獨特的文化符號就是語言,而對于整個民族而言,語言不僅是文化載體,而且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方式,在歷史的沉淀中,語言將一個民族所具備的風俗、思想、情感以及經驗等都包融在內,所以,大學語文的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民族文化進行傳承的過程,因此,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傳承整個民族的文化,應當將大學語文的教學定位于人文素質的培養與語文水平的增強。
2.2大學語文的教材編寫需突顯人文本位
過去用于大學語文教學的教材,其核心內容大都為文本講解,講究知識本位,這一情況過于強調了大學語文的工具性特點,而把學生的個性特點與人格塑造排除在外,無法完全地把大學語文所具備的育人功能體現出來,導致大學語文教育出現文化缺場現象,最終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應當對大學語文的教材予以變革,采用人文本位取代知識本位,使大學語文的教學由傳統的死板知識教授轉變為鮮活的生命體驗,借助大學語文教育,促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社會、認知自我并規劃人生,使其在越來越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尋得一席之地。
2.3大學語文的教材與教學需注重學科融合
過去用于大學語文的教材通常都注重文選一途,所編內容大都雜亂無章,不具系統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應試語文的沿襲,這樣的教材結構不僅對學生知識系統的建立相當不利,而且也會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形成負面影響。因此,基于人文素質培養的大學語文教育改革應當摒棄傳統的學科分離,堅持把知識板塊融于一起,比如將社會生活、自然景觀、人生情感以及科技藝術等融合于大學語文教材之中,使學科溝通取代學科隔離,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需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加大關注度,促進其自身發展,并使其滿足社會所需。
2.4大學語文教育需貼近生活,與時俱進
小學與中學的教育是為了應試所需,往往與現實生活脫離開來,而傳統的大學語文教育盡管不再是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沿襲,但實質上仍舊能看到應試教育的影子,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太遠,這一情形勢必會造成語文教育的逐步邊緣化,最終使大學語文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尷尬。因此,基于人文素質培養的大學語文教育改革應當緊跟時代的脈搏,盡可能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與情感,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精神世界,這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當下的生活所需,而且還有利于其適應將來的生活發展所需?傊,要想使大學語文教育如一泓汩汩流淌的清泉,那么必須具備多彩多姿的生活源頭。只有如此,大學語文教育的改革才是真正有利于人文素質的培養,才是真正地與生態教育思想相符。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語文的教學并不僅僅是為了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為了民族文化的傳承,是為了情操的陶冶,是為了靈魂的喚醒,是為了使學生通過學習大學語文,去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塑造完美人格,建立向上的精神世界,了解社會的發展所需,最終將自己培養成社會發展所需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以應對世界萬物的瞬息突變。因此,基于人文素質培養的大學語文教育改革需針對當前社會發展的具體形勢與就業需求去實行,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生活與社會現實,把握學科定位,注重學科融合,突顯人文本位,力求貼合時代發展的脈搏。
大學語文的論文2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里,唐代詩壇無疑是個群星燦爛的天體,而李白和杜甫就是這個天體上光芒四射輝耀群星的“雙子星座”。是這兩位偉大的詩人分別把我國古代詩歌的創作推向了浪漫主義和現f實主義不可企及的高峰。學生們從小誦瀆唐詩時列“朝辭自帝彩云同,千里江陵一日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和“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同是唐朝大詩人,又是情同兄弟韻且珂友,縱觀他們的創作,就整體而言卻形成了豪放瓢逸和沉邰雄渾兩種不同的風格。對于家喻戶曉的兩位詩人的杰怍,學生們在中小學階段就有了一定的量上的積累.大學語文課程中古典詩歌部分的教學,把學過的李杜詩歌過行歸納和概括,在不同創作風格的成因方面加以挖掘、探討、比較,就能使學生從更高的視角、更廣的層面上深刻地瓔詩人的思想感情,準確地把握作品的藝術特色。
一、比較時代經歷
李白比杜甫早l1年,在李白身上帶有大唐盛世前期培育起來的富于幻想和樂觀的特點;杜甫則在“安史之亂”中更多地看到庸王朝的江河口一F干戈離亂。即使是表達悲愁,李白也仿佛是巨人似的哀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苦悶寫得也豪邁;杜甫是家國之思郁積滿腔,鑄成的詩句自然沉郁:“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李白25歲仗劍去國走出蜀地,“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人名山游”;杜甫近5O歲輾轉顛沛流落蜀地,后又“漂泊西南天地間”。李白半生游歷,杜甫半生漂泊,二者看似相似。從外在形態上看都是沒有根基的離鄉在外。而內涵卻大不相同,心境有天壤之別,游歷往往注目天地山川壯觀奇景,詩句當然飄逸;漂泊常常飽嘗人間苦難黎民憂患,詩句自然凝重。
二、比較個性特點
李白個性率直自信、狂放不羈;柱甫性情敦厚、憂國傷時。李白被召人長安時寫詩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篷蘺人!”狂喜自信溢于言表。當他受權貴們排擠被皇帝賜金放還時,不只是憤然,而且毅然決然,同時也很悠然飄然的離開長安。杜甫曾在長安困守l0年,動亂中被叛軍俘虜逃出后,又忍辱負重麻衣敝履去見唐肅宗。
關于作詩,李白說自己是“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蒼洲”,自信又高傲;杜甫說自己是“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刻苦又執著。李白的詩就是他胸襟抱負、個性氣質、心理特征的自我寫照,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表現意識:“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杜甫旅食京華的辛酸屈辱。顛沛之中的饑寒凄苦,是唐代許多詩人不曾體驗過的人生,“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憂患意識雖說是時代、遭遇使然,但詩人自己說“物性固難移”,與自身的個性特點是分不開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分別有兩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前者可見李白蔑視權貴的傲骨,后者看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甚至我們從二人互贈的詩中也能見出不同的性格特點。李白縱情喝酒,杜甫勸他:“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懇切關心;杜甫苦于作詩,李白笑他:“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親切隨意。李白自言“青蓮居±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杜甫曾寫“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從“青蓮居士”和“少陵野老”的自號中,也能感受到二人不同的性格特點。
三、比較思想意識
雖然李杜二人都是從小就有濟世報國的雄心抱負,但李白的思想更復雜一些。儒家和道家學說對李白思想的影響都很大。當他想建功立業的時候,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占主導地位;當他覺得“人生在世不稱意”的時候,就想“明朝散發弄扁舟”,道家的思想又占了上風。儒家的思想經他自身的變形走樣,就帶有明顯的個性色彩了,所以在他的詩里,有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也有執著:“欲濟蒼生應未晚”,而這些和“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放縱,“古來萬事東流水”的消極,“鐘鼓饌玉不足貴”的激憤,常常是矛盾地出現。
與李白不同,杜甫的世界觀中儒家的思想始終占主導地位!叭收邜廴恕薄ⅰ懊駷榘畋尽笔苟鸥σ簧及殃P心人民的苦難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即使終身不被用,還是“一飯未嘗忘君”,忠君思想雖然很重,但對儒家的教條準則他又有所突破。儒家有“窮則獨善其身”、“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之說,杜甫卻始終關心時事,憂國憂民,直到最后“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境地,登上岳陽樓,想到“戎馬關山北”時,他仍舊是“憑軒涕泗流”。
四、比較文學主張
人們常常引用李白的兩句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正可以代表他的文學主張,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則是杜甫的經驗之談。這也是形成二人不同的詩歌風格的又一個因素。李白強調師法自然,從千姿百態的大千世界里獲得靈感和啟示;杜甫注重“轉益多師”,在豐富深刻的生活體驗中釀成佳句。李白的詩想象奇特瑰麗,語言流轉自然,行文不拘格套,可見其才思敏捷似天然巧成;杜甫的詩意境深遠寬廣,語言厚重凝煉,結構章法嚴密,足見其學力深厚匠心獨運。前代文藝理論家有個簡明形象又頗富蘊意的比喻:李詩如海,杜詩如山。這兩個比喻幾乎可以作為歷來人們對李杜詩風不同特色的定評。我們似乎可以從這高山大海之間看到一位智者四溢的才華和一位仁者寬愛的胸懷。
誦讀李杜詩篇,領略不同詩歌風格,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蔽覀冎腥A民族為有這樣兩位詩壇巨子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大學語文的論文3
近些年來,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社會及學生個性的發展,高校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播。因而創新高校大學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教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語文教師使用老套刻板的傳統課堂教育方式講解傳統文化,重視了文化發展,而忽略了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的培養,大學教師優化髙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講解方式,建立立明確的教學目的,改編傳統的大學語文教材,做到傳統文化與現實教育的相互融合,這是提髙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因而提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課堂的學習水平,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激情,擴展傳統文化的教學活動,對于提高同學們傳統文化的道德素質水平,樹立同學們的愛國敬黨品格尤為重要。
一、重視離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引導學生自覺培養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學習意識是順應我國未來教育改革發展方向的重要舉措,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必要條件,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環節,為推動新課標的深化改革作了重要的準備。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提升和創新學生的思維模式,引導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創新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課堂的授課方式,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會摒棄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等不合理的傳統文化學習方法,同時提高了同學們對事物的審美能力和判斷能力,并加強了學習和認知能力。高校大學生對語文課程傳統文化學習意識的培養不但有利于同學們提高道德素養和專業技能,還能幫助增強大學語文教學的監察力和教育方式的掌握力度。更進一步說,引導高校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實現中國教學的文化素質教育,提高中國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同時消除了大學語文教師基本一致性的情況再次出現,進而增強高校大學生的靈活應變能力。
二、離校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的基本概況
。ㄒ唬{校對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投入不足,F階段,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量傳遞速度的豐富性和迅速性對傳統文化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為了適應我國高等文化教育的需要,高校往往只關注學生的專業課程的培養而忽視了髙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因而往往缺乏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投資力度,阻礙了開展高校大學語文對傳統文化的教育,不能滿足發展需求。為了保障高校大學語文文化教育課程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和傳統文化的傳播發展,高校增加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投入是保障現階段傳統文化教育順利進行的物質基礎。然而,高校每年在專業項目成果的研發方面資金投人較多,對文化資金方面的投入還無法滿足開展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課程,使得傳播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的制約,不利于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降低了教師對傳統文化教學方式進行創新的積極性,不利于高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ǘ└咝4髮W領導缺乏對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如果說教育是承繼傳統最主要的形式,那么學校教育就是民族精神塑造的最主要陣地。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優秀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品質,只要這樣,才能增強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才能成功抵御住外來不良文化的誘導,進而形成正確的思考觀念。
髙校開展大學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當中,往往缺乏傳統文化教育的人才儲備,不利于開展高質量的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和推動高素質傳統文化教育的人才隊伍建設。因而,重視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推進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大需求。由于現階段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缺乏專業的文化人才,使得許多語文教師肩負起傳遞傳統文化的重任,不利于對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的深人研究,因而在傳授過程中存在較大的不足。加上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年齡也趨于老化,使得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開展缺乏帶頭人,不利于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科學有效的進行,不利于實現我國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
。ㄈ⿲W生參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的積極性不高。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和新世紀高等教育體系改革的不斷深人,我國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也在不斷創新和完善’然而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單一性和傳統的文化教學模式使得我國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了高校大學生參與傳統文化教育的積極性和熱情,降低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現階段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內容的單一性,也使得我國高校傳統文化的教育規模比較小,很少能夠出現多樣化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不利于實現我國髙校大學更大范圍內高質量傳統文化建設活動的順利開展,降低了大學生參加有關傳統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ㄋ模┐髮W語文傳統文化教育模式的單一性?茖W技術的飛般展使得傳統的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傳統教學模式沒有多樣性可言,只是依靠老師講解和板書來進行課堂學習,不能合艦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影視擴展方等進行教學內容講解。在教學過程當中,仍然采用傳統“三步走”方式進行教學,沒有新意,乏味無趣,這和大學語文教育重點培養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目的背道而馳,這種以講解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讓大學生很難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度剖析,同時缺乏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探討,造成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課堂的單調沉悶,枯燥無味,降低了同學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而且在進行高校語文聽傳統文化教育的學習測驗中,同學們只是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了背誦記憶,不能進行自我觀點分析陳述,對學生自我發展不利,不能充分發揮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功能。各髙校教師應首先發揮先行者的模范作用,以提升自身傳統文化修養為先任,再選用適合的方式方法將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地融人現代教學體系中。學校也應適當地給予教師自主權,不能拘泥于傳統模式課堂的文化教育方式,給予大學傳統文化教育課堂積極活躍性,只有不間斷地創新和超越,才能發揮出傳統文化固有博大精深的影響力。
三、加強離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加大高校對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投人。由于經費問題對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的創新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和制約,因而為了有效實現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滿足高校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應當加大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投人。高校應當重要實現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資金的專項投人和使用,積極推動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經費的合理、高效使用,充分提升有限專項文化經費的利用率,引導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朝著科學化方向發展。大學語文老師在備課時,應考慮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與改革大學語文教育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究相結合,確保語文課堂傳統文化知識傳授的準確性’這是決定大學語文教師提髙傳統文化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
。ǘ┨岣叽髮W領導對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的關注。為了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水平,推動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高校應當引進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文化人才培養模式,創建高素質的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隊伍建設。高校大學應當積極組織和開展高校大學語文課程中有關傳統文化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和教師自覺參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和創新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綜合素質。高校在對傳統大學語文課程進行改編時,編撰人應該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刻的探討交流,建立明確的改編方向和構思網絡,增加能夠開發同學們思維方式和思考能力的課后作業,同時結合當前大學生的認知觀念和學習方式等方面,對大學語文教材做出整體融合,得到邏輯與現實結合的效果。
(三)激發學生參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的積極性,F階段,為了增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水平,開闊大學生傳統文化學習視野,豐富傳統文化活動方式,提升大學生參與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髙校語文教師應當自覺提升參與傳統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豐富傳統文化教學活動,提升傳統文化教學活動的質量,進而增強大學生參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高校大學語文傳統文化的教學課堂應當營造出良好的思考和交流環境,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能力。同時語文教師還應當豐富教學活動形式,創新語文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求知探索傳統文化的積極性,進而引導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思考過程中。
。ㄋ模﹦撔赂咝4髮W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教學模式。為了創新高校大學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教學模式,高校大學老師應當改進講課方式,適當增添活躍開放的知識內容,營造豐富有趣的課堂環境,提升同學們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大學語文老師就教育改革的要求,重視對學生探究傳統文化的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技能的教育,這是提高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水平的一種高效方法,為了增加大學語文課堂傳統文化學習的趣味性,大學語文老師應該多采用高科技技術進行教學,通過開展文學講座、文藝匯演、書畫比賽等活動,促進同學們進行分享與交流,加強了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概括和汲取吸收,使學生實現對傳統文化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進而實現語文傳統文化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希望使傳統文化意識能夠在教師和學生中引起廣泛的關注。
四、結語
為了推動我國教育工作的發展,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在大學語文課程中應添加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以此培養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建立合適的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體系,改進大學語文傳統教學方式。同時整編大學語文教材傳統文化部分的系統融合’開展文化活動,則可以促進大學生親歷傳統文化,體會古老文明的精神,讓大學生走近傳統文化,學習、理解、汲取傳統文化的精彩世界,營造開放活躍的學習氛圍,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認識到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與使命,進而提高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