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瑜伽肩部基本知識
瑜伽體位的健身練習是旨在增進人體健康、增強體質所進行的有目活動。那么,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分享整理的瑜伽肩部基本知識,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瑜伽肩部練習
1.雙手臂平身,呼氣,手指放在肩關節上 呼氣,手肘相觸。
2.吸氣打開 呼,吸氣打開,擴胸向后,現次向后向下。
3.吸氣,手背相觸 呼氣,感覺到肩胛盡量靠攏 吸,呼,旋轉。
4.名詞解釋:肩胛骨也叫胛骨、琵琶骨。位于胸廓的后面,是三角形扁骨,介于第2~7肋之間。
二、瑜伽教練對肩部知識詳解
(1)腋區構成
①.頂由鎖骨中1/3、第1肋和肩胛骨上緣圍成,是腋窩的上口,與頸根部相通。
②.底由淺入深為皮膚、淺筋膜及腋筋膜。皮膚借纖維隔與腋筋膜相連。腋筋膜中央部較薄弱,且有皮神經、淺血管及淋巴管穿過而呈篩狀,故名篩狀筋膜。
③.四壁有前壁、外側壁、內側壁及后壁。前壁由胸大、小肌,鎖骨下肌和鎖胸筋膜構成。鎖胸筋膜呈三角形,位于鎖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間。胸小肌下緣以下 的筋膜,連于腋筋膜,稱為腋懸韌 帶。外側壁由肱骨結節門溝、肱二頭肌短頭和喙肢肌組成。內側壁由前鋸肌及其深面的上4個肋與肋間隙構成。后壁由肩腳下肌、大圓肌、背闊肌與肩胛骨構成。由 于肱三頭肌長頭穿過大圓肌和 肩胛下肌、小圓肌之間,其內側為三邊孔,有旋肩胛血管通過;肱三頭肌長頭與肱骨外科頸之間為四邊孔,有腋神經及旋肢后血管通過。
1.腋動脈以胸小肌為標志分為3段。
(1)腋動脈第一段:從第1肋外側緣至胸小肌上緣,在鎖骨胸肌三角內。其前方有皮膚、淺筋膜、胸大肌及其筋膜、鎖骨下肌、鎖胸筋膜,以及穿過該筋膜的頭靜 脈、胸肩峰血管 及胸外側神經等。后方有臂叢內側束及胸長神經、前鋸肌、第1肋間隙等。外側為臂叢外側束和后束。內側有腋靜脈以及腋動脈第1段發出的胸上動脈及伴行靜脈。 胸肩峰動脈自第1段發出,穿鎖胸筋膜至胸大、小肌, 三角肌及肩峰。
(2)腋動脈第二段:位于胸小肌后方的胸肌三角內。其前方除皮膚、淺筋膜外,有胸大、小肌及其筋膜;后方為臂叢后束及肩胛下肌;外側為臂叢外側束;內側有 腋靜脈及臂叢內 側束。胸外側動脈自第二段發出,與其伴行靜脈于腋中線前方沿前鋸肌下行,營養該肌;女性有分支至乳房。胸長神經于腋中線后方下行,支配前鋸肌。
(3)腋動脈第三段:位于胸小肌下緣至大圓肌下緣之間。
其末段位置表淺,僅被以皮膚及淺、深筋膜,是腋動脈最易剖露的部位。其前方有正中神經內側很及旋肱前血管越過;后 方有橈神經、腋神經及旋肱后血管;外側有正中神經、肌皮神經、肱二頭肌短頭和喙肱肌;內側有尺神經和腋靜脈。腋動脈第三段的主要分支肩胛下動脈和旋肱前、 后動脈。肩胛下動脈 平肩胛下肌下緣發出。其分支為旋肩胛動脈和胸背動脈,后者與胸背神經伴行人背闊肌。旋肱后動脈先向后穿四邊孔,然后與旋肱前動脈分別繞過肱骨外科頸的后方 和前方,相互吻合并分布于三角肌和肩關節。
2.腋靜脈位于腋動脈內側,兩者之間的前方有臂內側皮神經和前臂內側皮神經;后方為尺神經。
3.臂叢位于腋窩內的是臂叢鎖骨下部。
由來自臂叢鎖骨上部的三個后股合成后束;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側束;下干的前股延續為內側束。三個束先位于腋 動脈第一段的后外側,繼而位于腋動脈第二段的內、外側及后方,在腋動脈第三段周圍分為五大終支。
4.腋淋巴結位于腋窩蜂窩脂肪組織中,約15~20個,可分為五群。
(1)外側淋巴結:沿腋靜脈遠端排列,收納上肢的淋巴;其輸出管多注入中央及尖淋巴結,少部分注入鎖骨上淋巴結。手和前臂的感染首先侵入此群淋巴結。
(2)胸肌淋巴結:在胸小肌下緣,沿胸外側血管排列;收納胸前外側壁、乳房外側部的淋巴;其輸出管注入中央及尖淋巴結。施行乳腺癌根治手術,應避免 損傷胸長神經,否則前鋸肌癱瘓,出現“翼狀肩胛”。
(3)肩胛淋巴結:位于腋后壁,沿肩胛下血管、神經排列;收納背部、肩胛區及胸后壁的淋巴;其輸出管注入中央及尖淋巴結。乳腺癌手術清除淋巴結時,注意保護胸背神經,免致背闊肌癱瘓。
(4)中央淋巴結:位于腋窩底的脂肪組織中,收納上述三群淋巴結的輸出管;其輸出管注入尖淋巴結。
(5)尖淋巴結:位于胸小肌與鎖骨之間,鎖胸筋膜深面,沿腋靜脈近側端排列;收納中央淋巴結及其他各群淋巴結的輸出管,以及乳房上部的淋巴。其輸出 管合成鎖骨下干,左側注入胸導管,右側注入有淋巴導管。
5.腋鞘及腋窩蜂窩組織腋鞘,亦稱頸腋管,由推前筋膜延續包繞腋血管及臂叢而成。
鎖骨下臂叢麻醉,需將藥液注入此鞘內。腋血管、臂叢及腋淋巴結之間,有蜂窩組織填充,并沿血管、神經束鞘與鄰近各區相交通。向上經腋鞘達頸根部;向下達臂 前、后區;向后經三邊孔、四邊孔分別為后胛區、三角肌區相交通。向前通胸肌間隙。因此,這些區域的感染可互相蔓延。
(2)三角肌區
三角肌區,指該肌所在的區域。此區皮膚較厚,淺筋膜較致密,有腋神經的臂外側上皮神經分布。三角肌從前、外、后包繞肩關節。腋神經的前支支配三角肌的 前部與中部,其后支支配三角肌的后部和小圓肌。旋肱后血管與腋神經伴行穿四邊孔,繞肱骨外科頸,向前與旋肱前血管吻合。肱骨外科頸骨折時,可傷及腋神經, 致三角肌麻痹, 日后可形成“方肩”,而肩關節脫位時,亦有“方肩”表現,須加以鑒別。
(3)肩胛區
肩胛區,指肩胛骨后面的區域。此區皮膚厚,淺筋膜致密;肌肉由淺入深為斜方肌,背闊肌,岡上、下肌,小、大圓肌;肌的深面為肩胛骨。肩胛上神經起自臂叢鎖 骨上部,和肩胛上血管分別經肩胛上橫 韌帶的深面和淺面,分布于岡上、下肌。肩峰下囊位于肩峰與岡上肌腱之間,向前可延至喙肩韌帶下方。三角肌下囊位于三角肌中部上份與肱骨大結節之間。兩囊可 彼此交通, 當臂外展時起滑動作用。
(4)肌腱袖
肌腱袖,又稱肩袖或旋轉袖。由岡上、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的腱性部,在肩關節囊周圍連成腱板,圍繞肩關節的前、后和上方,分別止于肱骨大、小結節,并與關節囊愈著,對肩關節起穩定作用。當肩關節扭傷或脫位時,可致肩袖撕裂或肱骨大結節骨折等。
三、肩關節骨端結構
肩頭節白肱骨頭和肩胛骨的關節盂構成。兩關節面均覆蓋一層關節軟骨。肱骨頭較大,關節盂淺小,呈橢圓形;周圍有纖維軟骨形成的盂唇使關節盂稍加深加大,但僅能容納關節頭的1/4~l/3。因此,肩關節的運動范圍較大,但穩固性較差,臨床上 易發生肩關節脫位。
1.關節囊
關節囊薄而松弛,于肩胛骨處附著于關節盂的周緣、喙突根部和肩胛骨頸;在肱骨則包繞解剖頸,內側可達外科頸。
2.韌帶
纖維層被下列腱纖維加強:上、下部分別由岡上肌肌腱及肱三頭肌長頭腱;前、后部分別由肩胛下肌健、岡下肌腱和小圓肌。關節囊下壁最為薄弱,肩關節脫位時, 肱骨頭常從下壁脫出。關節囊內有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肩關節的韌帶主要有盂肱韌帶,位于關節囊前壁內面,有加 強關節囊前壁的作用。喙肱韌帶,自喙突根部的外側緣斜向外下方,達肱骨大結節的前面。此韌帶加強關節囊上部,而且有限制肱骨向外側旋轉和防止肱 骨頭向上方脫位的作用。在肩關節上方,喙肩韌帶與喙突、肩峰共同形成一弓狀骨韌帶結構,稱為喙肩弓,可防止肱骨頭向上脫位。
3.血液供應
肩關節的血液供應主要來自肩胛上動脈和旋肱前、后動脈的分支。
4.神經支配
神經來自肩胛上神經和腋神經的分支。
5.肩胛動脈網肩胛動脈啟胛動脈位于肩胛骨的周圍。
其構成有:肩胛上動脈,為甲狀頸干的分支,經肩胛上橫韌帶上方,達岡上窩;肩胛背動脈,即頸橫動脈降支,沿肩胛骨內側緣下行,發支分布于 岡下窩;旋肩胛動脈,為肩胛下動脈的分支,分布于岡下窩。三條動脈的分支彼此吻合成網, 是肩部重要的側支循環途徑。當腋動脈血流受阻時,該網仍可維持上肢的血運。
6.肩周炎介紹肩周炎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癥狀的常見病癥。
本病的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見于體力勞動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的功能活動。本病早期肩關節呈陣發性疼 痛,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以后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并逐漸加重,晝輕夜重,肩關節向各個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肩部受到牽拉時,可引起劇烈 疼痛。肩關節可有廣泛壓痛,并向頸部及肘部放射,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縮。
目前對于肩周炎的治療,外敷療法是目前較為的治療方法之一。例如外敷肩周炎順安貼,通過外敷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潤滑關節,已達到治療的目的。
四、肩部旋轉法治療肩周炎實質有效
①肩部旋轉法
雙手又腰,雙肩做向前、向后旋轉運動。
②患肢梳頭法
患肢上舉到頭部,沿發際向后做梳頭動作。
③肩部內收法
以健側手握住患側肘后,抬平患肢,并逐漸向健側牽拉內收患肢。
④壁虎爬墻法
面對墻直立,足尖抵墻基,雙手交替向上伸展,如同壁虎爬墻,待患肢上舉至極限時用其中指在墻上留一痕跡,下次爬墻時超越此痕跡。
⑤患肢后背牽拉法
直立位,健肢在前,患肢置于身后,以一繩(毛巾也可)從健側肩部繞過,雙手分別握住繩子兩端,健肢向下拉動繩子以帶動患肢向后上運動。
⑦俯身輪臂法
俯身以健側手臂抵住患側腋窩,患肢做大幅度360°輪臂動作。
⑥側身對壁爬墻法
側身對墻直立,距墻面約一臂距離,患肢手沿墻向上伸展,待患肢上舉至極限時用其中指在墻上留一痕跡,下次爬墻時超越此痕跡。。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正確的功能鍛煉,可以達到減輕肩部疼痛,改善功能活動的效果,大部分患者的肩部疼痛甚至可完全消失,肩關節功能可以完全或基本恢復。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疲勞過度,注意保暖,以免影響康復治療的效果,再次誘發肩周炎。
【瑜伽肩部基本知識】相關文章:
熱流瑜伽基本知識10-17
瑜伽理論基本知識大全01-22
高溫瑜伽基本知識講解08-28
人像的攝影技巧:肩部05-14
男士肩部肌肉健身訓練法09-24
瑜伽10-29
肩部健身操6步驟08-03
鋼材基本知識12-30
京劇的基本知識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