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啟示
對美國次貸危機的產生背景、產生根源、演進過程和控制措施進行梳理分析,有助于把握次貸危機發生和發展的規律,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應對措施。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啟示,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啟示 篇1
2007年初,美國爆發了備受全球矚目的次貸危機,這場危機引發了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的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和股市的劇烈震蕩,并在歐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經濟市場迅速蔓延,對全球實體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次貸危機是金融危機的表現形式之一,又稱次級按揭貸款危機或次級債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由次級抵押貸款而引發的一種經濟現象,“即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出現的信貸危機,是由美國金融機構向信貸記錄不佳的購房人提供按揭貸款,然后將這些貸款證券化,以較高的回報率賣給機構投資者或個人”。本文首先將對美國次貸危機的產生進行詳細考察,在此基礎上對這場次貸危機展開客觀評價,并引申出對我國金融業發展的幾點有益啟示。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產生
美國次貸危機的產生雖然是人們不愿意看到的,但確確實實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而對這場危機的產生背景、產生根源、演進過程和控制措施進行梳理分析不僅有助于把握次貸危機發生和發展的規律,而且能為金融業發展帶來有益的啟示,以避免或減少類似危機的發生。
1、美國次貸危機的產生背景。在這場危機爆發之前,美國金融業的一系列并不引人注意的舉動看似符合經濟市場發展規律,但卻為這場金融危機埋下了重重隱患。第一,美聯儲發布了一系列降息政策。由于美國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加上“911事件”的沖擊,時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為了刺激消費和實現經濟軟著陸,先后進行了13次降息,最終于2003年6月25日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至1%。降息政策的發布使得美國擁有著大量資金的投資者由購買短期國債轉向了融資,而且導致了市場上大量低息貸款需求的出現,大量投資者紛紛涌入華爾街從事金融信貸行為;第二,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出現。由于利用房地產貸款能夠獲取較大的收益,因此眾多投資者紛紛進入美國的房地產貸款市場。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美聯儲
自2004年又先后進行了17次加息,將聯邦基金利率由1%上調至5.25%。加息政策使房價持續下降,越來越多的人無法償還借款,只能以房產做抵押,這也就導致了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出現;第三,信用風險開始上升。將手中的房貸推向市場的方式是將其證券化,但由于市場有限,加上優級消費者為數不多,因此華爾街開始大量開發次級抵押債券,使得越來越多的次級消費者輕而易舉地擁有了房子,直接導致信用風險不斷上升。
2、美國次貸危機的產生根源。關于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我國不同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觀點,但一般都認為資本流動飛速增長、金融創新缺乏相應監管、利益驅動下的職業道德缺失、政策導向不切實際、證券化引發泡沫、信用增級推波助瀾、交易風險無限放大、投資群體盲目投資、借貸消費毫無節制、實體經濟長期失衡等是主要原因。筆者認為,上述關于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分析僅僅只是推斷,而且是表面現象的分析,未能觸及危機發生的深層次根本原因。雖然上述原因分析都有一定的依據和道理,但不足以令人完全信服,只有借助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危機的科學理論才能客觀分析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美國經濟危機的爆發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固有矛盾造成的,是必然中的偶然。由于美國的生產資料是以資本家占有為基礎,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不能從根本予以協調,當這種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經濟危機必然要爆發。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導致了經濟危機的根源無法徹底消除,而次貸危機的發生僅僅是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之一。正如有學者所言,“被美國信貸消費模式遮掩著的、生產無限擴大趨勢與消費能力相對縮小的矛盾的積累,是爆發這場危機最根本、深層次的原因”。
3、美國次貸危機的演進過程。美國次貸危機的演進首先是從房地產金融機構的破產開始,并經歷了向銀行等金融機構擴散和向實體經濟傳導的過程。2007年3月,由于受次貸違約率上升的影響,美國第二大次級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出現了嚴重的次級債壞賬,并導致了銀行中斷其融資渠道,而不得不被迫于2007年4月2日申請破產保護。新世紀金融公司是這場金融危機爆發的起點,此后美國大量的次級貸款商也隨后紛紛倒閉或申請破產,迅速發展的次貸風暴立即引發了金融市場的恐慌。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次貸危機逐步從房地產領域擴散到了銀行等金融領域,持有大量次級抵押貸款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對沖基金、保險公司以及養老基金等機構也紛紛被卷入進去,金融市場流動性短缺和信用緊縮的局面出現。隨著2008年房利美、房地美被政府接管,AIG保險公司的國有化,尤其是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產對市場心理的`沖擊最大,把次貸危機推向了一個高潮,成為次貸危機全面爆發的標志。此后,這場經濟危機開始向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等實體經濟領域傳導,并導致了居民消費能力下降、失業人口增加、通貨膨脹劇增、上市公司市值降低等情況出現。
4、美國次貸危機的控制措施。面對次貸危機給美國居民和金融業造成的巨大損失,美國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開始采取各種措施進行控制,以求緩解社會輿論壓力、減少經濟損失和挽救金融市場。這些措施主要包括通過降低利率減輕貸款者的經濟負擔、利用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共擔機制、弱勢美元政策以促進產品出口增加、實施部分抵押貸款利率凍結措施、對大型金融機構實施救援以減少金融動蕩、減免稅收刺激生產和消費等。上述這些措施的實施所取得的效果并非盡如人意,雖然總體上對抑制次貸危機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沒有從根源上分析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對策,因而次貸危機所帶來的消極影響直至今日還未
完全消除。以連續降息為例,雖然降息對于拉動內需、擴大就業和吸引投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這種作用的發揮在短時期內很難表現出來,而且在消費者和投資者在信心受到打擊的情況下,降息對于拉動消費和吸引投資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二、美國次貸危機的評價
美國的這場次貸危機有其顯著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決定了其對美國、世界他國和我國必將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可以說,美國次貸危機截至目前還尚未結束,其對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1、美國次貸危機的特點。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之所以能夠引起全球的關注,并進而產生深遠的影響,在于其具有幾個明顯的特點。第一,傳播速度之快。從發展過程來看,這場危機由次級貸款抵押產品開始,并迅速蔓延到其他金融領域,并沖擊著美國整個經濟市場。這場次貸危機雖然在2007年春才初露端倪,但在2007年夏就開始爆發,并于2008年秋全面惡化,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造成了美國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嚴重創傷。發展速度之快令美國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始料未及,即使采取措施也很難在短時期內見到實效;第二,影響范圍之廣。美國這場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性的,而且一開始就具有全球性。由于美國金融市場是全球金融市場的核心,他向來自全球的投資者提供了大量的金融產品而且市場容量巨大,因此當美國經濟出現動蕩時必定引發全球性危機。此外,美元一直以來都是國際貨幣,一旦發生危機,則會通過美元迅速蔓延到其他國家的金融市場;第三,造成損失之大。國際貨幣基金會(IMF)貨幣和資本市場部門主管卡魯阿納在2008年就指出,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帶來的更大范圍沖擊造成的美國資產虧損預計為約1兆美元!癐MF報告稱,危機造成全球金融機構的直接損失估計高達1.4萬億美元。股指下跌、失業增加、貿易減少、經濟增長放緩等間接影響將更為廣泛,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估量”;第四,密切聯系著房地產市場?v觀整個次貸危機發生的過程,我們會發現,次貸危機的爆發和蔓延與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始終有著密切的聯系。若將整個危機發生過程予以簡化,則可以清晰地看到次貸危機是否依然繼續蔓延主要取決于房價下跌的狀況是否繼續存在。
2、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對美國經濟、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1)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美國這次貸危機主要表現在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的損失,雖然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上不明顯,但卻為市場信心重建和企業融資帶來了挑戰!笆袌鲂判牡膯适А笔沁@場危機最終結果的重要標簽,美國整個信用體系面臨了一場嚴峻的考驗,投資者的疑慮已經從次級債擴散到企業債、國債、股市等方面,并直接導致美國的外來投資明顯縮減。同時,次貸危機引發了信貸市場的資金鏈發生斷裂,收緊融資條件的政策發生變動,融資成本的上升使得“低成本資金時代”出現逆轉。在美國經濟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小企業受到較強的資本約束,沒有了可以支撐其繼續創新的經濟助力,大多數中小企業紛紛倒閉。
(2)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由于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表現越來越明顯,美國這場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以全球出口貿易為例,2008年我國對美出口1,644.5億美元,雖然同比增長10.6%,但卻比上年回落了5個百分點;歐洲各國出口總量和對美出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僅日本8月份對美出口就銳減了21.8%,對歐洲出口也減少了3.5%。此外,美
國次貸危機還導致了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滑坡、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原材料價格上漲、消費者信心受挫、利率走勢不穩等現象的發生。(3)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首先,我國大量投資者擁有著美國的次級債券,導致了許多金融機構在這場次貸危機中造成了一定的損失,而且導致了國內金融市場投資欲望和信心的低迷,滬深兩市銀行板塊全線暴跌,多達八家銀行股跌停;其次,美國次貸危機使得中國的出口開始減少,2008年前三季度我國出口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4.8個百分點,而且“中國制造”將面臨著比以往更多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訴訟;再次,由于美元匯率的下滑,大量的熱錢即短期投資資金進入了我國市場,從而增加了人民幣的發行,直接導致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大,沖擊了人民幣匯率制度。
3、美國次貸危機的走向。美國這場次貸危機不僅影響范圍較廣,而且影響時間較長,“即在不考慮外部因素的情況下,本輪美國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要延續到2013年年初才會結束!北M管各國都針對美國這場次貸危機及時采取了應對策略,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場次貸危機仍然在影響著當今全球的經濟。雖然次貸危機在全球繼續蔓延的局面得到了控制,事實也證明了惡性蔓延不存在可能性,但其間接影響卻依然存在。如由于受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受挫、金融體系難以彌補創傷和美元匯率的不斷貶值等因素的影響,金融市場風險將繼續加大;由于通貨膨脹的加大和失業人口的增加,國際商品價格也將不斷上漲;由于美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逐步減弱,加上次貸危機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帶來了創傷,世界經濟的增速也將會明顯放緩。盡管我國對這場次貸危機何時能夠完全結束仍抱有疑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次貸危機已經得到了控制,金融市場已出現了回暖,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
三、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作為引起全球金融業發生動蕩的導火線,除了對我國金融業產生了一定影響之外,也為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帶來了一些有益啟示。當然,最重要的工作是預防危機的產生。我們可以做什么呢?現在每個人都清楚,應該是更好的信息披露,公司和銀行有更多的“透明度”,對金融風險進行更密切的監管,等等。
1、加強金融監管。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與其金融監管的放松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國在發展金融業的過程中應做到的就是加強金融監管。“金融監管是一個流動性約束,加強金融監管意味著在經濟體中有較少的消費者能夠獲取融資或對外借債,以維持較高的消費水平;放松金融監管意味著在經濟體中有更多的消費者能夠舉債以維持賬戶逆差的居民。”我國目前在金融監管方面由于受信息不對稱、金融資產價格波動大、金融主體有限理性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金融監管體系尚存在被動性、孤立性、事后補救性、缺乏權威性等一些弊端。為此,我國在加強金融監管方面尚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前至少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建設:第一,改革金融監管體系,推行監管機構內部專業化分工,在中央建立一個專門的金融監管委員會;第二,推進金融監管創新,明晰監管范圍,落實監管責任,強化監管方式方法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第三,落實金融監管的公開性原則,及時通過信息披露機制向社會公開有關金融機構的財務、經營、風險管理等狀況,以便與社會監管建立起有效的聯動機制;第四,對監管人員進行規范管理,明確其職權和職責的范圍,提高監管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強化監管人員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第五,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或區域性金融監管活動,加強與世界其他金融監管機構的信息交流,逐步推進金融監管向國際化發展。
2、慎待金融創新。從這場次貸危機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美國的金融業高度發展的同時表現出了脫離實體經濟需要的現象,大規模擔保債務憑證、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交易就證明了這一點。由此我們應吸取一個經驗就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嚴格遵守審慎經營規則,這也是我國在法律中明確予以規定的。如我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21條就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審慎經營規則由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也可以由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制定。前款規定的審慎經營規則包括風險管理、內部控制、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損失準備金、風險集中關聯交易、資產流動性等內容。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嚴格遵守審慎經營規則!眻猿謱徤鹘洜I規則,要銀行業慎待金融創新,這不僅是對銀行業進行業務制度設計的要求,也是銀行業生存和發展必須遵循的準則。為此,我國應全面審慎金融創新,認真定位金融創新的發展方向和服務目標,金融創新不能脫離為實體經濟服務這一基礎。從風險考量方面看,任何金融產品都應該是服務于實體經濟需要的,任何逃避監管或脫離市場的“金融創新”都會帶來巨大的風險。因此,在金融產品設計和金融合約執行過程中,都應該嚴格按照“審慎經營”規則來進行,從風險管理、內部控制、資本充足率等方面合理評估無風險約束下的放貸行為與潛在風險之間的平衡,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3、注重風險防范。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和金融風險防范措施的經驗告訴我們,注重金融風險防范應從理念和制度方面同時進行建設。在理念上,不僅要求政府監管部門切實履行職責做到公正執法,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要嚴格對放款進行審查并做好放款后的跟蹤工作,而且要求投資者要理性看待金融市場,切忌盲目跟風投資。郎咸平認為,美國次貸危機中房地產產值占美國總產值的6%,而我國,以北京為例,最高時候的房地產產值已經占到了總產值的58%。可以想象,如果不加強風險防范,我國一旦發生次貸危機,將會對經濟產生多么大的影響。以個人投資房地產為例,我國2008年開始對房地產行業融資和購房政策進行了調控,而要投資房產就必須根據每年的浮動利率制定合理的還款方式,從而更加有效地規避風險,達到將自己的經濟條件和主觀需求相結合的程度。此外,建立健全個人誠信系統對于防范金融風險也是十分必要的。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金融產品開發還沒有與個人信用緊密聯系起來,這就很難界定不同信用等級的貸款人群所帶來的風險。為此,要求商業銀行應當運用市場化手段區別對待不同信用等級的貸款者,并在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上對貸款者進行區分,從而可以降低不同層次風險之間相互混淆。
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啟示 篇2
1美國次貸危機歷程
美國次級房屋抵押貸款是美國金融機構向信用等級較低的購房者提供的一種抵押貸款。美國的利率上升和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是次貸危機產生的根源。從2005年至2006年6月間,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連續17次提息,將聯邦基準利率從1%提升到5.25%。連續17次加息導致了80%的次級房貸貸款者的每月按揭在不到半年時間里猛增了30%-50%,付不起按揭并被處以罰款的貸款者大量涌現。貸款違約的不斷增多使全美多家次級貸款市場放款機構深陷壞賬危機。2007年3月13日,美國住房抵押貸款銀行家協會公布的報告顯示,次級房貸市場出現危機。消息傳來,美國股市全面下挫。2007年4月2日,美國最大次級抵押貸款企業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標志著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危機爆發。這一危機擴大并波及到債務擔保證券市場,2007年6月,美國知名的貝爾斯登資產管理公司陷于困境。次月,貝爾斯登宣布兩只陷于困境的對沖基金已向法院提交文件申請破產保護。7月至8月,次貸危機擴散至股市。投資者的擔憂,引發了股市和信貸市場的劇烈波動。全球主要股市每個交易日股價下跌2%以上的事件經常發生。8月至9月,次貸危機造成了全球性信貸緊縮,各國央行被迫入市干預。對美國次貸問題的擔憂日益加劇,已遠遠超越了美國銀行業和小型專業貸款機構的范疇。
2次貸危機中的道德風險
2.1次貸申請人的道德風險
2000年至2003年美國推行的低利率政策推動了貸款的增加,過剩的流動性促使物價上升。2003年美國通貨膨脹壓力顯現,為了抑制國內通貨膨脹,美聯儲從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的兩年間連續17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利率的上升直接導致浮息貸款利率上調,借款者面臨的還款壓力驟然增加,與此同時房地產業進入蕭條期,貸款申請人很難獲得新的次貸,即使出售房地產也不能償還本息。而次貸申請者大多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信用記錄也良莠不齊,當他們發現無力還貸的時候,拖欠和違約也就不可避免。即使一部分購房者有能力繼續維持還款付息,利率的上升也會削弱其提前償付的意愿。因此道德風險隨著利率的上升逐漸暴露。
2.2住房抵押貸款公司的道德風險
2001年以來的房地產牛市使美國投資房產的熱情空前高漲,當大多數美國民眾形成對房地產市場長期看多的預期之后,房價震蕩上升的格局就很難在短期內被打破。繁榮的房地產市場擴大了購房者對房貸的需求,對房貸的需求人群從原來信用較好的高收入階層擴展到信用等級相對較低的中低收入階層。這就促使住房抵押貸款公司向中低收入階層開拓市場。另一方面,住房抵押貸款公司可以通過發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MBS),將風險轉移給投資者,住房抵押貸款公司因貸款占用的資本得到釋放,回收的資金可以繼續擴大貸款,從而加大了房地產投資者的杠桿的乘數,增加收益的同時也使風險成倍的增長;隨著住房抵押貸款公司流動性的增強,它們有能力進行業務的創新,這也使得信用等級較低的中低收入階層有可能成為次級按揭貸款的貸款對象。因此,一方面由于對貸款客戶的爭奪,另一方面由于可以通過將貸款進行證券化來轉移風險,住房抵押貸款公司沒有對貸款申請人進行嚴格的審核,無視貸款申請人的還款能力,鼓勵其對現有的抵押貸款進行過度再融資,甚至教唆貸款申請人通過一些技巧和手段在經濟條件未發生任何改變的情況下,提高信用分數,從而獲得較低利率的貸款。還有一些住房抵押貸款公司為了擴大業務,未根據有關規定向貸款申請人真實、詳盡披露有關貸款條款與利率風險的復雜信息。這都使得次貸工具的風險不斷升高。
2.3投資銀行的道德風險
在傳統的資產證券化流程中,發起人將已發行的貸款“真實出售”給特殊目的載體(SPV),形成與該資產組合的“破產隔離”,投資銀行根據該發起人剝離資產的情況對現金流進行重組,設計出與資產組合的特征相匹配的次貸擔保債務憑證(CDO)產品。在此過程中,由于CDO產品的設計是以資產組合的特征為基礎,因此能夠更有效地規避風險。但是過熱的資本市場使對高收益債券的需求急劇增加,投資銀行為了擴大業務,他們會根據不同的信貸標準制定不同的債券條款和利率。此時CDO產品的設計更多地是依據投資者的需求而非資產組合的特征,這就從根本上增加了投資者的風險。
2.4機構投資者的道德風險
投資次級抵押貸款證券將面臨四種主要風險,即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和提前償付風險。機構投資者運用復雜的模型和定價工具來評估上述風險,經過計算將次貸定義為低風險高收益的債券而大量增持。但復雜的定價模型也不可能涵蓋市場上所有的信息,一旦模型的假設條件不復存在,那么由該模型推導出的理論價值便沒有任何的意義。次貸危機是房價改變上漲的趨勢引發的引用風險,但遺憾的是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對這樣的風險估計不足。此外,機構投資者并不完全公開內部核算收益率的模型以及相應得防范風險的方式與能力,因此市場對自身所承擔的次貸風險并不了解。
2.5評級機構的道德風險
信用評級是資產證券化中的重要一環,被證券化的資產組中可能包含眾多的單項資產,投資者無法直接了解到投資標的的基本信息,信用評級就成為投資者了解證券風險和收益的重要途徑。獨立性和客觀性是信用評級機構生存的基礎,即不被市場的情緒所左右,但是在次貸危機爆發的整個過程中,信用評級機構卻沒能將市場引向健康的軌道,反而加劇了市場的崩潰。由于評級機構大部分的收入來自發行方支付的評級費用,也就是說評級機構一方面收取咨詢手續費,另一方面又對這些產品進行評級,這就出現了委托人和被評估人相同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評級機構難以保持獨立性和客觀性。此外,信息不對稱也是導致信用評級公正性和客觀性降低的一個原因。盡管評級機構十分了解自身設計的評級模型以及如何提高信用評級,但他們在網站上或評級報告中只是簡要介紹評級的方法,并不公布評級的數據來源與核心的評級方法。這就導致了評級過程的透明度降低,使得投資者、監管機構與被投資方和評級機構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兩端。這種信息不對稱使得市場和監管當局對評級機構的約束作用減弱,難以阻止評級機構通過設計出高評級的證券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這樣的信用評級無法保證其應有的公正性和客觀性。
2.6監管機構的道德風險
監管部門有責任對市場各類參與者進行及時的風險提示,規范各類金融機構,正確處理房地產金融創新和有效管理金融風險之間的關系。而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一個原因是監管部門對市場進行早期預警做得不夠。
資產證券化本身是一個工具,其結果好壞取決于金融資產質量和整體金融監管環境。由于前些年美國資本市場形勢較好,金融機構的競爭比較激烈,使得金融資金流向一些可能在正常情況下得不到融資或者還款能力比較弱的主體,金融資源獲得的難度低于正常標準,這就降低了金融資產的質量。若監管當局采取有效措施,將危機消滅于萌芽狀態,此次危機的危害還不至于如此之大。但美聯儲受制于不干涉企業經營活動的慣例,未能及時與相關監管部門合作對已經露出危險苗頭的次貸業務進行干預,及時抑制住房抵押貸款公司過度放貸和投資銀行過度投機的行為,終于釀成危機。監管部門的失職為次貸危機埋下了隱患。
3次貸危機中的道德風險管理啟示
3.1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機制
次貸危機中道德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對稱和獲取信息的高成本,因此解決道德風險的根本途徑在于降低信息的不對稱性和降低獲得信息的成本。因此必須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機制。首先應完善貸款規范,嚴格審核貸款申請人的財務狀況與信用狀況,降低日后的違約風險。其次,應促使從事住房抵押貸款的銀行和保險機構,在各類貸款和保險產品的營銷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產品信息讓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權、選擇權,減少信息不對稱對借款人權益的損害。推進標準化的合約、貸款審核程序、借貸標準,規范銀行貸款和貸后的服務。最后,加強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管理。信用評級機構主要通過證券評級和企業資信評估來傳遞信息、控制風險以降低整個社會的信息成本。投資者的信任是投資行業繁榮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如果有來自于專業市場機構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即通過信用評級機構對項目評價認可,將有利于投資者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另外,信用評級機構作為專業性的機構,其收集、傳遞信息的功能較之其他機構更為迅速準確,能夠輔助投資者進行信息分析與決策,減少不必要的投資失誤,最大限度地控制風險。
3.2強化資本市場監管,防范中介機構道德風險
資本市場監管能夠剔除市場中的不穩定因素,制約影響市場公平的行為,促進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地發展。資本市場監管的重點在于防范中介機構道德風險。這場次貸危機說明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都以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在特定的條件下,難免會產生一些參與者以犧牲他人的利益換取自身利益的行為,影響市場的公平和公正。
這就要求監管部門及時更新市場規則,積極對市場加以引導,嚴厲打擊違規行為。監管部門應嚴格規范現有中介機構的行為,以建立起一批高質量,具有獨立性、公正性、權威性的社會中介機構,使中介組織成為一種能真正具有制約力的、公正的社會公眾力量,為投資主體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同時構建完善的金融市場準入機制、金融市場行為監管機制和金融市場退出機制。
【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啟示】相關文章:
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08-19
何謂次貸危機08-19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資產證券化發展的影響08-19
企業危機管理的類型及其危害08-16
美國CPA的相關問題及其解答11-07
供應鏈金融對小貸公司啟示有哪些11-08
危機管理危機概念10-02
危機管理與危機穩定特征08-21
企業危機問題與危機管理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