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近年來,國內外一系列令世人矚目的會計丑聞頻頻出現,以致投資者、公司員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這與公司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有很大關系。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歡迎閱讀!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1
一、盈余管理的定義
關于盈余管理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本文認為盈余管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盈余管理通常是指公司管理層為了給公司或個人謀取利益,通過使用會計手段或采取實際行動使公司的賬面盈余達到所期望水平的操控性行為,這些行為既包括合法操控性行為,也包括非法的或欺詐性的操縱行為。比如,公司管理層在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通過進行合理職業判斷選擇會計方法而導致的賬面盈余的變動;公司依法進行重組其資產或交易以達到即期或持續影響公司賬面盈余的行為等,這些屬于合法的操控性行為。如果公司有意識地“過度”或“不當”使用會計選擇和職業判斷來影響賬面盈余;有意編造虛構交易來調整賬面盈余的行為等,就是非法操控公司盈余。狹義的盈余管理僅指非法的或欺詐性的盈余操縱行為。一般來講,盈余管理中,公司管理層為了實現特定目的對盈余進行調增或調減,這些調整并沒有真正的現金流量做基礎,我們經常把這類盈余管理稱為過度的盈余管理。
應當認識到,從長期看,盈余管理行為并不影響企業實際的盈余,只是改變企業實際盈余在不同會計期間的分布,但是它通常會使得會計數據不可靠,財務報告提供的盈余信息與真實收益之間存在著一定差距,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盈余狀況,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盈余質量。
二、盈余管理與相關概念
與盈余管理較為接近的概念是盈余操縱、盈余造假。盈余操縱包括盈余管理和盈余造假兩個內容,兩者既為互斥關系,又是盈余操縱的全部形式。如果從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公允性來看,盈余管理只是破壞了財務數據的公允性,沒有破壞它的真實性,其使用的手段是以合法和不損害公司價值為前提的;盈余造假是指使用違法手段直接破壞財務數據真實性的行為,如偽造財務憑證、竄改財務數據等。相關概念關系如圖2—1所示,C區域是指那些純粹的盈余造假行為,是非法行為,它與本文討論的盈余管理行為有本質的區別。在B區域,這是一個顏色逐漸加重的灰色區域,在該區域,財務數據都是真實的,但會計處理過程是有失公允的,嚴格地說,B區域的會計處理都是違反公認會計原則,只是在B區域的右側,違反程度較輕,而在左側,違反程度較重。在A區域,財務報告不但真實而且公允,本文認為在這一區域不存在盈余管理行為。事實上,在A區域和B區域之間也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界限,即在何種程度上就認為財務報告喪失了公允性,這依賴于主觀的判斷。
三、盈余管理的動因
企業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主觀動機主要來自于各種利益驅動,或為追逐自身利益,或為上市籌資,或為達到避稅的目的等。
。ㄒ唬┵Y本市場動因
在資本市場中,會計信息被廣泛應用來進行股票估價,為了提高股票價格,擁有穩定增長的每股盈利,企業管理者通常進行盈余管理。另外,為了獲得上市、配股、增資擴股及發行債券資格,避免ST、PT等,企業也會有強烈的動機進行盈余管理。例如,根據我國《公司法》和有關證券法規的規定,發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須在最近三年內連續盈利,這樣企業為取得上市資格,往往就會通過盈余管理對粉飾財務報表。又如,在我國,“殼”資源非常稀缺,配股資格對上市公司來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我國的上市公司具有強烈的再融資需求,證監會對上市公司再融資有最低條件的規定。大量的研究和實證表明,為達到再融資的標準,上市公司會實施盈余管理。
。ǘ┳陨砝骝寗
在內部人控制的治理結構下,經理人會通過各種途徑做出有利于個人利益的行為,而盈余管理則是經理人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之一。企業管理人員的報酬與企業的經營業績掛鉤,用來反映經營業績的會計盈余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人員往往希望通過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行為,對財務會計報告中的敏感數據進行人為處理來改善企業經營業績,進而提高自己的薪酬,這就是著名的“報酬計劃假說”。
(三)籌資動因
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向企業提供貸款時越來越注重企業的償債能力,通過企業提供的會計報告考察企業的資信狀況。對于那些財務狀況不太好的企業,在面臨資金短缺急于獲得貸款時,就不得不編制一份像樣的會計報告以應付金融機構,這個過程中企業必定存在著盈余管理。
。ㄋ模┍芏悇右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高盈利的企業通常繳納更多的所得稅,因此,企業為避免高額所得稅而進行盈余管理降低本期盈利。由于我國稅法體系尚不完善,稅收優惠政策較多,同時,企業管理層對會計政策和會計處理方法運用的靈活性較大,這些條件都為企業進行合理避稅提供了可能。而對于上市公司而言,他們會更多的關注在資本市場的籌資情況,所以稅收動機不很明顯。此外,政府行業管制、收費管制、反壟斷都會誘使企業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以降低政治成本,避免制裁。
四、規范企業盈余管理的建議
。ㄒ唬┙∪鲜泄緝炔恐卫頇C制
上市公司自身需要加快企業內部制度環境建設,尤其是建立有效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制度保證。要在企業內部形成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間的有效制衡機制,建立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內控機制,進行相應的全面預算控制、組織規劃控制、會計系統控制、財產保全控制及內部審計控制。最后,建立內部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是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監督內部審計部門的活動,協調內外審計關系的作用。審計委員會與內部審計部門形成的報告關系、監督系統關系,能使管理者更好地履行受托責任,從而利于遏制管理層對財務報告的盈余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審計委員會中的成員包含獨立董事,獨立董事制度也是剝離內部控制人尋租的辦法,與未設立獨立董事的公司相比,設立獨立董事公司的可操控應計利潤較低,因此應當增加獨立董事在審計委員委員會的比例,才能保證審計委員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ǘ┲鸩酵晟茣嬛贫润w系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新的會計實務問題不斷出現, 需要會計制度規范的內容也越來越多,新會計準則在理論體系、基本準則與具體準則的協調等方面有待完善,因此,我們應立足國情,根據實際需要對會計準則等相關會計制度及時加以補充和修訂,努力構建高質量會計準則體系,盡量減少會計準則中可供選擇的會計程序和方法,壓縮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范圍。
(三)完善監管政策,加強外部監督
第一,立法機構應當逐步完善監管法律體系,加強法制建設。財政、審計、稅務部門、證監會作為政府監督企業的行政管理部門,應充分發揮其監督、檢查職能,從企業信息披露的相關性、可靠性方面加強管理與監督,加強法律責任的確定性程度及嚴厲程度。同時,加大對管理當局財務造假的懲罰力度,加強對獲取不當利益的個人及組織的約束,針對資本市場中可能出現的非公平公正和弄虛作假的交易情況,制定嚴厲的處罰條例細則。第二,通過改進股票上市發行政策、配股政策及摘牌政策切實提高政府效率。第三,健全注冊會計師的職業法規建設,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素質,包括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強化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健全審計準則體系,確保審計質量。
。ㄋ模┩晟片F行上市公司相關規定
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從制度上逐步規范和完善資本市場,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和公開,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建立保持股票市場穩定的長效機制。應當繼續改革與完善新股發行制度、退市制度及ST制度,同時應當建立一套完善的上市及配股考核指標體系,避免由于指標的單一性而使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的操縱。最后,適當借鑒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制定相應的股東派生訴訟制度和控股股東賠償制度,以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2
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
自盈余管理的研究開始興起,學者們就對其本質的爭論不斷,相當一部分學者對其持否定態度,認為盈余管理是為了實現管理層的私人利益、是一種欺詐行為,也有學者覺得盈余管理可以體現公司擁有的實際價值。而我國學者定義的盈余管理主要以會計準則為判斷準繩,區分其與會計欺詐的本質不同。但是如何界定盈余管理目前還是沒有能形成統一的意見。
由于會計準則并沒有對盈余管理行為做出嚴格的限制,那么管理人員如果操作不當,沒有把握好“度”,盈余管理就很可能由于過度使用變成盈余造假,所以對于盈余管理的界定問題仍舊還需國內國外的會計專家和學者們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根據學者們的研究總結,可以將盈余管理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視角來進行界定。廣義的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采用各種手段調節盈余數字來達到公司的盈余案例,運用的手段并不受會計準則規定的限制,這些手段可以是會計手段也可以是非會計手段,甚至一些不合法的手段。
狹義的盈余管理僅指采用非法手段來操縱盈余。認為盈余管理是一個中性概念,它有利有弊,可能增加信息含量也可能降低信息含量,采用廣義的定義視角。
盈余管理產生的原因。
理性經濟人的利己行為、會計準則制定的滯后性和不完備性、外部監管缺失等都是盈余管理產生的原因,有學者認為盈余管理不僅僅只涉及到會計領域,還包括經濟學甚至心理學的問題,因而其產生有著相對復雜的社會背景,認為我國盈余管理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會計盈余的有用性。
會計盈余的有用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資本市場上,盈余信息可以說決定著上市公司的生死存亡,如果企業連續兩年會計凈利潤為負數將會被特別處理,如果連續三年為負數則面臨被退市的風險;而且如果想要上市或者滿足配股條件,都需要符合條件的盈余要求。所以證券市場的監管政策和上市公司對股權融資的偏好使得會計盈余具有強烈的有用性。
第二、上市公司在與其他相關各方約定契約時會規定對會計盈余的具體要求,若是不能滿足約定的條件則要負擔相應的違約成本。第三、根據經濟人假設,任何人都是自利的,所以會計盈余的有用性還體現在上市公司中,經理人與企業利益不一致時,作為代理人的經理會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進行盈余管理。
2)會計準則的固有缺陷。
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的會計準則都不是剛性的標準,這是因為經濟在發展,經濟行為在不斷發生變化,新的經濟事項、交易情況可能隨時出現。并且,會計準則的制定及實施需要多方的考量,這使得準則的更新跟不上實務的變化發展,時效上也會有一定的滯后性。
所以,由于這些主客觀因素的存在,幾乎是無法制定一個嚴格且統一適用的會計準則。另外,每一行業都有自身特點,會計準則不可能為每一筆經濟事項量身打造出相對應的處理方式,勢必就會留有一定的彈性選擇空間。
3)公司內部治理機制不健全。
公司內部治理機制不健全體現在:第一、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獨大”現象,股權結構不合理使得公司的管理層成為大股東的意志執行者,出現“內部人控制”現象,處于信息劣勢一方的中小股東缺乏對公司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和制約的權力和動力;第二、董事會結構不合理,董事長和總經理“二職合一”,獨立董事占比較少而且大部分獨立董事并不獨立;
第三、監事會功能弱化,不能有效發揮其監督作用,無法制約管理層。這些現象使得上市公司治理機制難以對管理層形成約束作用,以至于其權利過大,甚至違背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案例,為了自身權益最大化來操縱會計盈余,內部治理機制的不健全客觀上助長了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
4)審計機構獨立性不足。
審計機構被稱為“經濟衛士”、“經濟警察”,投資者對審計機構的期望是發揮監督的作用,幫助他們鑒別企業財務信息的合法合規性,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經過作為獨立第三方的會計事務所審計之后,他們接收到的企業相關信息能夠是真實可靠的。
但是優勝劣汰不僅僅只適用于企業的競爭,會計師事務所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也要追逐自己的利益,以至于在我國注冊會計師在執業中獲得的經濟收入會較大程度受到作為其客戶的上市公司的影響,加上行業中職業道德觀不強、風險危機意識不夠,審計機構在真正進行審計工作時,部分或完全喪失了根本的獨立性,有些會計師事務所甚至會“助紂為虐”,幫助公司管理層操縱盈余甚至造假。
這些原因的出現使得審計質量低下、審計結果不可靠,審計機構的乏力為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提供更大的可能。
盈余管理的利弊觀。
由于會計本身的不確定性以及信息不對稱的無法完全消除,適度的盈余管理給信息使用各方帶來便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但是機會主義是普遍存在的,很多企業無法作出理性選擇,利用盈余管理“欺上瞞下”,擾亂證券市場,所以盈余管理被認為是一把“雙刃劍”。
1)盈余管理有利的一面。
(1)提高公司盈余信息質量。根據信號傳遞理論,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者將內部相關信息傳遞給信息使用者的一種工具。企業作為主體,每天發生各種經濟事項,這其中涉及到的各種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復雜性和專業性。
如果全部進行披露成本過高且不合實際,企業通過整合有用的信息,選擇合理的會計政策及披露的項目,可以將企業相關信息傳遞給使用者,提高信息使用的效率,引導資源有效配置。另外,若是管理者能夠恰當的運用盈余管理,還能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看到企業未曾受到關注的發展潛力。
。2)降低公司的資本成本。企業在運行過程中是一環扣一環的,保持資金能夠高效的周轉是企業正常運營的前提條件。但是在現實情況中,出于某些原因,企業的`資金可能會出現周轉不靈的現象,在短期內如果管理層能夠做出靈活的反應,適當運用盈余管理的手段如提前確認利潤,減少減值準備的計提等來調節利潤,避免因為相關指標不理想影響籌資或者影響已簽訂契約的有效性。
企業運用盈余管理的手段能夠順利的籌集資金就可以渡過暫時的財務危機,不會發生與債權人再次談判的成本也不會陷入財務困境,有利于減少資本成本,利于公司的長遠發展。
(3)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保持利潤的穩定性和利潤的平穩增長是對企業未來和長遠趨勢良好的一個說明,對于一個上市公司,特別是發展多種經營或者帶有明顯季節性特點的公司而言,一定的盈余管理的存在還是必要的。通過合理計劃,收益和損失能夠在恰當的時間進行幫助平滑較大的利潤波動,特別是避免發生較大幅度的虧損,使得公司看起來可以不受經營周期的影響。
企業通過適當的盈余管理這樣一種方式可以平穩利潤波動情況,保證企業的穩定發展,避免投資者和外界公眾因企業一時的利潤波動而對其產生不良印象,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另外,盈余管理還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給予投資者對企業長遠發展的信心。投資者的增加能夠充盈企業資本,擴大資本規模,有利于企業及時改善經營狀況,抓住有利的擴張和投資時機,實現真正的經濟效益和投資收益。
2)盈余管理不利的一面。
。1)不利于企業長遠發展。上市公司如果自身經營狀況得不到改善,只是依靠操縱盈余來保住自己的上市資格,那么所得到的利益只是無效益的短期結果。例如,上市公司變賣固定資產、土地使用權等來增加收益,削減研發費用來減少開支等,這些行為猶如“飲鴆止渴”,因為這不會使公司的盈利增加,與之相反,極有可能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埋下隱患,加劇公司的經營困境,最終損害股東權益。
。2)浪費市場資源。證券市場的功能是進行資金融通,促進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可是一些上市公司為了掩蓋真實的業績,通過盈余管理故意歪曲一些報表信息,特別是一些諸如凈利潤、銷售毛利率等備受投資者關心的財務數據和指標,使得投資者受到虛假會計盈余信息的引導,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投資選擇,影響資源的合理配置。這些不可靠、不公允的會計盈余信息使得那些本該被特別處理和被摘牌的上市公司依然活躍在證券市場中,不僅無效地占用了資源更加劇了市場風險,損害投資者的利益。
。3)影響投資人信心。隨著投資者漸漸回歸于理性,人們越來越關注公司財務報告的盈余質量,例如企業的凈利潤與現金流量差距太大,報表使用者就會懷疑企業的收益質量,破壞對企業原有的印象。如果企業管理層違背職業道德,過度的進行盈余管理,所披露的盈余信息必然會缺乏可靠性、真實性和相關性等。
這樣的行為誤導了投資人的決策,嚴重損害報表使用者的利益,使其對現行財務報告體系所反映出來的結果甚至對整個資本市場的信心喪失。而且,如果公司的經營決策者一味地利用手段獲得短期收益的話,可能會給人一種缺乏相互信任、真實和忠誠的企業形象,不利于整個誠信社會的建立。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相關文章: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09-16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06-25
上市公司的品牌管理07-18
談上市公司的預算管理10-28
上市公司加強資金管理的方法08-29
行測盈余計算技巧07-10
上市公司戰略管理體系的建立06-08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與資本運作08-12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資本運作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