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朝鮮族扇子舞
簡介
扇子舞是民間巫俗的產物,它的起源、形成與巫術活動有著密切聯系。十五世紀后期,一些民間流浪藝人組成的以賣藝為生的群眾組織,為謀求生存,常在農村的場院和房前院落進行各種演出,稱為“歌舞百戲”。
頗似中國漢代的百戲演出,這類演出常含有扇子舞。因此,扇子舞的表演逐漸從巫術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社會生活的習俗性舞蹈。相傳扇子舞起源于傳統巫俗,后來發展成為表演性的一種舞蹈形式。古朝鮮族人,在祭祀神靈檀君、祈求上天保佑的儀式上時,必用老成女子,也稱“巫人”。巫人行巫的目地是與神靈溝通,上祈民愿,下傳神的旨意。在行巫時,最初是手持矛而舞,后改用扇子,通常是右手持扇,左手持鈴,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這大概是扇子舞的雛形。 扇子舞大約在朝鮮王朝初期發展成為一種宗教儀式舞蹈“巫舞”,這時舞者是左手持扇,右手持鈴,并發展成了集體舞的形式。同巫人的扇子舞不同的是,巫舞莊重、整齊。
具體內容
相傳扇子舞起源于傳統巫俗,后來發展成為表演性的一種舞蹈形式。古朝鮮族人,在祭祀神靈檀君、祈求上天保佑的儀式上時,必用老成女子,也稱“巫人”。巫人行巫的目地是與神靈溝通,上祈民愿,下傳神的旨意。在行巫時,最初是手持矛而舞,后改用扇子,通常是右手持扇,左手持鈴,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這大概是扇子舞的雛形。
扇子舞大約在朝鮮王朝初期發展成為一種宗教儀式舞蹈“巫舞”,這時舞者是左手持扇,右手持鈴,并發展成了集體舞的形式。同巫人的扇子舞不同的是,巫舞莊重、整齊。
扇子舞后來又融入了朝鮮人其它的舞蹈中,形成了祠堂牌扇子舞。在這個舞蹈中,舞者用扇子把臉遮住,橫線碎步跑出,來到表演場地中央后原地轉幾圈,然后將扇子一甩合在一起,向觀眾行禮。此后舞蹈動作由慢轉快,在快步階段舞蹈動作變化多,熱烈,時常跑大圈。最后舞者向觀眾行禮、退場。這種扇子舞屬于民間藝人舞蹈,與巫人的扇子舞表演的場所、目地并不相同。但祠堂牌扇子舞是從巫人的扇子舞演化而來的,后來還出現了雙扇舞的形式。
傳統上,扇子舞的舞者通常為女性。動作舒展大方,舞動扇子與執扇造型有機地融為一體,在舒緩的節奏中給人以優美典雅的感受,在輕快的節奏中則顯得歡快活潑。
來源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扇子舞是十九世紀末期,隨朝鮮族的遷入而傳入的,在流傳過程中發生的一些變化。現在的扇子舞一般由女子表演,通過舞動扇子抒發內心的喜悅之情。動作舒展大方,舞動扇子與執扇造型有機地融為一體,在舒緩的節奏中給人以優美典雅的感受,在輕快的節奏中顯得歡快活潑。扇子舞的動作主要有三種,即打開扇子、收扇子和晃動扇子,靠的都是手腕動作。雖然動作只有三種,但個中卻有千變萬化——演員們手中的扇子都是用來擬物的,因此表現力十分豐富。舞動扇子與執扇造型有機地融為一體,在舒緩的節奏中給人以優美典雅的感受。
扇子舞表現了朝鮮族特有的節奏、含而不露的內在情緒、曲線性的律動和自由自在的表演。舞者可利用手中的扇具,隨著隊形的不斷變化組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和造型,賦予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扇子舞不僅舞種古老,而且廣泛流傳于廣大群眾之中。扇子舞不僅在延邊久負盛名,而且在全國各地都成為中老年喜聞樂見的表演和鍛煉方式。各大公園和社區活動廣場上,無論寒暑,每天清晨都有很多老人操著紅扇起舞。除延邊地區和朝鮮族聚居地區外,扇子舞的蹤跡遍布全國各地,隨處可見。
歷史
朝鮮族的扇子舞源于民間的巫俗活動。在朝鮮族中,一直流傳著檀君神話。檀君被視為朝鮮族的祖先神。
高麗僧人一然編寫的《三國遺事·紀異》記載了檀君的由來。他乃是天神之子,堯帝五十年即公元前2333年即位,并以平壤為都城,建立了朝鮮王國,在位一千五百年。后來他隱居在阿斯達為山神,活到一千九百零八歲。檀君就是古朝鮮的開國君主。此后的朝鮮人,祭祀的神靈一直是檀君。 古朝鮮族人,在祭祀神靈檀君、祈求上天保佑的儀式上時,必用老成女子,也稱“巫人”。巫人行巫的目地是與神靈溝通,上祈民愿,下傳神的旨意。在行巫時,最初是手持矛而舞,后改用扇子,通常是右手持扇,左手持鈴,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狂而無序,這大概是扇子舞的雛形。
【朝鮮族扇子舞】相關文章:
朝鮮族舞蹈基本動作教程詳解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