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中國民族民間舞
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有自己不同文化,所以產生了豐富多彩,風格多樣的舞蹈文化。
關鍵詞:種類豐富; 準宗教性; 娛樂性
樂者所以節宣其意,舞者所以激揚其氣,不樂無以調風俗,不舞無以攄情志 ―――唐《舞賦》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文明古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每個民族文化中都有自己的舞蹈傳統。中國民族民間物種類豐富,風格各異。中國燦爛悠久的文化傳統點綴了我們的生活,陶冶我們的情操。
中國五十多個少數民族中絕大部分是能歌善舞的,是因為許多名族文字出現得較晚,有的民族至今沒有自己的文字,這些民族長期保持原始社會以歌舞交流信息和表達情感愿望的方式和習慣,久而久之,便成了人們的歌舞才能。這歌舞活動由于歷史原因,有些東西已經失傳,但仍有許多得以保留,而且史書也有記載。通過這些只言片語我們來了解少數民族歌舞情況。
苗族《蘆笙舞》
苗族的代表舞蹈是《蘆笙舞》,跳舞時通常由男子吹笙在前面引導,眾人隨后而舞,不拘男女老幼,隨意加入。每逢節日,萬人齊聚,場面甚是壯大。
《蘆笙舞》形式多樣,除了自娛性的圈舞外還有競技性和禮儀性的表演,競技性表演分單人和雙人及蘆笙隊間的比賽,有男子表演,動作技巧性很高,內容多表現日常生活及模擬動物形態。禮儀性的舞蹈用于男女社交,多是未婚男女參加,舞蹈時男女互贈禮物。苗族人除了在喜慶的日子跳蘆笙舞,有的地方在超度亡靈時也跳蘆笙舞。
壯族《跳嶺頭》
壯族流行一種習俗舞蹈《跳嶺頭》是其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豐收酬神的傳統節日舞蹈。
它的表演有一定的套路和動作規范,首先表演傳統的跳神舞蹈,中間帶人物情節表演,如:“三師”“四師”“三元”“四帥”“五雷”,最后表現趙帥與妖廝殺,以妖亡告終,風格古樸粗獷,此舞意在向神靈表達豐收喜悅和寄托全家平安,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藏族《羌姆》
藏族《羌姆》是藏傳佛教重大祭祀活動中所跳的舞蹈,跳《羌姆》前務必先念經,并舉行傳統的請神儀式,隨后才開始跳神,依次表演各種鬼神舞,如“金剛舞” “牛神舞” 還有的甚至表演摔跤、角斗等,舞蹈多由“擬獸舞”和“法器舞組成,跳神者都是喇嘛。這種舞蹈古樸莊嚴有較鮮明的原始狩獵舞蹈的特色和藏族民間舞蹈的動律特征。舞者一般需要嚴格的專業訓練才能勝利。每逢釋迦牟尼的誕辰、藏歷新年以及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教節日,全國各大藏傳佛教寺院,都要舉行盛大的《羌姆》活動。數以萬計的信徒不遠數百里之遙,奔赴各大寺院,以對神靈進行崇拜和求得自己與家人愿望的實現。
佤族《木鼓舞》
佤族崇拜多神,在人們崇拜的眾多神靈之中,“木依吉”神和“阿依俄”神是具有不同神力的兩尊大神。“木依吉”掌握著世間一切的生殺大權。在絕大多數的傳統祭祀中,都以祭祀“木依吉”神為主,以歌舞祈求佑護,“阿依俄”是佤族的男子之祖和保護各家的家神。每逢年節、祭祀,人們身著盛裝,殺豬剽牛,泡濾水酒、蒸糯米飯以示慶祝,舉行“拉木祭祀”,由巫師“魔巴”率領下的佤族傳統《木鼓舞》,貫穿于祭祀始終。 “木鼓”被視為本民族繁衍之源頭。佤族為了獲得本民族的繁衍、壯大,以舞蹈形式表現從“木鼓”的制作,到最后以敲擊“木鼓”來溝通神靈,達到天賜福澤目的。
傣族《孔雀舞》
傣族把孔雀作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孔雀舞是傣族代表性的舞蹈。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鳥"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不但許多的人們在家園中飼養孔雀,而且把孔雀視為善良、智慧、美麗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種類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們最喜愛、最熟悉,也是變化和發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
孔雀作舞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規范化的地位圖和步法,每個動作有相應的鼓語伴奏?兹肝璧膬热,多為表現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展翹、亮翅、點水、歇枝、飛翔等等。摹仿孔雀的千姿百態。描繪出神鳥的活潑、靈利、美麗。
中國民族民間舞中媚神、娛神、敬神的舞蹈占相當大的比例。人們之所以祭拜神靈目的不過就是祈求神靈保佑和庇護,而這些敬神、娛神的舞蹈盡管巫術色彩較濃,但大多數缺乏明確的宗教意識,因此,我們稱這種性質為“準宗教性”。
“娛樂”使人們跳舞、唱歌的感情基礎,每年舉辦歌舞活動除了敬神祭祖球的平安豐收外,最都得還是娛樂功能。人們或歌或舞,盡情表現心中的愉悅,獲得自娛的滿足,正因要與人們的愿望相適應,所以民間舞蹈通俗易懂。
我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民間舞蹈有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征,由于自然條件、老動環境的不同,造成人們生活方式的不同。作為物化形態的民族民間舞蹈也就不言而喻的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特色,所謂“風謠歌舞、各附其俗”,可見地域是決定舞蹈風格特征的關鍵因素。
幾乎每一種民間舞蹈都有其生活依據和歷史根源,他反應各民族的勞動、信仰、喜、怒、哀、樂、風俗習慣及社會現實,與人們的物質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深深扎根民眾之中。民族民間舞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以真善美的形象凈化人們的心靈,陶冶人們的情操,充實人們的的生活,激勵人們去追求美好理想,是勞動人民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
參考文獻:
[1]明《南詔野史》記載“每歲孟春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唱和,并肩舞蹈終日不倦”.
[2](明)林希元纂修《欽州志》載:“八月中秋假名祭報,妝扮鬼像于嶺頭跳舞,謂之‘跳嶺頭’,男女聚觀,唱歌問答,因而淫樂,逐假夫婦,父母兄弟恬不為怪。”上海古籍書店.1961 版本.
[3]袁禾.《中國舞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淺談中國民族民間舞】相關文章:
淺談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的特點10-09
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06-29
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技巧07-27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10-16
中國民間舞的技巧淺談08-21
淺談中國民間舞的技巧06-01
中國民族民間舞課堂教法08-21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分類06-16
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風格05-18
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的特點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