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下半年小學教師證《教育能力》預測題及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1.在小學生的各生理系統中,發育最早的是( D )。
A.身高體重
B.骨骼肌肉系統
C.循環和呼吸系統
D.神經系統
2.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扎童為目標的( c )綜合課程。
A.活動型
B.操作型
C.社會型
D.實踐型
3.影響教學設計的因素之一——情境是指教師教學前(D )的準備狀況。
A.課程、課件和教學環境
B.課件、網絡和多媒體環境
C.硬件、網絡和教學環境
D.硬件、軟件和教學環境
4.“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提供支持”的課堂氛圍屬于( D )類型。
A.專制型
B.自由型
C.放任犁
D.民主型
5.“教學情境”是教師根據( B )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服務于學生學習的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創設小學數學教學情境時應考慮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材料的呈現形式、小學生的基礎知識等。
A.教學方法
B.教學目標
C.教學評價
D.教學策略
6.實際教學中,如果教師要采用課堂討論的教學方法,就要及時應對討論中出現的很多問題,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C )。
A.進行小組討論時,每組人數越少越好,因為人數越多,每個人的發言機會就越少
B.如果發現討論中某人非常不積極,教師應該對其進行嚴厲的批評
C.發現學生的討論進入誤區或陷入知識瓶頸時,教師必須及時進行引導
D.討論要嚴格按照教師課前制訂的討論計劃進行,不能更改
7.下列不屬于我國21世紀小學數學新課程突出體現的理念的是( C )。
A.基礎性B.普及C.科學性D.發展性
8.下列不屬于按評價的取向角度而劃分的學習評價的是( B )。
A.目標取向的評價
B.量化的評價
C.主體取向的評價
D.過程取向的評價
9.小組活動或競爭性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運用中記住英語材料。因此,老師在組織這些活動時必須做到( D )。
A.幫學生準備好參加活動必須用到的英語材料
B.不使活動與所學的英語材料脫節
C.設計好活動的各個步驟
D.以活躍氣氛為主,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自然能夠記住英語材料
10.( C )是教師成長的主要場所。
A.學校圖書室
B.辦公室
C.課堂
D.家庭
11.被貓和狗咬傷、抓傷后,下列防止狂犬病的措施中哪種是無效的?( A )
A.用大量清水和肥皂徹底沖洗傷口和傷口周圍皮膚
B.注射抗生素
C.注射狂犬疫苗
D.用碘酒消毒傷口
12.新課程結構明確小學階段的主要內容是(D )。
A.以綜合課程為主
B.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
C.以分科課程為主
D.選修課程和必修課程相結合
13.自主性學習方式的類型不包括( D)。
A.遷移式學習
B.交往式學習
C.實驗室式學習
D.超前式學習
14.小學階段的兒童正處在自我意識發展的( B )階段,對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結果的評價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概括與獨立。
A.生理自我
B.心理自我
C.社會自我
D.他人自我
15.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應遵循的原則是:教學目標、內容、媒體、策略匹配一致原則。確定此項原則的依據不包括( D )。
A.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媒體、策略的控制作用
B.教學內容、媒體、策略對實現教學目標的意義
C.教學目標、內容、媒體、策略與教學過程的關系
D.教學目標、內容、媒體、策略與教學方法的關系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簡述小學課外活動的內容。 答:1 科技活動,這是學習現代技術知識,進行各種科技實踐性作業的活動,如:制作科技小發明,采集標本,觀察小動物等,以及舉辦科技知識講座和辦科學家故事會等,科技活動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設計,發明,制作等能力,以形成某一方面的特長和興趣擴大學生的學習視野。
2 學科活動,是一種學科性的課外學習和研究活動,一般以某一學科為主題,按學科組織活動,如文學作品討論會,某學科的最新動態等,是與課堂講課緊密相聯系的,一課堂知識為基礎,但不是課堂知識的重復,也不是課內學科知識的補充和延伸,而是學科中某一領域的擴展,注重學生學科興趣的培養。
3 體育活動,體育活動是以發展學生的健康體魄增強學生的體質,訓練和提高學生運動技能的活動,傳授科學的鍛煉方法以及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修養為目標。
4 文化娛樂活動,主要是進行一些文學,藝術,娛樂的活動,活躍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主要培養學生的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同時調節他們的身心,保證他們精神飽滿的投入到學習中去。
5 社會活動,一般包括一些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和社會服務及一些工藝的活動,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和社會責任感,提高其實際工作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增強社會意識。
6 傳統的節假日活動,國慶節,兒童節,清明節都是傳統的節假日,在這些節假日中,安排和節日想符合的思想教育活動,也可以增強名族意識
2.簡述教學反思的類型。
答:1 從獲取信息的途徑來分,可分為從學生視角反思,從教室自己的角度反思,從家長的視角進行反思,從專家講座或同事視角反思,通過閱讀學習視角反思。
2 從教學過程反思是,教學前的反思,教學后的反思,教學中的反思。
3 從依據寫作來分,可以是教學隨筆,教學日志,教學案例等
3.簡述小學生情感意志的發展特點與教育
答:情感教育是學校教育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小學生的情感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美感,理智感,道德感都有所表現,但只是初步的,這種情感很趨于表面,小學生情感不善于偽裝,趨于表面,情感的變化都是鮮明的,表現在其稚嫩的臉上,所以老師要善意觀察這一點,無論是對于集體學生還是個別學生,引導他們形成正確,豐富,深刻,穩定的情感。
意志教育,是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產生的自覺能動性,他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克服一切的干肉和障礙,是決定采取的行動頑強的堅持下來,小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鍛煉了意志力,但遇到困難的堅持能力,自覺能力和控制能力還是很差的,往往要賴與家長和教師的提示,需要給他們鼓勵和幫助,給他們鍛煉意志能力的機會。
4.簡述小學課堂常用的教學方法。
答:講授法,是老師利用語言系統連貫的向學生傳授知識,主要包括講解,講演,講述。
談話法,是老師通過和學生談話的方式,進行知識的講解傳授,談話法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和思維能力鍛煉,還可以使老師更了解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的程度。
討論法,是在老師的組織指導下,學生通過學生討論一個問題,探索其答案的方法。
演示法,是老師通過給學生觀察事物或者是模型,通過觀察的方法使學生對知識掌握
練習法,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技能,技術的方法
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教學一:
徐老師課前自己采集了三個典型的土壤樣本(壤土、黏土、沙質土)裝在塑料袋里,以保持適當的水分。上課時,為了不讓泥土弄臟課桌,徐老師為每一個小組準備了舊報紙,然后把土壤分給各小組,同時為他們準備了燒杯、酒精燈等實驗器具。教學時,教師先指導學生比較觀察三種不同的土壤,學生們通過“看”、“摸”、“聞”,認識了三種土壤不同的顏色、質感、氣味,觀察結束后教師及時地組織了反饋。然后學生們又在教師的帶領下做實驗。實驗一:把土塊放入水中,看到冒出氣泡,說明土壤中含有空氣。實驗二:把少量的黑土放在石棉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請幾位學生上講臺看一看、聞一聞加熱后的黑土,學生都說土壤變白了,還可以聞到一股臭味。教師指出:這說明土里有腐爛物。完成實驗二時,出現了兩個意外,一是教師發現,土在水中攪拌后,渾濁物一下子很難沉降下來。為了節約時間,老師請學生將燒杯暫時置于一旁,等第三個實驗完成之后,再請學生觀察沉降現象。二是由于沉降現象并不像書中講的那樣明顯,各小組陳述的結果大多與教師的意圖有出入,教師為此很著急,不得不細加提示,終于得出了土壤之中有沙和黏土的結論。最后,教師留出五分鐘時間,完成書面作業練習。
教學二:
劉老師進行《土壤》的教學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教學采用課內外結合的方法,由野外考察土壤和課內分析土壤兩部分構成。
第一課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帶上學生自備的用于翻土、取土的工具(如:小鋤頭,鐵鏟子、削好的竹木棍等)和老師提供的塑料袋、放大鏡以及準備記錄用的本子,來到學校附近一塊暫時閑置的耕地上。這一次主要是要求學生用感官直接感知農田土壤的顏色、氣味、手感,初步認識土壤之中會有哪些東西。所以在真正的田地里取材,進行現場觀察非常合適。劉老師指導每一小組自己選擇一塊兩張試卷大小的地面,先清除上面的雜草,然后自上向下逐層觀察。對現象和問題要認真記錄。內容為:
(1)比較干土與濕土在顏色、手感、氣味上有哪些不同?
(2)土壤中可以發現些什么?
(3)觀察活動中產生哪些問題?明確了活動目的后請各小組自由行動。
隨后的活動對于學生來說無異于一次“考古發掘”,不時傳來驚異的叫聲,“蚯蚓!蚯蚓!”“怎么會有瓶子呀?”“牛奶包裝袋!”。各小組相繼發現了土壤之中還有小石頭、瓦片、碎樹葉、草根、小蟲、棉線等;學生還發現,雖然上面土是干的,但是下面依然潮濕;有的小組挖得深,發現黑土下面是黃土,黃土很純。他們都認真地把小組的發現和心中的疑問一一記錄下來(學生能在田地里學習,獲得了一種與在教室里學習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既興奮又充實;身臨其境,真正享受探索與發現的快樂)。
活動結束前,老師引導學生取一些自己認為不同的土樣裝進塑料袋帶回去用于下一節課的研究。
問題:對以上《土壤》的兩種教學方案,從探究教學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
答:兩個教學過程顯示了問題對于探索活動的重要性,“教學一”,所以也采集了樣本,而且可能采集的樣本比‘教案二’學生自己采集的更有典型性,當整個過程恰恰缺少了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一個東西--學生的需求,學生只有很少的泥土,同時對為什么研究土壤沒有明確的目的,學生進行的事無問題的學習,因此,學生只是隨教師而動,或者是隨教科書而動,教學目標不明確,能動性很弱,雖然也有觀察和觸摸,但研究味太淡,學習活動變得機械毫無生氣。教材二則教師則非常關注學生頭腦中的問題,老師能明白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重要性,教師給了學習探索問題的前提條件--對真實的土壤的親密接觸,使學生產生了學習動機,更重要的的事劉老師沒有把課本上的問題或是老師自己的問題拋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老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分析,然后留下可以在課堂上研究,可以進一步對土壤進行分析的問題,實現了學生研究與其問題的需要相一致,是研究活動進入學生的真是世界
2.1、5的認識片段:
師:小朋友,請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揮揮左手,搖搖腦袋(生隨老師一起做)。好的,不錯,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手做,用腦想,比一比,誰最棒,好不好?
生:好!
師:我伸3個手指,你再伸幾個組成4?
生:伸1個。
師:我拍1下手,你再拍幾下組成3?
生:拍2下。
師:我左手伸1個手指,右手伸2個手指,你想到了什么嗎?
生:1和2組成3,1加2等于3,1小于2,2大于1.
師:不錯,真棒。我伸出4個手指,你伸幾個比4小?生:3個、2個、1個。
師:哎,怎么伸的不一樣?
生:3、2、1都比4小,可以伸3個,也可以伸2個、1個。
師:請你伸出左手的4個手指,再伸出1個,一共有幾個?
生:5個。
師:真好,今天我們就學習5。
問題:對上述教學片段進行評述。、
答:面對剛剛一年級的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時,應該充分的考慮他們的身心發展狀態,年齡特征和認知能力,案例中的老師很好的做到了,他先讓學生揮手,眨眼,摸耳朵,搖腦袋來把學生帶進入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中來,然后在單獨的用手部展開學習,真真體現了“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教學思想,同時兩個開放性的問題,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想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親切感,更積極的投身到學習中去。
【下半年小學教師證《教育能力》預測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2016下半年教師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預測題答案03-07
2024下半年教師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真題答案09-26
2016年下半年中學教師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答案03-18
2016小學教師證考試《教育學》預測題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