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24下半年教師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真題答案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我們都要用到試題,試題有助于被考核者了解自己的真實水平。一份好的試題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4下半年教師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真題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下半年教師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真題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后天,并且得出結論:天賦的智力人人平等,“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2.B。解析:夸美紐斯是捷克教育家。他說,教學論是教學的藝術,“大教學論”就是要探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被稱為“泛智教育思想”。所謂“泛智論”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這里的“泛”是指一切知識;另一層意思,“泛”是指一切人。因此,泛智論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
3.A。解析:學生座位的安排對于學生接受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有影響。研究表明,坐在教室前面幾排及中間幾排的學生似乎是最積極的學習者,教師大多時間都站在這些座位的前面,師生之間的言語交流大多集中在教室的這一區域;其他位置尤其是后面座位的學生則難以參與,并且更容易走神。因此,教師要經常變換學生在課堂中的座位。
4.C。解析: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包括通常所說的教學目的與任務。它既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又是一切教學工作的終點。
5.B。解析:教師的領導風格對課堂管理有直接影響。普雷斯頓認為,參與式領導和監督式領導對課堂管理有不同的影響。參與式領導注意創造自由空氣,鼓勵自由發表意見,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而監督式領導則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體討論的進程,經常監督人的行為有無越軌。此外,教師的學識、教學能力和人格品質對課堂管理也有一定影響。
6.C。解析: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的著名觀點。
7.A。解析: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是一種調節、控制心智活動的經驗,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閱讀技能、運算技能、記憶技能等都是常見的心智技能。
8.C。解析: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地再現出來,以利于知識技能的利用,“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體現教學要貫徹鞏固性原則。
9.B。解析:程序教學是指一種能讓學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學,以特定順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的個別化教學方法。其始創者通常被認為是教學機器的發明人普萊西,但對程序教學貢獻最大的卻是斯金納。程序教學理論是行為主義的教學理論。
10.D。解析:在教師專業發展的成熟階段,教師已經成為一個專業工作人員,能夠對教育問題做出反省性思考,總結經驗和教訓,以利于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學。
11.B。解析:艾賓浩斯最早提出遺忘曲線及其規律,他以無意義音節為材料,依據保持效果,繪制了遺忘曲線,即“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發展是不均衡的,遺忘在學習后立即開始,最初遺忘得快,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逐漸下降,到了相當時間,幾乎不再遺忘。
12.A。解析:標準化成就測驗由專家或學者們編制,目的是評定個體的學業成就水平。
13.B。解析:知覺的理解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除了言語指導外,也會受到個人的知識經驗、實踐活動的任務等的影響,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說明了主觀因素對知覺理解性的影響。
14.A。解析:美國心理學家維納提出了成就動機歸因理論,他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六個原因: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身心狀態。自我效能感理論是班杜拉提出的,成就動機理論的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需要層次理論由馬斯洛提出。
15.B。解析:正遷移也叫“助長性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彈鋼琴的人可以演奏電子琴正是因為正遷移。
16.A。解析:抑郁癥又稱抑郁性神經癥,是指一種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常伴有焦慮、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的神經癥。過度的抑郁反應,通常伴隨有嚴重的焦慮感。抑郁是最容易導致自殺的不良情緒。
17.A。解析:馮特及其學生鐵欽納是構造主義的代表,這一學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并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意象和激情狀態三種元素。還認為心理學的方法是實驗內省法,心理學的任務是用內省法分析出意識過程的基本元素。
18.B。解析:柯爾伯格利用兩難故事法研究兒童道德發展,提出了道德發展包括前習俗階段、習俗階段和后習俗階段。
19.A。解析:根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人處于青年期主要是建立同一感和避免同一感的混亂。自我同一感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活動經驗形成的有關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20.C。解析:永恒性是教育最基本的一個社會屬性。它是指教育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并且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它和人類社會相伴始終,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有教育現象存在。
21.C。解析:定勢對遷移的影響表現為兩種:促進和阻礙。定勢可以成為正遷移的心理背景,即定勢有積極的一面,它反映出心理活動的穩定性和前后的一致性。此外,定勢也有消極的一面,它阻礙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不利于智力的形成和發展,使心理活動表現出惰性,顯得呆板,不利于適應環境,有礙于解題的速度和靈活性。
二、辨析題
22.正確。(1)懲罰是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以后,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懲罰并不能使行為發生永久性的改變,它只能暫時抑制行為,但不能根除行為。強化是提供刺激物使學生的行為得以改變的方法,有正強化(實施獎勵)與負強化(撤銷懲罰)之分。(2)懲罰法和強化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為的時候應該同時培養新的適應行為,所以兩者結合效果會更好。
23.錯誤。根據遷移內容的不同,可以把遷移劃分為一般遷移和特殊遷移兩種。一般遷移是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態度等遷移到其他學習中去。特殊遷移指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具體的、特殊的經驗直接遷移到另一種學習中去。特殊遷移的范圍往往不如一般遷移廣,僅適用于有限的情境中,但這并不意味著特殊遷移是不重要的,相反,它對于系統掌握某一領域的知識非常必要。
24.正確。教育目的決定于教育的價值取向,教育目的屬于觀念形態的范疇,其核心是教育的價值觀。由于人們對教育價值的認識不同及教育價值的取向不同,就會在教育目的上做出不同的選擇。從歷史的和現實的情況看,在教育價值的取向上一直存在著兩對基本矛盾,需要做出正確的處理。
25.錯誤。晶體智力是經驗的結晶,是對流體智力應用的結果,大多是后天學習得到的,晶體智力以習得的經驗為基礎,凡是運用既有知識與技能去吸收新知識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均屬晶體智力。晶體智力與教育文化有關,一般情況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只是到25歲以后,發展的速度漸趨平緩。
三、簡答題
26.【答案要點】
(1)良好班集體的教育作用如下:①有利于形成學生的群體意識。在良好班集體的形成過程中,學生的群體意識、集體榮譽感會得到大大地發展。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通過班級的集體活動和學生群體之間的交往,可使學生積累集體生活的經驗,學會交往與合作,學會對環境的適應。③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體是訓練班級成員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開展活動的最好載體。
(2)建立良好的班集體應做到:①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②學習規范,樹立常規,建立良好開端;③善于發覺學生的長處,多鼓勵;④及時解決班級問題;⑤培養集體榮譽感,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
27.【答案要點】
(1)概念:最近發展區是指學生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狀態。這一概念是由蘇聯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他認為,學生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即學生獨立活動時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即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2)意義:最近發展區的提出說明了兒童發展的可能性,其意義在于教育者不應只看到兒童今天已達到的發展水平,還應該看到他仍處于正在發展的過程。維果斯基強調教學不能只適應學生的現有水平,而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有一定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28.【答案要點】
所謂問題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學習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提供的學習材料和實踐活動與學生的求知心理之間創造一種人為的“不協調”,從而把學生引入一種產生疑問、探究問題答案的有關情境的過程。有效的教學在于形成一種使學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確定的問題情境,由此產生的矛盾、疑惑、驚訝等最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產生學習的愿望和意向。
要想創設問題情境,首先要求教師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此外,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水平構成一個適當的跨度,這樣,才能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多種多樣,并且應該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
29.【答案要點】
(1)所教的學科知識;(2)教學方法和理論,適用于不同學科的一般教學策略(諸如課堂管理的原理、有效教學、評價等);(3)課程材料及適用于不同學科和年級的程序;(4)教特定學科所需的知識,教某些學生和特定概念的特殊方式;(5)學習者的性格特征和文化背景;(6)學生學習的環境一一同伴、小組、班級、學校及社區;(7)教學的目標和目的。
四、材料分析題
30.【答案要點】
(1)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違背了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律,違背了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2)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律:①德育過程既是社會道德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又是個體品德外化為社會道德行為的過程;②要實現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轉化,教育者既要給受教育者創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積極接受外界的教育影響,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質;③德育過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一過程,教育者要注重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3)德育過程要堅持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①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的含義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②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及時檢查,堅持不懈,督促學生切實做到。
31.【答案要點】
如果我是這位教師,將按以下方式完成:
(1)貫徹啟發性原則。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能夠經過自己的積極思考,去理解掌握所學內容,并能將所學知識創造性地運用于實際,最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貫徹啟發性原則,關鍵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好學善問,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從正反兩方面去思考,讓學生學會自已去推理得出正確的答案,教師在課堂上不單是教給學生某一個知識點,也是要教給學生一種能力,憑借自己已有的知識去探求新知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舉一反三”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2)運用談話法和討論法?梢詢扇嘶蛘叨嗳艘唤M進行討論。在這個例子中,可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下半年教師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真題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A!敖逃币辉~,在中國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惫收_答案為A。
2.【答案】C。因材施教就是指針對不同的學生施加不同的教育,它反映的是個體身心發展的差異性。
3.【答案】A。教學活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
4.【答案】A。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它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任務、知識的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的分學科展開。
5.【答案】A。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課程“三維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6.【答案】C。班級授課制亦稱班級上課制,與個別化教學相對,它是一種分班級進行的教學組織形式,最初嘗試于西歐16世紀,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給以理論上的確定,l9世紀開始在世界各國大規模推廣,一直沿用至今。
7.【答案】A。本題考查的是練習法的定義。
8.【答案】B。常識題。
9.【答案】B。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論由奧蘇伯爾提出,強調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可以基于自身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信息加工的學習理論由加涅提出,強調學習是分為若干階段,每一階段需進行不同的信息加工。聯結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刺激一反應的聯結,代表思想是桑代克的嘗試一錯誤說。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10.【答案】B。本題主要考查德育原則。
11.【答案】A。專斷型課堂管理主要依靠教師的權利和課堂紀律;放任型的特點是放任自流,教師放權;民主型是教師在與不在學生的表現是一樣的。
12.【答案】B。注意的集中性指注意指向于一定的事物時所持有的聚精會神的程度。當人們專心注意某一事物的時候,在意識中極其鮮明清晰地反映這一事物,而周圍的其他事物則模糊不清。
13.【答案】B。赫爾巴特首先把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基礎,解釋了教育過程中的很多概念。
14.【答案】B。上位學習也叫總括學習,指的是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所以通過例證到規則的學習屬于上位學習。
15.【答案】B。刺激分化是指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使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和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動物一旦學會對某一特定的條件刺激作出條件反應后,其他與該條件刺激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其條件反應,這樣的現象即刺激的泛化。條件反射是指中性刺激和無條件刺激反復結合后,具有了誘發原來僅受無條件刺激制約的無條件反應的某些力量而變成了條件刺激,單獨呈現條件刺激能引起的反射則叫做條件反射。記憶術策略是學習策略中精細加工策略的一種,用來提高記憶效果。本題中,“銀”與“很”是相似的刺激,留學生把“銀”認做“很”,是一種刺激的泛化現象,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16.【答案】C。前運算階段思維的主要特征是:認為外界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思維具有不可逆性。
17.【答案】C。“警示”教育所產生的強化作用屬于替代強化。
18.【答案】C。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是重要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維果斯基的發展理論提出了重要的“最近發展區”概念,從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系角度為教學提供依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關于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的非常有代表性的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是關于學習的重要教育理論。
19.【答案】C。畫示意圖屬于組織策略。
20.【答案】C?謶职Y是對特定的無實在危害的事物與場景的非理性懼怕?謶职Y可分為單純恐懼癥(對一件具體的東西、動作或情境的恐懼)、廣場恐懼癥(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蕩蕩的街道)和社交恐懼癥。
21.【答案】B。反復檢查是動作,所以這種行為不屬于強迫觀念,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二、辨析題
1.正確。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有賴于知識的掌握,知識為智力提供了廣闊的領域,只有有了某方面的知識,才有可能從事某方面的思維活動,同時知識中也包含有認識方法的啟示。掌握知識的過程必然要求學生積極進行認識、思考和判斷等心智活動,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動中才能發展認識能力。
2.錯誤。學校與家長、社會的協調的主導力量是學校,具體地主要由班主任來實施。班主任在與社會協調、整合社會教育資源中,可依托社區教育機構的力量。
3.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道德認識是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道德情感在個人品德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道德行為是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外部標識。
4.此觀點是正確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活動。德育的途徑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有思想品德課和時事政治課,間接的德育存在于一切教學之中,如:思想政治課之外的其它各學科教學;班主任工作;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工作;勞動與社會實踐;活動課程與課外活動;校外教育;心理咨詢和職業指導;校園環境建設;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
由此可見,德育的途徑和范圍非常廣泛,甚至包括非學校教育的教育活動中。因此,德育應當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學之中的說法是正確的。
三、簡答題
1.(1)課程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
這是課程價值取向定位問題。在如何處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上,新課程定位在人的發展上,具體指向以能力和個性為核心的發展。課程改革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終生學習和創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發展的能力;課程改革要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
。2)面向每一位學生。
基礎教育是國民的奠基工程,面臨的任務既要瞄準知識經濟的需要培養高素質尖端人才,又要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培養人才和合格的建設者。因此,在新課程實施中,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認清每個學生的優勢,開發其潛能,培養其特長,使每位學生都具備一技之長,使全體學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長為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有用人才。
(3)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不能把學生僅僅看成是知識的容器。素質教育所關心的是整個的人,而不只是作為產品的人,是富有創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質生產的生活。學生的發展不是某一方面的發展,而是全面、和諧的發展。
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達到了知識習得、思維訓練、人格健全的協同,實現了在促進人的發展目標上的融合。
2.教師職業是教書育人,因此,教師不僅要有所教學科的專業素養,還要有教育專業素養。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師要具有熱愛學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愿意終生從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師的教育能力是教師職業的特殊要求,比如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傳播知識和影響學生的重要手段。沒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師,很難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視進行科研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融進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勵學生的探索精神。教師的研究還包括教育研究,通過教育研究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促進學生的更大發展。
3.(1)確定班級發展目標;(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3)建立班集體的規則和秩序;(4)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5)培養集體輿論和班風。
4.學生習得的原理或技能應用于新情境中的遷移能力不是自動發生的,而是通過教學實現的。要想使學生當前的學習對日后的學習和工作及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努力創造條件,積極主動地促進學習的正向遷移。(1)改革教材內容,促進學習遷移。各科教材都有基本概念、原理和邏輯結構,這些內容的組織形成教材體系。教材內容體系的確定,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的效率、知識的質量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因此必須兼顧科學知識本身的性質、特點、邏輯系統和學生的知識水平、智力狀況及年齡特征,還要考慮教學時數以及教法上的要求,以保證教材的系統性和教學的循序漸進性。(2)從教材的呈現程序方面促進遷移。有利于學習遷移的教材在體系組織上應體現以下要求:①從一般到個別,不斷分化。②融會貫通,促進知識的橫向聯系。③教材組織系列化,確保從已知到未知。(3)改進教學方法促進遷移。心理學家的實驗研究表明,遷移量是隨著講授教材和學習教材的方式而變化的。教學方法是獲得遷移的主要手段。許多優秀教師就是使用了最佳教學方法,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去促進遷移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教師可從以下方面改進教學方法:①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②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實際運用。③重視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
四、材料分析題
1.參考答案:
1.婁老師使用了什么德育方法?
答:婁老師通過讓學生演講來進行自我教育,使用了品行修養指導法。
對于第一個要有印跡書的同學和最后拿到有印跡書的同學,婁老師號召大家向他們學習,使用了榜樣示范法和品德評價法。學生演講的內容是一種正面的思想教育,是說理教育法。
2.婁老師的德育藝術體現了什么德育原則?
答:婁老師讓同學們說自己應該得到有印跡書的理由,大家評選出演講的前三名,他們自豪地拿到了有印跡的書,體現了知行統一的原則。開始同學們對誰應該得到有印跡的書認識不一,婁老師沒有把同學們批評一頓,而是調動同學們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體現了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
3.結合案例闡述德育過程中學生品德形成的過程。
答:(1)學生品行形成過程是培養學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過程。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品德情感、鍛煉品德意志和培養品德行為習慣。婁老師從同學們對誰應該得到有印跡的書認識不一的情況出發,讓同學們通過演講談應該得到書的理由,提高了學生的道德認識。精采的演講和一陣又一陣的掌聲使同學們受到情感上的感染。同學們通過理智權衡,表現出正確動機戰勝錯誤動機,產生了道德意志。大家都想得到有印跡的書,出現了道德行為。
。2)學生品行形成過程是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和交往的過程。
在開學的第一天,通過發書這一活動,婁老師抓住其中具有的教育性,積極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中受到了教育。學生德育過程中的活動和交往具有特殊的性質:首先,它具有引導性、目的性和組織性;其次,它是德育實踐中的活動和交往,不脫離學生學習這一主導活動和交往對象的教師和同學;再次,它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學生品德形成規律和教育學、心理學原理組織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響學生品德的形成。
。3)學生品行形成過程是促進學生品德內部矛盾斗爭的過程。
學生品德內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當前德育要求產生的品德發展新需要與其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學生開始對誰應該得到有印跡的書認識不一,在婁老師的啟發教育下,學生的新的道德認識戰勝原有的道德認識,向著德育要求的方向發展。
。4)學生品行形成過程是長期、反復、不斷提高的過程。
任何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不良的品德的克服,都要經歷一個反復的培養教育或矯正訓練的過程;人的品德是在它的結構的相對穩定性和不斷的變動性的矛盾運動中形成發展的。隨著學生的發展,社會對他的要求也就不斷提高,社會本身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原有的與社會要求相適應的品德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又有進一步發展提高的必要。婁老師分書的教育,還必須持之以恒,才能達到最終的目標。
【下半年教師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真題答案】相關文章:
2016下半年教師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真題03-07
2016下半年教師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預測題答案03-07
2016中學教師證《教育知識與能力》考試真題及答案03-08
2016年下半年中學教師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答案03-18
2016年下半年中學教師證《教育知識與能力》考試真題03-08
2017跟單員考試模擬真題及答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