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除夕節的來歷和傳說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即農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春節前一晚,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下面小編為大家準備了關于除夕節的來歷和傳說,歡迎閱讀。
除夕節的來歷和傳說
除夕又稱除夜,今又稱大年夜。漢高誘注《呂氏春秋·秋冬紀》云:“前歲一日,擊鼓驅疫癘之鬼,謂之逐除,亦稱儺!背χQ,大約由此而來。今亦稱除夕前一日為小除,除夕為大除,如韓鄂《歲華紀麗》所云,亦稱為大盡小盡。
按歲除驅鬼,今各地有行有不行。漢時于臘前一日舉行,如《后漢書·禮儀志》云:“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迄,設桃梗郁儡韋茭!睋⒃疲
《山海經》曰:東海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樹,蟠屈三千里,其卑枝門日東北鬼門,萬鬼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日神荼,一曰郁儡,主閱領眾鬼之惡,害人者執以葦索,而用食虎。于是黃帝法而象之。毆除畢,因立桃梗于門戶上,畫郁儡持葦索以御兇鬼,畫虎于門,當食鬼也。《風俗通》曰:黃帝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郁儡兄弟二人,性能執鬼。桃梗,梗者更也,歲終更始,受介祉也;⒄哧栁,百獸之長,能擊鷙,性食鬼魅者也。
貼門神的風俗,始于漢代
按:神荼郁儡(亦作壘),讀如伸舒郁律,實即今門神所由起,是在除夕貼于門上的。但又有說是古勇士成慶。如清惲敬《大云山房雜記》云:“《漢書·廣川王去疾傳》,殿門畫成慶,短衣大禱長劍。此門神之始。”
或有指為唐的秦瓊與尉遲恭,如清顧祿《清嘉錄》云:“夜分易門神,俗畫秦叔寶尉遲敬德之像,彩印于紙,小戶貼之。家雪亭《土風錄》云,俗多用秦叔寶尉遲敬德,蓋本唐小說也!
貼春聯,可以追溯到五代后蜀皇帝孟昶
至于桃梗葦索,六朝猶有此風,如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云:“正月一日,懸葦索于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庇衷疲骸霸焯野逯鴳,謂之仙木!焙笫烙谔野鍖懸月撜Z,即今春聯的濫觴。按:宋黃休復《茆亭客話》云:
先是蜀主每歲除日,諸宮門各繪桃符一對,俾題元亨利貞四字。時偽太子善書札,選本宮策勛府桃符,親自題曰“天垂余慶,地接長春”八字,以為詞翰之美。
又《蜀梼杌》亦載孟昶自題桃符板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笔谴郝搶嵤加谖宕┢鋾r猶用符板,至宋始有用紙。如宋周必大《玉堂雜紀》云:
除日,更春帖柱聯門額,于堂軒楣枋,貼福祿壽一財二喜等字。習二教者,于門衡貼阿彌陀佛,及九天應玄雷聲普化天尊,又佛咒悉呾多般那等語。
則不但門聯,連堂軒楣枋也有貼了。按:古于立春有貼“宜春”二字,晉傅成《燕賦》所謂“淑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嘉祉”是也。此亦蓋仿宜春之例,以取吉祥之意。至今此風猶然,不過移立春于新正而已。自明以后,因傳明太祖除夕曾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于是家家戶戶皆有春聯了。
唐朝風俗,除夕夜通宵點“守歲燭”
此外除夕又有種種儀節,如晉周處《風土記》云:
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謂之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祭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
其實不但蜀地如此,至今各地亦復如是的。宋時如周密《武林舊事》云:
除夕,比屋以五色紙錢酒果,以迎送六神于門。至夜,蕡燭(米凡)盆,紅映霄漢: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謂之聒廳。小兒女終夕博戲不寐,謂之守歲。又明燈床下,謂之照虛耗。及貼天行帖兒財門于楣。祀先之禮,則或昏或曉,各有不同。如飲屠蘇,百事吉。膠牙餳,燒求,賣懵等事,率多東都之遺風焉。
按:六神為六丁六甲之神,皆天神名。蕡燭當是燃燭之意,今俗各地亦有守歲燭,燃可通夕。按:孟浩然詩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是唐時已有此風。又據《紀聞》云:
唐貞觀初,天下義安,時屬除夜,太宗盛飾宮撼,明設燈燭,盛奏樂歌,乃延蕭后觀之。后曰:隋主淫侈,每除夜殿前諸院,設火山數十,爇沉香木根,每一山焚沉香數車。火光暗,則以甲煎沃之,焰起數丈。香聞數十里。
是隋時又有焚沉香的,今雖不如當時的火山,然各地燃香與燃燭,同是一例的。至于(米凡)盆,即燒松盆,清顧祿《清嘉錄》云:
二十五夜,鄉農人家各于門首架松柴成井字形齊屋,舉火焚之,煙烙燭天,爛如霞布,謂之燒松盆。按:王《志》云:二十五夜各燃火爐于門外,焰高者喜,古謂之(米凡)盆,俗云相暖熱。
其所異者,惟不在除夕舉行而已。此外《清嘉錄》又云:
祀先之禮,相沿用昏,俗呼大年夜;或有用除夕前一夕者,謂之小年夜,又曰小除夕,俗又稱呼之為大年小夜。舊俗,雞且鳴,持杖擊灰積,致詞以獻利市,名日打灰堆。又小兒繞街呼嗷云:“賣汝癡,賣汝墨。”世傳吳人多呆,故兒女輩戲欲賣之,今皆不傳。惟是夜家戶儲水于廚下,埋炭塹于轤,不使焰熄,置寢室中,謂之種火。焚辟瘟丹蒼龍諸藥,謂之太平丹。街坊爆竹之聲,鏗訇不絕。
據此所述,則與宋時有傳有不傳,可以略見一斑了。
“壓歲錢”,可能始自宋朝宮廷
又有壓歲錢的,《清嘉錄》所謂:“長幼度歲,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倍辉斊渌。
考《武林舊事》述:“歲除禁中后妃諸閤,各進歲軸兒及諸翠百事吉,利市袋兒.小樣金銀器皿,并隨年金錢一百二十文!贝四杲疱X性質實如后世的壓歲錢,賜于后妃,亦猶長者賜于幼者。惟當時民間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上行下效,恐怕也不免的,是宋時已有此風了。
到了現今,各地除夕度歲,大率也不外如此。
除夕的習俗和禁忌
除夕的禁忌習俗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殺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惡聲謾語,忌隨地便溺,忌潑污水、燈油于地等。人們在大年三十到來時,一面歡度佳節,喜慶豐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掃衛生,以驅疫病、除惡鬼。尤其是在年夜飯時,有更多的禁忌。
1、吃完年夜飯后,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全家歡聚一堂,圍爐而坐,敘舊話新,暢談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時,要遵守一些守歲的禁忌,禁忌大聲喧嘩,以免驚醒惡魔;禁忌照鏡子,以免見“惡魔”;禁忌將燈油潑地,倘若油味沖淡了酒味,“惡魔”便會醒來,導致禍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謂著這年會有“破運”,補救方式是用紅紙包起,口中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話,并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災難。
2、除夕是去舊迎新的時候,尤其是懼怕疫病與惡鬼。因此,人們的除夕禁忌,是源于傳統對年的特殊認識。除夕的禁忌極多,也極其重要,集中地體現了人們趨吉避兇、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在與時俱進的年代,人們除夕的禁忌也在不斷地變化著,朝著科學健康和諧的方向前進。
3、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人們的“除夕功課”,大人要教孩子說,否則新年不順。避免說出“破”、“死”、“病”、“輸”、“敗”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說“童言無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
4、年夜飯就餐前,必須要先要準備供品祭祀祖先。請祖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說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祖靈請來之后,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為不能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準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祖靈時,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門外無主鬼魂聽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除夕的習俗有什么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F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弊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春節貼“!弊郑俏覈耖g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除夕的民俗與禁忌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俺Α敝械摹俺弊质恰叭;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貼春聯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后,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后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云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炔噬戤、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于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置天地桌、接神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神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神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神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方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于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后,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后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后,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后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守歲、放爆竹、吃年夜飯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偘研绿覔Q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子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疱伔兄,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有童謠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除夕夜四大禁忌
忌諱遺留下漿糊。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人們在春節來臨前都會貼窗花、對聯,那么剩下的漿糊就要處理掉,若不處理就會有日子越過越糊涂之意。
忌諱隨意傾倒污水和垃圾人們認為亂倒污水和垃圾,隨地便溺,都會有將污物濺灑到神靈身上的可能性,引起神靈的憤怒,進而得到災禍。
忌諱彼此之間串門。與大年初一不同,除夕夜進餐時,不應該去打擾他人,也特別忌諱別人過來,因為這種行為被稱作“踩年飯”,會讓全家人都染上霉運。
不能破壞魚的形狀。除夕夜,合家團聚共享“團年飯”,非常喜慶熱鬧。吃年夜飯時,桌上那道魚菜肴是輕易不能動的,因為這條魚不僅是一道菜,還有“富!焙汀澳昴暧杏唷钡脑⒁,代表著新一年的好運氣,嚴格來說裝飾意味更強,是不能破壞掉的。
除夕之前為什么要祭祖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種鬼神二類。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認為鬼神有很大的權威,能夠決定人們的命運,所以他們十分崇敬鬼神。他們把鬼神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類,且以人鬼-祖先為祭拜的主要對象。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因此他們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誠祭祀。這種崇拜祖先的觀念一直延續到現今,形成我國文化的特色。再者,東漢時的丁蘭(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為生,常因母親未能按時送飯,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見烏鴉反哺恩情受感,見母前來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舉,于驚慌之余,竟投河自盡。丁蘭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舉流傳民間,亦形成日后人們祭祖之習俗的由來。
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節日。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祭祖介紹
各家各戶的祭祖則雖是一番形式。很多地方都是在吃晚飯前進行。先是到自家的墳塋地祭祀,有的只是磕頭,有的還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稱為“給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順序當然是從墳地中輩份最高者開始。把炕桌擺在墳前,磕頭行禮,再倒一盅酒于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后,把飯菜埋進土里,算是給祖宗們“送去”了,同時還要在墳前燒紙,算是孝敬祖先們過年期間的“零花錢”。
主要的祭祀則是在家中進行,時間多是在除夕晚飯前后,民間稱之為“接老祖宗回家過年”。因為傳說死者的魂靈不能在白天行動,所以要等天黑以后進行,以滿族人家的做法比較典型。先將香爐、香筒、燭臺 (俗稱五供)或者木香碟,擺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蓋上,將平時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譜“譜單”(世系表)請出打開掛在西墻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長房主枝沒有譜單,則按照譜書的記載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諱”寫在一張長紙條上張掛,俗稱“祖宗條子”或“譜條子”,也有的是擺放木牌位。擺掛好后開始上香擺供,全家大小依次磕頭行禮。所擺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類。許多人家專門為除夕祭祖蒸白面饅頭,每個上面點一個紅色的圓點,每兩個平面相合摞在一起為一組,一般是三至五級,各盛放在白色瓷盤當中。這些供品一直擺到正月初五,而且從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兩次在祖先神位(譜單)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經行禮后把“老祖宗”送走,即將譜單或牌位收歸原處。還有一些地區在除夕晚上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舉行一些祭奠儀式。比較有特點的是將其生前穿過的衣服疊好擺在炕上,然后晚輩們跪下磕頭,嘴里還要說“(對長輩的稱呼)回家來過年吧”。另有在房山頭“落地式”煙筒根處燒紙祭奠,因民間傳說這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靈常棲身之處。燒紙時嘴里還要“叨咕”一些寄托思念和請求保佑的話語,而且相信祖先們一定會聽到,給家里人帶來幸福和安康。
吃年夜飯的誤區
餐前先喝甜飲料
不知何時開始,各種甜飲料成了客人落座之后必不可少的選擇。特別是兒童,不能飲酒,家長便會縱容他們喝可樂雪碧等飲料。然而,碳酸飲料不僅營養價值極低,還會妨礙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吸收。相比之下,純果汁、菜汁和鮮豆漿是不錯的選擇,純酸奶則對飲酒者有較好的保護作用。一些餐館自制水果汁、玉米汁、南瓜汁等,口味新鮮,風格時尚,非常值得品嘗。
涼菜魚肉唱主角
宴飲之時,難免會點幾個冷菜開胃。冷菜油脂較少,有葷有素,如果多點一些清爽素食,本來可以平衡主菜油脂過多和蛋白質過剩的問題。然而,多數食客習慣性地點醬牛肉等魚肉類冷菜,使冷菜失去了調劑營養平衡的作用,加劇了蛋白質過剩。比較好的選擇是以生拌蔬菜、蘸醬蔬菜,加上含淀粉食品(如蕎麥面、蕨根粉等)、根莖類食品(如藕片、山藥等)和水果沙拉等素食為主,配上一兩個少油脂的魚肉類和豆制品。用這些清爽的食物開胃,可以保證一餐中的膳食纖維和鉀、鎂元素的攝入,還能避免蛋白質作為能量被大半浪費。
烹調油多調味重
許多北方居民喜歡味道濃重的菜肴,認為這樣才是過癮。然而,菜肴中總要有咸有淡,有酸有辣,才不至于令味蕾過分疲憊。此外,濃味烹調往往會遮蓋食物原料的不新鮮氣味和較為低劣的質感,因此餐館往往會熱情地鼓勵食客點這類菜肴。在點菜的時候,應適當點一些調味較為清爽的菜肴,如清蒸、白灼、清燉做法的。有兩三個濃味菜肴過癮即可,再配一兩個酸辣或酸鮮菜,用來提神醒胃。這樣,有突出、有呼應、有回味,口味豐富,也不至于過分油膩。
海鮮滿桌不嫌多
一些食客特別喜歡河鮮海鮮類產品,總覺得只有吃這些才顯得宴席足夠高檔。其實,水產品盡管營養豐富,口味鮮美,卻也是污染的“重災區”。水產品的特性就是富集重金屬,如果一桌當中海鮮和魚類菜肴比例過高,總攝入量必然較大,污染物質更有超標風險。這不僅會加重身體的解毒負擔,嚴重時甚至可能發生中毒。建議每餐的水產品控制在1—3個菜的水平,食用量也要適當控制,每餐不超過200克為好。
蔬菜菌藻不見面
宴飲的一大危害就是動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嚴重不平衡。由于一餐中攝入大量蛋白質無法充分被人體利用,大量蛋白質會分解作為能量使用,同時產生含氮廢物,加重肝臟和腎臟的負擔,并妨礙酸堿平衡。在節日期間,應當選擇那些平日食用較少的高檔素食,如菌類、高檔新興蔬菜、保健堅果,以及藻類、薯類等具有健康價值的蔬菜。這些素食既能促進健康,還能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可以說是一舉多得。同時,它們也會凸現食客的健康素質和時尚品味。
餐后喝碗咸味湯
都說“餐前喝湯越喝越靚”,北方宴席卻很少見到開胃湯水,倒是餐間和餐后會送上有油有鹽的湯。實際上,豐盛的宴席后并不適合飲用大量濃湯。這是因為,大量菜肴已經提供了極多的鹽分和油脂,令身體不堪重負;如果再喝湯,必然會增加鹽分和熱量,對健康無益。餐前喝點湯,數量不至于過多,還能減少食量,對于減肥者有一定好處。餐后或餐間更適合飲用雜糧豆類制成的粥,或者索性用香茶清口。
只吃菜肴不吃糧
眼下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宴席上只吃菜、不吃飯,直到酒足菜飽之后,才想起來是不是要上主食的問題。然而,空腹食用大量富含蛋白質而缺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不僅于消化無益,其中的蛋白質還會被浪費,并產生廢物。從營養和健康角度來說,如果不喝酒,餐前不妨上一小碗米飯,或者一小碗粥。這樣既能減少蛋白質的浪費,還能減輕油膩食物傷胃的問題。在冷菜中引入一些含淀粉的原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這些問題。
酥香小點代主食
目前,大部分餐館酒樓都推出了各種花色主食,替代米飯和面條,推薦給客人,顯得豐富而時髦。這些花色主食主要是各種酥香小點、炒飯、拋餅、油炸點心等,其中油脂含量大大高于米飯面條,特別是酥點類和拋餅類,油脂高達30%以上,甚至還有較高比例的飽和脂肪。如果使用了植物奶油和起酥油,還會帶來對心臟健康極為不利的“反式脂肪酸”。用它們來替代傳統主食,顯然很不明智。美食之后,最好能喝些清淡粥食,既養胃,又能改善營養平衡。如果加入各種粗糧、薯類、豆類,以及一些保健食材,則更能表現出食客對健康品質的重視。
吃年夜飯的原因
在《紅樓夢》中依稀見識過賈府年夜飯的熱鬧場景;也有史學家說,年夜飯的習俗,在南北朝時就已流傳于民間;更早一些的記錄,或許還要追溯至詩經,《爾雅·釋天》中有云:“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歲為名”。 “年”是豐收喜慶的日子,這一天眾人會圍坐在一起吃頓好的以示慶!
千年傳承凝聚在年夜飯的餐桌上,“禮、義、仁、智、信”傳統文化之精髓貫穿其中。而傳統文化的復興、價值的回歸,也讓每一個中國人對自我的身份有更好的認知。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南北年夜飯習俗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各異,通常離不開餛飩、餃子、元宵、長面等等。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許多人家就開始吃餃子了,因為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更歲交子”、新舊交替之意。而餃子形如元寶,取其“招財進寶”、“財源廣進”之意。所以,餃子深為人們所青睞,成為年夜飯里必不可少的主打食品。而長面,也稱“長壽面”,寓意壽長百年。
南方地區的年夜飯多是吃年糕!案狻迸c“高”諧音,象征來年生活、事業步步高升、升官發財交好運。新年吃飯,炒青菜是家家必備的盤中餐,表示“親親熱熱”;家家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同“如意”,可寄語“如意吉祥”;每頓須有大魚,但切忌一次吃光,表示“富貴有余(魚)”。其他的如吃芋頭(年年有余)、吃棗(春來早)、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年糕(年年高升)等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都反映出中華民族濃郁的傳統文化特色。
【除夕節的來歷和傳說】相關文章:
冬至的來歷和傳說06-03
除夕的由來和傳說06-05
除夕的來歷09-26
2017年三八婦女節的來歷及傳說08-28
除夕守歲的來歷09-07
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03-18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10-11
萬圣節的由來和傳說07-01
除夕守歲的來歷及意義11-04
除夕的傳說故事有哪些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