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際會計準則之收入確認新準則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發布了收入確認準則:《與客戶之間的合同產生的收入》,取代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和美國公認會計原則(US GAAP)中原有的指引并且引入了源自客戶合同收入確認的新模型。和現行準則相比,新準則包含了大量新的披露要求,因此幾乎所有企業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國際會計準則之收入確認新準則,歡迎閱讀。
1、過渡資源小組將為新準則實施提供幫助
美國《會計月刊》撰文如下: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聯手成立了一個過渡資源小組,旨在幫助財務報表編制者理解收入確認新準則,回答相關問題,但該小組不會提供規范性的準則指引。
IASB副主席伊恩·麥金托什(IanMackintosh)表示,該小組將收集財務報表編制者的問題,引導他們在現有準則范圍內尋找已有答案,而對于沒有既定答案的新問題,小組將向FASB和IASB進行反饋。
2、收入確認準則“趨同”為FASB和IASB未來的合作敞開了大門
收入確認新準則出臺,FASB和IASB都異常興奮,但這并不是因為該準則最終實現趨同并得以發布,而在于它背后的意義,這意味著FASB和IASB可以合作以實現完全趨同。
新準則發布不久,IASB主席漢斯·胡格沃斯特(Hans Hoogervorst)在新加坡發表了一次演講,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他說:“美國原有收入確認準則包含數千頁的應用指引,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幾乎沒有提供任何相關指引,收入確認新準則將取代二者。事實上,我們設法與FASB保持步調一致,這是非常重要的,將來我們打算實現更多的趨同!
3、實現趨同花費了六年時間
早在2008年,IASB和FASB聯合發布了一份討論文件——《關于客戶合同收入確認的初步意見》,有FASB版本和IASB版本。比較兩個版本你可以發現,兩個委員會的意見大同小異,除了遣詞造句方面的差異外,幾乎沒有任何區別。
4、公司可以選擇過渡方式,但是必須盡快做出選擇
現在距離2016年12月15似乎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如果公司選擇采用全面追溯法,那么它們需從2015年就開始編制雙重報告。
《全球特許管理會計師(CGMA)雜志》撰文如下:
公司施行收入確認新準則有兩個時間點可以選擇,FASB規定上市公司從2016年12月15日及之后開始的會計報告期間開始采用新準則(針對采用自然年度的公司,FASB規定的生效日期為2017年1月1日),而IASB規定的生效時間為2017年1月1日及之后開始的會計報告期間。非上市公司的過渡期將多出一年。
全面追溯法要求采用自然年度作為會計年度的公司從2015年年初開始收集雙重報告數據。而替代法不要求公司重述比較年度數據,但要求公司做出某些詳細的補充披露,包括披露在采用新準則的首個會計年度,按照舊準則確認的收入金額,以便報表使用者進行比較。
McGladrey全國會計準則集團合伙人布賴恩·馬歇爾(BrianMarshall)表示,選定過渡方法是公司需要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他說:“公司應該盡早做出決策。在會計這個力求盡善盡美的世界里,如果公司打算采用全面追溯法,那么它需要采用某種雙重報告方法,對新準則采用之前的財務數據進行重述,而不是等到了2016年才說‘我們得查看和調整以往數據,收集相關信息’。”
5、(當然)重要信息都包含在附注之中
前些天,Quartz網站刊登了一篇新準則相關文章,開篇第一句話就讓我們一個激靈:
“在所有會計概念中,收入看似是最簡單的?蛻魹楫a品支付了價款,你就可以將它記為收入。”
呃,如果你只有8歲大,經營著一個檸檬汽水攤,那么這種描述也許是恰當的。我們略過這一點不提,先來看看收入的定義吧:
在眾多的會計專業術語中,Quartz只注意到一個術語。新準則明確了新的披露要求,其中一項就是公司必須披露其“剩余履約責任”(通常稱為“積壓責任”)的定價和時間安排等詳細信息。目前,這項披露更多的是臨時性和自愿的;而新準則將這項極具價值的前瞻性信息納入經審計和證實的收益報告主體之中(當然,以附注形式)。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的布萊恩·奧多諾萬(Brian O’Donovan)告訴Quartz,“對于公司的賬目而言,這一變化是細微的,也是‘極其重要的’”,他說:“財務報表雖然主要是過去數據的反映,但人們閱讀財務報表的目的卻是為了預測未來。這一規定改變了這一平衡,讓它有了質的不同!
在電話會議上,分析師往往就訂有合同的銷售活動先后順序,向公司高管提出諸多常規性問題,F在,他們只需查看財務報告就可以獲得想要答案,(希望)將更多的時間用來討論更具實質性的問題。但是,要做到這一點,他們需要深入挖掘公司的財務報表附注,越來越多的公司業績詳細信息都隱藏其中。世界上最重要的會計機構均表示將關注這些附注信息,以獲得更多的證據。
所以,認真閱讀附注信息吧。美國《會計月刊》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這項變化是對美國現行公認會計原則(GAAP)的實質性改進:
新準則還要求公司提高披露的質量,針對服務收入和合同修訂等交易事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此外,新準則還強化了對多元素銷售交易的指引。
FASB委員馬克·西格爾(Marc Siegel)說:“坦率地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F有的GAAP并未對披露事項做出嚴格規定。新準則將規范公司的披露信息,包括如何在附注信息中對收入數據加以拆分!
被詬病的會計準則
2008年次貸金融風暴席卷全球,社會各界,特別是金融機構對會計的批判聲最高,他們指出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在于會計。聽到這種批判,會計人士當然不認同了!明明會計的主要作用是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并且制定財務報告。更多的是對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的記錄,重在監督與核算,并無過多的預見性與前瞻性,這和投資理財那些搞金融的屬于不同領域的學科,更談不上導致金融危機啊~!
(圖源:Essow)不得不說,會計之所以成為眾矢之的,是因為當時的會計準則的確存在很多弊端。這幾年學會計或者考CPA的同學,“三個新準則”肯定聽的耳朵都磨出了繭子。正是因為老準則不能更加真實完整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信息,才會推動準則的改革與創新。但在當時,就有人抓住會計的弊端不放。于是,美國國會就授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此次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進行研究調查,鑒于牽扯到大眾對會計準則的批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就又聯合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參與此次調查。調查發現,大眾對會計準則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公允價值計量準則
首要聚焦于公允價值計量準則。我們都知道,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從定義來看,公允價是能直觀反映市場價值的。但次貸危機發生后,國際社會卻對公允價值的使用充滿了質疑,批評公允價值過于真實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機構的財務狀況。他們認為由于持有債券的公允價值下跌,這足以導致投資人喪失信心,結果就是推動他們繼續拋售手中的債券,這又加速了債券價格的進一步下跌,進入惡性循環,助燃了此次金融危機。當時,美國銀行家們紛紛要求更改或取消“公允價值會計準則”,他們的觀點是:如果按非公允價值的傳統會計準則,即使市場情況不樂觀導致金融資產價值縮水,財務報表上也不會迅速即時地反映出來,這樣還能給金融市場翻盤留有余地。甚至有批評者提出廢止公允價值會計或至少延長公允價值的減值期間。會計界則認為:與其說是公允價值計量導致金融危機,不如說正是因為按公允價值計量的方法,才及時并真實地反映了次貸危機中的問題。一時間金融界與會計界的交鋒僵持不下。
其實在當時,一些機構或銀行已經根據第三個層次的內部估值模型,也就是沒有活躍交易市場或沒有在活躍市場中的相似產品,按照企業自身內部的主觀假設建立估值模型。既然帶有主觀性,這種估值低估了他們的損失,美化了他們的財務報表。而經過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他們的實際損失則要更加嚴重。最終調查的結果雖然顯示,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不是由公允價值會計引致,但金融危機的演變過程的確反映出了公允價值會計存在的一些缺陷。所以FASB(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和IASB(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對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進行了調整,對具體披露要求作了補充。
金融工具準則
既然我們探討的是金融危機,除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外,金融工具也是繞不開的話題。國際社會對金融工具的批判主要有分類、減值、套期會計這三個方面。我們先說分類。那時候金融工具還是老準則,金融資產分類根據持有意圖可分為四項,分別是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貸款和應收款項、持有至到期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中最有爭議的就是第四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晒┏鍪劢鹑谫Y產是按照公允價值計量、且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其他資本公積。公允價值的批判前一部分已經說完,這塊的焦點在于其他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屬于權益類科目,不影響企業當期損益。在老準則下,根據企業的持有意圖,也就是當企業對所持有的金融資產既不是以交易為目的也不是持有至到期,便可以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從而操縱利潤。然而會計準則并不教授“讀心術”,正是由于持有目的和意圖較為主觀,不易驗證,這種金融資產分類方式為管理層實施盈余管理創造了條件。此外,管理層持有目的和意圖的“隨意性”,會造成不同企業或同一企業在不同時間購買性質和風險完全相同的金融工具具有不同的賬面價值,影響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我們現在所學的金融工具準則,即新金融工具準則是以業務模式和合同現金流量特征作為金融資產分類標準的,這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體主觀意圖對分類的影響,使金融資產分類更客觀。同時,將現行金融資產的四分類模式轉變為三分類模式: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分類標準更加簡化,降低了金融工具會計處理的復雜性,有利于提高信息使用者對會計準則的理解和把握。.接下來說說金融資產減值,按照原準則要求,遵從已發生損失模型,只有出現減值跡象,才計提減值準備。但是在金融危機爆發過程中,很多企業面臨財務困境,大多企業按照已發生損失模型并沒有及時、足額的計提減值準備,因此金融機構批判這種會計準則造成企業減值計提滯后與不足。如今的金融工具減值則采用“預期信用損失”模型,避免了前述弊端。
(圖源:Pixabay)關于金融工具準則的第三個批判是套期會計。很多企業運用套期進行了風險抵御,即采用了套期會計對沖風險的做法,但套期會計的要求過于嚴格,企業無法按照套期會計的要求予以反映。老準則下,套期會計的要求最直接的是套期有效性,即“套期實際抵銷結果需在80%至125%范圍內”,后來這種格式化的數量要求被準則摒棄,引人諸如被套期項目和套期工具之間存在經濟關系等定性要求,從定量到定性,這極大降低了企業運用套期會計的門檻與實施成本。
租賃&收入準則
當然還有來自租賃準則的批評,比如之前的承租人會計處理,分經營與融資融資租賃融資視為自有資產入表,而經營租賃不入表報表得不到相應體現,行業分析師利用報表進行分析需要調整,考慮表外因素,財務報表未全面反映企業經營風險。這在之前一期中就講過租賃背后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往期文章/視頻。還有收入準則,金融危機時期,美國準則體系中包括廣泛的收入確認原則,存在上百項特殊行業、特殊情況的收入確認準則規范。后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雙方聯合建立了基于合同的收入確認模型,統一了一般銷售收入與建造合同收入確認的原則,F在的新收入準則改變了以往的風險和報酬轉移為基礎確認收入的原則,以控制權轉移為基礎確認收入,將合同總價分配給合同每一單項履約義務,當企業通過轉移商品或勞務的控制權實現某項履約義務時確認收入。
會計準則的創新
關于當時國際社會對會計準則的批判就介紹這幾方面吧!最終美國國會的調查結果顯示2008年金融危機產生的核心原因是金融創新過快,金融監管機構未能及時提出應對策略,導致金融風險缺乏監視與監管導致風險越來越多波及全球。雖然會計準則不是罪魁禍首,但這次事件也成為了推動準則變革的導火索。當然,我們國家的會計準則也在與國際會計準則靠攏,目前形成了實質性趨同。從金融危機暴露出會計準則弊端,到準則逐漸修改并得以執行,這一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傾聽了社會各界的聲音、凝聚了業界人士的智慧,才有了現在全新的準則。但準則并不是真理,新的行業與經濟業務模式不斷涌現,會計處理也將跟隨時代潮流發展,離最初的那些準則與歷史或許漸行漸遠……
【國際會計準則之收入確認新準則】相關文章:
中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的區別09-08
國際會計準則03-19
美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12-27
國際會計準則介紹03-28
小企業會計準則講解:收入11-29
企業會計準則與小企業會計準則的異同分析03-08
小企業會計準則與企業會計準則主要區別03-22
從國際會計準則看公允價值在我國的運用03-19
企業會計準則的對比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