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供應鏈創新對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功能
在中國的經濟運行中,中小企業舉足輕重,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一直是一大難題,銀行要面對成千上萬中小企業,感到風險大、難運作、效率低,而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為解決這一難題開辟了新的路徑,受到銀行與廣大中小企業的歡迎,也為供應鏈本身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整理的供應鏈創新對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功能,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第一,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
供應鏈能力是恒量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2012年2月,美國總統簽發了《全球供應鏈安全國家戰略》。指出“我們謀求加強全球供應鏈,以維護美國人民的福祉和利益,保障我國的經濟繁榮”。美國把“全球供應鏈,”列為“安全國家戰略”,“安全”與“效率”是這一戰略的兩條主線,達到美國永遠第一。研究歷史上世界三次經濟危機與三次產業革命,美國就憑其對“帝國木桶理論”中工業、科技、金融、軍事、文化五大板塊實施超強的全球供應鏈整合,使美國始終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國始終把整合全球資源作為國家核心競爭力。除美國外,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都有自己的全球供應鏈戰略。他們認為,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單打獨斗,要在全球范圍內去發展產業鏈、供應鏈與價值鏈,以取得大國間的平衡與優勢。中國必須有自己的全球供應鏈戰略,通過10年努力,使全球供應鏈績效指數排名從2016年的27位進入前10位。
第二,推動產業優化與產品結構調整。
經濟的全球化,社會分工的進一展細化,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使當代不存在一個企業與另一個企業的競爭,存在的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所有企業都在供應鏈之中,企業在供應鏈中優勝劣汰,這是一種強大的市場力量。如果某個產業供應鏈難于運作,表明這個產業在市場中將被弱化或淘汰,表明這個產業的生命周期即將結束。如果某個企業進不到供應鏈中,這個企業將被市場所淘汰,僵尸企業不復存在。供應鏈是用市場力量去優化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的重要手段。當然,一個產業的興衰與一個企業的成敗,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但供應鏈是重要一環。供應鏈提倡跨界整合、優化、融后、創新,必然產生新的產業、新的產品與新的服務、新的商業運作模式。
第三,是降本增效的根本途徑。
降本增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達到的目標之一,而實施供應鏈管理,是降本增效的根本出路。根據歐美研究,物流業與其它產業的融合分為三個階段,產生不同的降本增效。一個企業如果只是簡單的以第三方替代自營物流,借助第三方的規模效應和營運特點可節約成本5%;如果利用第三方的網絡優勢進行資源整合,部分改進原有物流流程,可節約成本5%~10%;如果通過第三方物流根據需要對物流流程進行重組,使第三方物流延伸至整個供應鏈,可取得10%~20%的成本節約。物流業與其它產業的融合度、跨界整合度、生產與要素的協同度,是供應鏈運作成功的重要衡量要素。
在中國的經濟運行中,中小企業舉足輕重,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一直是一大難題,銀行要面對成千上萬中小企業,感到風險大、難運作、效率低,而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為解決這一難題開辟了新的路徑,受到銀行與廣大中小企業的歡迎,也為供應鏈本身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撐。
第四,有利于推進從粗放經營到集約經營的轉變。
供應鏈主打的不是外延擴張,加大硬件投資力度,而是追求內涵提升,通過優化整合,使各種存量資源得到有效利用。通過流程再造,素質提升,實現降本增效。通過跨界融合,優勢互補,打造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供應鏈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軟實力。但軟實力必須以硬實力為基礎,軟實力本身也要有充足的投入,中國在四個現代化建設中,在工業化中后期,要把軟實力建設放到重要戰略地位。通過實施供應鏈管理,到2025年,使中國物流總成本與GDP的比率從目前的16%降低至10%左右,企業的物流費用率從目前的8.3%降低至5%左右。這意味著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一大跨越。
第五,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
中國在國民經濟的運行中,在產業與城鄉的發展中,在企業的經營中,管理的粗放與商業運作模式的落后是一塊短板,使中國一直擺脫不了高成本的束縛,而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先進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模式創新與先進技術,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要從戰略(國家、產業、城市、企業)、模式、技術三個維度作出總體規劃與部署,分階段實施,各部門、各省市通力合作,持之以恒,必能取得實效。
供應鏈創新對中國經濟的作用
通過供應鏈創新推進國內大循環
首先要通過供應鏈創新推進產業大循環。我認為國內大循環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產業循環。“大循環”更宏觀的角度可以說是經濟循環,但經濟循環是基于產業循環提出的,是針對全球產業鏈受到逆全球化影響的背景下提出的產業循環。所以供應鏈創新首先是要在逆全球化的過程中促進我國的產業形成國內大循環。
從我國目前的產業循環背景看,形成國內大循環是有充分條件的,至少有兩個條件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充分:中國的產業體系是全球最完整的;中國有14億人,且越來越富有,即有14億人的大市場。但也有不足之處,就是供應鏈組織能力相對較低。與歐美的全球供應鏈相比差異很大。
目前,我國的產業鏈體系并未完全建立起來。比如鋼鐵產業,生產還是生產、流通還是流通,消費還是消費,生產組織模式還是傳統的模塊化組織方式,效率低,成本高,價值創造能力不如人家。在全球化過程中,因為有全球市場需求來支撐產業發展,可能就忽略了在整個產業組織上的效率低下,但放在未來就不行了。一定要通過供應鏈的組織方式打破產業內的模塊邊界,由傳統模塊化生產組織方式轉為流程化、鏈式生產方式,就能形成較為高效、柔性、敏捷的生產組織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產業價值形成能力。這是形成國內大循環需要特別注重的事。
其次要通過供應鏈創新,在企業之間,產業之間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營機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是供應鏈最重要的特點。在全球背景下,我們講“共贏”比較多,在利益分配上能形成一定默契,企業也形成了利益共享機制。但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不能風險共擔。在形成利益共享機制的同時,并沒有形成風險共擔的機制,而是風險轉移機制。這樣不是供應鏈,更不能形成產業鏈。在“大循環”中需要共同承擔未來方方面面的風險,而不是上游轉給下游,下游又轉給上游。比如說100塊錢的風險恐怕會讓供應鏈上的某個企業垮掉、斷鏈,但如果供應鏈平臺上的10家企業每家都去分擔10塊錢的風險,就能共同抗住風險,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風險共擔,這是我們通過供應鏈創新形成產業鏈的過程中要做的第二件事。
第三要通過供應鏈創新推進我國新發展格局的空間布局。我認為國內大循環要把握“大”這個字,并要通過供應鏈創新推動國內產業空間新布局。未來的循環,不僅僅是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區域循環,而是在全國960萬平方公里之內的大循環。所以供應鏈在推動產業鏈形成的過程中,有空間格局的調整及布局,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西部經濟建設。企業家要思考自己的企業在未來國內大循環中生產經營的空間布局,重點之一是在西部。5月17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發布,有新的含義需要把握。文件明確提出要在西部形成產業集群,讓產業、投資、人才落地西部。所以要以全國視野理解“大循環”,建立新格局。西部開發是未來產業格局的重點地區,鋼鐵產業供應鏈也要適應空間格局變化,在這點上鋼鐵產業已走在前列。
第四是要通過供應鏈創新確保產業鏈的安全和穩定。在逆全球化中,最大的痛點是產業鏈的安全、穩定受到巨大沖擊,不過所有產業鏈都斷裂不大可能。比如鋼鐵產業,一是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存量已到天花板,達到飽和狀況。在逆全球化中不大可能會再回歸鋼鐵產業;二是鋼鐵技術含量相對較高;三是鋼鐵產業本身對從業人員技術素質要求高,不是每人都能做鋼鐵。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的鋼鐵產業鏈還是基于全球產業鏈趨勢來完善自身的發展。但一定要通過供應鏈創新保障產業鏈保證安全。從另一個角度,在逆全球化過程中有些產業或領域會受到巨大沖擊,比如能源產業鏈、糧食供應鏈、通信技術供應鏈以及生命科學供應鏈,這些產業在形成國內循環過程中更要通過供應鏈創新保障安全和暢通。
供應鏈創新形成國際國內“雙循環”
我認為當前的逆全球化、本土化、區域化是對過去“全球化”的否定,是對未來全球化重構的開始。
“全球化”在19世紀后經歷了兩個時期,一是以英國主導的第一輪全球化,一個很重要的表現是殖民地化,隨著“二戰”結束,殖民地化也隨之瓦解,第一輪全球化也就此終結。這同時也算逆全球化過程。二戰后,以美國為主導的第二輪全球化是資本的全球化。目前,以美元為主體的資本全球化也正在瓦解。
未來形成的全球化應是我國所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多元化主導的全球化,是大多數國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化過程。這在疫情中逆全球化趨勢明顯,同時新的全球化進程也非常明顯。比如疫情期間供應鏈的支撐體系——物流體系就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總體是陸上物流保持了快速增長,優勢逐漸顯現:比如我國鐵路貨運量上半年同比增長3.6%;中歐班列1-6月開行5122列,同比增長36%,7、8月份與去年同期相比更是增長60%多。是逆勢而上;公路運輸1-7月份已恢復正增長。但海運還處于負增長的水平?梢,陸上供應鏈的優勢逐漸顯現,而基于海運的供應鏈優勢在逐漸衰退。其實海權路權之爭幾百年間都在博弈。海權國家的目標在于把歐亞割裂,而陸權國家的終極目標是把歐亞大陸聯通起來。疫情期間,陸上物流逆勢而上,海上物流優勢衰退,說明陸權優勢正在顯現。我國向西開放的力度也在進一步加大。供應鏈也出現了由東向西發展變化。供應鏈創新推進對外開放格局的完善與轉變。通過西部經濟發展為支點向西開放,供應鏈創新要適應這種開放格局,推動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因此供應鏈從總體方向來看,也要向西推進,在全球化重構的格局轉變中先行發揮重要作用,這樣就能形成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供應鏈創新是雙循環的支點,大家一定要把握尤其是我們的鋼鐵產業。要在產業雙循環與全球化重構中善于逆勢而上。企業也好,產業也好,在順境中順勢而為能夠做大做優,而只有在逆境中逆勢而上才能實現做強。
供應鏈創新的發展展望
1、以消費者為中心,供應鏈服務化特性增強
近年來,新零售概念、新技術等的發展使得供應鏈向著以消費者為中心方向發展。未來消費者將成為供應鏈“話語主導者”。消費者對購買商品的售前和售后服務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注重個性化、定制化。
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重塑了品牌商與消費者的鏈接,驅動整個供應鏈向消費者驅動轉型,企業內部供應鏈進行自我迭代,供應鏈的專業化、服務化能力增強。
從傳統供應鏈到智慧供應鏈,不再是某一個環節或實現單一功能,而是從多功能服務到場景化服務,滿足不斷變化的客戶消費需求。
企業的研發、生產、營銷、物流等活動都將以客戶數據作為驅動力和決策依據,企業對全價值鏈進行數字化的改造,包括對大數據、新技術、新平臺、新金融和新制造等的全面升級,重塑供應鏈各環節。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具備供應鏈創新能力企業將占領先機。
2、人工智能發展為供應鏈,打開新的大門
近年來,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增長迅猛。機器人和無人駕駛汽車、計算機視覺、虛擬助手、機器學習等是熱門領域。目前,人工智能在大部分行業中的應用仍處于早期試驗階段,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人工智能在整個供應鏈領域的每個環節都將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例如,利用機器學習,通過分析生產交貨時間的歷史變化,更好地預測交貨日期和物流提供商的表現。
借助人工智能,實現自動化作業,為供應商提供更好的決策,為消費者提供更專業的服務。
人工智能賦能零售行業,智能零售以大數據和智能技術驅動市場零售新業態,優化從生產、流通到銷售的全產業鏈資源配置與效率。
根據羅蘭貝格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能技術將為中國零售行業帶來約4200億元人民幣的降本與增益價值。
從目前看,全球智能零售行業參與者主要是電商行業巨頭與創業公司為主。各大巨頭紛紛發力,亞馬遜的Amazon Go、阿里巴巴的淘咖啡、京東X無人超市等。
智能零售供應鏈場景方面:美國的UPS在佛羅里達州測試了無人機送貨;沃爾瑪的“自提塔”正在全美大范圍鋪設;美團點評推出無人配送開放平臺;京東正在打造的以無人配送站、無人倉“亞洲一號”以及大型貨運無人機“京鴻”等為一體的全生態智能零售物流體系。未來人工智能對于供應鏈的影響將不容忽視。
3、科技賦能供應鏈,立足當下觸碰未來
區塊鏈、3D打印、無人駕駛等技術的成熟,將為供應鏈帶來巨大的影響和變革。運用新技術,推進供應鏈領域標準化進程;物聯網技術附能硬件,逐步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未來的10-15年,區塊鏈的力量將突顯,將信息價值化,從而推動基于價值和信用的交換更加高效、快捷、公平。
利用技術為供應鏈賦能,例如實現供應鏈可視化發展,包括銷售、市場、采購等業務,對消費者需求、網上庫存、物流信息等信息進行可視化展示,進行更高效地管理。
4、社交媒體的作用依然強勁
社交媒體對供應鏈的影響將繼續深化。
社交媒體數據無處不在。例如流行的小紅書、微博、抖音等,網絡平臺的達人們定期討論的產品和服務需求,對消費者的導向作用不容忽視。影響相關制造商的生產計劃,制造商將接收、處理和根據大眾通過社交媒體向他們提供的數據采取供應鏈規劃。
互聯網的發展,媒體日益活躍,線上線下整合加強,供應鏈仍需不斷進行優化。
5、供應鏈全球化程度加深
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際級博覽會實現578.3億美元意向成交額;天貓雙11全球購物節又以2135億元人民幣的單日成交額創下全球電商記錄。
“中國消費”下的全球進口和跨境電商成為拉動全球經貿平衡發展、互利共生的新便車。
以全球化的視野,將供應鏈系統延伸至整個世界范圍。一帶一路戰略地穩步推進,跨境電商也在快速發展。
中國人口紅利優勢變弱,企業將生產外包到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生產趨向于本地化,國際產能轉移,供應鏈呈現全球化趨勢。
6、智慧供應鏈變革趨勢明顯
新經濟背景下,新零售商業模式崛起,在其快速發展的驅動下,傳統供應鏈領域亟需新的變革。例如新零售對配送行業的革新需求,高頻次、高效率的訂單需求大大增多。
面對新的發展模式,柔性,敏捷,智慧會成為未來供應鏈非常重要的特征,打造大數據支撐、網絡化共享、智能化協作的智慧供應鏈體系成為未來供應鏈的發展趨勢。
消費者需求變化迅速,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要快速出貨供貨以捕捉市場需求;訂單處理必須在幾分鐘內,這些變化都需要供應鏈創新變革。
數據挖掘與機器算法將會普遍用于供應鏈管理,讓品牌商的實時供應鏈與市場的實際需求完美的連接起來,實現網絡化共享,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智能化協作,使整個供應鏈更具靈活性和敏捷性。
7、供應鏈向著網狀協同的價值網絡發展
當產品的需求是確定的,信息是少量的、結構性的時候,供應鏈是鏈式結構。而未來,當消費者海量個性化需求出現,數據也是海量、非結構化的時候,鏈性的供應結構是很難滿足市場需求的。
因此,未來供應鏈發展是向著網狀的供應結構發展,網狀結構具有彈性,且相對于單一鏈式結構反映速度更快,每一個網絡節點都可以單獨或聯合供給。
隨著分銷渠道整合,供應鏈企業由單一線性結構,轉向動態網狀拓撲結構,由單一的“串聯”轉向“并聯”,同時隨著“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推進,供應鏈行業將逐步建立互聯互通的全球供應鏈體系。
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推動供應鏈發展,未來供應鏈將呈現以資源共享、互融互通的信息平臺為載體,與商業銀行、信托、擔保等金融實體為依托,采用智慧化的物流技術手段,共同構建動態高效、共生共享、多方互贏的供應鏈生態圈態勢。
8、供應鏈綠色化發展
隨著消費升級、環保理念的傳播,我國消費群體在追求產品服務質量的同時,也開始注重產品、消費行為以及消費方式的環保性,越來越關注綠色化,消費者與企業進行良性互動,注重構建綠色供應鏈體系,即產品從物料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負作用)最小,資源效率最高。
供應鏈整體綠色化水平對于物流綠色化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物流環節如何實現環保和綠色化不單單是做到技術的升級,更是要在新時代,全面加強規模效應的形成。
9、數字化轉型升級加速
以消費者需求驅動,技術賦能數字化供應鏈轉型。大數據成為新的行業價值點。
未來,企業對于供應鏈節點數據分析會越來越重視,深入挖掘數據背后的巨大價值,便于用于供應鏈管理以及及時應對消費者需求。未來的供應鏈是數據驅動的供應鏈。
在數據驅動下,優化倉儲點及物流路線布局提升效率。
基于大數據提升供應鏈預測能力,提高數據收集能力和數據質量,結合算法優化手段提升需求預測準確度。
數字化將為企業帶來業務增長,提升產品及客戶體驗,助力實現流程自動化。
10、供應鏈風險管控力度加大
供應鏈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供應鏈風險來源于各種不確定的因素。例如對于跨境電商,企業提高供應鏈安全對于保證貨物能順利跨界運輸非常重要。
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供應鏈的重要性,供應鏈風險管控力度加強。包括建立并完善供應鏈的標準,提升商業信息分析與共享的能力;提升整條供應鏈的可見度;建立綜合的追蹤及監控系統;根源預防;過程檢查與控制;建立強健的供應鏈安全管理隊伍等。
英國著名的供應鏈專家馬丁·克里斯多夫曾說,21世紀的競爭不是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近年來,供應鏈逐步受到了國家政府層面的支持,也在企業得到重視。
【供應鏈創新對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功能】相關文章:
供應鏈的構建04-01
供應鏈分類12-20
什么是供應鏈金融08-23
供應鏈基本結構09-14
街舞的功能03-31
供應鏈綜合計劃04-01
供應鏈管理質量的提高04-11
供應鏈中斷的應對措施03-23
供應鏈管理對企業的作用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