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企業財務常見誤區有哪些
公司財務分析工作如此重要,但做好公司財務分析并非易事。多數公司財務分析報告或讀來枯燥無味、或沒有分析結論、或分析主觀臆斷等,普遍缺乏深度,使用價值低。那么,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企業財務常見誤區,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為分析而分析,與財務分析需求脫節
部分財務分析工作者缺乏與分析報告需求者的充分溝通,沒有真正領會分析的真正用途,拿到財務數據就急于進行分析。這樣的財務分析,僅僅為分析而分析,分析報告的類型、分析范圍和分析重點的選擇基本靠主觀臆斷,與分析的需求基本脫節,分析報告的使用者也難以從中獲得真正有用的信息。
二、就財務論財務,與公司經營管理脫離
部分財務分析工作者進行財務分析時,往往難以跳出財務固有的思維慣性,拿著一堆財務數據進行比較和分析,對公司的重大經營決策、重要業務情況等缺乏了解,從而使財務分析僅僅停留在財務領域,不能真正從公司經營管理的角度出發來分析具體財務問題和財務數據。
三、就報表論報表,表外事項關注度不高
部分財務分析工作者僅僅停留在財務報表層次,主要就3張會計報表展開分析,而置公司經營環境、土地價值、對外擔保情況、或有事項等重要表外事項的分析于不顧。這樣的財務分析,由于分析基礎受限,容易忽視那些報表華麗的公司存在的潛在風險和問題,也難以挖掘那些業績難看的公司的潛在價值,得出的分析結論也常常給人以誤導。
四、就數據論數據,真正的歸納、提煉少
部分財務分析的數據描述篇幅很多,數據分析的力度很小,或者缺乏數據之間的對比分析、因果分析,或者未把各項財務數據和財務指標串聯起來分析,或者沒有把觀點歸納和提煉出來,從而不能挖掘財務數據背后的經濟實質、形成恰當的分析結論。這樣的財務分析,沒有經濟語言支撐,只能算是一種簡單的統計。
五、綜合分析過于“綜合”,掩藏了公司真相
部分財務分析特別是綜合性財務分析,僅僅圍繞綜合數據展開,沒有按照不同的業務板塊或公司級次層層展開分析,容易隱藏公司的真實情況。對多元化發展模式下的公司集團財務分析尤其如此,不同的業務或公司,或好或壞,或增或減,如果只看整體、不看結構,就過于籠統,得到的結論往往趨于“中性”、“平淡”,看不出公司的具體情況,特別是容易掩蓋一些非正常的狀況。
六、對歷史數據分析多,對未來展望少
公司財務分析的目的不僅僅在于通過積累的歷史財務數據,了解公司的過去和現狀,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公司發展趨勢的分析,洞察未來、預測公司今后的發展態勢。但是,很多財務分析恰恰忽略了這一點,對過去和現在的狀況分析較多,對未來的預測和展望很少,從而大大降低了財務分析的“導航器”作用。
企業財務戰略誤區:
一、資本增值重點在資本擴張
資本的本質屬性是追求價值增值,于是很多企業把資本擴張放在其經營的首要地位,特別是一些新的公司或新上市公司,其擴張的渠道主要是通過收購、兼并或大比例送轉股票,把大量資產裝進上市公司,以求獲得更高估值。
但當企業擴張時,業績增長應當與資本增長同步或者應當超過資本擴張的步伐。近年來不少上市公司大比例送轉股票后,每股收益所表現的業績出現同比例但反方向的滑坡,從而使其股價由“貴族”淪落為“垃圾”。
由此可見,資本擴張雖然是必要的,但必須有限度,企業必須在業績增長有保障的前提下,根據自身的情況決定擴張的步伐。
二、只要是現金都可以用來理財
有些企業認為,只要是手中有的現金,不管是儲備的流動資金,還是向銀行貸款的資金,只要沒有花出去,都可以當作“閑置資金”拿來理財。
事實上,在決定對外投資之前,企業要分析手頭的富裕資金是否“自由”,這筆錢的抽出會不會對公司運營和未來發展構成不利影響。比如,一個飯館年終結算凈利潤達50萬元,但明年要花費20萬進行局部裝修及添置廚具(屬于追加投資);考慮農副產品的上漲和人工成本提高,還需增加10萬流動資金(屬于 追加運營資金)。所以,這家飯館老板年終可以放心拿回家的錢只有20萬元。
“自由現金流”是指未分配利潤扣除追加投資和追加運營資金之后的部分,通俗地說,自由現金就是與企業正常經營無關的閑置資金。當年史玉柱將資金從“腦黃金”保健品公司抽離去建巨人大廈,動用的就不是自由現金,最終導致整個公司被拖垮。而后來他將從“腦白金”賺取的豐厚利潤的一部分(約3億元)購 入民生和華夏兩家銀行上市前的“原始股”,就是用閑置資金來理財,獲得超過百億的收益。
三、自己參與管理的項目比投資理財產品更放心
第一代企業家,很多都是靠自己的勤奮,將企業做到一定的規模,一旦他們在某一個領域成功了,就相信在別的領域也會成功,于是寧愿自己投資項目,也不會將企業的錢去炒股、買基金、做風投,因為那是請他人操盤,不放心。
但事實上,這樣做的風險比投資理財的風險更大。比如公司今年投資一個1000萬元、與主業無關的項目,第二年起每年有2000萬元產值、150 萬稅后凈利潤,項目續存期為10年。那么這個項目的內部收益率(irr)為8%?梢杂5年期國債5.74%的年息作為項目的機會成本——1000萬投入 項目就不能買國債吃利息了。在做出項目決策時不可忽視機會成本。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不能只看到8%的年收益率,扣除5.74%的機會成本,項目最多可帶來 2.23%的額外收益,也就是每年22.3萬元。
四、籌資比用資更重要
現實中,企業的財務經理總將“資金緊張”掛在嘴邊,并常常為籌資疲于奔命,認為企業的理財目標就是籌資,只要籌到資金便是見到了效益。但事實上,很多企業的資金并不缺乏,缺乏的是營運資金以及保值增值的能力。這必然導致優質資產少,劣質資產多,資產流動性差,變現能力不強。一個企業應擁有多少資金,必須與其自身的經營規模、投資方向相適應,一味追求取得增量資金而盤活存量資產,往往是其經營失敗的禍根。
另外,任何從籌資渠道融來的錢都不是免費的“唐僧肉”,而很可能是一塊“燙手的山芋”,因為資金的提供者總要獲得期望中的收益。企業沒有好的投資項目,或投資收益遠低于籌資成本時,不如不籌資。“企業是在為銀行打工”,形象地反映了某些經營者的這種狀態。
五、發股票比借貸好
不少企業的大股東將股權融資視為“不需要還的錢”,這是因為小股東對公司的經營和分紅都沒有發言權,但這種轉型期的特有現象不會持久。1993年,廣西玉柴為了融資曾向新加坡豐隆出讓了不到30%的股權,后者歷年得到的分紅早已超過當年的投資。但為了維護自己在玉柴的權益不被稀釋,豐隆在玉柴美國再融資、回歸a股等方面頑強抵抗。玉柴奮斗了十幾年,仍無法擺脫豐隆股權這道“緊箍咒”。
事實上,歐美成熟企業在融資中嚴格遵從所謂的“啄食順序”:先內部融資后外部融資,先債權融資后股權融資。因為股權融資必須讓渡公司的一部分控制權,綜合比較是最昂貴的融資方式,越是效益好的公司越應當避免這種融資方式。
六、舉債經營可以充分利用資源
當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高于借貸利率時,舉債經營可以發揮財務杠桿的作用。這樣也能盡可能多地占用資源。
舉債經營的另一個好處稱為“稅收檔板兒”。各國的稅收法規都允許企業將債務利息在稅前扣除。假設某公司以自有的1億元作為流動資金,當年取得 2000萬元稅前利潤、需交納所得稅660萬元,稅后凈利潤為1340萬元。如果該公司舉債1億用作流動資本,當年息稅前利潤達4000萬元,支付年息 500萬元(產生165萬元的“稅務檔板兒”),需交納所得稅1155萬元,稅后凈利潤為2345萬元。
但舉債經營也增加了企業經營的風險,一旦企業通過舉債獲得的資金所創造的利潤連債務成本也負擔不了,企業就會面臨相當大的還款壓力,甚至被逼破產。還看上面的例子,如果因市場變化公司本年沒有利潤,如果年初舉債1億元就不得不償付500萬元利潤。所以,一般公司都會將資產負債率控制在50%以內。
七、暗虧比明虧好
有些企業不愿意公布其真實經營狀況,粉飾報表、操縱利潤,制造虛假繁榮。還有些企業認為沒有變現的損失不是損失,導致資產質量下降,獲利能力削弱。
【企業財務常見誤區有哪些】相關文章:
健身常見誤區有哪些09-30
常見化妝誤區有哪些07-25
常見的統計誤區有哪些09-14
新手開車的常見誤區有哪些10-10
修煉瑜伽常見的誤區有哪些08-14
學習街舞的常見誤區有哪些?07-24
SAT寫作常見誤區有哪些10-06
煮咖啡常見的誤區有哪些08-25
初學聲樂常見誤區有哪些07-28
喝咖啡的常見誤區有哪些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