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紀錄片《美麗中國》對文化中國形象的塑造
在世界大國的崛起過程中,以文化維度為國家形象的目標導向是一個普遍經驗,例如美國、德國、日本在國家形象的塑造上都經歷過從以軍事、經濟、技術形象為重心到以文化形象為重心的過程,英、法則更是一直以文化國家形象享譽國際社會。因為文化能夠超越權力的較量,在人類共同約定的價值尺度上促進不同文明形態的對話,從而有利于國家處于謀求發展的和諧秩序之中。當前,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格外重要。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國際政治地位的提高,中國給現存國際秩序帶來了震蕩性影響,受認知習慣、政治文化差異與社會心理失衡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丑化、妖魔化中國國家形象的聲音不斷被炮制和傳播。
為正視聽,中國從不同方面積極進行國家形象的對外宣傳,試圖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友善和平崛起的大國形象。紀錄片《美麗中國》避開經濟、政治、軍事等領域的國家形象展示,著力于文化中國的形象塑造。
該片對中國文化的展現,既有特色文化,也有普世文化,更有發展著的動態文化,三者兼備生動而有效地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氣質和面貌。
一、以特色文化傳播民族精神
《美麗中國》是一部由中、英聯合攝制的6集系列紀錄片,該片致力于全方位記錄、表現中國珍稀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觀,攝制組在全國2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拍攝了50多個國家級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86種中國珍稀野生動植物以及30多個民族的生活故事。影片于2008年5月在BBC第二頻道首映,2009年獲得第30屆美國電視艾美獎新聞與紀錄片類最佳自然歷史紀錄片攝影獎、最佳剪輯獎和最佳音樂與音效獎三項大獎,截至2010年底,已有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近90個媒體機構購買了該片的播映權,目前銷售仍在繼續。它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輸出,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大意義。
《美麗中國》全片分為“錦繡華南”“云翔天邊”“神奇高原”“風雪塞外”“沃土中原”“潮涌海岸”六集,每一集都力圖展現中國不同區域獨特的人文特色和生態景觀,從東北的赫哲人生活到桂林的船上人家;從中華民族標志性建筑長城到西南邊陲的苗族村寨;從青藏高原的藏羚羊到秦嶺的野生大熊貓,再到云南的亞洲象;等等。它們代表著中國文化特質的元素、載體和路線,是中國文化獨特性的體現,也是中國留給世界人民最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中國武術、龍圖騰和飲食文化,《美麗中國》在表現這些特色文化時致力于揭開其神秘面紗,盡力擺脫獵奇式的異化表達,著力從內在民族精神的層面重新認識中國特色文化。
外國人尤其是一般的外國民眾對中國武術的印象總是和“功夫”聯系在一起。這一印象最早來自于清末民初的義和團,中國人憑借赤手空拳、刀槍棍棒對抗外國人的洋槍大炮,其作用主要是克敵制勝。
后來隨著中國功夫電影在國際上的傳播,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影星帶著功夫走向世界,擴大了中國武術的世界影響力,但在功夫片中主要展示的仍舊是武術技擊、對抗的一面,而此絕非中國武術的核心內涵。中華武術界有句俗諺:“拳起于《易》,理成于醫!敝袊湫g有著豐富的哲學內涵,習武能夠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在此問題上,《美麗中國》將鏡頭對準了中國功夫的發源地之一少林寺,少林僧人依靠對野生動物的觀察和模仿修得了猴拳、鶴拳、螳螂拳等武術。在表現這些武術時,影片并未落入窠臼、一味刻意渲染中國武術攻擊、對抗性所產生的感官緊張與刺激,恰恰相反,其拍攝重在通過對時間的藝術延展給觀眾營造一個細細品味與理性思考的詩意空間:耳畔流動著舒緩的背景音樂,呈現于眼前的是僧人在寺院內習修鶴拳、猴拳、螳螂拳的慢動鏡頭,自然界中白鶴舒展雙翅、猴子躍動林間、螳螂揮動鐮狀前臂的畫面又以交叉剪輯的方式穿插其中不斷閃現,二者所構成的理性蒙太奇深刻揭示了中國功夫與大自然之間玄妙的哲學關系;氐浆F實時空,師父釋彥廷正在塔林教授孩童習修猴拳、螳螂拳,同期聲帶來的強烈現場感配合解說詞從現實層面真實揭示了中國武術促進氣血流動、增強體質的實際訓練目的!睹利愔袊返倪@些表達恰恰是以往對外文化交流和宣傳中,中國武術經常被忽視或被掩蓋的本質內涵。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則能夠興云降雨,是吉祥的象征。文化差異必然導致外國人對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這一中華文化產生距離感。新年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龍文化最為濃郁的時刻,《美麗中國》借新年時中國人扎龍燈、舞龍的熱鬧慶祝儀式將中國的龍圖騰進行了最為直觀而有效地闡釋與傳播。畫面中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中國百姓對龍頂禮膜拜以祈求國泰民安、五谷豐登,但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龍并非西方人心中兇神惡煞式的魔鬼,恰恰相反,它散發著一種類似人類童年時代原始文化的稚氣之美:竹木的骨架質樸無華,紙糊的外形童趣十足,顏料涂抹的花紋艷麗而古拙,這就是中國的龍圖騰,它口銜繡球為人們送來吉祥安康;鏡頭切換到夜幕降臨,人聲鼎沸,百姓人人參與其中,用一盞盞燭光搖曳的燈籠連成長長的游行隊伍,鞭炮和鳴中這條溫暖的長龍在夜色下蜿蜒舞動,此刻中國的龍圖騰在靜止形象之外,呈現出另一層文化內涵,即中國人慶祝新年的民間舞蹈狂歡。相較西方萬圣節,中國人在龍圖騰及其相關儀式中所呈現出的童稚和熱情與之異曲同工,各自的民族精神蘊藏其中。
中餐常被人戲謔描述為“任何有腳的都吃,除了桌子;任何有翅膀的都吃,除了飛機”!睹利愔袊吩谥v述中國餐飲文化時則透過這些表面現象,較為深刻地揭示了其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和精神。
中國人是節儉的,不浪費食物是一種傳統。除了大魚大蝦,即便是微小到令西方人不屑一顧的蜻蜓幼蟲,抑或是令其驚詫至極的眼鏡蛇,甚至海洋環境惡化的標志性生物———水母,在貴州草海湖漁民的網中、香港的蛇餐廳和膠東半島的初旺港都會被視為珍寶,加工成中國人餐桌上頗受歡迎的食材。中國飲食注重保健,蛇餐廳內大快朵頤的人們不僅是在品嘗美味,而且更是因其相信蛇肉有助于清血、增強體力與養顏美容。然而,水母被放上餐桌這一飲食現象除保健理念之外,更滲透著中國人融通的生存之道。在世界范圍內,受海洋污染、浮游生物激增以及過度捕撈、天敵減少等因素的影響,水母大量繁殖,這一被其他國家視為環境危機的現象,在膠東半島初旺港漁民的眼中卻有不同,大批水母被捕撈、運送至市場,再變為餐桌上的水母切片,問題轉化為發展機遇,中國人快速適應著世界的萬千變化。當然,中國人又是重視禮儀的,福建的制茶業已有四千多年歷史,中國人喜愛這種帶著苦味的東方樹葉,不僅因其有著特殊的保健價值,而且因沖泡、品茗過程帶有強烈的儀式感,有助于表達主人對來客的熱情、拉近賓主距離,是客家人的待客之寶。所有這些餐飲習慣都透露著中國人節儉、保健、融通、重禮儀的民族氣韻和信念。
國家形象不僅僅是外在“形象”,更需具有民族精神。如同美國的“星條旗永不落”、英國的“創意英國”、日本的“國益至上”、韓國的“身土不二”等等。有了民族精神,外在形象才有所依托,外界對它的認知與了解才會更加清晰和深刻。在國家形象塑造中,《美麗中國》式的深層民族精神發掘與傳播值得借鑒與推廣。
二、以普世文化增強國際交流
特色文化的價值在于個性和珍貴,要達到國與國之間的融通和交流,國家形象塑造中普世文化的意義尤為重要。普世文化所包含的基本思想和精神是全人類一致認同的價值觀,但其內容并非一成不變。在十七八世紀時,為了反封建,自由、平等、博愛等文化具有普世價值;19世紀以后,西歐出現了以科學與民主為旗幟的新普世主義;20世紀以后,因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政治上的霸權地位,資產階級的人權觀在世界上以所謂的普世價值的名義占據主導地位;而當今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各國之間在政治上注重交流和合作,文化發展則呈現出多元與包容的態勢。普世文化的特征就是不同文化間相互尊敬、相互包容、共同發展。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文化上的多元發展及包容氣質由來已久。在《美麗中國》中我們可以看到潑水節上的傣族、溜索上的怒族、馬背上的蒙古族、冰上的赫哲族、與馴鹿為伍的鄂溫克族、絲綢之路上的維吾爾族和逐草而居的哈薩克族等等,中國民族文化豐富而多元。更為重要的是每一種民族文化在中國都得到尊重、保護和發展。軍人往往是國家政權力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包容氣質在軍人形象所出現的兩個段落中得到了最為突出的表現!睹利愔袊分熊娙诵蜗笠淮纬霈F在彩云之南傣族的潑水節上,一次出現在岡底斯山腳下的藏族的薩噶達瓦節上。在潑水節中,身著民族服飾的傣族百姓以相互潑水來表達彼此的友愛,水花飛濺處歡聲笑語,給人印象極為深刻的一幅畫面是身著制服的中國警察也融進了這場過癮的水戰,水花四濺中其臉上洋溢的笑容將軍民魚水情以及中國對多元民族文化的包容表達得淋漓盡致;噶達瓦節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辰、成道、圓寂的日子,也是藏傳佛教的傳統節日,在飄揚的經幡和飛舞的風馬旗中,兩個身影安閑地比肩而坐———一位是專注地低頭緩緩整理風馬旗的年輕軍人,一位是沉浸于節日氣氛而凝神遠眺的中年藏族男子,這一畫面將中國對藏族文化的包容與尊重彰顯無遺。有容乃大,在國家形象的對外傳播中,包容氣質一方面有助于塑造自己的大國形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感染不同文化的受眾,促使其悅納具有獨特民族性的中國文化和中國形象。
當然,人類要獲得更長遠的發展,除了社會文化上的多元與包容,也必須面對近代社會發展給自然環境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森林覆蓋率下降、物種滅絕加速、淡水資源匱乏、沙漠化擴大、全球變暖、極端天氣增加、海洋污染與過度捕撈、空氣污染等。保護環境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國家和民族都需反思和重視的問題,因而尊重自然、保護生命成為當今世界普遍持有的價值觀。在《美麗中國》中我們能夠看到中國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廣闊的沙漠,溫差可從烈日杲杲降到雪虐風饕,有云霧彌漫的森林庇護著的稀有動物,一望無際的狂野草原及豐饒的熱帶海洋等多元的自然生態文化,更能夠看到中國對自然與生命的保護和尊重。與展現國家建立的1500多處自然保護區相比,《美麗中國》中普通百姓對自然和生命的尊重更加耐人尋味。影片中,貴州苗族人家的屋檐是金腰燕安樂的家,苗族人認為金腰燕象征吉祥,會在燕歸季節保持窗子開放以迎接鳥兒歸來;在東北,半野放的馴鹿每一只都有名字,鄂溫克婦女會充當它們的助產士并親手喂養其長大;在北京,公園里受到精心呵護的鴛鴦被認為是愛情與忠貞的象征,被天壇庇護的貓頭鷹是賞鳥會員鏡頭的最愛;在山東,煙墩角村也奉行尊敬自然的傳統,天鵝常常與漁船相伴而行,甚至連孩子都養成了拿剩菜喂養天鵝以助其過冬的習慣;在西藏,藏傳佛教相信大地充滿神奇的力量,認為環境和其他動物的重要性與人類一樣,寺院明令禁止捕殺野生動物,并奉行善待動物的信念,野生藏馬雞可讓女尼近距離用手喂養,村民會自覺照顧受傷的鳥兒。尊重自然、保護生命的文化遍布中國各地。《美麗中國》中普通百姓的表達視角尤能體現中國文化中這一普世文化價值觀的深入與厚重。
除此之外,保護環境還有一層極為重要的意義,即節約資源。中國人節約資源的傳統由來已久,表現在生產與生活中就是物盡其用的價值理念。在生產中,中國百姓對土地資源尤為珍惜。云南元陽農民在海拔2000米的丘陵上用水牛、耕犁和鋤頭依山而上開辟出條條狹窄的帶狀土地,筑成座座梯田用以種植稻米,這一古老的人類遺跡既是美景,又是中國人不浪費一寸土地這一民族精神的象征;與之相比,浙江龍縣梯田的鄉民在稻田內飼養鯉魚,收獲稻米的同時捕獲肥美的魚兒,這種一田生產兩種作物的勞作方式不僅有效利用了土地資源,而且體現出中國人重視生產資源之間的相互配合、追求資源最大有效化的智慧;同樣的民族文化還出現在福建的客家茶園,茶農在生產中延續著數千年的傳統方式,即茶園牧羊法———將羊群放養于茶園,園內雜草是山羊最好的食物,而茶葉因富含苦味化學物可幸免于羊口,同時山羊的排泄物又可很好地肥沃茶園,最終達到除草留茶、茶肥羊壯一舉兩得的效果,這種對茶園和山羊的資源管理方式實在令人贊嘆。此外,中國人在生活中也充分展示物盡其用的民族精神。在云南哈尼族百姓生活中,竹子被開發出多種用途。幼小的竹筍鮮美多汁,是哈尼人家餐桌上的鮮美食物;成熟的竹子堅韌牢固,做成桌子、煙筒可供幾代人使用;而竹篾則可被編制成篩子、竹簍等各種生活用品,沒有一點會被浪費。凡此種種,中國人珍惜資源、有效利用資源的精神由來已久,并滲透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當今,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前所未有地密切,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睹利愔袊匪尸F的普世文化將有助于消弭中外文化差異帶來的交流障礙與誤解,也將有助于糾正以往中國在國際上被異化的形象,重塑一個親切而友善的文化中國。
三、以動態文化進行真實完整表達
國家形象不是靜態的,它會隨著客觀條件的改變而不斷變化。經過幾十年發展,中國已不再是那個落后而神秘的古老國家,它不僅融入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潮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將影響著世界未來的發展方向。與以往致力于打京劇、功夫等歷史牌的策略相比,《美麗中國》對文化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并非片段式的截取,而是在傳統文化基礎上融入了現代化、國際化的元素,致力于古老中國、現代中國與未來中國文化的完整表達,呈現出一個既有歷史傳承,又有現代文明的動態發展著的中國形象。
在片頭畫面中,《美麗中國》就已確立了完整探索中國文化的影片宗旨,不斷閃現白鶴、藏羚羊、大熊貓、娃娃魚等珍稀野生動物以及綿延起伏的長城、造型奇特的客家土樓、飽經滄桑的古城樓和絲綢之路等文化遺跡,它們是中國文化留給世界人民神秘而古老的印象,但同時在畫面中也不乏燈火輝煌的城市夜景、熙熙攘攘的街道、高聳的煙囪、川流不息的汽車等現代元素,它們匯聚于片頭,在這個提綱挈領的段落中以符號化的方式告訴觀眾,中國既有古老的傳統文化,又有與世界同步的現代文明。
在整部作品中,中國文化的動態發展形象主要通過一系列傳統文化所經歷的現代演變得到了更加豐滿而立體的展現與塑造。這種演變大致分三種。
一是傳統文化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成為一種即將消失的文化遺產。在這一問題上,影片中鄂溫克族和哈薩克族所經歷的文化滌蕩極具代表意義。
傳統鄂溫克人生活在大興安嶺深處,祖祖輩輩以狩獵和放養馴鹿為生,但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年輕一代鄂溫克人更多地選擇到城市定居、放棄山林游牧生活,鄂溫克人與馴鹿延續了數百年的親密關系即將結束,影片中仍在山林中放養馴鹿的幾位鄂溫克婦女成了這一游牧文化的最后守護者。同樣以游牧文化著稱的哈薩克族也正經歷著相似的不可逆轉的文化消逝,馴養金雕以狩獵是哈薩克人傳統的狩獵術之一,而如今影片中82歲的哈薩克老人齊亞帶著金雕去冬獵的畫面成了這種已有6000年歷史的傳統生活方式的最后絕唱。該段結束時,大遠景內老人、小馬和金雕化作皚皚白雪上遙遠天際的一個小黑點,傳統文化在新舊文明更迭中不可挽回的歷史命運感油然而生。傳統文化的消逝令人惋惜,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如同世界上其他文化的更迭一樣,一種文化的消逝又代表著另一種文化蓬勃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二是順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轉變為另一種極具時代氣質的文化現象。例如漓江上的鸕鶿狩獵文化。竹筏、漁民與鸕鶿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出現在影片開頭時,漁火、竹竿擊打聲、漁民號子聲的烘托使它們籠罩著一層神秘的古文化氣息,這種形象實際也是許多西方受眾對中國文化的一貫印象,但在正片鋪展的敘述中,影片話鋒陡轉,明確指出現代先進漁業技術的發展,使這種看似十分神秘的延續了上千年的合作共存關系已演變為娛樂游客的表演。前一刻的神秘想象與后一刻的技術危機、商業現實感之間構成了一股強烈的沖擊力,更加清晰地提醒觀眾,中國在發展、中國文化正隨時代而變遷。同樣的文化演變還有:曾經給人嚴酷感的北方冰雪如今在哈爾濱冰雕節上成了令人驚嘆的藝術奇觀和叫人流連忘返的游樂園;建立之初用以防御塞外游牧民族的長城、開辟用以溝通東西文化的絲綢之路,如今都成了歷史遺跡供人瞻仰和參觀;秦嶺地區,人們對朱鷺、羚牛等野生動物的保護也不再是基于它們象征吉祥等人類原始而蒙昧的主觀祈愿,而是因為保護自然已成為社會公認的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甚至中國人的龍圖騰在寄托國泰民安等傳統愿望的同時,也增添了環境保護這一新的時代心愿。商業和科學等現代因素正在影響并改變著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
三是古老傳統昂然挺立并與現代渴望交織在一起和諧共存。《美麗中國》中展現北京這個現代國際大都市的一些段落,猶能說明這一問題。清晨的北京,喧囂的人群和川流的汽車透著一派繁華都市景象,但鏡頭切換,紅墻黃瓦的古建筑掩映著提籠架鳥的老北京人養鳥為伴、以鳥會友的熱鬧場景,這種延續了上百年的傳統生活方式如今依舊在中國最繁華的現代都市和諧地存在著。另一段落中,隨著鏡頭由上及下的搖移,畫面內容也由高樓大廈漸變為青磚黛瓦飛檐斗拱的四合院,悉心照料豢養在房頂的鴿群是市民周國光每天的必修功課,這也是他擺脫城市生活壓力的美好時光,此時豢養鴿子的老北京文化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沒有消逝的傳統符號,而是古老傳統具有彌補現代發展缺憾之能量的一種隱喻。此外,夜色中胡同內覓食的黃鼠狼更以一種極具自然氣息的狀態彰顯著現代社會中國人仍保有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古老信仰;而機械轟鳴的現代建筑工地與公園內悠然練習太極拳、太極劍的老人又不斷交叉剪輯。這一幕幕現代繁華與古老信仰與習俗和諧共存的奇景都彰顯著中國最古老的精神在現代社會的延續與傳承。
縱觀中國傳統文化的三種現代演變,不論哪一種,它們都是中國文化動態發展形象的構成部分。
時代和環境在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態也在變,蘊含其中的中國文化既有傳承,又有更新,它呈現出的是一個動態發展著的大國文化形象,這是一個完整的文化中國,也是一個真實的文化中國。
【紀錄片《美麗中國》對文化中國形象的塑造】相關文章:
關于中國古典舞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的研究04-03
禮儀與形象塑造03-10
禮儀與護士形象塑造03-25
如何塑造個人的形象禮儀12-26
干部形象塑造基本禮儀03-12
企業品牌形象塑造03-28
播音主持的職業形象塑造03-28
中國的國際形象禮儀培訓要點07-31
茶藝形象塑造和茶禮儀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