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醫養生常識刮痧治療5種常見疾病
刮痧是中醫中常見的一種用于治療疾病的方法,對人體免疫害處,不像其他的治病方式都是服用一些藥物。是藥三分毒,所以能不用藥是最好的。你知道刮痧可以治療的疾病有哪些嗎?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刮痧治療5種常見疾病。歡迎閱讀。
一、頭痛
頭痛是臨床常見癥狀,發于各種急、慢性疾病,如感冒、高血壓、頸椎病、發熱性疾病、顱內、五官等疾病均可導致。多為風邪襲入經絡,肝陽上亢,氣血虧損以及淤血阻絡。神經性頭痛系長期焦慮、緊張和疲勞;偏頭痛是顱腦血管神經功能紊亂所致。
頭痛往往伴隨惡心、嘔吐、冷汗、面色蒼白等。
經絡刮痧
頭部:以頭頂(督脈:百會穴)為中心,分別向前(至前額神庭穴)、至后后發際邊凹處(膀胱經:天柱穴)、左、右刮拭(至太陽穴);
肩部:雙側肩周部(從上向下至肩井穴);
上肢:雙外側(大腸經:從合谷穴向上至肩部);疼痛重者加阿是穴(痛處)。
二、高熱
可見于多種疾病,如病毒、細菌感染引起,發熱在38c左右或以上者,主要表現為體溫高,怕冷、咳嗽、面赤、煩躁不安等。陰虛癥多引發。
經絡刮痧
頭部:兩眉間(任脈:印堂穴),鼻下(督脈:人中穴),十指尖(十宣)放血;
頸部:頸椎下第七棘突下(督脈:大椎穴)、肺腧;
背部:脊椎兩側(督脈--華佗夾脊穴),第二胸椎旁開兩指(膀胱經:風門穴);
上肢:手臂外側屈肘處:(大腸經:曲池穴),左右手拇、食指交叉拇指尖處(大腸經:合谷)。
三、肩周炎
肩周炎又稱漏肩風、五十肩、凍結肩。其主要表現為:
疼痛——早期呈陣發性疼痛,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以后逐漸發展到持續性疼痛,晝輕夜重,不能向患側側臥。
上來年紀之后就很容易得各種疾病。其中肩周炎是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患肩周炎的人在陰雨天氣中雙肩會酸痛,還有會影響到平常的生活。例如雙臂舉高或者是向后伸都會有疼痛的感覺。肩周炎多發于50歲以上的人群,其中女性的發病率較高。
刮痧治療肩周炎主要刮痧部位:頸部,肩背部,胸部。
刮痧部位
頸部——啞門、風池、大椎。
肩背部——肩井、天宗。
胸部——中府、云門、缺盆。
上肢部——肩貞、外關、曲池、合谷。
下肢部——足三里、條口。
四、疲勞綜合癥
飲食不周,睡眠不足,體力消耗過多,身體長期勞累;煩躁,抑郁,心理壓力過大引發的身心疲憊癥狀。無器質性病變的亞健康狀態。
經絡刮痧
頭部:以頭頂(百會穴)為中心,分別向前(至前額)、后(至天柱穴)、左、右刮拭(分別至太陽、風池穴);
肩部:雙側肩周部(從上向下至肩井穴);
背部:胸椎、腰椎及兩側(督脈、膀胱經);
足部:足跗外側:(膀胱經:京骨穴)
五、感冒
感冒是呼吸道常見疾病,四季均可發生。主要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衛外功能減弱而導致風寒、風熱、暑濕外感。常見有頭痛、四肢酸痛、發熱、畏寒、乏力、鼻塞、流涕、咳嗽。部分患者還伴有食欲差、惡心、腹瀉、嘔吐等癥狀。
經絡刮痧
頭部:以頭頂(督脈:百會穴)為中心,分別向前(至前額神庭穴)、后至枕骨凹處(膽經:風池穴)、左、右刮拭(至太陽穴);
胸部:(咳嗽)--由內而外(任脈:天突至中府穴);
腹部:(嘔吐)--肚臍上4寸(任脈:中腕),
小腿外側:(胃經:足三里穴);
頸部:(發熱)--第七脊椎處(督脈:大椎穴),屈肘直角橫紋外(大腸經:曲池穴);
脊椎:(發燒)--脊椎兩側(督脈--華佗夾脊穴),第二胸椎旁開兩指(膀胱經:風門穴);
手臂:(鼻塞)--手腕橫紋橈內側上7寸處(肺經:孔最穴),點按鼻翼外凹處(大腸經:迎香穴)。
【中醫養生常識刮痧治療5種常見疾病】相關文章:
中醫養生小常識精選07-23
夏季中醫刮痧排毒小常識05-28
中醫養生保健小常識07-25
中醫夏季養生常識201709-21
春季中醫養生小常識10-11
中醫夏季養生小常識06-23
「中醫養生」夏季保健養生小常識09-29
中醫夏日養生小常識202404-15
中醫夏季養生小常識201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