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文脈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1
先秦諸子,都是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沒有一個是純粹的文學家。但是,他們要讓自己的思想說服人、感染人就不能不運用文學手段。而且,有一些思維方式,從產生到完成都必須依賴自然、譬引鳥獸、傾注情感、形成寓言,這就成了文學形態。
看到這里突然想到軍事是政治的延續,那是不是也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是文學的延續呢?
一個人文化底蘊深厚,以前可以叫先生,古代稱別人先生有向別人學習的意思,達者為先,師者之意,F如今都通俗的叫有學問、有學識的人,他們有些人確實值得學習,受人敬重。環顧四周,現在越來越多的“成功者”都想以文炫己,甚至以文訓世,結果讓人擔憂。有些“儒商”為了硬要“企業文化”,強調職工背誦古代那些文化等級很低的發蒙文言;有些電視人永遠在繪聲繪色地講述著研究應該退出公共記憶的.文化殘屑;有些當代“名士”更是染上了古代的“嗜痂之癖”,如魯迅所言,把遠年的紅腫潰爛,贊之為“艷若桃花”。
余秋雨老師面對這種情況都深深一嘆:“文脈既隱,小丘稱峰;健翅已遠,殘羽充鵬。”
有人說,對文學,應讓人們自由取用,不要劃分高低。這是典型的“民粹主義”,似是而非。就個人而言,不經過基本教育,何能自由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觀天,恰恰違背了“自由”的本義;就整體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不分高低,那就回失去民族的大道、人類的尊嚴,一切都將在眾生喧嘩中不可收拾。
如果不分高低,只讓每個時間和空間的民眾自由取用、集體“海選”,那么,中國文學,能選得那位流浪草澤、即將投水的屈原嗎?能選的到那位受過苦刑、恥而握筆的司馬遷嗎?能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艱苦躬耕的陶淵明嗎?他們后來為民眾知道,并非民眾自己的行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體會他們的內涵。即使有任何民粹主義的自由海選,再有人數、再有資金,也與優秀文學基本無關。
這不是文武的悲哀,而是文學的高貴。
在目前寂寞的文化良知領域,應該重啟文脈之思,重開嚴選之風,重立古今左邊,重建普世范本。為此,應努力拔去浮華熱鬧,遠離滔滔口水,進去深度探討。選擇自可不同,目標確是同歸,那就是清理地基,搬開蕪雜,集得高墻巨磚,尋獲大柱石礎,讓出疏朗空間,洗凈眾人耳目,呼喚亙古偉步,期待天才再臨,創造環境比教育個體來的更有效也更難,中華文化的復興,文化的自信,才能達更高的一步。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2
談到文化,勢必是一個極為博大深遠的話題。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根源,是我們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歷經千余載歲月的滌蕩,我們獲得了不計其數的文化瑰寶。面對如此之繁華盛景,一個中國人,若是對自己的文化淵源一無所知,甚至鄙薄,顯然是極端可怕的。這不禁讓我們意識到,品鑒和把握先祖賦予我們的財富,并將其不斷延續,推向高峰,是每一個炎黃子孫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古往今來,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蕩蕩,其之深,難尋其底,其之絢麗多姿,琳瑯滿目。正如我上文所說,把握和品鑒其精髓是關鍵所在。而文學的發展變遷正是華夏文化延續變化的一條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線,它的活力充分展現了我國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華。因此,抓住這條主線,有助于我們更準確,更深刻地領悟文化的神韻精髓。
于是,我仔細研讀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國文脈》。
然而我驚喜的發現,這本書從一開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開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劉和審美潛流!边@正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指明了我所追尋的方向,將文學的主線升華為了文脈,這正是其根源所在。
點明主題之后,《中國文脈》以中國文字起源為原點,從《詩經》講起,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再到秦漢時期的統一與書同文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宋詩詞,元曲及明清小說,一氣呵成,展現出一條清晰的脈絡,既是文學的發展,亦是歷史的變遷,生動地為我解讀了中國文化的.演化過程。
縱觀全書,開始的兩個篇目,《中國文脈》和《筆墨歷史》是總體綱領,它們酣暢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國文學的精神主脈,以及作為文脈載體的中國書法史,之后是對每個時代文脈分別以個體進行精細論述,使全書更加豐滿充實。
作者站在研究者個人的角度,展現的是研究者個人的史觀和研究心得,并不過分強調說教,雖有爭議,但對于像我這樣非專業平民,能夠站在研究者的肩膀上,努力借助研究者的眼睛,鳥瞰浩瀚的中國文脈,“竊取”某些研究者的點滴 1
研究成果已經獲益匪淺。
大浪淘沙,歷史沉浮,那一條貫穿中國文化的文脈正逢抉擇的關鍵。我們面對著繼承與發揚的機遇與挑戰,余先生的作品點明了社會的現狀與背景的潮流。經典不可復制,此話擲地有聲,既承認了人類一切文化壯舉由盛而衰的必然規律,同時也提出,應當敬畏經典,保護經典,如此,才能重整重組,在大力改革中創造與推進新的中國文脈。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3
我平時讀書,喜歡挑作者,喜歡挑書的封皮。
借中國文脈,余秋雨先生完整地梳理了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學淺如我,捧起來也是“津津有味,一睹為快”,讓我擺脫了對教科書的“后怕”,而是自覺自然親近了中國歷史,親近了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在品讀“中國文脈”的過程中,似乎能從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聽到中國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們身上的體溫。
網上評述中國文脈是“最好看的中國文學簡史”,我想這個評論一點都不為過。
有人說,對文學,應讓人們自由取用,不要劃分高低。這是典型的“文學民粹主義”,似是而非。就個人而言,不經過基本教育,何能自由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觀天,恰恰違背了“自由”的本義;就整體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會失去民族的大道、人類的尊嚴,一切都將在眾聲喧嘩中不可收拾。
如果不分高低,只讓每個時間和空間的民眾自由取用、集體“海選”,那么,中國文學,能選得到那位流浪草澤、即將投水的屈原嗎?能選得到那位受過酷刑、恥而握筆的司馬遷嗎?能選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艱苦躬耕的陶淵明嗎?他們后來為民眾知道,并非民眾自己的行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體會他們的內涵。因此我敢斷言,任何民粹主義的自由海選,即便再有人數、再有資金,也與優秀文學基本無關。
這不是文學的悲哀,而是文學的`高貴。
我主張,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領域,應該重啟文脈之思,重開嚴選之風,重立古今坐標,重建普世范本。為此,應努力撥去浮華熱鬧,)遠離滔滔口水,進入深度探討。選擇自可不同,目標卻是同歸,那就是清理地基,搬開蕪雜,集得高墻巨磚,尋獲大柱石礎,讓出疏朗空間,洗凈眾人耳目,呼喚亙古偉步,期待天才再臨。由此,中華文化的復興,才有可能。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有一個很直接的想法:如果哪天我真的客居異國他鄉的話,我一定會把余秋雨先生的一系列書和作品帶上飛機,因為他會讓我明白我原本來自一個什么樣的地方,那里曾經住著什么樣的人,發生過什么樣的事。而我身上,一定有某些部分與他們息息相關。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4
《中國文脈》這本書是作家余秋雨在20xx年寫的,在這本書中,余秋雨先生完整地梳理了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從中華文明的起源講起,歷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偉大的詩人和瑰麗的文學作品。
首先,在先秦諸子中,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莊子、孟子;第二等級:老子、孔子;第三等級:韓非子、墨子。魏晉文脈分為三段,第一段寫的是曹操,寫了很多他的詩句,例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薄霸旅餍窍。瑸貔o南飛。”他用干凈樸素凝煉的筆墨以開闊的氣勢書寫著人生。第二段寫的是阮籍和嵇康兩人,他們可以稱得上“魏晉名士”了。第三段寫的'是陶淵明,他以詩句展示出了最鮮明的文學主張,創造了一種以“田園”為標識的人生境界,成了一種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
唐代文化中詩是最繁榮,唐代詩人的前四名,當屬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唐代的文章,寫的好的當屬韓愈和柳宗元。宋代文脈寫的是蘇東坡,他對詩、詞、書法、音樂等都很精通。尤其是詞作、散文、書法三項。排在他后面是是辛棄疾、陸游和李清照。元代出現了戲劇的,關漢卿、王實甫的出現,讓中國可以立即在戲劇上與其他文明并肩而“毫無愧色”。
而古往今來的人們大多壯志未酬,例如:南山腳下悠然采菊的陶淵明,數百年后才被人記起;聊發少年狂的蘇東坡,多次被貶謫;萬里覓封侯的陸游,至死也未見九州統一;八千里征途,三十年征戰的岳飛,終究不抵流言蜚語;不畏漢武,嚴謹記實,受奇恥大辱后仍不停筆寫《史記》的司馬遷,人情失恰,不知所蹤。
綜觀余秋雨先生在本書所寫的文人志士,大多壯志未酬,空留遺憾!但是正是這幫豪情高漲,充滿斗志卻顯無奈,似是不懂風情的文人志士,傳承發展了中華文化,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們那種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置生死與度外,不失氣節大義的氣概,是我等學習的楷模!
在這本書中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傳承,文化的傳承,生命的傳承,生生地擔起了中國的文脈。文字是中華民族的根源,中國文脈的基礎,深深根植在每個中國人內心的中國之魂。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5
宋朝之后自然是元,一個短促的,我們甚至有點陌生的時代。元朝是蒙古人的王朝,但在這樣一個漢人地位空前底下的時期,文脈卻依舊有人撿起,而這些人中,有些竟不是漢人。
“陌生人”這一章節里就寫耶律楚材,遼國皇族,成吉思汗的座上賓,耶律楚材善詩文,或許除了薩都喇,另外一個少數民族的詩文高手就是大名鼎鼎的納蘭性德了,這三人,不是漢人,卻深諳中文詞意,不是漢人,卻憑漢文流芳百世!澳吧恕钡恼鹿澙镞寫到了丘處機,余先生說:“那位丘處機是道家宗師,耶律楚材與他加在一起,組合成了一個儒、佛、道齊全的中國文化精粹結構,出現在成吉思汗身邊。”在這其中,提煉出了“息戰、戒殺、尊生、節制、敬天、愛民”的思想,這些思想使成吉思汗發生了重大變化,元朝最終沒有把中原的漢人趕盡殺絕,農耕文明保住了,游牧文明的火焰沒有蔓延進中原。
耶律楚材對中華文化的繼承是難能可貴的,余先生說,血統無法選擇,就加重了文化選擇的責任。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時代呼吁護生愛民,在窩闊臺時代又實施理性管理,這為蒙古入主中原,統一全國做好了文化準備。從元朝的文化轉變,余先生談到了人格的結構,第一個:背后的民族身份模糊,中間的文化身份明朗,眼前的行為身份清晰,我覺得,這就是耶律楚材這樣的中華文化繼承者的形象;第二個:夸張的背景,模糊的文化,迷失的行為,余先生說:“也許,在我們中國,最普及的是第二個人格結構,因此耶律楚材顯得那么陌生。”他呼吁:“什么時候,能有更多的中國人,千里跋涉來到人世災禍的第一線,展示的是文化良知而不是背景身份,切實地以終極人性扭轉歷史進程……”
我想或許這樣的人格結構才應該是我們的身份標識,現在我們說自己是中國人,卻把中華文化拋棄了大半,誰記得經史子集,誰又諳小學訓詁,當功利心充斥到生活角角落落,一句“這個學了有什么用”,盡可以將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毀于一旦。甚至于,有時候看似繼承和弘揚,實際卻是囚禁與,比如明朝最先興起的文字獄,最為盛行的八股文。
一場大火燒斷了《富春山居圖》,一場戰爭,又使文化割裂成兩半,在大陸,在臺灣,余先生在說到明朝之前,寫下了感嘆:任何深刻的連接都隱藏著斷裂,而且大多是愛的斷裂,而不是恨的斷裂。
明朝,夾在兩個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漢人王朝,但所謂大明,除了鄭和寶船,除了永樂大典,我們還有什么印象?或許,是于謙的清清白白,或許,是神機營的雷霆萬鈞,有一點可以肯定,一個詞,從此進入了我們的文辭——八股。不知道什么是八股文的人很少,知道八股文怎么寫的人也很少,余先生在這一章節里用了一個標題“六百年郁悶”,明清,青花瓷工巧精致,但中華文化的格局和氣度在這兩代已經弱了,散了,難以收拾了。現在中國人對國學也好,傳統文化也罷,都只繼承了明清,這不僅是令人傷心的一件事,更似乎有種說不出的黍離之悲。
明朝的科舉是尚文的,專門搞一個科目,曰明經取士,八股文規定了寫作的規范,并且頗有駢風詩范,要對偶,要用典,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寫作的文句也要出自四書五經,文化,看起來再沒有這樣被朝廷重視,重視到將它作為科舉的'科目,掌握千萬個人的命運,也主宰一個帝國的興衰。但余先生很犀利正確地指出:“這一套制度,乍一看沒有多少血腥氣,卻把中華文化全盤捏塑成了一個純粹的朝廷工具、皇家仆役,幾乎不留任何空隙!蔽彝,尤其同意那個“不留任何空隙”。詩歌本是心靈歌唱,詩詞的格律,只是音律和諧的總結,沒有哪一項法則能打著“美”的旗號去約束人心,規定上升就是美,下降就是丑。當格律和規范框死了創作的題材,文化便遭到了奴役,那真的不再是心靈的歌唱,而是某些人酒桌上的玩具!霸馐鼙瘎〉牟皇悄承┪娜,而是全體文人”,因為,家園被圍上高墻,統一了話語,劃定了路線,鎖定了出口,文化的浩劫,并非是那陰暗的十年,其實在鄭和揚帆的時候,已經布下了陰霾。一個明朝科舉,內閣勾心斗角,東林黨上來,閹黨又奪權,謝縉、張居正、夏言、嚴嵩、魏忠賢、袁崇煥,分不清到底誰忠誰奸,唯有武將,抗倭援朝,力挽狂瀾!案邏簩V扑斐傻奈幕睦須夥,剝奪了精英思維,剝奪了生命尊嚴,剝奪了原創激情,后果非常嚴重。”在唐朝時,長安的街市上各國商人云集,李白和他的朋友們流連于胡姬酒肆,吟唱著葡萄美酒,歌頌著大漠孤煙;明朝時,紫禁城的宮苑內皇帝很少務正業,文化鷹犬肆無忌憚,可以說封建禮教在那時候,有了“吃人”的形象。這使得后人遷怒于儒學,遷怒于孔子,殊不知那是有明一代的改造,他們改造了文化中的一柄思想利器,如果要毀了它,也會毀了文化本身。
明清的小說是難得的,戲劇更有創造性的貢獻,我們的戲劇沒有落后于世界,莎士比亞和湯顯祖是同時代人,他們的戲劇,都一直流傳至今。清末民國初,中國近代,大家漸稀,再無偉人,但近代卻做了兩件好事:破讀甲骨文、推廣白話文。甲骨卜辭,不僅尋到了中國漢字的源,更尋到了文化的脈,我們知道我們的漢字怎樣演變,并且,由于白話文的推廣,更多的人學會了掌握文化的載體,古代、未來,在我們手里打通了千百年的脈絡。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6
《中國文脈》整書對中國浩瀚的歷史中的文化按時間順序做了一次梳理,讀完這近40萬字的巨作,花了不少時間,但其中的大部分時間是用來細讀了前面的兩篇“中國文脈”和“筆墨歷史”。
如果說坐上火箭就能看清地球的全貌,那么前兩篇文章就像火箭一樣,把人帶入了高空,讓中國的整個文學脈絡一覽無遺。個人比較喜歡從大局上去看待一個文學時代,這樣會比較客觀,等細致到個人時,也許就會帶上一些主觀色彩了。
古代的文學其實從小就接觸到了,“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上學以后漸漸的接觸到了更多“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但以前并不明白,李白的詩到底美在哪。《詩經》在中國文學路上占著多重要的地位!吨袊拿}》一書中就很好了為我們闡述了其中的緣由。
有人評論說《中國文脈》是“最好看的.中國文學簡史”,當然我也是同意的,但必須解釋一番,"好看"可以看做是“好看懂”,整書的時間線索十分清晰,文學的發展從遠至近,一步一個腳印。分類也是相當的清楚。
為什么沒有用很多時間去細讀后面的一些文章,就像我之前所說的,很多都帶上了作者的一些個人喜好,當然,作為一種的文化的梳理,這也是自然。相對的這也能體現出作者的獨到見解。會讓人有不同的感悟。當讀到作者和我是一樣想法的時候,就會開心的笑笑,想法不同的時候,會失落,會思考一番。
書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曹操的評價。作者不僅肯定了的曹操的文學造詣,更是對他的筆墨贊美了一番。曹操在人的刻板映象中就是“壞”'"奸詐",這也只能歸功于《三國演義》。曹操做為建安文學的核心人物,其詩文都有開創一代風氣之功勞。其以樂府古題寫時事,不僅開創了樂府詩歌創作的新風,而且為后世詩歌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啟示。他活在五言騰踴的時代,又使四言詩重放光彩,對嵇康、陶淵明、韓愈等人的四言詩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如果有人說孔明的文學造詣高于曹操,我也只能“呵呵”一笑。
歷史淘盡了無數的英雄,文學何嘗不是呢,“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文學又何嘗不是呢!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7
借著暑假這個空閑的假期,我花了7個小時把余秋雨的《中國文脈》讀完了?傮w感覺給自己的中國文學史復習了一下。復習過程比較輕松。有笑著感嘆的地方,也有不甚滿意的地方。
新意并不多,把冷飯熱炒一遍,模模糊糊都是曉風明月的感覺。好在時間線索比較清楚,分類也比較明確。最不滿意的地方是他因為對曹操的.偏愛,冷落了孔明,冷落了三國。對羅貫中缺乏足夠的敬意。
其次是他對越是遙遠的東西評價越高,越是接近現代的文人和作品,越缺少充分的評價。好像是文脈消失了一樣。這個見解缺乏說服力。
第三是對百姓在文學史上地位評價的前后矛盾。前面說稷下學宮里不需要草民。后面又說只有百姓還記得屈原,好像給了屈原無上文學地位的是百姓。
最后是對紅樓夢的解讀評價,雖然很高,說這是人性生存與美好的幻滅,但是分析軟弱無力,缺乏獨到見解,又不敢在眾多理論中闡明旗幟,不夠給力。
為了可以追求語言的生動,很多地方做了一些想象,確實有效果,我往往就是被此逗笑。但是越到后面,越覺得寫法出現模式化,就在笑不出來了。
《中國文脈》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在這我也推薦大家有機會一定要看下。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通用13篇)02-08
中國經典名著讀書筆記05-11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08-19
地理中國讀書筆記04-27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05-06
筑夢中國的讀書筆記04-25
《鄉土中國》的讀書筆記范文12-16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2-09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范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