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鄉土中國1500字讀書筆記
首先費孝通先生從普通鄉下人的土氣入筆,一反常人對土氣這個詞的藐視,稱贊“土”字用的精當,因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小農經濟依靠的正是土地。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費孝通鄉土中國1500字讀書筆記,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
【費孝通鄉土中國1500字讀書筆記一】
在眾多老師的慫恿下,懷揣著各種熟悉感細致地讀了費孝通的《鄉土中國》,首先,孩提時代的鄉土印象再次浮現:五線譜般的電線桿上鳥兒嘰嘰喳喳,清澈見底的小溪流里魚兒歡蹦亂跳,綠油油的田野上牧童的短笛在輕聲歌唱,一垛垛的稻草堆背后孩童們你藏我躲......可是,回首今朝的鄉土概貌已不同往昔,禁不住泛起內心那股暖暖的鄉土漣漪。
很是驚詫,費老在"鄉土本色"一行文中提到,他初次出國時,他的祖母偷偷地把一包用紅紙裹著的東西,塞在他的箱子底下。看到這,心里暗暗驚喜那包用紅紙裹著的東西是什么,并不是神秘的貴重物品,你是否也知曉了。后來,他祖母避人和他說了,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時,可以把紅紙包裹的東西煮一點湯吃,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驚詫完后,也訴說一段我曾不敢啟齒但與之相似的經歷,第一次離家求學時,我母親,不算很老的農村婦女,也是把一包用紅紙包裹著的東西放在了我箱子的最深處,好奇地問:"是什么?"母親語重心長的說:"給你保平安的,希望你出門在外一切平平安安......"一直壓在箱底,直到后來算是翻箱倒柜找東西時,又顯眼的在我眼前晃來晃去,好奇心驅使我打開了它,一抔灶土和幾顆茶粒。
這就是暖暖的鄉土,不僅有母愛的寄托,還有那淳樸的`鄉土情緣牽系著。
我,也算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對鄉村有著一種特別的感情,很深厚、很誠摯的埋藏在心底。一踏進大學,身上那股"土里土氣"的質樸儼然與外界格格不入,但日子久了,又生怕與鄉村有關的"味道"將隨著喧鬧的外界漸行漸遠,所以,有時就特別想回到過去看看,小時候的村莊、暑期支教的鄉村、大一學習生活的南平校區。摸摸那片烙上童年腳印的黃土地,嗅嗅那鄉土的味道,那是被自然孕育著千百年的村莊;在支教的期間,重溫童年幼稚的游戲,陽光下童真無邪的笑臉灑滿大地,充分展現孩子快樂的本性;懷念靜謐的南平校區,修身養性,與世無爭,悠閑的學習、生活便是一種享受。一種厚重感油然而生,這不正是某年某月后所向往、所追求的嗎?
將來的某一天,找到了心靈的棲息地,能夠在自己的小天地,擁有半畝良田,披星戴月,荷鋤而歸。遠離城市的喧囂與人際的勾心斗角,融入大自然,真真切切的享受鄉村的寧靜與安詳,做一個真正的自己。
生長在暖暖的鄉土上,生根發芽,并茁壯成長。
也許,只有靠種地謀生的人才能明白泥土的可貴,才能體會到中國社會的基層具有濃厚的鄉土性。雖然,城里人藐視鄉下人土里土氣,但是,在鄉下,"土"是我們的命根,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隨著季節的更替,鋤地播種,精耕細作,盡管寸草不生,仍然期盼能從土里長出希望,收獲果實。
或許,哪里來的最終本該回到哪里去,一如祖祖輩輩世世代代立足于用汗水澆灌的那一片"生于斯,長于斯"的古老、沉默而蒼黃的土地,以此來報答那暖暖的鄉土養育我們世代族人的大恩大德。
【費孝通鄉土中國1500字讀書筆記二】
近日,讀了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受益良多。不僅對當時的農村生活,“差序格局”、“禮制秩序”、“長老統治”等方面有了更多了解,同時領略了社會學的魅力所在,對社會學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費孝通先生曾說過:“社會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它把社會作為—個整體,綜合研究社會現象各方面的關系和其發展變化,包括人們對人際關系的知識和理論。它最根本的任務是解決一個生在社會里的人,怎樣學會做人的問題。這是對社會學高度和本質的概括。
首先費孝通先生從普通鄉下人的土氣入筆,一反常人對土氣這個詞的藐視,稱贊“土”字用的精當,因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小農經濟依靠的正是土地。曾聽人說過,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這樣說來,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也正是因為有了土的滋養,才有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才有了聚村而居、與世無爭的傳統生活,才有了中國人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根源。中國的問題說到底還是需要回到鄉村里去理解,畢竟中國是農業大國。在“鄉土本色”中,費老說中國鄉土的特色是不流動的熟人社會,由此產生的是符合這種社會的習慣,與現代社會截然不同。對“熟人社會”的說法,我思考良多。
費先生認為,在鄉土社會這樣的“熟人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因為“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只有在現代社會中,由于社會變遷,人們在較大的環境中活動,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都是陌生人,所以要講個明白,也才需要畫個押、簽個字,也由此,法律才有產生的必要。在此基礎上,費先生概括了熟人社會的一些特點和要素,諸如: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政治、血緣和地緣等等。同時,費孝通又認為,鄉土中國不是一個法治社會,“但是‘無法’并不影響這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鄉土中國的“禮”靠社會傳統來維系和傳承。禮制不同于法律,亦有別于道德。法律憑借權力機構強加于個人,道德靠社會輿論維持,按照費孝通的意思,做事合乎“禮”則更像“憑良心辦事”的意思。
中國的熟人社會這種基層社會結構,是與其獨特的聚族而居的聚落形態密切相關。而這種聚落形態恰恰是小國寡民的政治學主張的理想模式,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種聚落形態,是自然和政治因素的雙重影響。在南方,確實是過一山而語言風俗就不同,所以聚族而居是很自然的選擇。但在北方,好像自然因素就沒這么強烈,非自然因素才是根本。這里的非自然因素可能就跟政治有關了。在中國,重農抑商是主流,不是皇帝們不愛錢,他們是愛權勝過愛錢,不患寡而患不均。寡,好管,不均,一個容易亂,一個不均,就有富可敵國的素封,就可能挑戰皇帝的力量。所以,歷代皇帝,都在作打擊豪強的事情,比農民起義還徹底。農民起義不過是個催化劑的作用。而安土重遷,就是一項基本國策,其現代版本就是離土不離鄉。
另外,功能主義系人類學研究的一個手段,簡言之,即需要導致文化的產生,文化又反過來滿足需要。法治的功能令其無法在熟人社會中產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許多人認證了,熟人社會為什么不能產生法治,是因為不需要!而陌生人社會需要法治,所以法治產生于陌生人社會中。這雖然是一個循環認證,但不妨礙其解釋的合理性。以中國目前為例,通說為我們正在建設法治國家,但有些現象,很難解釋:比如刑訊逼供的減少,是來自文明國家的壓力?還是對外來文明成果的汲取?還是本身技術的進步,已經不需要刑訊逼供?正是在這種難以解釋中,社會已經開始變遷了。費老的《江村經濟》中,探討了技術變革對社會變遷的影響,較《鄉土中國》更進了一步。而“社會變遷”無疑是中國近百年來的一個宏大的話題,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已經成了所有愛國、有志知識分子都想探究與解決的大問題。所以,可以理解,當人們突然發現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社會變遷的時候,他們的興奮是可以預計的!功能主義在中國的流行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熟人社會被人詬病的地方,是相當多的社會活動缺乏成文規則。但并不是說這個社會就沒有規則。這其間根本沒有任何邏輯關系。將這些不成文規則成文化,將這些不成文規則中的不合理的、落后的因素剔除掉,引導到所謂的先進道路上去,就真的是不可行的嗎?任何社會,不管是熟人社會還是陌生人社會,都需要法治。這是不證自明的公理。現代法治,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規則的存在,還關心它的存在形式、穩定性、適用性等一系列微觀的、技術的內容。但這并不脫離于規則和律令已然存在這個基礎。
所以,我認為,社會的結構形態特征,對法治的形成與否并非有如此決定性的影響。換言之,是否在東方這種所謂的“熟人社會”,就形成不了法 治,或者說,形成不了真正意義上、純粹意義上、真正純粹西方意義上的“法治”,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日本、新加坡、中國臺灣、香港(尤其香港的新界地區很有標本意義),都是不勝枚舉的例子。
【費孝通鄉土中國1500字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2-09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09-14
《鄉土中國》的讀書筆記范文12-16
《鄉土中國》讀后感1500字12-02
鄉土中國讀后感范文1500字10-09
鄉土中國讀后感作文2000字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