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貧困山區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根據縣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相關要求,安排本人聯系指導**鎮**村委會,為能實實在在的體驗民情、體會民生、體察民苦,落實為民務實清廉要求,切實幫助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難點問題,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中取得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群眾脫貧致富的雙重實效,2014年3月5日、3月7日、3月27日,自己多次深入到**村委會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行指導、開展民情訪談和民情民意收集活動,并對**村委會的村情、民情、民苦、民盼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就如何提高貧困山區村委的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作了深入思考,現作如下探討。
一、**村委會的基本情況
**村委會地處**鎮西北角,東與**海良、大會村委會相接,南、西與**縣相鄰,北與麗江永勝縣相接,距**鎮政府25公里,距賓川縣城35公里。全村轄5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農戶325戶,總人口1189人,主要有漢、彝、土家、傈僳、藏、白等6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480人,全村耕地面積1530畝,其中水田400畝、山地1230畝,是一個典型的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的山區貧特困村委會。
近幾年來,**村委會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大力實施扶貧開發、社會主義新農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村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一定成績。一是群眾收入穩定增長。2013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046元,群眾收入呈增長態勢。二是基礎設施逐步加強。實施了投資近246萬元的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完成了7公里的進村彈石路面通達工程,實施了2個村小組的村間道路硬化,投資28萬元打了一眼受益人口600余人、受益面積700余畝、深150米的深進。三是產業調整邁出步伐。除主要種植玉米、白肋煙、香葉等農作物外,種植有少量的葡萄、柑桔等水果產業。今年,在縣人大常委會的協調幫助下,與賓川縣國巨農副產品有限公司達成協議,發動村組干部試種香蔥30余畝并進行全額收購,邁出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四是農民素質有所提高。
二、**貧困山區發展中存在的因難和問題
(一)自然環境條件惡劣。森林覆蓋率低,干旱缺水嚴重,除有3個村民小組有龍潭、山箐水可供一部分農田灌溉外,其余村民小組無水源,只能靠天吃飯,如團山村民小組中有14戶62人因無任何水源,多年來一直靠政府送水解決人畜飲水問題。土地貧瘠,全村約75.5%的耕地面積是山地,干旱貧瘠,土地產出率極低。
(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路通達能力差,全村只有7公里的進村彈石路,還有9公里土路,同時只有2個村民小組實施了村間道路硬化,坡陡崎嶇,通行不暢;農田溝渠不完善,不配套,滲漏於阻嚴重,農田灌溉極不方便;公共服務設施匱乏,全村6個村民小組沒有一間老年活動室和文化活動室,村民文化生活極為單調和貧乏。
(三)群眾思想不夠解放,群眾脫貧依賴心理嚴重。村民素質普遍偏低,小學及文盲人口占總人口的70%左右,依靠科技脫貧致富有一定難度。貧困人口“等、靠、要”心理嚴重,加之還有大約17.5%的農戶處于極度貧困和溫飽線下,村民脫貧致富工作任務艱巨。
(四)產業結構調整難和缺乏主動應變能力。以傳統農業為主,習慣于粗放型的農業經濟,新的科技成果和耕作方式難于推廣和應用,產業結構調整難,加之農民種植意向盲目“跟風”,缺乏主動應變能力,對收益造成一定風險。
三、對提高貧困山區發展能力的措施和建議
(一)夯實社會事業,提高貧困山區的人口素質。要免費為山區農民提供技術培訓,加大對山區義務教育投入,加大對外交流力度,夯實各項社會事業基礎,提高山區群眾人口素質,增強其抵御貧困、脫貧致富的能力;要加大貧困山區勞務輸出、外出務工的指導和引導力度,帶動山區人民增收致富;鎮人民政府要以村委會為活動平臺,多開展一些送文化送科技送衛生下鄉活動,并要以點帶面,對條件較好的小組率先爭取啟動實施建設老年活動室和文化活動室,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二)加強教育引導,樹立自力更生的時代精神。要破除山區群眾“等、靠、要”思想,積極引導農民牢固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雄心壯志,教育其自強不息、不等不靠。幫扶和掛鉤聯系部門要認真落實為民務實清廉要求,堅持在一線了解情況,與貧困山區一道認真研究上級政策,主動對接業務部門,扎實抓好政策落實,做到想事情、做決策,尊重實際,尊重規律,切實幫助貧困村組解決問題。
(三)加強基礎建設,夯實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基礎。要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著力點,爭取救濟救助與推進“造血”式扶貧相結合的方式,在充分發動群眾自籌的基礎上,財政每年應劃出一部分扶貧專項資金,集中解決貧困村的行路、飲水、上學、就醫、住房等“五難”民生問題,夯實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基礎。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堅決制止和杜絕亂砍濫伐行為,同時開展好四旁植樹活動,綠化美化家園。要大力倡導推廣使用沼氣等清潔能源,減少生產生活對植被的破壞,促進山區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四)調整優化結構,拓寬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路子。一是要確立產業定位。在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項目的同時,變單一的糧食型農業向復合型農業轉變,提高山區農業產業化程度,切實提高農民自我發展能力。二是要發展特色產業。走“一村一品”的發展路子,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花椒、核桃、中藥材、葡萄、香蔥等高效農林產業,建立特種產品基地,發展壯大貧困山區經濟。三是要延長產業鏈。重點引進一定規模、高起點、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大力推廣“企業 基地 農戶”的組織形式,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四是要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把科技推廣應用貫穿于產業化扶貧的始終,用科技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效益。五是要念好“山”字經。重點發展生豬、山羊、土雞等養殖業,不斷改良品種,加強疫病防控,努力提高出欄率和肉品質量,不斷提高貧困山區群眾收入水平。
(五)轉變工作作風,在為民解困中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要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認真踐行為民務實清廉要求,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村組、深入農戶,傾聽民聲,了解民苦,解決民盼,在群眾“最盼”上贏民心,在群眾“最急”上見真情,在群眾“最怨”上改作風,做到缺資金幫協調、缺科技幫培訓、缺方向引路子,切實為民解決問題,真正實現群眾觀點在生產中升華,群眾路線在生產中實現,群眾利益在生產中保障,群眾工作在生產中提升。
【貧困山區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02-19
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01-10
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調研報告07-22
縣域經濟發展專題調研報告07-12
鄉鎮經濟發展調研報告07-12
工業經濟發展調研報告10-14
某縣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12-12
關于臨沂經濟發展調研報告范文03-25
經濟發展調研報告(通用6篇)09-24
縣工業經濟發展調研報告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