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糧食安全若干問題調研報告
一、xx市糧食生產的歷史比較
xx市是xx糧食主產區,全市12個縣(市、區)有9個商品糧基地縣,糧食生產是xx農業生產非常重要的內容。
xx市耕地面積
xx市耕地面積1985年為252.46萬畝,1994年為245.37萬畝,減少7.09萬畝,年均減少0.788萬畝。1995年、1996年兩年土地普查分別為272.37萬畝和278.32萬畝,分別比1994年多27.0萬畝和32.95萬畝。2005年為245.98萬畝,比1996年減少32.34萬畝,平均每年減少3.59萬畝,耕地減少速度顯著加快。如扣減1996年耕地普查面積比1994年增加的32.95萬畝,2005年耕地面積為213.03萬畝,比1985年減少39.43萬畝,減幅15.62%。
xx市糧食播種面積
1985年2006年,xx市糧食播種面積22年年均379.06萬畝,最多為1998年的413.48萬畝,比年均面積增34.42萬畝,增幅11.20%;最少為2003年的342.11萬畝,比年均面積減36.95萬畝,減幅9.95%;最高年與最低年比較,相差71.37萬畝,差幅20.83%。
水稻播種面積。1985年至2006年,xx市水稻播種面積22年年均305.38萬畝,最多為1990年的353.70萬畝,比年均面積多48.32萬畝,增幅15.82%;最少為2003年的283.77萬畝,比年均面積少66.61萬畝,減幅21.81%;最高年與最低年比較相差114.93萬畝,差幅48.55%。
xx市糧食總產
1985年至2006年,xx市糧食總產22年年均126.94萬噸,最高為1999年的144.1萬噸,比年均總產多17.16萬噸,增幅11.90%;最低為1986年的107.58萬噸,比年均總產少19.36萬噸,減幅15.25%;最高年與最低年差距36.52萬噸,差幅33.94%。2006年比1985年增20.19萬噸,增幅18.42%。
水稻總產。根據xx市統計年鑒,1985年至2006年,xx市水稻總產22年年均113.88萬噸,最高為1999年的125.22萬噸,比年均總產多11.34萬噸,增幅9.95%;最低為2003年的100.36萬噸,比年均總產少13.52萬噸,減幅11.87%;最高年與最低年相差24.86萬噸,差幅24.77%。2006年比1985增0.51萬噸,增幅0.48%。
根據我們調研情況,由于農戶經營規模小和市、縣、鄉主要負責人的政績觀影響,統計數字失真幅度較大。以2006年為例,早稻播種面積統計數字為40.0萬畝,而生產第一線的技術干部估計實際面積不會超過20.0萬畝。各種旱雜糧播種面積,統計數字為102.86萬畝,實際面積估計不會超過60.0萬畝。由于相當多的山垅田拋荒,中稻實際播種面積與統計面積亦有1/5左右的差距。
糧食播種面積是糧食總產的基礎,如果扣除虛報面積,2006年的糧食總產和稻谷總產均比1985年有較大幅度地下降。
2007年早稻情況和晚稻播種情況
根據xx市信息站收集各縣統計,2007年水稻播種244.22萬畝,其中雙早40.01萬畝(平均畝產404公斤),中晚稻175.13萬畝,雙晚39.08萬畝,播種旱糧107.22萬畝,其中馬鈐薯15.63萬畝,甘茹35.8萬畝,大豆27.39萬畝,花生12.99萬畝,玉米15.41萬畝。據調查后推算,實際面積早稻和雙晚面積低于20.0萬畝,中晚稻面積150.0萬畝左右,旱糧面積60.0萬畝。
二、xx市糧食生產技術研究與推廣情況
(一)糧食生產技術研究情況
xx市糧食生產技術的研究,主要采用引進消化與自主研發相結合的方式,從事研究的單位有xx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尤溪縣良種生化研究所及各縣的縣級農業科學研究所等,現有從業人員主要集中于雜交水稻新組合的研制、引進與開發、推廣應用上,雜交水稻新組合的研究方面在xx省內尚有一定的優勢,近年來先后有十余個新品種(組合)通過全國與xx省審定。繼八十年代育成汕優63、威優77之后,又育成汕優明86、ⅱ優明86、ⅱ優1273、汕優82等新組合,水稻區試單產水平提高8%左右。在栽培技術研究方面,主要有水稻旱育稀植技術、水稻塑料軟盤育秧、水稻再生栽培、優質稻栽培技術、超級稻高產栽培技術、稻煙菜菌優化栽培模式、甘薯、馬鈴薯脫毒高產栽培、花生、馬鈴薯復蓋栽培技術、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對提高xx市糧食單產水平和品質,作出了較大貢獻。水稻單產20年來提高了50公斤左右,各種旱糧單產增加10%左右,超級稻單產水平普遍達到650公斤,最高的達到900公斤。
(二)糧食生產技術推廣情況
糧食生產技術推廣隊伍主要由各類種業公司和市、縣、鄉農業技術推廣站組成,主體為農技站。推廣情況:
1、水稻良種復蓋率達90%以上,旱糧作物良種復蓋率達50%以上。
2、優質稻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基本形成了早稻以佳輻占,晚稻以宜優系列三系雜交稻和兩優2186兩系雜交稻等為代表的優質稻種植格局。
3、再生稻種植面積和單產水平多年均居全省第一位,年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最高單產水平兩季超過1300公斤。
4、超級稻推廣面積和單產水平全省第一,2006年全市推廣67.38萬畝,平均畝產562.99公斤,比一般雜交稻增產9%左右;2007年全市落實超級稻81.31萬畝,建立了尤溪、沙縣、永安、寧化四個省級示范片2.0萬畝。超級稻再生技術研究2005年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5、稻煙菜菌優化栽培模式被農戶廣泛采用,煙后稻、菜后稻、瓜后稻的產量較高,一般畝產超過600公斤,最高畝產超過800公斤。
(三)綠色糧食生產情況
發展“綠色糧食”生產是糧食種植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件大事。我市高度重視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工作,著力創建優質稻生產基地,大力推廣優質稻的種植生產。并積極通過形式多樣的廣泛宣傳,推介優質稻內在的品種特性和優勢,引導農民適應糧食產業化經營需要,根據市場供求安排優質稻的種植。
1、建設綠色食品工作網絡。至2000年底相繼成立了市、縣綠色食品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綠色食品工作網絡建成,為我市綠色食品發展走上正軌奠定了基礎。同時根據本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具體狀況,及時制定了《xx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意見》,并對獲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的企業給予獎勵,有效地提高了我市農產品質量。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17家企業的26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基地控制面積7800多畝,綠色食品產值16405萬元。?
2、綠色優質稻米的種植與推廣。從2002年起,我市先后引進了一批高產、品質優良、市場占有率較高的優質稻品種。如從江西引進優質水稻品種“987”,平均畝產400- 550公斤,市場收購價每50公斤比常規品種高出15-20元,每畝可增收150-200元,深受農戶歡迎。我市先后引進“佳福占”等8個優質稻的品種,讓農民用上放心種子,確保優質稻種植年年出新,進一步提高優質稻的市場占有率。目前,我市具有一定優質稻生產規模的有泰寧、寧化、明溪、建寧等四個縣,面積分別為34483畝、64696畝、35000畝和15000畝。
3、綠色優質稻米的市場建設。我市積極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等辦法,加強與沿海銷區的產銷鏈接,發展訂單農業,開展糧食產業化經營,鼓勵、發動沿海糧商到我市投資建倉儲糧、聯合創建優質稻生產基地。在2006年省內產銷區糧食購銷協作洽談會上,寧化縣與龍巖、泉州、廈門共簽訂稻谷購銷合同38000噸,泰寧縣與廈門、泉州、福州共簽訂稻谷購銷合同24000噸。
4、“綠色糧食”品牌建設。我市積極扶持市場前景廣闊、科技含量高、牽動能力大的綠色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增強創新經營理念和品牌戰略意識,鼓勵其籌集資金,更新改造一批高檔優質的精、深加工設備,拓寬優質稻米的生產與發展空間,創立本市綠色品牌產品。目前,我市已有市佳源米業公司、寧化縣佳穗米業公司和建寧裕芳糧食加工廠等8個企業生產的18個產品為“放心糧油”品牌,“放心糧油企業”4個。
三、xx市糧食加工、儲存、流通、產供需狀況
(一)糧食供需平衡狀況。我市社會糧食供需平衡現狀是:本地生產的糧食從總量上基本能滿足當地的糧食消費。但由于我市是水稻主產區,品種比較單一,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小麥、玉米、大豆、優質米仍是調入的主要品種;厩闆r是:2006年我市總人口26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1.67萬人,農業人口152.33萬人。全年糧食供給總量162.97萬噸,其中地產糧116.25萬噸。全年糧食需求總量158.53萬噸,糧食消費總量119.50萬噸,其中口糧消費64.48萬噸,飼料用糧45.45萬噸,工業用糧3.63萬噸,食品用糧5.6萬噸,種子用糧0.34萬噸。年初各類存糧49.77萬噸,年末為54.18萬噸。
(二)糧食儲備狀況。以2006年為例,一是為確保糧食市場穩定供應,全市地方儲備規模共計57000噸(市級21000噸,縣級36000噸)全部落實到位,遠遠超過了糧食安全警戒線,可以作為以豐補歉,救災救荒,預防突發性事件的物質保障。市區落實大米儲備1000噸,確保市區糧食出現異常波動時,大米供應不斷檔,不脫銷。二是高度重視市縣中心糧庫建設,重點改造擴建市區糧庫荊西糧庫、東站糧庫,倉容量分別為7000、1500噸。三是儲備糧品質進一步提高,輪換各級儲備糧20623噸,2005年及2006年產的糧食上65.5%。2007年,全市糧食儲備訂單計劃80158噸,其中省級6萬噸,市本級8869噸,縣級11289噸。
(三)訂單糧食收購情況。做到政策宣傳到位,讓群眾家喻戶曉;為農民服務措施到位,方便農戶售糧;收購市場監督管理到位,維護穩定的農村收購市場秩序。2005年,全市共收購糧食79463噸,其中訂單收購70470噸。2006年,全市共收購糧食75240噸,其中訂單收購69769噸。截止2007年6月,全市共辦理糧食收購資格許可證127本,并全部通過年審。
(四)糧食加工情況。我市積極拓寬糧食行業龍頭企業的經營思路,提高糧油加工骨干企業產業化水平,發展糧油精深加工。努力做好產前、產中、產后的生產扶持和服務,創新糧油加工骨干企業組織結構,實現以資產不紐帶,組建集收儲、加工、銷售一體化的企業,在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實現綜合利用糧油資源,并加強產品結構調整,開發高附加值糧油精深加工產品,提高我市糧食品種有優質化和主食品的工業化水平,占領更多市場份額。據市糧食局2006年統計,全市糧食加工企業生產能力:大米579500噸,小麥粉37500噸,F有規模以上企業48個,資產總計7310萬元,其中大米4765萬元;從業人數433人。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29846萬元,其中大米25136萬元;產品銷售收入28995萬元,其中大米25451萬元;利潤總額413萬元,其中大米301萬元。加工企業中大米加工企業47個(日處理原糧100噸以下的44個,日處理原糧100-200噸的2個,日處理原糧200-400噸的1個),小麥粉加工企業1個;大米總產量116274噸,(其中特等米30156噸,標準一等米84859噸,標準二等米900噸);小麥粉總產量6897噸。從業人數中,大米399人,小麥粉34人。
(五)糧食產銷經營情況。以搞活糧源經營為重點,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產銷銜接方式,實施“引糧入明”工程,同時,積極組織供需見面活動,加大產銷協作力度,推動產銷雙方在糧食經貿合作等方面進一步發展,確保全市糧食供需平衡。幾年來,省內糧食產銷協作不斷擴大,與沿海銷區簽定購銷合同由2005年的25.55萬噸,2006年提高到35萬噸;與省外糧食產銷協作關系不斷鞏固,2005年調入糧食8.25萬噸,2006年提高到13.3萬噸。通過產銷協作平臺,有效地實現了優勢互補,建立了順暢的產銷銜接通道,增加我市優質糧食的市場供應量,有效地維護我市糧食市場穩定。
四、xx市糧食安全生產工作經驗與存在問題
(一)糧食生產、技術研究與推廣方面
近年來,xx市糧食生產技術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糧食生產技術推廣和農田基本建設也均取得較大的成效,但是,糧食生產卻呈現逐年下滑的局面。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后,國際糧豆大量調入我國,糧豆價格持續低位徘徊,嚴重影響了農民種糧的熱情,糧食生產下滑的局面進一步加劇,糧食生產呈現系統性危機狀態。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耕地面積、糧播面積、稻播面積、糧食總產、稻谷總產均較大幅度下降(從我市糧食生產歷史比較,可以明顯看出這種趨勢)。農田基本建設多頭管理,規劃、標準、投入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不一致。個別地方有截留經費補充辦公費用的現象。
2、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近兩年,農村勞動力價格漲速過快,全勞力日工資從20-30元上升為40-60元,二年之內已近翻番。農資價格只漲不跌,生產成本提高。糧食價格仍然較低,漲幅很小,農民種糧比較效益進一步降低。以2007年中上田段畝產千斤稻谷的收入成本比較,農民種糧的日工資為40元左右,位于農村全勞力日工資的最低位。按1000斤稻谷計算,單價0.8元,產值800元;成本:n肥65元,p肥20元,k肥44元,農藥30元,種子20元,機耕30元,農具折舊30元,合計239元;生產用工:育秧1天,整地1天,插拔秧2天,施肥與病蟲防治3天,收割2天,曬谷1天,渠道和田邊雜草整治2天,糧食管運賣1天,合計13天,在不計地租情況下,扣除成本,日工資僅43.15元。如遇自然災害或氣候較差年份,產量下降,日勞動工資將大幅降低。中低田段的單產更低,生產用工更多,效益更低。
此外,由于糧食直補大部分均按承包田發放,農民不種糧照樣領補貼,也降低了促進糧食生產的作用。
3、糧食生產勞動力日趨緊張,糧食商品率大幅降低。由于農業生產條件艱苦,收益不高,青年農民大量離土離鄉進城務工經商,務農勞動力年齡多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而且由于種糧效益低于其他的經濟作物,務農勞力的投入更多的是投到經濟作物方面,多數農戶種糧僅以保住口糧為主,糧食商品率大幅降低。
4、土地拋荒較為嚴重,糧食復種指數大幅降低。我市幾乎所有鄉鎮均有耕地摞荒現象,但由于行政考核制度的制約,具體摞荒面積無法統計,估計全市摞荒面積達到10萬畝。據沙縣土地流轉工作調查,全縣摞荒面積達到8000畝左右,由于土地摞荒多發生在偏遠的山垅田,調查人員難以做到逐段逐田核實,實際摞荒面積可能超過統計面積的一倍以上。2007年水稻播種190萬畝,復種指數僅為1.118,比最高年份353.7萬畝,復種指數1.6,種植面積少163.7萬畝,復種指數降低了0.48點。
5、政府對糧食生產的關注力下降。近年來,政府部門更多的是關注招商引資、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糧食生產已多年不被各級行政列為重要議題。除了中央強調和出臺的相關政策之外,其它各級政府基本上屬于口頭重視。由于中央減免了征糧和糧食統購,解除了縣鄉鎮干部在糧食生產上的壓力,糧食生產已不再是縣鄉鎮的中心工作。相當多的村干部和農民反映,現在的行政領導下村檢查工作已經很少到田頭了,糧食生產已基本上成了農戶個人的事。
6、糧食生產技術研究成果顯著,但后繼乏力。目前我市不少從事糧食生產技術研究單位,由于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已是名存實亡,F有從業人員主要集中于雜交水稻新組合的研制、引進與開發、推廣應用上,水稻的其他增產技術及非主要糧食生產技術,由于在成果的推廣與轉化過程中科研單位與研制技術人員無法獲得直接的經濟效益,幾乎沒有人員從事這些技術的研究,非主要糧食作物的品種更新等生產技術完全采用“拿來主義”的方式從外地引進。目前僅存的優勢項目--雜交水稻新組合的研究,也因立項困難、投入經費少而逐步陷入困境。糧食增產技術的研究存在“立項難、經費少”的問題。在今年我市的科技計劃項目指南中已經沒有相應的研究計劃了。
7、技術的轉化與應用推廣工作舉步維艱。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原來主要是由各級農業局等推廣部門完成的,由于推廣經費緊張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市一些縣、鄉級農業推廣部門已經處于癱瘓或半癱瘓狀態,多數單位部門下鄉的旅差費都嚴重不足。新品種、新技術的生產示范與推廣的工作力度、工作成效已較大幅度地落后于前十年,雖然我市雜交水稻育種處于全國先進行列,但受限于人力物力的不足和推廣網絡的缺乏,科研成果的示范工作成效亦較差,許多科研成果只能是紙上談兵了。種業公司是現階段糧食生產技術推廣的重要力量,但普遍存在示范規模小、影響力弱、售后服務差等等問題,栽培技術指導工作也嚴重滯后。且由于種業公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銷售種子來獲得經濟利益,新品種的示范與推廣只是它們的宣傳促銷手段,示范推廣的費用將全部作為成本計入到銷售價格中,在種子銷售過程中轉嫁到糧食生產者—-農民的頭上,無形中又增加了糧食生產成本、降低了糧食生產利潤。
(二)糧食加工、儲存、流通、產供需方面
1、需大于供將是我市糧食供需平衡發展的趨勢。隨著我市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外來流動人口數量的增加,在短期內我市的糧食生產在總量上如未能實現大的突破情況下,需大于供將逐漸成為我市糧食供需平衡發展的趨勢,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2、企業組織結構、經營管理機制有待提高。一是部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組織結構、經營機制仍然不夠靈活,影響了企業參與市場竟爭的能力。二是企業內部的勞動、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仍需進一步完善;目前我市尚有266人需要分流,其中購銷企業217人,缺口支付職工補償金960萬元。三是糧食流通執法隊伍有員編制和經費尚未落實到位,市場監管難度較大。
3 、糧食加工企業規模偏小,管理落后,發展緩慢。我市大米加工企業有近百家之多,一些個體加工廠規模極小,最大企業日處理原糧200噸。且生產設備陳舊,管理營銷手段簡單,多數為家族式的管理,尚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些企業分散在全市城鄉的各個地方,為居民的糧食消費帶來了便利,但也由于企業規模小而分散,造成糧油加工業發展緩慢,產品品牌效益低下,抵御風險能力不強。同時,市場糧價的波動和資金限制,原糧儲備不足,也影響了加工業的發展。
五、保障我省糧食安全的對策與建議
糧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一個國家的發展進步沒有糧食基礎的支撐不可能持續。糧食問題歷來受到廣泛重視,糧食安全受自然技術和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制約,糧食安全應包括:糧食的數量安全和糧食的質量安全。我們必須與時俱進,統籌當前和長遠,生產、流通和消費,根據我省情況來考慮保證糧食安全的對策和措施。我省是一個人地關系高度緊張的省份,是個缺糧省份,自給能力僅占50%左右,糧食問題一直是制約xx發展的一個大問題。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糧食供需將是偏緊的趨勢,糧食安全面臨著巨大壓力。
(一)必須把嚴格保護耕地,提高生產效益,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保證糧食安全的一項長期戰略目標。
保障糧食生產的關鍵要從政策和科技兩個方面保護、發展糧食生產能力。中央已就耕地保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控制、糧食收購保護價、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糧食生產第一線開展技術培訓科技示范等方面出臺了很多可供操作的具體政策,已為糧食生產能力的恢復發展創造了一個很濃厚的政治環境,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將中央的政策結合我市的客觀實際予以及時的具體的落實。
1、依法保護耕地,確保基本農田不被侵犯并運用于糧食生產。近幾年,我市能用于糧食生產的耕地減少幅度非常可觀,很多農田被用于修路、蓋房、辦廠、植樹、挖塘,稍為邊遠的地段出現較大面積的棄耕拋荒,耕地實際擁有量已較大幅度地低于統計量。因此,一是必須始終把保護耕地作為保證糧食安全的首要政策目標,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規定,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最嚴格的土地保護政策,特別是要切實搞好基本農田的保護。二是整合農田基本建設機構,統一農田基本建設規劃、標準、投入,切實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中、低產田的改造。三是組織有關業務部門專家對耕地保護現狀進行一次認真嚴肅的檢查,詳細調查農田拋荒實況,真正摸清我市的耕地數量。嚴厲依法查處違犯耕地保護的行為,對于可供恢復糧食生產的被占耕地應責令立即恢復耕作,爭取二年內我市糧食播種面積恢復到400萬畝左右。四是認真總結農田流轉工作經驗,引導農田逐步向種糧能手集中,提高規;s生產能力和種糧效益水平。
2、要把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作為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項主要任務。糧食是特殊商品,糧食生產是相對效益較低的基礎性的弱質產業,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后,市場將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市場因素對糧食生產的影響明顯增強。要保持糧食生產的穩定和發展,必須尊重市場法則,使種糧有利可圖。在糧食市場化的新形勢下,當務之急是著手研究制定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的政策和措施。一要加大對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的投入力度,認真落實好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的政策。二要采取政策措施降低主要農資價格,加大糧食生產機械的研制推廣力度,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增加種糧效益,提高市場競爭力,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三要根據社會物價水平,及時調整糧食保護價,確保農民種糧效益,同時進一步完善糧食市場服務體系,改善流通設施,為農民賣糧提供便利,保證貨暢其流。
3、制定糧食生產技術研究、推廣中長期規劃,為糧食生產提供長期的技術支撐。為確保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一要繼續加強糧食作物的品種選育、引進工作,繼續抓好“種子工程”,進一步提高優質種子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二要進一步加強糧食作物栽培技術的研究、推廣工作,充分發揮優質高產品種的增產作用。三要加強基層鄉鎮農技站的組織建設工作,提高基層農技人員的技術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基層農技站推廣主力軍的作用。四要加大糧食生產技術研究、推廣的經費投入,確保經費總量的內在價值量不低于10年前的總量。
4、加強通俗易行的實用型糧食增產技術的研究,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轉化與應用步伐。隨著農村主要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目前在農村從事糧食生產的勞動力已經出現以老、少、婦為主的局面,他們的文化水平較低、實用技術掌握困難。政府應在加強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應用科技能力的同時,注重引導和加強對通俗易行的實用型糧食增產技術研究的人才發展和經費投入,科研部門要面對現實,致力于農民投入少、簡便易行的糧食生產技術的研究,如糧食新品種的更新、拋秧栽培等省工省時、簡便易行的糧食生產技術的研究。
5、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培訓工作,培養造就新型農民。中央政府已將農民的職業教育列入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主要內容。政府要制定農業職業教育長期規劃,統合農校、農廣校、農函大和市、縣、鄉各級農業技術部門的農業職業教育培訓資源,大規模地開展農業職業教育工作,并將糧食生產的各項技術列為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培養、造就一大批年青、懂技術的糧食生產者、經營者和管理者。
(二)強化糧食市場運作,加強糧食宏觀調控,進一步完善糧食市場安全保障體系
加強糧食儲備,強化市場運作,確保糧食市場穩定。做到糧食生產供應“保面積、穩糧源、多渠道、保暢通、供得上、調得動、管得住、有保障。”
1、繼續完善糧食儲備政策,充分發揮好儲備糧在調節供求、穩定市場等方面的作用。各級糧食儲備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根據糧食購銷市場化和城市化發展等新情況,重新研究確定各級糧食儲備的合理規模。包括種子、飼料糧、保健品、副食品所需糧食都要列入其范圍。要按照(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的要求,加強和改善中央儲備糧管理工作,確保在國家需要時調得動,用得上。要督促各地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抓緊充實地方糧食儲備,增強地方政府對糧食市場調控的責任和能力,為應對可能出現的市場波動打好物質基礎,確保任何人任何時候都能買得到買得起他們所需的糧食。
2、統籌省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靈活運用糧食調運手段,為調節省內糧食市場服務。堅持“立足本省自已生產,余缺適時調劑”的方針,根據本省糧食供需和市場變化情況,及時采取不同的手段,靈活運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根據本省余缺適時調劑,為實現本省糧食總量平衡服務。同時,要鼓勵產銷區之間按照優勢互補、互利互惠、自愿合作的原則,建立長期穩定的購銷協作關系,促進糧食有序流通。
3、創新糧食安全觀,實現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化。糧食生產是“糧食安全”的基礎。一是要建立穩定的糧食生產體系,特別是如何保護主產區利益,穩定提高優質專用糧生產能力,高標準建設國家和省級現代化商品基地。二是糧食貿易供應體系,包括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建設。三是糧食宏觀調控體系、糧食預警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糧食法規體系建設。
(三)加強市場分析預測,建立和完善糧食安全預警系統及應急機制
建立糧食安全預警系統及應急機制,是加強糧食宏觀調控,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建設。目前我們對糧食市場的分析預測工作相對薄弱,糧食流通管理部門作為聯系生產和流通的橋梁和紐帶,應當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對糧食市場的分析預測工作,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既科學合理、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糧食安全預警應急系統,及時發現、判斷糧食不安全狀態,發出預警報,及時啟動該系統應急措施,確保糧食市場穩定,使政府掌握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1、定期分析和發布糧食供求市場信息,引導生產和流通。進一步完善糧食流通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形成快速、更貼近市場的監測系統工程,提升糧食市場信息的收集、儲存能力,提高對市場動態的分析和預測能力。
2、完善政府糧食安全預警系統。確定調控預警指標,實施先兆預警。建立政府糧食安全預警系統,具體規定各有關部門的職責,做到職責分明,才能收到明顯成效。特別是糧食主管部門和物價、工商、交通部門應密切配合,做好糧油市場監控工作,及時掌握市場動態,迅速有效地監控全市糧食安全狀況。
3、建立全省和區域性糧食應急機制。全省各地市要建立糧食安全預警應急方案和成立糧食安全應急指揮部,出現情況及時啟動議案,確保糧食市場和價格基本穩定。并堅持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充分發揮政府儲備糧食、糧食風險基金以及重點糧食市場和骨干糧店、骨干糧食加工企業的作用,進行調控,及時平抑糧價,穩定市場。
(四)深化改革,促進糧食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發展糧食加工,推進糧食經營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只有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加快發展來解決?偟氖且鶕䥽鴦赵恨k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意見》的精神,逐步實現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加工工藝向采用先進適用技術轉變;推進糧食生產基地化、產加銷經營一體化、加工制品優質化的要求,把做大做強糧食加工龍頭企業,作為發展糧食生產重要抓手,促進糧食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
1、制定和實施發展規劃。根據《全國主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的精神,結合本地實際,編制和實施糧食加工發展規劃,引導糧食加工業合理布局,漸進發展,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同時,根據發展規劃,落實分步實施的辦法和措施,納入實施單位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
2、做大做強糧食加工龍頭企業。重點扶持符合產業發展方向、有發展前景且帶動力強的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努力搞好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提高加工能力和產品質量,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鼓勵企業之間的聯合和兼并,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有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糧食加工企業,從基地建設、科研開發、生產加工、營銷一體化等方面給予支持,以此來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
3、建立和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規范合同契約訂單,逐步擴大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經營方式,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加快農業行業協會建立,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中介組織,與龍頭企業一起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二是在完善現有合同契約為主的利益聯結機制的基礎上,加快建立股份合作制為主的利益聯結機制。三是樹立法制觀念,強化法律意識,用法律手段保證龍頭企業與農戶合同的法律效力。
4、加快糧食加工的集聚地建設。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動員本地鄉鎮企業、民間能人、個私業主在園區發展糧食加工企業,促進園區成為糧食、飼料加工企業的集聚區,并且帶動相關企業發展。
(五)加快發展有機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保證糧食的質量安全。
目前我省對糧食質量認證相對較少,糧食是大宗的農產品,也是居民的主要消費品。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糧食的質量安全關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農業生產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健全農業投入品質量監測體系,普及農業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識,引導農民合理施肥、科學用藥。要進一步凈化農產品產地環境,加大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力度,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發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產品,有效保障農業和農產品生產消費安全,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持續、健康發展。
1、加大綠色食品宣傳力度。在廣播電視等宣傳媒體開辟綠色食品開發園地,在農業969155網站上完善綠色食品網頁,及時宣傳有關知識和報導我市綠色食品開發進展情況,引導廣大市民和農村提高對綠色食品的認識和參與發展生產的積極性,樹立“不僅要多賣糧,還要賣優質糧”的觀念。
2、要竭盡全力,大做特做創品牌的工作,申報核準獲取綠色標志食品的工作。一是認真制定糧食等大宗產品的綠色食品認證年度實施計劃,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三品”認證率。二是確立創建“綠色糧食”品牌的目標、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種糧農戶。同時,推動各種形式的,以經營綠色稻谷銷售為主的農村合作組織的組建、創辦。三是根據對土壤、水質、大氣等的科學嚴格檢測,確定“綠色糧食”生產面積,建檔進冊,插牌標明。規范標準嚴格的耕作、施肥、管理一整套技術規程,確保“綠色糧食”質量上檔次。四是對現有的各種所有制的糧食加工企業,進行排隊整頓,確立綠色稻谷的加工企業。并按“綠色糧食”生產的要求,進行必要的技術改造,產品包裝改造。
3、加強綠色食品研究推廣與服務。要充分發揮我市農業科技人員的作用,致力于促進我市綠色食品事業的發展,推動綠色食品開發的橫向經濟聯合,協調綠色食品科研、生產、銷售、監測等方面的關系,組織我市從事和熱心于綠色食品管理、科研、教育、生產、貯運、銷售、監測、咨詢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開展綠色食品事業理論研究、人員培訓、社會監督、信息咨詢、科技推廣與服務。為發展安全農產品,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產品出口創匯能力,推動我市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作貢獻。
【糧食安全若干問題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糧食安全調研報告(精選10篇)10-14
糧食安全調研報告范文(精選12篇)10-26
淺談確保糧食安全戰略對策調研報告06-23
關于糧食安全調研報告(通用5篇)10-13
農村糧食安全調研報告范文(精選7篇)10-13
糧食安全保障調研報告(通用6篇)10-13
農村糧食安全調研報告(通用5篇)10-13
保障糧食安全調研報告(通用15篇)11-24
縣糧食安全調研報告范文(通用6篇)10-14
農技部門保障糧食安全調研報告(精選9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