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我們眼下的社會,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那么一般報告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1
為進一步加快__場鎮建設,更好的推進__鎮的社會經濟發展,促進金沙村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調研組深入金沙村就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情況、存在問題、對策建議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調研,形成了以下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__鎮金沙村位于我鎮場鎮周圍,是__鎮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該村地理位置優越,是我鎮新農村規劃集居點之一。該村有11個村民小組,農戶450戶,現有人口1386人,耕地725畝,是我鎮茶葉產業示范村。近年以來,經過該村廣大村民的積極努力,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但是,由于該村有11個村民小組,村民居住分散,徹底改變該村村容、村貌的任務迫在眉睫,廣大村民迫切要求盡快實施新農村建設規劃,使村民充分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二、新農村建設開展中存在的問題
。ㄒ唬┏鲎馔恋厥栈匚吹玫浇鉀Q。新農村規劃的土地現目前已出租給個體戶發展產業,但個體戶目前不同意解約,雙方賠償事宜未談妥。
。ǘ┎糠执迕癫煌獬鲎屚恋,導致整個土地征用進度緩慢。新農村建設采取統拆統建的方式,部分村民要求提高土地出讓價,該問題現未得到解決,致使整個征用土地賠償未予以進行,部分村民未領取到土地款,意見很大。
。ㄈ┎糠执迕褚笞越ǚ课。我鎮新農村建設實行統拆統建的方式進行,而部分村民要求在自家土地上進行自我修建房屋,這與我鎮新農村建設規劃不符合。
三、對策及建議
一是成立新農村建設矛盾糾紛調解領導小組,組織金沙村村委會與承包個體戶進行解約磋商,根據土地出租合同相關解約賠償協定,對于合同解約賠償問題進行磋商,達成賠償協定。
二是組織調解小組,對于村民進行勸說,按照指定的價格進行土地出讓,并同時準備土地款,對于簽訂了協議的土地出讓戶進行先期的賠付,安撫村民,保證穩定。
三是加大宣傳力度,把我鎮對于新農村建設的各方面規劃詳情進行解釋,并把統拆統建的長處告訴準備自建房屋的村民,勸解他們按照規劃進行統拆統建。
四是完善大調解工作格局,健全大調解工作機制,加強矛盾糾紛的排查,提高矛盾糾紛調解水平,對于出現的矛盾糾紛要堅決扼殺在萌芽階段,堅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特大事不出縣”的矛盾糾紛調解原則。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2
一、基本情況
三塘鄉阿定村委會是地處三塘鄉西部,距三塘鄉政府所在地7公里,道路為水泥路,距縣城35公里。東與隆德村委會相接,南與連城村委會相連,西連中樞鎮阿平村委會,北與中樞鎮及箐門村委會毗鄰。轄阿定、小阿定、大水井3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08戶,人口1404人,其中農業人口1372人,勞動力81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26人。全村國土面積16.99平方公里,海拔2297米,年平均氣溫11℃,年降水量900毫米。
二、農業農村經濟情況
全村國土面積16.9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27畝,人均耕地1.78畝。20xx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6.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80.8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三、制約阿定村委會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素
(一)生存條件惡劣。阿定村委會處于石山區,土地貧瘠,海拔較高,氣候冷涼,交通條件相對較差。
(二)農民增收渠道少。農民收入主要來自于種植業和家庭養殖業。
。ㄈ┺r業增產不增收。據調查,近年來,由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明顯,農村適用技術推廣不到位,糧食尤其是經濟作物的品種更新極為緩慢,雖然農產品在量上有所增加,但品種結構沒有改善,優質農產品少,缺乏農產品品牌,市場賣價低,增產不增收。
。ㄋ模┺r民收入不穩定。農業是弱質產業,本身抗御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的能力就弱,加之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水利電力、道路交通、電視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又差,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農民農村產業調整的盲目性,好多農戶欠債累累,加之水災、旱災、風雹災等自然災害頻繁,給農民增收造成了不穩定性。
。ㄎ澹┐鍍葎趧恿乐夭蛔恪S捎谠摯逋恋刎汃、氣候冷涼,群眾發展農村經濟尤為困難。為此,村內80%的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或是到周邊彌勒等縣承包土地搞種植,因而村內發展農村產業無勞動力支撐。
。┺r民收入入不敷出。隨著化肥、農藥、種子、農膜等農業生產投入品價格的不斷上漲和農村水電、運輸等成本的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基本只能養家糊口,生活還處于貧困。
(七)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由于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生產附加值不高,異致產品銷路不暢,價格上不去、成本高。
四、對阿定村發展經濟提出的建議
。ㄒ唬┱{整產業結構。在抓好糧食、畜牧業等傳統產業的同時,培育和壯大燈盞花、萬壽菊、林果等特色產業。
。ǘ┮赞r產品加工為突破口,引導農民從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增收。重點是提升特色產業檔次、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提升農產品品質、提升農業拓展空間能力、提升農業發展環境。
。ㄈ┘訌娦滦娃r民科技培訓,引導農民多渠道增收。一是堅決執行九年義務教育,提高總體素質;二是加大對外出務工人員及承包經營者的技能培訓,鼓勵并支持他們回鄉發展;三是根據群眾的'勞動力實際,引導農民從事一些手工業。
。ㄋ模┘訌娹r田水利和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民從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中增收。一是積極幫助協調項目資金,改善水利、交通等基礎條件,為鄉村經濟發展解除瓶頸制約;二是大力推廣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技術,努力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產出率,增強農業防災抗災能力;三是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切實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推進農村循環經濟建設。
(五)強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引導農民從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中增收。一是幫助調查了解市場信息,建立完善農產品供求信息服務體系;二是加大科技的教育宣傳力度,提高科技水平,把一些短平快的項目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促進增收致富。
。┳ズ棉r村合作醫療宣傳。確保有病看得起,有藥吃得起,排除后顧之憂,集中精力抓生產。
。ㄆ撸┓e極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培養工作。幫助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導向。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3
根據縣委、縣人民政府XX縣委組織部的統一安排部署,我作為寶秀鎮石灰塘村委會新農村建設指導員,于xx年3月14日入住村委會。在駐村期間,采取召開座談會、走村入戶、實地調查的方法,對石灰塘村委會新農村建設的現狀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石灰塘村委會,屬于山區,距離鎮20.00公里, 國土面積37.00平方公里,海拔1855.00米,年平均氣溫17.00℃,年降水量898.40毫米,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有農戶418戶,戶籍人口1197人,常住人口1160人,其中,全家外出的戶數為17戶,全家外出的人口數為61人,從業人員為811人,其中農業從業人員為756人,全村以農業為主,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種植業和養殖業,農作物以玉米、小麥、豆類為主,經濟作物以烤煙為主,家庭養殖以牛、豬、羊、家禽為主,該村水資源極度匱乏,嚴重影響當地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高度制約著石灰塘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在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中,村“兩委”真正做到了及時把群眾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重大問題向黨員、村民代表征詢意見,逐步走向了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二、優勢條件
(一)村“兩委”班子團結。石灰塘村“兩委”班子成員平均年齡不大,現任村“兩委”班子履職能力較強,班子較團結,民主作風好,能為群眾辦實事,理清了促進本村發展的思路,熟悉政策和新農村建設導向,在具體實踐中為實現奮斗目標付出了諸多努力。目前全村黨員積極性高,帶頭示范作用好。
(二)群眾基礎好。石灰塘村離縣城較近,近1個小時就可達到,群眾科學意識強,民風純樸,都有通過新農村建設改變現在生存現狀的強烈愿望,對改變村莊面貌期盼度非常高,有的村民自覺植樹美化門前屋后,大家都積極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項目建設。石灰塘自然村村長在積極爭取村里公房建設,并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自己墊付2萬多,群眾意識較好。
(三)農業資源開發利用前景較好。石灰塘村境內雖然連年干旱少雨,但近幾年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新建了許多小水窖,這些分布于各個山頭的小水窖保證了干旱時節的農作物的栽種和灌溉,確保了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石灰塘村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注重耐旱農作物的開發種植,該村屬山區,若能揚長避短,充分利用山區的優勢,積極打造林果、中藥材等種植品牌產業,便能闖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對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存在的問題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石灰塘村委會各自然村經濟社會得到了極大發展,群眾生產設施和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群眾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斷提高,但作為山區村委會,石灰塘各自然村的發展仍然有許多制約因素,主要表現為:
(一)產業結構依然單一。 農作物主要以種植水稻、玉米、豆類為主,經濟作物主要以烤煙為主,輔以林果,沒有科學立體種植經驗,還沒有發揮地域特點,沒有規模化產業,形成不了規模產業,這嚴重影響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二)基礎建設依然薄弱。一是道路交通建設有待加強;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但深入走訪了解發現,由于缺乏項目資金,除行政村進村道路已硬化外,其余自然村進村道路目前尚未得到硬化,還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狀況,公路路況較差,由于資金困難,管護和修復工作滯后,部分路面已變得溝壑縱橫,嚴重影響了群眾出行和農副產品的銷售;二是水利設施建設亟待加強;雖然近幾年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石灰塘各自然村新建了許多小水窖,能在一程度上緩解旱情,但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缺水的現狀。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仍然很低。由于石灰塘地處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絕大多數的農民素質還比較低下,思想保守,觀念不新,普遍存在得過且過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關心集體等集體主義觀念比較淡薄,脫貧致富、奔向小康的思想和認識有待提高。
四、加強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作為新農村建設掛鉤單位,作為縣委第九批指導員,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結合自身實際,全力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為石灰塘村新農村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作為山區,強村富民的有效突破口是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要立足本地區實際,引導群眾發揮區位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向導,抓好以優質糧煙基地建設,發展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增強市場競爭力,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壓低品質差、市場滯銷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促進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二要充分利用山區的優勢,引導發展以規模化養殖為重點的養殖業,提高養殖效益,讓群眾得實惠。三是利用石灰塘村各自然村適合種植蔬菜和中藥材的有利優勢,借鑒XX縣北部山區“公司+基地+農戶”的蔬菜種植模式,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蔬菜和中藥材種植,同時,大力推進核桃、桔子等林里種植,著力推進種植業從單一的糧食生產結構向糧、林、果、蔬等多元結構轉變。
(二)積極爭取項目及資金,進一步夯實基礎設施建設。針對石灰塘各自然村行路難、飲水難和部分自然村公房建設資金短缺的實際問題,積極向上級政府及職能部門協調資金,本單位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幫扶的方式,盡力解決群眾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進一步夯實山區群眾基礎設施建設。
(三)依托自然優勢,加快經濟增長點培植力度。據石灰塘村支書介紹,石灰塘種各自然村適宜發展核桃、梨、桔子等林果,近幾年來,部分自然村核桃種植戶收入好的年收入已達2萬多元,核桃種植已成為繼烤煙之后部分村民最穩定的收入來源,目前,群眾種植林果的積極性較高。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充分利用石灰塘各自然村廣大群眾對核桃等林果栽培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經驗,且近年來隨著核桃等林果價格連年走高,產品供不應求的趨勢,積極宣傳各項惠民政策,大力引導群眾發展林果種植,使之成為規模化產業化種植,從而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四)千方百計,提高村民文化素質。針對大部分村民的相關種養殖知識和信息來源主要是依靠廣播、電視、集市和鄰里傳播的現象,積極聯系農技部門和林業部門,協調爭取專家或技術員多到田間地頭為村民開展種養殖知識培訓,讓農民掌握科學種養技術,積極推廣新品種,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4
最近,我參加了市委組織部組織的對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進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訓學習,幾天的參觀學習過程中,我親身感受華西村如火如荼的發展氛圍,親耳聆聽了華西村率先發展的先進經驗,親眼目睹華西村新農村建設的巨大成就,感受很深,觸動很大。華西的巨大發展變化不僅讓我驚嘆,也讓我深思。更多的是華西村的發展經驗,讓我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一、幾點啟示
1、要建設新農村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帶頭人。華西村經濟的發展,吳仁寶在其中發揮的核心作用,沒有吳仁寶,華西固然也能像其它農村一樣能得到發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變,恐怕很難。正是由于有吳仁寶這樣的好帶頭人,華西才先后實現了“電話村”、“彩電村”、“空調村”、“汽車村“、“別墅村”。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要有一個無私奉獻、信念堅定、能領著群眾共同致富的好帶頭人。
2、要建設新農村必須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華西村正是立足本地資源,從發展小五金起步,逐步發展壯大。農村與農村的情況不同,經濟基礎也不一樣,資源優勢也不一樣,我們只有從實際出發,立足本地實際,找準符合本村的發展道路,才能走上富裕的新農村建設之路。
3、要建設新農村必須必須要堅持制度創新。華西村從實際出發,制定了一整套具有華西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創造性地提出了提出“一分五統”(即村企分開,經濟統一管理、干部統一使用、勞動力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建統一規劃)的發展建設大華西的新舉措,建立了“企業合作制、廠長負責制、經理監管制、工代議事制”的管理體制,對員工實行“首位高工資、末位淘汰制、違章辭退制”,在分配機制上,堅持“少分配,多積累;少拿現金,多入股”,這些創新理念和舉措,吸引了大批有識之士,來這里創業,使華西村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華西經濟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
4、要建設新農村必須首先發展農村經濟。華西村在吳仁寶老書記的.帶領下,經過四十多年的艱苦創業,把華西建成了年產值超過400億元,聞名全國的“天下第一村”。華西發展了,華西人富裕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濟實力,華西的村民才能過上幸福的日子。因此,農村要發展,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從發展農村經濟做起。華西的證明,只有走集體經濟道路,發揮集體的力量,才能在農村集中力量辦大事,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二、今后工作的思考
借鑒外地成功經驗,作為一名組工干部,我感受最深的是,當前我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建好班子,配強隊伍。華西村之所以能夠永葆先進,取得今天如此輝煌的成績,最關鍵的就是有一個好班子,一個好的領路人。我們要借鑒華西村的經驗,一是要在村級班子建設上,著力打造村級領導核心。二是要在黨員隊伍建設上,注重發揮黨員模范作用。在農村黨員中深化和拓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工作,在武廣客運專線等重點工程項目上發揮把好無職黨員帶頭作用。三是在后備干部培養上,大力培養村級后備力量,保障班子隊伍持續發展。通過建立健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長效機制,實現“制度管人、有章理事”,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黨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和號召力。
2、理順思路,強化管理。要通過強化制度管理,進一步推進基層的民主建設,一方面落實好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的“四民主二公開”制度。另一方面抓好黨內民主,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加強黨員干部與群眾的交流,暢通聯系渠道,讓群眾監督黨員,評價黨員,要廣泛收集當前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以及對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根據各村的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制定本區的發展目標規劃,力求使發展規劃科學合理、符合實際,達到群眾滿意。
3、抓住關鍵,促進發展。目前,我區農村位于城郊結合部,正處于農村城市化建設的大好時機,近3-5年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期,要想實現持續發展,必須立足于當前,規劃好長遠。首先,做好群眾教育培訓工作。通過組織講課、技能培訓、學歷教育等措施,加強對群眾的教育工作,真正培育一批“懂科技、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讓群眾確立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規劃,克服“小富即安,小進即滿”思想,形成人人謀發展,人人思發展的良好局面。其次,依托處于城鄉結合部的區位優勢,鼓勵和引導群眾發展二、三產業,壯大區域經濟。圍繞區委提出的建設中部地區率先發展的現代化經濟強區的戰略思路,解放思想,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現好土地的最大效益。
4、突出重點,統籌兼顧。一是進一步加快村級活動場所建設,進一步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二是要加強依法治村,進一步提高新農村科學管理水平,以明確崗位目標管理責任制為核心,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完善村務工作流程,努力建立程序規范、便民高效、權責一致的一整套依法行政體制機制。三是深入開展信息化建設,提高村級領導層的運行能力,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提高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的創新能力,通過信息系統和信息資源的利用,為村級經濟發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三、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思考和建議
在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模式的探索方面,華西的經濟發展帶給我們很多好的經驗和思路,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1、長效機制問題。不可否認,老書記對華西村的巨大貢獻,在老書記的帶領下,華西村逐步發展壯大,規模在日益龐大,華西村合并了周圍的10多個村,村黨委現有31個支部,38名副書記,14個常委,10多名候補委員,村集體下設了50多家企業,人員結構和組織層次也在日益增多。老書記在華西村擔任了48年的書記,個人影響力、控制力應該來說是深入人心、舉足輕重,但是,個人的影響力和威信力在一個地方被過分的強調,當個人的控制力遠大于一個群體的控制力之后,不知道是否是一件正;虿徽!⒑侠砘虿缓侠淼氖虑,一旦老書記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不存在后,華西村是否仍然能夠平穩、健康的發展,以前所隱藏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個人、集體和私營經濟利益分配問題,華西中心村和大華西村之間的矛盾問題是否會有所爆發,老書記培養起來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是否有能力駕馭這些復雜局面。個人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建立一種更加長效的、科學的、合理的管理體制來保障村級經濟的健康發展,更多的應該體現出制度的、體制的控制力和影響力,而不是依靠個人的決策能力。
2、激勵機制問題。目前,華西村成立的50多家企業中,絕大多數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都是老書記的子女或親屬,我們不過多的評價老書記的這種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是否可行,對我區是否有借鑒意義,但是,如何來保障村支兩委成員的正常、合理的經濟待遇、政治待遇,如何更好的發揮農村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既保障村民集體的利益不被侵犯,也要保障好村支兩委成員正常、合理的經濟待遇是我們新農村建設中應該探索和研究的課題。不至于因為村級換屆工作讓一些村上干部的辛苦和努力付之東流,挫傷了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3、環境問題。華西村的經濟發展我們有目共睹,華西村環境惡化趨勢,我們也不容忽視,作為農村,山清水秀的田園景色正在發生變化,華西村正在承受城市化、工業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型的毛紡廠、鋼板廠等工業企業的相繼建立,企業規劃的不合理,使得當地環境有惡化的趨勢,空氣混濁、水源變差,這對我區正在建設的新農村應該也是一個警示,我們在發展農村經濟應高起點規劃,高起點建設,更多的應注重環境資源的保護,注重人居質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農村經濟。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5
建設社會義新農村,是黨和國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梁子湖區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貌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以“五改四通三建”(即改水、改廁、改院、改廚、改圈;通水、通電、通路、通互聯網;建醫療室,建活動場,建垃圾場)為主要抓手,取得了新農村建設的初步成效。農民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改變了,農民精神面貌不同了,村風民風更加文明和諧了。民進梁子湖支部,根據我區新農村建設的可喜變化,組織了部分民進會員深入鄉村,對我區新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活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新農村文化建設發展現狀
梁子湖區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以滿足和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設文化陣地為基礎;以挖掘拓展具有地域色彩傳統文化、民間藝術為手段;以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改變農民精神面貌,培育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及技能的新型農民為重點來進行的,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是文化陣地建設如火如荼開展。XX年全區“五有文化”陣地,(即一有小舞臺,作為文化陣地的中心和標志;二有籃球場,一場多用,與小舞臺連成一個整體,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陣地;三有健身小廣場,作為群眾體育鍛煉的場所;四有宣傳欄,作為群眾進行各種宣傳的窗口陣地;五有文化室,作為群眾參加學習和培訓的場地。)在六十村、叢林村、桐油村、東井村、楊井村、牛石村、金壢村、柯畈村、子壇村、陳太村、謝培村、王營村、徐橋村展開。這些村的文化設施和場所都規劃布局在村中心位置,并連為一體,形成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廣場,廣場周圍進行綠化、美化,使文化廣場不僅是群眾文化活動的場所,也是休閑娛樂的所在,成為全村聚集人氣的地方,集結歡聲笑語的磁場。
二是廣泛籌措資金,攜手共建文化中心。新農村文化建設需要較大投入,單靠政府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我區有些村子資金籌措值得借鑒:金壢邱家塆,由建筑老板邱福成出資百萬元,建起了一座氣勢宏偉,每層有500平方米的三層樓文化中心。青峰山塆由老黨員、老干部組成的村民理事會,在社會上籌措資金幾十萬元,建起了文化室、圖書館,辦起了管樂隊。朝英村村民個人自籌資金建起了農民健身房。馬龍村農家女陳家怡用電腦寫作,多部小說出版發行。太和居委會采用集資方式,辦起了老年腰鼓隊。等等這些文化中心及文化中心戶,正在我區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輻射作用。
三是宗族文化與民間藝術得到挖掘和繼承。宗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各姓氏民眾的文化結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許多積極健康的方面,值得宏揚。例如,青峰山塆的鄧氏宗族文化中的“家譜堂匾文化”“名人先賢文化”“族規禮儀文化”;子壇坯承塆的陳氏“義門文化”,其文化內涵與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基本要求相一致,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繼承,為鄉風文明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在我區有一些傳統的非物質民間文化,也得到了較好的搶救。如陳太、張夏塆在民間流傳幾百年的工尺譜排子鑼,金壢村的玉蓮環,眼看就要失傳,今年得到了市、區文化部門的支持,作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得到了搶救和傳承。
二、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經費投入、管理責任不明。新農村文化陣地的硬件建設和培育新型農民的軟件建設,經費投入,工作責任,分階段,分步驟確定的文化工作任務目標,由誰抓,由誰完成?目前這種機制尚未形成。
二是新農村文化建設農民的主體意識,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調動起來。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一部分村莊,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群眾存在“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希望政府大包大攬。農民們不能夠積極主動的融入到內涵豐富,格調健康的'文化活動中來。農民們文化活動參與意識不強,有一些村子打牌、買lhc,封建迷信盛行。
三是四級網絡建設工作機制沒有抓好。區級文化陣地設施沒有做大,全區沒有一處規模較大的文化活動中心。鄉鎮級文化中心沒有做強,文化站、電影院形同虛設,有的鄉鎮被擠占成其它場所。村級文化活動室沒有做活,參與的群眾極少。塆級文化中心戶沒有做靚,文化中心戶沒有吸引力,凝聚力。
四是農村文化活動缺“送”文化、“扶”文化、“植”文化、機制。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送到農民家門口的太少。一些具有濃郁鄉土氣息,風格清新純樸的文藝節目缺少編導扶持。農村文化人才,文化骨干隊伍缺乏培養。一些民間藝術(如梁湖哦號、民謠、風俗禮儀、婚喪詠文)缺略傳承。
五是有許多邊遠村莊沒有通廣播,通閉路電視,通互聯網,農民接觸新文化的途徑欠缺。
三、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發展建議
1、建立過硬的文化建設責任制,完善文化建設經費投入機制和有效的工作機制。我區要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到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建立過硬的文化建設責任制,嚴格績效考評。文化建設經費投入建議采用“四個一點”的籌資辦法,即政府補一點,相關部門及掛鉤單位支持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村組自籌一點,廣泛籌集資金。農村文化建設要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各級文化部門要有長效的工作機制,“送”“扶”“植”好農村文化建設,使農村文化活動永葆活力。
2、農村文化體育設施要緊跟新農村建設步伐。開通村村通廣播、閉路電視、網絡工程。大力整治文化環境,對網吧、買lhc、抹牌賭博、封建迷信活動要加大打擊的力度。充分利用好國家農民健身工程項目,建好體育活動場所,建起一村一籃球場,能方便群眾“二打二曬”。
3、要挖掘整理好我區宗族文化,民間藝術。保護好古建筑,古樹木及古文化遺址。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由于我區外出打工人員多,建議一些民間藝術,惜日只有男同志學習的技藝改為婦女學習。
4、做靚文化中心戶。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要選擇那些政治思想好,群眾基礎好,文化素質高,勞動能力強,熱心公益事業的文化經濟能人作為中心戶建設對象,進行重點培養,實行民辦公助,市場運作,文商互補的辦法,使文化中心戶建得起,立得住,生存得下去。發揮他們在活躍農民文化生活,提供信息服務,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5、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量力而行。防止勞民傷才,杜絕形象工程。建設好特色文化陣地,使文化陣地本身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內涵。
6、旅游文化要開發利用。我區有獨特的旅游區位優勢,山青水秀,旅游景點甚多,人文色彩濃厚。目前我區旅游只打山水牌,人文文化旅游還沒有開發。梁子島、月山、沼山大寺、子壇廟、青峰寺、長興寺等處所有許多的傳說、神話、歷史故事,如果開發出來,將會給我區旅游文化忝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會有更多的游客紛至沓來,賞美景,品佳肴,話傳奇。
總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梁子湖區區委、區政府本著“立足目前,著眼長遠,合理布局,科學規劃,挖掘藝術,突出特色”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6
近年來,隨著中央、省、市、區、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飛輪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當地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ㄒ唬┺r業生產情況
飛輪村現有耕地2680畝,人均耕地面積畝,全村主要是以蘋果、蔬菜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后。20xx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3100元。產業結構情況:飛輪村一、二組以蘋果、糧食種植為主;三、四組以蔬菜種植為主;五組以林木、干雜果,煙草和糧食種植為主。
。ǘ⒂嘘P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
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通電、通水、通電視、通電訊。現__村建設有一所衛生室,解決了村民看病難的問題;村上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戶120人,65周歲以上老黨員生活補貼6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424人,參合率90%。
。ㄈ┺r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
村“兩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4人,村民委員會委員3人;全村共有黨員42人,其中:男性黨員39人,女性黨員4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群、干群關系,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7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關系到國民經濟全局;農村是否穩定,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農民能否增長,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新時期新形勢下,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性更加明顯,解決“三農”問題也成為農業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幾年以一號文件強調農業農村工作,進一步說明農業農村工作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責無旁貸。通過對全市調研,對我市新農村的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一、成功經驗及做法
(一)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特色農產品
以“點”為中心,主要著手建設期限短、效益高、見效快的示范基地,實施基地帶動戰略。推行“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揮規模效應,實施定單農業,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農業產業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產業經營方式,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大力推廣“兩雜”良種,抓好新品種的試驗示范。樹立“糧食要增產、種子應先行”的指導思想,做好“兩雜”良種為主的種子調運和供種工作;大力發展優質稻和再生稻,為我市糧食生產開辟一條新途徑;調整油菜、小麥種植面積,擴大和發展薯類作物種植面積;積極發展無公害蔬菜和反季節蔬菜,逐步實現蔬菜生產基地化、技術規范化、專業化和規;
(二)積極開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
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實現農村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要途徑,是建設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是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以市場為導向,對自愿轉移的農民工開展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就業能力。積極推行勞動預備制度,組織農村未能繼續升學準備進入非農產業或進城務工的初中畢業生參加必須的轉移就業前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并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等級證書,為進城務工作好充分準備。
做好農民工跟蹤服務和就業指導工作。主動參與農村勞動力就業市場體系建設,為學員就業創造條件并提供信息服務,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減少農村富余勞動力流動的盲目性,降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成本。建立農民工培訓人才資源庫,把各類教育培訓機構、中介機構、用人企業等各種資源組織起來,全方位開展農民工培訓轉移就業工作。20xx--20xx年,為使農民工向城鎮轉移,并設了竹加工、建筑裝璜、美容美發、保健按摩、機電、計算機、家政服務、汽修、旅游與酒店管理十大專業,對4000名農民工進行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培訓,現已全部培訓結束,大部分已實現轉移就業。
(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發展沼氣生態農業建設
沼氣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對沼氣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有利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生活環境的改觀。實施沼氣建設,將生態農業和效益農業有機結合起來,開展“豬---沼---菜”、“豬---沼---魚”、“豬---沼---果”生產示范,對沼渣和沼液進行綜合利用,大大提高了農村經濟社會效益。通過經濟效益評價,每口沼氣池每年可為農戶節約用煤2.72噸,直接經濟效益每戶每年在475元以上,綜合經濟效益每戶每年800元以上。截至20xx年,全市已修建沼氣池5600口,絕大部分進行“一池三改”。
(四)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繼續做好減輕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制定了農民負擔監督工作目標責任書,并與各鄉鎮和7個涉農部門簽訂了《農民負擔工作責任書》。認真貫徹落實《土地承包法》,加大宣傳力度,做到家喻戶曉,并切實加強對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熱情接待上訪群眾,及時解決上訪問題。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執行的新的財會制度的建立,規范農村財務制度,使減負工作落到實處。
二、農村建設和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
首先,當前我市農業農村生產連年出現“四個減少”,耕地面積減少,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糧食產量減少,人均占有量減少,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市耕地面積由于退耕還林、退耕還竹等因素,正在大幅度減少。其次,我市受自然條件、土壤肥力等因素制約,使得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空間有限,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布局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再加之基礎設施滯后,產銷銜接不緊密,農產品流通不暢,嚴重制約了農業產業化步伐。第三,鑒于赤水特殊的地理特征和地質條件,造成常規農業先天性不足,出現嚴重擠壓的格局,加之投入不足,管理體制不順,導致了農業適用技術推廣的滯后,給常規農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各鄉鎮五站合一建“農服中心”,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雙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管理不暢的現象,這使得農業行政部門協調難度加大,服務功能很難得到全面發揮。再加之鄉鎮工作頭緒多,農服中心工作人員經常抽調到其它部門工作,就使得農技干部無法專心從事農技推廣工作,農技推廣造成滑坡的現象。第四,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20xx年,我市實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專門成立領導小組,指導全市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進行組織協調,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引導性培訓的宣傳力度不夠大,使部分農民對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培訓過程中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薄弱,學員自身素質低,培訓的效果沒有得到最好的發揮;培訓與轉移結構不科學,學員培訓多數是就地轉移,向經濟發達地區轉移的比例較。桓髋嘤柣貐f調不夠,為完成各自任務,各培訓機構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整體,農業部門在協調上存在著很大的困難。第五,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急需解決,植物檢疫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在赤水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農民的生產和城鎮居民的生活缺乏基本保障。此項工作應提高到政府重要議事日程上予以啟動,除配套工作經費外,應配備必要的檢測檢驗儀器,對進入我市的農業生產資源和農產品進行檢驗檢測,確保群眾生活安全。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建議
(一)深刻領會精神,切實加強領導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中發[20xx]1號)和中共遵義市委、遵義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大支農力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意見》(遵發[20xx]4號)文件指出,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主題,立足于建立促進農業增效的長效機制,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以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進一步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各級黨委、政府要深刻領會文件精神,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工作。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做到領導到位,措施到位。實行行政領導負責制,層層落實責任,把農業農村工作納入對下級政府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保證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二)加大農業經費投入。農村工作需要經常下到基層,隨時掌握第一手資料,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定期開展業務技術培訓,指導全市技術工作,使得工作經費嚴重不足。各級政府要大力支持農業部門工作,給予解決一定的工作經費。上級業務部門也要安排一定的項目資金,推動赤水農業健康發展,堅持政府推動和市場運作相結合,逐步形成政府投入為導向,其它投資為主體的主渠道投資格局。
(三)大力推進優質農產品體系建設
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計劃實施優質稻生產基地2萬畝,優質糯玉米生產基地2萬畝,建立優質農產品加工廠一個,全面實行“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格局。建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按照赤水的氣候特征和地理條件,建立城郊早熟型、高山延后型、交通要道加工型的蔬菜基地。建立專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促進我市農產品有效流通,推動我市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機構,組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推行市場準入制度,嚴把上市產品質量關,推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快速發展,提高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四)大力加強沼氣生態農業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積極實施國債和省沼建設項目,到20xx年共修建沼氣池1000口,普及全市各鄉鎮、各村組徹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積極推廣沼液和沼渣的綜合利用,在全市實施“三沼”綜合利用項目以及“豬--沼--糧”、“豬--沼--魚”、“豬--沼--果”等綜合示范項目。
(五)實施培訓工程,提高轉移就業
20xx-20xx年,對全市30000名農村勞動力開展引導性培訓,并對其中120xx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4000人開展陽光工程示范性培訓,并轉移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就業。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大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宣傳力度,周密部署,精心組織,進一步加強和各培訓機構的協調能力,整合教育培訓資源,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訓機構,改善教學培訓條件,建立一批起示范帶頭作用的農民工培訓基地。跟蹤做好農民工信息服務工作和就業指導工作,為學員的就業提供信息服務并制造條件,努力提高轉移就業率。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8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一個長期奮斗的歷史過程,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下面,我就涼州區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談一點粗淺的認識和看法
一、基本情況
涼州區總面積50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6萬畝?側丝101.8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0.26萬人。轄19鎮19鄉,448個行政村,3765個村民小組。XX年,全區生產總值達108.55億元,其中農業增加值24.65億元;糧食總產量達63.1萬噸,肉類總產量7.39萬噸;大口徑財政收入達3.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20元
二、涼州區新農村建設情況
(一)科學制定規劃,新農村建設目標更加明確。按照“二十字”方針和省委《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委托省社科院編制了《涼州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區委、區政府制定出臺了《武威市涼州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若干意見》、《涼州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細則》,下發了《關于做好XX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安排意見》和《關于抓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加強指導,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突出發展畜牧蔬菜產業,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堅持農業內部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以瓜菜經濟作物為主,養殖業以草食畜為主的“三為主”調整方向,農業結構更趨合理。目前,糧、經、飼比例達到76.7:20.2:3.1。全區蔬菜正茬種植面積21.38萬畝,同比增長6.47%,制種面積25萬畝。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各類規模養殖戶達5.82萬戶,形成了34.2萬頭牛、62.2萬只羊、56.5萬口豬、690萬只雞的畜禽產品養殖生產基地。同時,食用菌、花卉、中藥材、飼草等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種植規模穩步擴大
(三)重點扶持壯大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立足資源優勢,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現建成42.38萬畝加工型小麥種植基地,20.3萬畝加工玉米種植基地,3萬畝釀造葡萄基地,6萬畝專用馬鈴薯基地,圍繞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等環節,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逐步形成,初步形成了年加工能力超過100多萬噸的面粉加工業、50萬噸的玉米淀粉加工業、25萬噸的啤酒麥芽加工業,年產1萬噸熏醋、2500噸醬油的調味品加工業,1萬噸白酒、9萬噸啤酒、2萬噸葡萄酒的酒類釀造業,年外銷蔬菜70萬噸的蔬菜業,年制種能力達5.5萬噸的制種業和畜產品加工業等產業體系。全區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585戶;國家和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8戶;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達到22戶,其中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達到7戶
(四)加快推進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目前已建成標準化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73萬畝,無公害生產面積達到83萬畝,“天梯山”牌人參果、“發放”牌辣椒等15個農產品獲得了“綠色食品”標志使用許可證,紅太陽面粉廠等22戶企業取得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證書,益民公司等5家企業取得iso14001環境體系認證證書,“天梯山”牌人參果順利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加快農產品原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高壩、張義兩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通過綠色認證,我區已被列為國家級綠色農業示范區
(五)服務產業化經營,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發展,調查報告《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圍繞重點行業、重點產業、重點產品,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擴大合作經濟組織的覆蓋面。目前,全區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310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82個,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產業化龍頭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六)加大項目建設力度,農業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笆濉逼陂g全區共完成渠道建設1068公里,推廣常規節水面積65萬畝,人工造林10萬畝,封山(沙)育林(草)8萬畝,退耕還林工程2萬畝,建設鄉村道路600公里。XX年上半年,全區完成人工造林面積2萬畝,其中生態林1萬畝,核桃、紅棗等小雜果0.1萬畝,釀酒葡萄基地建設0.9萬畝;完成退耕還林工程補植補造面積5.5萬畝;參加義務植樹人數達50萬人(次),栽植各類苗木531萬株。結合生態工程建設、義務植樹等重點工作,全區完成通道綠化100公里
(七)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農村勞務輸轉步伐加快。現已同新疆、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的300多家用工單位建立了穩定的勞務合作關系,有效促進了勞務輸轉。截止目前,輸轉城鄉剩余勞動力19.05萬人(次),占計劃任務22萬人次的86.6%,比上年同期增長3.9%,其中有組織輸轉6.15萬人(次),占計劃任務的73.5%,同比增長12%。創勞務收入3.3億元。已組織搬遷安置移民351戶、1368人,占計劃任務XX人的68.4%
(八)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農宅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在小城鎮建設上,采取統一規劃、分類指導、抓點帶面、整體推進的工作方法,目前已有18個建制鎮完成小城鎮總體規劃的編修和評審。出臺了《涼州區村莊規劃編制綱要》,完成清源王莊村、長城岸門村等2個省級生態文明小康示范村規劃。加大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力度,大大提升了小城鎮整體形象和功能。今年我區1個省級、6個市級、43個區級,共50個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村已全面啟動。止目前,已落實標準化住宅示范點52個,已完成小康住宅建設1240戶,正在動工2634戶,備料5931戶,全區累計新建改建小康住宅51016戶
(九)創新工作思路,扶貧開發成效顯著。截止XX年底,張義山區建成人參果日光溫室2195座,年產量達到2300萬公斤,產值6500萬元,日光溫室收入占全鎮人均純收入的40%左右。地膜洋芋、中藥材、亞麻、制種的種植面積分別達到XX0畝、2500畝、2500畝、1020畝。規模養殖戶已累計發展到1220多戶。近年來共實施各類項目近50個,爭取國家項目扶持資金1404.4萬元,協調銀行貸款300多萬元,啟動民間資金29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由XX年的883.3元增加到XX年的1618元,凈增734.7元
(十)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農民素質不斷提高。把農民教育培訓同勞務輸轉結合起來,同優勢產業培育結合起來,同推廣實用技術結合起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培訓資源,推進農民培訓的經;、規范化、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培訓人員2.5萬人(次),科技入戶達95%以上。區上建立20個重點農業科技園區,各鄉鎮建立農業科技示范點片185個
(十一)堅持統籌協調,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面落實了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和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大力開展文化體育活動,全方位推進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農民上學難、看病難的問題逐步得以解決,群眾文化娛樂活動進一步豐富,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
三、涼州區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問題
一是干旱缺水是制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因素,節水型社會建設進程需進一步加快。資源性缺水嚴重;地下水采補失衡,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礦化度日益升高。節水型社會建設需要全民參與,宣傳、教育和培訓仍需加強,全社會水資源憂患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已成立的用水戶協會運行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規范,水價在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中的杠桿作用需加快發揮。
二是農業人口多,農村攤子大,農村道路交通、文化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嚴重不足,缺乏長期投入機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由于欠賬太多,老的投入沒有完成,新的建設又需要大量資金,同時,由于缺乏長效投入機制,資金難以得到保障,農村公益事業的資金缺口大。
三是部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缺乏流動資金,不能達產達標,沒有形成規模效益,一些市場前景好、龍頭帶動作用明顯的農業產業化項目由于融資困難,遲遲不能建成投產,特別在蔬菜、奶產品加工領域缺乏龍頭企業。
四是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影響了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進一步提高。目前,我區農業產業層次還不高,經濟發展中“三高一低”的現象還比較突出,產業的支撐和輻射帶動力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五是鄉村債務重、化解難,且村級集體經濟薄弱。鄉村債務,直接影響制約著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建設新農村,集體經濟是基礎,就涼州區而言,全區448個行政村,基本上是靠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入不敷出,成為建設新農村的突出難題。
六是農民增收乏力。種養業增收難,產業化帶動難,農業綜合競爭力不強。外出務工農民綜合素質低,技術型、技能型勞動力轉移輸出很少,無法獲得較高收入。
七是水利設施老化,生態環境脆弱、能源、信息、通訊跟不上加快發展的需要。
四、涼州區新農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要按照區委、政府確定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圍繞農民增收,做強六大產業(蔬菜、畜牧、制種、釀造葡萄、加工型馬鈴薯、勞務),狠抓“六大工程”(日光溫室、節水、小康住宅、道路、綠化、清潔),推進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強化農民職業技術培訓,積極探索民主管理方式,切實加快全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立足長遠,認真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要先行,依據《甘肅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武威市涼州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配套產業、村莊、基礎設施、生態環境衛生、社會事業等專業規劃。盡快完成區級試點示范村的規劃。所做的規劃須經群眾充分討論,確定后向群眾公示,得到群眾的認可,才能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落實責任,確保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將省、市、區確定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作為鄉鎮行政一把手責任工程來抓,實行一票否決制。包鄉部門一把手要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工作,把所包鄉鎮新農村試點村建設情況列入包鄉部門實績考核的范圍,年底進行考核。建立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新農村建設辦公室協調各成員單位定期研究、部署和解決具體問題。充實加強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力量,強化對基層的檢查指導,發揮好對部門和鄉鎮的綜合協調、信息交流、服務指導、督促檢查作用。建立村干部工作目標責任激勵機制,對在新農村建設中成效顯著、示范帶動作用突出的村干部優先解決養老保險等待遇問題。
(三)落實政策,加大新農村建設扶持力度。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各項惠農政策,尤其要落實好直接關系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農村低保、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補助等政策;充分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加強協調溝通,盡最大努力爭取上級的各項扶持資金和項目。有關新農村建設項目實行“扎口”管理、集中捆綁使用,對試點示范村優先予以扶持。將農牧、水利、林業、交通、教育、衛生、扶貧、能源、農業綜合開發等方面的支農項目資金集中整合,向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村傾斜,用足、用活、用好政策。
(四)培育現代農民,發展現代農業。通過整合各種培訓資源,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強化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一是大力調整農業結構。要緊密聯系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水權水價制度改革、關井壓田、日光溫室建設等重點工作和“以水定產業、以水調結構、以水定規模”的.要求,組織基層干部和廣大群眾一道認真研究結構調整問題,引導群眾因地制宜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農業內部結構和產品結構,促進農作物向高效益、低耗水方向發展。特別把發展日光溫室作為農業大項目來抓,按照區域化布局、規;l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要求,在重點區域和路段規劃建設一批較大規模集中連片的日光溫室示范園區,并發展適銷對路的產品,努力發展外向型蔬菜。二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發展以舍飼養殖為主的草畜產業,著力發展以釀造葡萄為主的林果產業,積極發展加工型馬鈴薯產業,加快沿山冷涼灌區以雙孢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帶建設,重點培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產業集群方向發展,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走出一條以產業開發不斷富裕農民、以農民持續增收來引領新農村建設的路子。三是提升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加大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的力度,加強對農業科技進步的支持,加快良種引進、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技術的推廣,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能等節約型農業,鼓勵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提高農業增長的質量效益。
(五)政府主導,發揮農民主體的作用。政府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的投入力度,按照中央“三個高于”的要求,進一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對試點示范村優先給予考慮!把芯客、爭取夠、使用足”中央出臺的各項支農政策,努力爭取更多的上級投資用于試點示范村的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在制定政策上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發揮政策效應,逐步營造一個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環境,營造一個農民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制度環境。堅持農民是受益主體、投資主體、建設主體的統一,在產業發展、村莊規劃、村鎮建設、村鎮管理等方面,都要充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引導群眾,讓農民的事情農民做主,農民的事業農民來辦,激發群眾建設家園的積極性。
(六)促進農民增收,為新農村建設創造物質基礎。夯實農民增收的基礎,圍繞水來做文章,盯住水權水價制度改革不放,只有水權水價制度改革推開了、節水意識增強了、水的利用率提高了,才有利于農業結構調整,才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才能為下一步大力發展日光溫室和草畜產業創造良好的條件。把突破口放在草畜產業上,加快日光溫室建設進度,重視龍頭企業、農產品基地建設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使農民在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領域增收。緊緊圍繞提質增效目標,全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用市場化的理念指導農業,用現代化的科技裝備農業,用品牌化的思路經營農業,用產業化的模式發展農業,增強科技對農業的支撐作用,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培育一批品牌產品,提升產品效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全力抓好重點小城鎮、重點集鎮和重點村的新農村建設規劃,鄉鎮要制定符合本鄉鎮實際,操作性強的具體規劃。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特別是示范鄉鎮,把重點放在區、鄉、村、組道路兩側,集鎮、居民點周圍,以及農戶院落的衛生上,大力實施凈化、綠化、美化工程。通過環境衛生整治帶動農民生活觀念、衛生習慣和村風民風好轉。積極培育和發展支撐城鎮經濟的產業群體,配套、完善和提高城鎮功能,增強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帶動農村發展的能力,把小城鎮建設成規劃布局合理、基礎設施配套、具有地方特色和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農村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
(八)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村發展后勁。重點規劃好渠、路、林、田、沼、水、電等基礎設施,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力度,繼續推廣沼氣等清潔能源,加快普及戶用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加大農村道路建設力度,通過幾年努力,實現所有鄉鎮、行政村道路硬化的目標;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強化面向農村的廣播電視通訊等信息服務,建成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網絡工程,通過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切實增強農村發展后勁。
(九)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著力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逐步加大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力度,整合優化學校布局,建設建制鎮中心小學,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醫療救助體系,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認真實施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落實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救助辦法。不斷健全完善鄉、村文化網絡,配套改善文化設施,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全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
(十)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加強農村民主管理。進一步深化區鄉財政管理體制和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統籌推進農村金融等其它各項改革,確保各項惠農政策落實。嚴格執行“大穩定、小調整”的土地政策,探索規范理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促進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和辦法,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依法維護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9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已成為當前及將來一段時間農村工作的主旋律。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和資源的聚合。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資金是經濟發展的“血液”,加快新農村建設,離不開金融的支持。
一、當前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存在的難點
目前,我國農村領域普遍存在著需求型金融抑制、供給型金融抑制和生態型金融抑制現象,金融服務難以滿足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國家對農村缺乏周密和強制的金融制度安排,造成農村金融服務戰線大幅收縮,支農金融機構主體出現缺位,使得農村出現資金外流、服務退化和經濟“貧血”的狀態,進而導致農業資金投入上呈現財政無力投入,政策性金融無權投入、商業性金融不愿投入、合作性金融力不從心、民間借貸一片混亂的尷尬局面,農業發展的資金“瓶頸”制約嚴重,廣泛存在的農村金融抑制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所謂金融抑制,是指一國的金融體系不完善,金融市場機制不健全,金融運行中存在過多的金融管制措施,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處于互相制肘、雙相落后的惡性循環狀態。
。ㄒ唬┬枨笮徒鹑谝种啤P枨笮徒鹑谝种剖侵皋r村有效需求不足而導致的金融抑制現象。這一現象廣泛存在于農村中。
1、一方面是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與農業固有的雙重風險導致農村領域自然需求與投資需求的不足,另一方面是農業受到自然條件與經營風險固有的雙重風險的制約,減少了農戶的投資性需求。
2、長期存在的農村土地制度缺陷與不合理的農村金融制度安排導致農村金融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一是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不為農戶發放貸款。二是商業性銀行——農業銀行名不副實。三是支農主力軍——農村信用社的支農貸款比例缺乏剛性約束。四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非正規金融組織對正規金融機構具有擠出效應。
3、弱勢的農戶群體與有限的.歸還能力難以有效獲得金融的支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3億人口中有80%左右的人口分布在農村,“農業落后、農村貧窮、農民困苦”是當前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特別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形成了收入差距巨大、層次十分明顯的社會結構,其中處于最底層的則是我國農村居民中為溫飽所困擾的弱勢群體。
。ǘ┕┙o型金融抑制。供給型金融抑制是農村金融貧困所產生的一種效應,當前農村金融貧困的現象十分普遍和突出,供給體系殘缺不全、供給總量嚴重不足、供給產品傳統單一。
1、金融網點的大舉撤軍導致支農供給體系殘缺不全,部分鄉村出現金融服務盲區。
2、嚴重失衡的農村信貸資金供需矛盾造成供給總量不足,導致農村經濟嚴重“貧血”。
3、單一的服務品種與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的滯后,導致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的緩慢。
(三)生態型金融抑制。生態型金融抑制是指農村各種外部環境的貧困性不適合于金融的生存和發展,從而造成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處于互相掣肘、雙相落后的惡性循環狀態。
1、不公平的教育體制與低層次的文化素養導致農村大面積的知識貧困。
2、個人能力的有限性與特殊亞文化的侵染性導致農村弱勢群體的精神貧困。
3、信用控制體系的缺失與社會地位分配規則的改變導致農村領域的信用貧困。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金融深化對策
1、健全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形成金融支農合力,減少供給型金融抑制。一是重新界定農發行的職能,切實承擔起政策性金融職能,使農發行逐步建成支持農業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綜合性政策銀行,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基礎力量。二是調整商業銀行經營策略,滿足農村金融市場多方面需要。要注意發揮基層行靠近農村、貼近農民的優勢,適當下放貸款審批權限,做到責、權、利相結合,充分調動基層行市場開拓的積極性。三是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發揮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促進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和經營機制的轉換,支持農村信用社做大做強,增強支農服務功能。農村信用社要發揮地處農村、與農民聯系緊密的優勢,在防范風險條件下,簡化貸款手續,加強對“三農”的信貸支持,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信用社發展的良性互動。四是完善郵政儲蓄制度,建立資金回流機制。以成立郵政儲蓄銀行為契機,發揮郵政儲蓄機構網點多、深入農村的優勢,按照商業原則引導郵政儲蓄資金以適當形式回流農村,增強其在農村地區的儲蓄、匯兌和支付服務等功能,增強其對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五是規范民間融資行為。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積極培育和發展小額貸款組織,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實行激勵政策,鼓勵開辦小額農貸業務,增加對農村金融市場的服務供給,滿足新農村建設多層次金融服務需求。六是推進農業保險進程。農業保險制度由于與世貿組織農業“綠箱政策”的理念相符而成為市場經濟國家扶持本國農業發展的通行做法,我國也應通過立法明確農業保險的地位以及政府在開展農業保險方面所應發揮的職能和作用。政府對農業保險實行低費率和高補貼政策。建立農業再保險機制以避免農業巨災風險對農民和農業的影響。
2、增加制度供給渠道,建立政府支農正向激勵機制,減少需求型金融抑制。一是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增加土地制度供給渠道。土地承包的長期穩定,有利于農戶的生產性投資增長,應該賦予農戶長期的、完整的、獨立的土地承包權,這種承包權包括流轉、繼承、抵押、入股等合理的處置權,這樣也有利于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二是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增加收入制度供給渠道。加大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生產的市場化,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有利于擴大就業,增加收入。農民收入增加了,消費增加了,投資也必然增加,自有資產也隨之增加。自有資產的多元化必然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也會解決農戶貸款缺少抵押的問題。三是建立健全農村社保體制,增加保障制度供給渠道。社會保障機制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有了社會保障機制,一方面通過構建農產品期貨交易、農產品收購制度等方式消減農業生產中的自然風險,可以減少農戶非生產性借貸,從而提高生產性借貸資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通過完善農村的醫療、養老、就業培訓、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提高農戶抵御風險的能力,激勵農戶進入市場并進行投資。四是加大對金融業服務新農村建設風險補償力度,增加補償制度供給渠道。對用于支持農戶生產經營性的小額貸款,按照其成本和利率上浮的適當比例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而不是由農村信用社上浮利率,向農民轉嫁成本。國家嘗試建立一種以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的專項支出為主體,按農村信用社存款量一定比例提取的資金為輔助的特別基金,對“三農”貸款實行政策性補貼。政府每年直接用于投資農業的專項資金,轉變成對農業投入的補償基金,并按財政增收率逐年增加補償基金額,用于部分農業貸款貼息和補償金融機構支農貸款的風險損失,調動農戶和金融機構雙向貸款的積極性。
3、創新農村教育模式,提高農村弱勢群體綜合素質,減少生態型金融抑制,脫貧必須先脫盲。教育對于改變農村弱勢群體及其后代的貧困處境,其作用是帶有根本性的。要提高農村弱勢群體及其后代的綜合素質,必須創建和實施普教與職教并存的“雙軌”教育模式,即全面實施基礎教育,將掃盲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點,通過教育與激勵的方式,引導農村弱勢群體成員學習、掌握基礎文化知識,以減少知識貧困、精神貧困,并進一步達到減少信用貧困的目的;通過實施職業技術技能教育與培訓,使廣大有勞動能力的農村弱勢群體成員學到一技之長,在社會上能自謀職業,自我生存與發展。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10
鄉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為了了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根據縣先進性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開展以“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內容的調研活動的通知》要求,我鎮于近日就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F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鎮為縣委、縣政府所在地,轄7個村,其中6個農業村,一個蔬菜村,76個自然屯,農業人口8853戶3.47萬人,農村勞動力1.5萬人。全鎮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7萬畝,林地1.5萬畝,水田1.85萬畝。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省、市、縣政府對于“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ㄒ唬┺r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XX年全鎮gdp總量9.5億元,增長7%,其中農業總產值實現2.02億元,增長11%。全鎮糧豆薯總產5.3萬噸,糧食單產430公斤。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5.1萬畝,占耕地面積的36%。日光溫室發展到51棟,面積2.3萬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個,面積16.7萬平方米,年產蔬菜2.44萬噸以上。畜牧產值實現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8%。XX年向縣內外輸出勞動力9120人(次),創收320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XX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500元,比上年增長5%;農民人均收入達3646元,比上年增長13%。實行村財鎮管,嚴格履行財務審批手續,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加強,XX年化解債務180萬元,沒有發生新的債務,農民政策性負擔為零。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鎮村道路建設、鎮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全鎮村屯公路383公里,實現了村屯道路暢通;農村計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生態保護、農電網改造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平涛男l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移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農民自編自演開展文體活動,縣鎮組織的科技、文藝下鄉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農業信息網絡、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鎮共有1所中學、18所小學,有3處晉升為省級標準學校,4處小學達到市級標準學校,12處小學實現了縣級標準化學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訓農民達1萬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干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鎮7個村實行了村干部直選制度,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實現“一肩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農村干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全鎮“兩委”47名干部平均年齡為45.4歲,大專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專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先后出臺了《**鎮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范化建設標準》,在指導全鎮村務公開活動中,實行“五統一”(統一內容、形式、程序、時間、建檔),做到“三為主”(村務公開以村“兩委”、監督小組、鎮農經中心為主),突出“一個重點”(以財務公開為重點),把群眾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可見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鎮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盲目效仿和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此外,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范,訂單屢約率較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我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功能單一、結構分散,輻射力不強,推廣型、農產品加工型和綜合服務型專業組織協會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范,政府協調成立的多,農民自發組建的少,多數會員不繳納會費,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協會活動開展不正常,帶動力不強。雖然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與其他經濟組織、與地方政府的關系等問題沒有明確的界定。
。ǘ┺r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征農業稅后,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省、市、縣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于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ㄈ┺r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5%。由于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后
我鎮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萍嘉幕度氩蛔,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的村已沒有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縣鎮沒有穩定的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尚未開展,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系薄弱。
。ㄎ澹┗鶎咏M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干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干部沿襲于傳統工作思路,習慣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于應付。二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扎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同時由于包產到戶后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群眾有意見。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11
20xx年8月份我榮幸的被組織錄取,光榮的進入了寺莊鎮箭頭村擔任村長助理一職。在短短的幾十天的工作中,我對箭頭這個產業轉型的村子有些許了解。在此將我個人觀點發表于下:
箭頭村是一個有2100多人的中等村落,在前些年的時候是寺莊地區的第四大村,隨著出外求學人口的增加,箭頭村的人口也逐年呈現負增長,由以前的2300多人減少到現在的2100人,村民選舉時箭頭1500個選民,寺莊村1800個選民,而在以前兩個村落的人口差距僅為100多個。箭頭村擁有6個村民小組,在這個資源缺乏靠天吃飯的村子里,是經歷了由工業到農業的轉型變化,促使了箭頭村體制改革和勞動力的巨大變化。
工業向農業轉型是箭頭村的一個亮點,也是群眾尋找致富的另一途徑。
箭頭村從工業向農業轉型的過程中,福樂鐵廠的興衰直接影響到整個村子的變化,從村莊的經濟性質,人員分布,經濟收入,勞動力聚散及生產生活等方面,鐵廠自20xx年因各種原因倒閉至今,箭頭村發生了由工業到農業經濟體制的根本變化,從人均收入的減少和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從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增加和閑散人口的密集,從農民收入保障的降低和村委由盛及衰的沿革。充分可以看出,工業衰敗帶給人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據了解,箭頭鐵廠興盛階段,在鐵廠務工的人數達到300—400人。光外村務工人員也有100—200人。村里的機動四輪跑運輸鐵塊的也有很多。農民收入在6000元/年以上。在當時的經濟狀況和時代背景下,這樣的收入是非常可觀的!但隨著煤炭資源的日益減少,地下資源日益掏空,地殼下陷尤其給搞運輸為生的村民造成成本上升,成為極大的不便,原先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鐵廠,球攤廠隨之倒閉,村民的就業問題成了最大的困擾。原先在周邊區紅極一時的箭頭村迅速衰敗下來,從生活各個側面便可反映這一變化。
隨著箭頭鐵廠的'倒閉,箭頭這樣缺乏資源的前不臨城。后不臨鎮的分界村,在新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下,蔬菜溫室大棚種植和養殖業的催生和興起無疑是解決村民收入的又一新的途徑,據了解,現在村民勞動力的人員動態有以下幾個方向:
1、自建蔬菜溫室大棚。
箭頭村現有20余戶進行溫室大棚種植,按每家有三個大棚計算,總共有70—80個大棚,并且都是簡易的大棚,冬天溫室較少,農民的生產期限也固定在春天到冬初的這段時間,到冬天就可以安享天倫了。一個大棚的建設費用在6000多元,塑料薄膜的損耗大。以往的大棚年收入在20xx0元以上,而隨著蔬菜價格的不斷上漲,今年農戶的收入會更加可觀。但是蔬菜大棚是一個投資大,雇傭人員多,風險與利潤并存的項目,有許多農戶還是不能承受,以至于沒有敢于下口吃這塊"肉"。并且如果管理不好的話極有可能虧損!
并且,蔬菜品種的單一和銷售渠道的限制和規模的小型化,使得這一看似不錯的農業新機制難以搞大搞活。我們都知道,蔬菜大棚的建設和技術都是從山東壽光縣種植能手李師傅那里學到的,他們的“一縣一品”的銷售渠道和種植方法可能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與之相比較的。但是箭頭村蔬菜種植僅僅停留在自給自足的境界,如果想更大,更快,更強,更廣的發展,還需要時間和財力的大力支持。
2、苗圃的基地建設是今年的主要任務。箭頭村也在大力發展苗圃,現在的規模還在不斷的擴建中,從中贏利的農戶也是新型農業的受益著!
3、石渣廠。周邊的石渣開采還是吸引了大部分的無業人員。
4、城鄉工地。許多人都靠外出打工(即貼小工)掙錢,這樣的收入盡管不是很差,但是工作強度大,長期在外令人擔憂!
5、村民獨自經營。新型行業的興起帶動了許多有膽識有魄力的人在外經營,但是只是少數人!
今年箭頭村的工業有了新的項目。與泫氏鑄管簽定加工協議,與野川簽定煉鐵協議等。可能會解決村里的很多閑置勞動力,這樣的工業再次興盛也充分說明了,農業帶動工業,工業反哺農業,農業和工業是息息相關,互相制約,互相進步!
箭頭村在農作物種植方面出現很大缺陷,種植品種單一,以單純的玉米為主,小麥,大豆,高粱,谷子的種植少了,致使土壤肥力下降,收入隨市場行情而定,投入人力精力大,回報!不但沒有解決農戶的收入和閑暇時間,反而帶動了箭頭附近的一大批村落的農戶,單一種植。這樣是一個惡性循環,土地的使用能力會逐年下降,另人擔憂!
從工業、農業、教育、衛生、副業等幾個方面來看,村子的基本狀況是相對來說平緩的發展,只有經過更深刻的調查和研討,發現新的經濟形式,創造新的經濟體制,發揮優勢,屏棄劣勢,才能促進箭頭村的新發展!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篇12
在今年3月,我采取的囑托,省委和縣支行護理,并開始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和生活教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心目中的宗旨,以維護和認真履行職責,并積極通過訪問和聊天的形式和村莊的鄉親和了解民意的村莊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分析思考,并獲得相關信息后,調查報告?h,鄉,鄉鎮政府,村位于從124公里外的縣,東,南鄰村,西鎮,北縣,三組村民管轄村38公里,基本情況現有農民638人,農村人口19。在農村經濟的1.6607萬億元的總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1599元,是一個貧窮的村莊。村森林資源豐富,是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75%,大面積的原始森林,森林面積。是保持最好的,物種多樣性和立體分布在世界上的生態環境。村土地面積474平方千米,人均耕地1.81畝,有效灌溉面積157.8畝,251.8畝農田耕地,林地5400畝,包括經濟水果,85畝,每秒0.13英畝人均經濟林果,主要種植核桃和經濟成果;18xx年平均氣溫14℃,年均降雨量76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大麥和其它農作物。基礎設施,接近年底,村里已實現水,電,道路,電視,電話,五通。所有住戶安裝太陽能;所有家庭的力量;自來水的16訪問,仍然有飲用水,或不符合水質電視農民87固定電話或手機號碼與農民40。房屋土木結構的房屋在村里的農民,農民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村到鄉鎮公路,泥濘的道路,農村道路,是一條土路,主干道,除了村道中的污垢集團,中村26日,28拖拉機,摩托車,汽車。車站,市場等。經濟,萬村農村經濟總收入1.6607億元人民幣,其中:農業收入為513,000元,約占總收入的30.89%,畜牧業收入614,000元,占收入總額的'36.97%;林業收入13,800美元,占總收入的6.85%;1214,900第二個和第三產業的收入,約占總收入的12.94%;工資收入1.892億元人民幣,約占總收入的1.39%。1599元的人均純收入的農民,農民的收入,牲畜收入,畜牧業產業化的主要特點和水產養殖。數的18.92元,每年的52移徙工人(占14.08%的勞動力),在全省所有工人村的農民收入。
文化,教育,衛生,小學學校4995平方米,建筑面積,與教師和81名學生。123個行政村的農村學生接受義務教育,其中包括81名小學生,42名中學生。村建立了文化活動室,業余文化生活的村民網站。衛生設施幾乎是準備設立的三個村莊,鄉村醫生,村民的普遍濫用條件下的醫療室。
村土地純藏定居點的人文地理,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除了藏族傳統節日,很有當地特色的丹巴節7月15日農歷9月第15屆農歷京山,跑馬節的節日。二,村(一),畜牧業,牲畜種類和數量的村莊,牲畜品種,畜禽品種的大量人口,牛,牦牛,犏牛,綿羊,山羊,馬,騾的主要支柱產業的地位,豬,共有村牦牛,黃牛和犏牛4843;馬,騾,785;綿羊,山羊,1781豬895的藏族牧民放牧牦牛村,以家庭為單位,從每戶牲畜公牛的40多頭不等xx年的羊村養殖的人數正在增加。西藏小型豬養殖村的各種特性,一般喂食蘿卜,土豆,谷物,牧草,飼養藏豬喂酸奶,不要使用混合飼料,添加劑,肉類是優秀的琵琶藏豬生產的豬肉是一個村該產品的特點。12,農業的特點很長一段時間,村里的牧民擠牧養牛羊,它是很難圈養,終年放牧管理。只要可能越冬,牧民冬季草場和牲畜,以保護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季度過度放牧,從高海拔到低海拔地區在冬季和春季,夏季和秋季的遷移,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區放牧牲畜保護和順利生態保護,無論是有用的家畜村牲畜屠宰率的銷售量,但單一的銷售渠道,主要依靠村民自發收購,或牧民直接?h交易,交易成本,銷售價格和數量的變化,市場得不保護非肉類產品,深加工
(二)耕地的農業村,主要是在海拔2300-2800米的山谷,高原氣候,日照時間長,雨量充足,年平均氣溫,17℃,年均降雨量700毫米,主要用于種植小麥,玉米,大麥,土豆,蘿卜,油菜,蔬菜,水果,干果等。村特殊的自然和地理形成了獨特的農業土地和生產方式,培育村分布有兩種類型的年度作物灌溉在干旱河谷耕地,水澆地,水澆地主要分布在村莊附近,比種植玉米,小麥,大麥收獲更多。在過去的兩年中介紹,村里的塑料薄膜地膜覆蓋技術種植玉米產生顯著的改善。灌溉生產,提高冬季作物輪作,苗施肥。超過一年的是一個熟悉的兩種作物,缺醫少藥的地區,蘿卜和其他種牧草,綠肥,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也有利于牲畜的目的。12,干熱河谷干熱河谷位于離村,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和其他農作物,一年一熟的壯族房子。干熱河谷近年來,大規模引進核桃種植經濟作物的比例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目前,大部分核桃樹仍處于苗期,預計五年后要承擔水果,會有更好的經濟效益。在村莊,牧場,強房間耕作,放牧,在村中心的主要房子,畜牧業和特殊的自然環境,村和傳統的生產方式,形成了獨特的“一個三口之家和生活方式的生產和經營。
農業,形成多點之前,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模式,廣泛分散種植的特點,根據調查發現,在一個單一的作物品種,生產成本高,糧食作物和現金的比例;作物不合理的低收入村的農業總產值。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某村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12-13
關于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11-06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范文「精選」03-25
關于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范文06-20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15篇04-11
關于市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04-07
參與新農村建設改革調研報告12-12
關于新農村建設工作調研報告03-25
新農村建設工作情況調研報告04-05
新農村調研報告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