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產業扶貧的調研報告
導語:調研報告的寫作者必須自覺以研究為目的,根據社會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調研計劃,即將被動的適應變為有計劃的、積極主動的寫作實踐,從明確的追求出發,經常深入到社會第一線,不斷了解新情況、新問題,有意識地探索和研究,寫出有價值的調研報告。以下是小編整理關于產業扶貧的調研報告,以供參考。
產業化扶貧是調整貧困地區經濟結構,增強“造血功能”,促進貧困地區長效脫貧和農民持續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為全面了解掌握我市產業化扶貧工作情況,推動全市產業化扶貧工作持續健康發展,8月下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田立,帶領農村委員會組成人員和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就全市產業化扶貧工作情況,先后到大悟、孝昌和市直有關部門進行了專題調研。
調研組先后到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產業扶貧項目基地等視察了解情況,聽取縣及有關鄉鎮兩級政府和發改、財政、農辦、農業、扶貧、農商行、農信社等部門工作匯報及建議,F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產業化扶貧工作成效明顯
1、特色產業和基地初步形成,規模不斷擴大。把大力實施產業扶貧作為開發式扶貧的重要內容,因地制宜,注重發揮老區、貧困地區山場、林地、人力等資源優勢,大力開發特色資源,重點培育市場前景好、比較優勢明顯、輻射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茶葉、油茶、中藥材、苗木花卉、優質稻、養殖和旅游等主導產業,而且規模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截止20XC年底,茶葉基地面積35.4萬畝,油茶8萬畝,中藥材9萬畝,苗木花卉苗圃基地5萬畝,畜禽養殖大戶6000多個,規;笄蒺B殖場300多個,水產養殖可養水面10萬畝,先后開發白果樹灣新四軍五師司令部舊址、宣化店中原突圍舊址兩個全國百個經典紅色旅游景點,建成觀音湖、雙峰山2家國家4A級旅游景區。僅大悟的五大產業產值就達41.7億元,安置解決20多萬人就業。同時,我市以實施全省重點老區鄉鎮、插花貧困鄉鎮連片開發試點項目為契機,新建青(油)茶、藥材、苗木花卉、肉鴨等農林特基地10萬多畝,如漢川楊林溝鎮5000畝紅辣椒基地、應城陳河鎮2萬畝和云夢吳鋪鎮1.2萬畝優質糯稻基地等,形成了穩定的致富產業,群眾增收效果明顯。
2、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輻射帶動力持續增強。堅持把培育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產業扶貧的關鍵環節,通過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提高產業層次,擴大產業規模,形成產業優勢與經濟優勢。近兩年來,利用貸款貼息政策,扶持了以大悟悟道茶、華龍生物制藥和孝昌鴻翔鴨業、管氏茶等為代表的40多家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目前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悟縣14家,孝昌縣29家。同時,各地積極探索建立土地流轉機制和企業與村組、農戶利益聯動機制,實行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大力實施“公司聯村”工程,引導企業參與村級扶貧,推行“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大悟縣依托悟道茶、新花花生、華龍生物藥業等企業,大力發展茶葉、花生、板栗、藥材和畜禽養殖小區,覆蓋17個鄉鎮、178個行政村,網絡基地農戶13000多戶。孝昌縣組織鴻翔鴨業、管氏茶業、太子米業等重點民營企業幫扶產業建設,覆蓋14鄉鎮148個貧困村,網絡基地農戶17600多戶。
3、農產品品牌效應逐漸凸顯,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高。近年來,全市各級政府大力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商標,提高了企業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為創造企業經濟效益和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XC年,僅大悟、孝昌兩縣就有金鼓露毫茶葉、齊天花生等6個產品獲得“湖北省著名商標”認證,有管氏茶葉、鳳凰茶等140多個“三品一標”產品,太子米獲得“中國地理標志”認證。大悟縣悟道茶業、三里天然綠色公司等8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參加大別山綠色農產品展銷活動,全部獲展會金獎。
4、農民增產增收基本穩定,脫貧致富步伐加快。近年來,全市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采取有力措施,不斷加大產業化扶貧工作力度,有效地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產增收,使貧困地區農民逐步擺脫貧窮,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截至20XC年,全市老區、貧困地區產業基地總面積達260多萬畝,覆蓋80%以上的貧困村和農民,農民從特色產業基地獲得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50%以上,通過產業開發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兩年來,全市有近6萬貧困人口依靠產業化扶貧擺脫貧困,5萬多農民被轉移安置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就業,實現了穩定脫貧。
二、產業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資金投入不足。一是市、縣兩級政府沒有達到《湖北省地方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扶貧工作責任制考核辦法》中關于扶貧配套資金按不低于中、省撥資10%的比例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地方配套資金比例的要求。二是專項扶貧獎勵資金少,難以滿足不同產業、不同規模、不同區域類型產業扶貧的要求。如孝昌縣,由于貧困人口多、產業基礎差、財政實力不強,20XC年產業扶貧資金的投入僅可滿足部分重點貧困村和重點老區村整村推進的需要,而生活在非重點貧困村和老區村約40%的貧困戶則因資金不足,限制了發展產業和改變生產生活條件的愿望。
2、產業鏈條不長。我市老區、貧困地區的'產業在產業鏈條上只有第一個鏈條的多,像鴻翔鴨業長鏈條的少。如板栗、花生都只是初級產品,沒有深加工之類的后續鏈條,產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產出效益低,仍然沒有擺脫原料供應型產業的困境。同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整體數量少,規模小,實力較弱,儲藏、加工、包裝、宣傳和營銷的水平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
3、基礎設施不配套。大悟、孝昌兩個重點貧困縣的特色產業基地絕大多數都是開發山場和崗地建成的,通往基地的路況差,影響了產品的運輸。而且大多數基地的水、電等基礎設施不配套,導致產業效益低,有相當一部分處于“靠天收”的狀態,一旦遇上像今年的持續高溫天氣,產業基地將損失慘重。
4、利益機制不健全。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夠規范和緊密,大多為松散型,沒有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命運共同體,影響了產業扶貧的健康發展。
5、人才和技術支撐不夠。我市老區、貧困地區人力資源豐富,農村富余勞動力較多,但是缺乏符合有關產業發展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加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和推廣體系不健全、推廣程度不深入,導致優質產品少,市場競爭力低,農民增產增收困難。
三、深入推進產業化扶貧工作的幾點建議
1、強化產業發展,推動產業化扶貧。一是要根據市場需求和生產的發展不斷調整完善產業發展規劃,在組織實施過程中堅持把致富產業與本地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有機結合,鼓勵引導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和項目建設。二是要充分利用貸款貼息等政策,培育壯大示范帶動作用好的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廣“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三是要加大招商引進力度,著力引進一批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同時,大力實施回歸創業工程,積極鼓勵和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2、加強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化扶貧。要整合農村教育培訓資源,以農村遠程教育基地、鄉鎮農技服務中心和農業科普示范基地為依托,加大對農戶的培訓力度,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實用技術,提高創業就業的能力。要強化科技支撐,依靠科技創新來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科技含量,打造精品名牌,力爭形成一個支柱產業有一個名牌產品當龍頭,一個系列產業有一批拳頭產品作支撐,一個市縣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創新格局。
3、健全利益分配機制,保證產業化扶貧成果共享。政府要引導和扶持農村組建各種專業合作社,并促其正常有序運轉,更好地保護農戶利益。要逐步完善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關系,促進企業和貧困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共同發展。
4、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產業化扶貧基礎。要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進一步改善和提高通村、通組、通基地、通企業公路水平。加大新建和整修水庫、渠道、塘堰、泵站、電力等工程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農田水利設施。
5、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支持產業化扶貧。一是要認真落實《湖北農村扶貧條例》、《扶持老區建設條例》、《湖北省地方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扶貧工作責任制考核辦法》的有關規定,逐年增加地方配套資金的比例,用于支持老區、貧困地區產業化扶貧的發展。二是要進一步整合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水利建設等涉農資金,有重點地投向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三是要進一步拓寬產業扶貧的融資平臺,用足用好產業化扶貧貸款貼息政策,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產業化扶貧領域。四是積極爭取上級在政策、項目和資金方面的支持,用于扶貧開發和促進產業化扶貧的發展。
6、打好革命老區牌,助推產業化扶貧。充分發揮大別山革命老區的政治、資源優勢,打好革命老區牌。要大力宣傳大別山革命老區扶貧開發和產業化扶貧工作取得的成效、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和探索出的成功模式,引導和鼓勵全社會關心支持大別山革命老區的建設和扶貧攻堅工作,不斷提高大別山革命老區的知名度。
【關于產業扶貧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文化旅游產業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2-27
竹產業調研報告02-25
養雞產業調研報告01-21
草產業調研報告12-24
村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1-30
林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1-20
柑橘產業現狀調研報告08-04
政協精準扶貧調研報告01-18
精準扶貧的調研報告6篇08-10
精準扶貧調研報告15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