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回鄉調研報告2000字
回鄉調研就是指廣大公務員利用春節回鄉探親訪友的時機,采取走訪座談、結友交心、實地查看等方式開展調研工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2017年回鄉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參考借鑒。
2017年回鄉調研報告一
與父老鄉親聊一聊,把“泥土芬芳”帶回來,把發展思路厘清來。今年春節期間,全省機關黨員干部利用春節回鄉的機會,深入基層實際,開展民情調研。大家邊行邊看,且聽且思,親身感受家鄉變化,全面了解基層問題,撰寫出一大批高質量的帶有濃郁家鄉味的調研文章。
走鄉間小路,做調研作業
為進一步鞏固擴大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樹立機關為民務實清廉形象,根據省委主要領導倡議,省直機關工委在今年春節前下發通知,要求全省各級機關黨員干部利用春節返鄉的時機,開展回鄉調研活動。
全省各級機關黨組織迅速部署,結合本行業、本系統實際,給黨員干部“出題”。廣大黨員干部積極響應、踴躍參與,深入了解家鄉的發展變化和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以及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了解基層干部群眾對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意見建議,認真撰寫調研文章。據初步統計,春節期間,全省各級機關回鄉過年的黨員干部采取不同形式進行了調研,撰寫出5200余篇回鄉調研文章,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各地的發展變化和父老鄉親對美好生活的信心與期盼,為江西的發展建言獻策。
節后上班伊始,全省各級機關黨組織認真組織開展了本單位、本系統的優秀調研文章評審和座談交流,并向省直機關工委報送優秀調研文章。截至目前,省直機關工委共收到來自省直各單位、各設區市黨員干部的調研文章近千篇。為充分運用調研成果,省直機關工委會同江西日報社在《江西日報》開辟“機關黨員干部春節回鄉調研集錦”專欄,選登了30篇調研文章以供交流。省直機關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他們將對已收集的近千篇回鄉調研文章中反映的問題和有價值的意見建議進行綜合梳理,向省委呈報綜合報告,并送有關部門參閱。
聊鄉情家事,看發展變化
春節期間,平日在四面八方忙碌的人們回到家鄉,走親訪友、侃天說地,不受拘束、沒有禁忌。正是透過這些真情表述,回鄉調研的黨員干部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感受到家鄉發展帶來的新變化、新氣象。
近年來實施的各項惠民政策,讓城鄉面貌大變樣,很多干部聽出了群眾“誰不說咱家鄉好”的感慨。省政府金融辦干部黃源星在家鄉看出了五個方面切切實實的變化:一是住房條件有所改善。家鄉矗立起一棟棟新民居,部分群眾搬進了新樓房過春節;二是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各種家電走進了百姓家,有的家庭還買了車;三是醫療條件得到改善。政府建立了農村醫療保險制度,鄉鎮衛生院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村衛生室得到普及;四是交通狀況有所改觀。村里基本實現了水泥路全覆蓋。五是教育水平逐步提升。農村適齡兒童也能上學前班,教學條件比以前有了較大提高。
物質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的同時,各地城鄉居民的精神世界也變得豐富多彩,這些被回鄉調研的機關干部看在眼里。省委宣傳部干部段克和在家鄉看到,因為一張 “身邊好人榜”,讓爭做好人成為當地新潮流;每個月張榜公布的好人好事,成為社區村落的靚麗風景,成為催人向上向善的平臺。省廣播電視臺干部王小平通過家鄉祠堂功能的延伸,看出了由此折射出的文化新生態,對“鄉村文化祠堂工程”給鄉村的變化進行了展望。
找現狀短板,理發展思路
鄉愁是人人皆有的情結。在調研中,大家心系家鄉發展、情牽群眾期盼,以客觀的心態和端正的`視角,洞悉現存的隱憂,思索未來的發展。
新常態下農民如何增收致富?在回鄉調研過程中,省工商局干部陳福恪聽村民反映,隨著沿海一些工廠關停,村民外出務工機會減少,另一方面,在家從事苗木、養殖等行業的村民,受產品價格波動影響,經營積極性受挫。針對這些問題,他在調研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是針對農民就業創業喜好親友幫帶的特點,引導形成更多類似“資溪面包”“安義鋁合金”等有地域特色的創業群體品牌;二是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力度,提高農村勞動力產出效應,讓更多農民從簡單低效的農活中解放出來。
有的干部憑借本職工作嗅覺,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對家鄉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針對基層反映的農村黨組織開展活動難這個問題,省委組織部干部潘葉鋒走訪基層黨員干部,發現了問題的癥結:經費不足、老齡黨員多、基層黨務干部缺乏培訓、抓黨建的能力不足等。他綜合分析認為,主要在于農村的“事變了”,黨群之間原有的連帶機制斷裂了,黨組織開展活動的內在動力減弱了。在調研文章中,他結合“強基”工程闡述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春節回鄉調研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很多機關黨員干部認為,這次活動讓機關干部接地氣、強素質,這種經歷是寶貴而難忘的。
2017年回鄉調研報告二
根據《關于開展機關干部春節回鄉調研活動的通知》精神,利用春節回鄉時機開展調研活動,針對****縣羅富鄉黃江村基礎設施建設、群眾生活情況、通訊和衛生、鄉村清潔和綠化開展了調查,現將調查狀況匯報如下:
一、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與群眾生活情況
(一)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通過各級部門的共同努力,我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一是實現了公路村村通。如今村里的泥路逐漸變成水泥路,改善了村民們交通不便利、雨天行走不安全等問題。二是實現了每家每戶通水通電。每家每戶都用上了大功率電器和自來水,徹底擺脫了無水無電的落后境況。三是實現了全民娛樂,全民運動。村里增建籃球場及部分健身器材,村民們可在平時空閑之余娛樂健身。
(二)群眾生活情況
隨著社會的進步,村民們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每家每戶都安裝了戶戶通衛星電視,能夠與外界接軌,接收各地電視臺,了解世界各國時事政治、經濟發展狀況及與眾不同文化習俗。
2、大家電擁有率、家用車輛購置率達到70%。如今村里擁有冰箱、洗衣機、農用車輛的家庭越來越多,50%的家庭擁有摩托車作為代步工具,更有2%的家庭已經擁有了小面包車。
3、沼氣池是我村與現代社會發展的一重大標志。由原來的糞池改進為沼氣池,不僅減少了用電燒柴等資源,還能通過化糞池解決腐爛作物以及牲口排泄物無處安置的問題,改善周邊環境,由雜、亂、臟變成了齊、凈、美,漸漸與新時代新農村接軌。
4、全年人均生活性支出相較于前幾年有了一定的改善。一是基本生活支出由原來的1000元增加到了2000元。二是教育支出由原來的4000元降低到2000元,因為有了小學、初中全免學雜費的政策,村里不僅實現了適學兒童全部上學,更減輕了村民的負擔。三是醫療衛生支出由原來2000元降低到1000元,隨著農村醫保的普及,減少了村民們了高昂的醫療費,進一步降低了農村生病死亡率。四是社會保險支出由無到有,使農村建設有了質的飛越。
5、三留守人員占比分別為留守老人占60%,留守婦女占10%,留守兒童占30%。在此之前,由于我村公路不通,很多人外出打工,致使村里大部分為老人,專門管理田地,兒童留給老人照看。
6、人均收入情況
2012年前我村人均收入基本靠外出務工人員,家庭年總收入為20000元。其中務農收入3000元、務工收入15000元、其他收入2000元。至2012年底,村民收入有所改善,我村響應政府號召,開荒擴土大面積種植甘蔗,一年家庭增收至少10000元。
2、 中央八項規定等制度落實情況
群眾對中央八項規定等制度持肯定態度。在村委及市集可看見掛有相關宣傳標語、橫幅,整體民風得到改善,村民們比以前節約,減少了生活中各種浪費,更杜絕了過節送大禮等鋪張浪費。
3、 清潔鄉村活動開展情況
“美麗** · 清潔鄉村”活動以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為主要任務。一是清掃垃圾,清除雜物,清潔房屋,開展鄉村垃圾分類、收集、轉運和處理工作,整治農村環境衛生。二是清淤治理鄉村水井、水塘、小河流、排水溝清理水面漂浮垃圾,處理廁所、畜禽場(圈、欄)污水排放。三是清收和處理各種農業生產廢棄物,控制農藥、化肥等過量使用,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四是建統一的垃圾池,安排專門人員對生活垃圾進行焚燒等。這些在村委的大力宣傳和督促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鄉里建立起了清潔鄉村活動長效機制:一是完善各級清潔環境經費投入保障制度和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然后根據實際因地制宜的建立村規民約,建立鄉村保潔隊伍,落實人員和經費,確保垃圾長期有人收集、保潔長期有人管、農村環境長期保持干凈清潔。二是加大宣傳教育力度,F在不管是在文化廣場還是在村里的主要道路及房前屋后都可以看到有關“美麗**·清潔鄉村”的標語,在縣里專門提供的環保垃圾桶上也印刷有“美麗**·清潔鄉村”,時刻提醒著村民們注重環境衛生,美化生活環境。
通過清潔鄉村活動,村民們感受到了鄉村清潔的諸多好處,提高了參與清潔鄉村活動的積極性。
二、村屯綠化活動
隨著新農村建設以及“美麗**·清潔鄉村”活動的開展,現在的我們村不再是只看得到農作物這樣的綠色,更看得到城市中才有的道旁綠化樹。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村里開始了村屯綠化,在鄉村公路兩旁種起了各種綠化樹種。在荒山上開疆擴土,大面積種植核桃,響應政府號召努力打造核桃大縣,通過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既滿足了綠化的需求,又不浪費土地的價值。
三、結論
(一)經此次調查,我村變化有以下幾點:
首先,交通得以改善,與外界聯系更密切。原來是泥路,很少有人出來走動,現今部分為水泥路,摩托車變多,私家車開始出現。
第二,經濟有所增長,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由之前僅靠青壯年外出務工變成開始回到家鄉種植甘蔗等各種農作物,有人開始養殖畜牧,收入門路較之前廣。留守人員有所減少,創業人員逐漸出現。
第三,環境大大改善,逐漸貼近新農村。雖然還沒全村硬化,可是通過接收外界信息,村民各方面意識逐步增強,響應政府號召積極參與“美麗**·清潔鄉村”活動,美化周邊環境。
第四,文化氣息愈加濃烈,延續傳統文化。作為壯族傳承者,以前沒有的科技設備也加入到其中,使得過新春佳節更熱鬧,唱山歌、打陀螺、拋球等等各種傳統活動舉辦得風風火火。
(二)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交通還不夠便利,沒能實現全村硬化,通信還沒解決,網絡沒有連接到屯戶,村民沒法更全面接收外界信息,空有充分的土地資源,沒能好好利用。
第二,文化教育設施不足,師資力量薄弱。只有村口有一所學校,籃球場等各方面教學設施落后,教師數量少,有些屯離學校路途遠,偏僻,致使很多人文化程度低。
第三,空有充分土地資源,沒能形成產業鏈。由于道路、通信等多方面落后,農作物科技含量低,沒有進行大規模生產,村民都滿足于自給自足,沒能好好利用當地資源。
2017年回鄉調研報告三
村級治理涉及社會治安、村莊建設、生態保護、經濟文化建設等多個方面,是社會管理的重要構成之一。此次利用春節回家過年的機會,我對家鄉治理的情況,進行實地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村級治理的新氣象與新問題
這次回家過年發現,村委會的工作有了新起色、新面貌,可概稱為“村級治理新氣象”,但也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仍待解決。
一是村里面通了硬化水泥路,但部分破損。村里那條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終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一條寬闊敞亮的水泥路蜿蜒在村莊中。自從修了水泥路,人們出行方便了,貨物運輸也容易了。另外,村里有些年輕人買了車,搞短距離載人載物運輸等。但是通村外面的路才修好兩年多,已有一些路段出現嚴重破損了。
二是農村小學教學環境變好,但學習熱情下降。這次,春節抽空回到二十年前自己就讀的小學校園,發現變化很大,修了新圍墻,蓋了新校舍,換了新桌椅,圖書、文體器材、教學儀器等也都有相應的配套。但是越來越好的教學環境并沒有激發起孩子們學習熱情,目前初中沒畢業就輟學在家的學生特別多,讀書無用論在農村抬頭。
三是環境衛生有待提高。村里環境衛生有了一定改善。但是,村里面的兩個“內湖”,多年來由村委會發包出去,承包者一直向水中傾注畜糞、化肥等,污染的內湖呈深綠、墨綠色,與清澈一片的“外湖”迥然有別。村民多次反映承包者“拖來一車車化肥投入水中”,“豬糞更是幾十車上百車倒進去”,加重水體污染。
二、村民對治理贊賞與觀望兼而有之
一是打工返鄉者對村級治理贊賞多。務工人員在外不但學了一些經營經驗、工藝技術,還增長一定見識,他們對本地搞村級治理報以贊許:“政府這樣管事,這里就有希望。”
二是村里的部分農民或漁民“關心”而不“上心”。有的村民說:“我們在村里靠種田捕魚過日子,自然關心村級治理,但還不曉得最后要怎么搞,也就上心不了。”
三、“村官”做事做人左右為難
村支部書記游四強說:“現在工作很難做,實事很難辦,沒錢什么都辦不起來”。由于集體湖泊已經被承包,村委會已無集體經濟及其收入的支撐。每名村干部的津貼不到5000元/年,村干部訴苦:“現在出去打工至少每年賺兩萬塊錢,做村干部卻賺不到面包車加油費”。不過,只要村里條件還過得去,沒有較大經濟風險,就有人爭當村干部。當上干部可以親自參與村委會事務,有“面子”,出村外搞經營也提高了信任度。但最后無論誰當選,仍將在鄉鎮和村民之間左右為難。擁有大家族背景的人當了村干部,自然要維護大家族利益,弱勢的小姓農戶就有意見。鄉鎮方面滿意的人當選后又會擔心下輪換屆選舉刷下來,遇難題不敢上,更不敢得罪人。村干部左右為難,其結局就是鄉鎮黨政與村民皆不滿意。
四、思考與分析
一是普通村民對此村治“新氣象”反應有二。回鄉創業者予以贊許,鄉村社區生活有序化固然有益于當地市場健康成長。在村里居家過日子的農民或漁民予以觀望,他們既想獲得撥款或優惠貸款等好處,又怕自己利益受損。兩種態度都是村民們利益意識的反映,觸及村治的民生基礎。
二是村委會這一級實為鄉村社會官民界面的中間介質。除個別人系暫時下派的鄉鎮干部或組織部門近年選派的大學畢業生外,絕大多數村干部來自村民。普通村民沒把村干部當做真正意義上的“官”,言其“和我們一樣都是農民”。村干部們也明白自己不是拿固定工資的“官”,所以做起事來往往畏首畏尾。
三是內湖富營養化養殖。此類養殖、種植方式是在既往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已有較長時間,現在觸動這個問題,肯定會影響承包者利潤和村集體收入,想必阻力不小。
“鄉村治理困境”最大的弊端,莫過于農民人散、心散。村治“新氣象”于此凸顯其意義,是在當今歷史條件下將農民重新組織起來的有益試水。組織起來的農民才是自己家鄉的最好衛士。歸根結底,要搞好湖區監管,最終要靠環湖休養生息的千百萬農民。
【2017年回鄉調研報告2000字】相關文章:
有機調研報告02-16
高校調研報告01-27
地熱調研報告01-24
手機調研報告01-20
簡易調研報告01-19
災區調研報告01-14
地勘調研報告01-14
傳媒調研報告01-14
廢鋼調研報告01-14
機構調研報告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