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教學質量調研報告

        時間:2023-04-01 23:15:43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教學質量調研報告

          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質量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參考借鑒。

        教學質量調研報告

          為了貫徹20**年《東西湖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切實提高教學水平,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有關精神,全面落實《教育部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以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抓手,以創新學校管理機制為動力,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實現從“學有所教”到“學有優教”的轉變,全面推進我區義務教育段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一、調研的工作目標

          通過調研,將了解我區小學、初中兩個學段的基本情況,總結被調研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經驗、方法,查找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改進學校管理措施,促進教育教學常規管理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全面提升我區義務教育段教育教學質量。

          通過調研,尋找激勵教師主動發展的途徑和方法,營造濃厚的研究氛圍,深鉆教材、精選教法、因材施教,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反思不足、不斷改革創新,尋求破解我區義務教育段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瓶頸的方法和策略。

          二、調研的基本情況

          1. 選取樣本學校。

          本次調研,為了使樣本校抽樣具有代表性,調研工作小組在全區小學、初中兩個學段中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2所學校進行調研,其中小學7所,初中5所。

          2. 調研主要內容。

          這次調研,主要是圍繞我區義務教育段的教育教學質量問題,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課堂教學有效性及教育資源的利用等問題進行調研,具體涉及“辦學行為”,“學校特色”,“教學改革”,“教學質量”,“隊伍建設”,“學校機制”等六大方面。

          3. 調研具體形式。

          根據區教育局要求,調研活動采取“實地巡查—問卷調查—隨機聽課—干群訪談”等形式進行,并設計了學生問卷調查單(問卷項目8項)、教師訪談問題單(訪談問題15個)、中層干部訪談問題單(訪談問題12個)、校級干部訪談問題單(訪談問題13個)。在本次調研活動中,調研小組全體成員,隨機聽課53節,學生問卷調查240余人次,教師一對一訪談80余人次,中層干部一對一訪談60余人次,校級干部一對一訪談60余人次。

          三、特色與亮點

          通過這次調研活動,從整體上看,在方略項目的引領下,在全區的共同努力下,學校教育教學重過程、重實效、重改革、重創新,區教育局關于“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工程”的文件精神得到了較好的貫徹落實,全區不少學校在“堅持和落實質量形成過程的管理”、“重視學科建設,加強校本教研”、“立足課堂,全面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學校特色品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注重校風教風建設,培養學生習慣和品質”、“堅持生本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呈現出不少的特色和亮點,彰顯了學校的個性,很多經驗值得學習和推廣。

          四、問題與對策

          本次調研我們本著“聽真話,訪真情”的原則,通過“隨機聽課,問卷調查,教師訪談,干部訪談”等掌握的相關信息,歸納起來有五大方面共計十二個困感與問題,下面就這些問題進行歸因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應對策略。

          (一)全區義務教育的基礎與現狀

          問題1. 區域文化底蘊不厚,義務教育基礎脆弱。

          歸因分析:東西湖區建區短短50余年,且在近幾年工業化發展階段之前,長期處于粗放的農業化發展階段,區域文化底蘊單薄。東西湖雖然是一個具有較強包容性的移民區,但是移民的群體主要是從事粗放的農業和較為低端的制造業、服務業,所以經濟的快速發展沒有為高素質人才的引進提供廣闊的渠道。就教育系統而言,2003年以前全區的中小學主要以原農場管理為主,實際上教育局和原農場都沒有管理,學校的硬件條件不能得到改善,管理上得不到指導,尤其是大量的素質不高的教師以不同的渠道進入了學校,其中一部分教師目前仍然在教學崗位上。就家長教育而言,盡管許多家庭經濟條件明顯改善,但大多是一種“暴發戶”的心態,對孩子教育開始表現出重視,但不知道重視的方法,家庭教育不足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短板之一。

          由于原農場學校教師專業素質不高,再加上年齡偏大,其中大部分教師難以勝任教學工作,而轉向做教輔和后勤工作,但這部分教師仍然占用教師編制。盡管在2009—2014這五年間引進教師413名,全區“超編不夠”的問題仍然存在。

          在上述客觀條件下,我區義務段教學質量長期在中等水平徘徊,從下列附表(Ⅰ)可以看出中考尖子生在新城區處于偏低水平,從下列附表(Ⅱ)可以看出中考平均分在新城區處于中等水平。

          應對策略:夯實義務教育基礎,增強區域文化底蘊

          基礎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提升高中教育教學質量,必須要有堅實的義務段教育教學質量,“腳大”、“腰粗”才能“頭壯”,“珠子堆放效應”正說了這個道理。東西湖區義務段教育要本著“全面發展,均衡提高,整體推進”的原則,規范學前教育,夯實義務教育,辦好高中教育。用三至五年的時間,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求突破、三年上軌道、五年求發展”的總體目標要求,使東西湖區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提升。其應對策略是:

          (1)學前教育要規范發展。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大力實施《學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動計劃》,不斷提高公辦幼兒園“以費養事”教師的待遇。重視學前教育,重視幼兒的生命質量和成長質量,促進身體和智力的協調發展,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

          (2)小學教育要全面發展。強化學生的智力開發和養成教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好人生的成長基礎,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不少學校希望在繼續堅持小學非畢業年級學業質量監測的同時,組織全區六年級統一調測工作,全面抓好學業監控,保證抽測抽考成績穩步提升。

          (3)初中教育要均衡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發展潛力。要面向每一個學生,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抓好全區重點初中中考質量提升的同時,也要縮小校際之間中考的差距,努力提高高分段人數,增強我區初中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水平。

          問題2. 區域教育發展不均,均衡教育相對失衡。

          我區雖然地域面積不大,且于2014年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示范區的評估驗收。但是發展不均衡的現象目前依然存在,這不僅使義務教育的公平性相對失衡,而且也嚴重影響了全區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就全區中、東、西三個區域來講,中部地區小學和初中的辦學條件、管理水平、干部教師隊伍素質、家長教育背景、教育教學質量明顯高于東、西部地區的學校。東部地區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教育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但是因為起步較晚,所以優勢尚未形成。西部地區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處于非常低水平的狀態,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得不到應有的保障。中部地區的基礎教育有優勢但沒有做大做強,東部地區有好態勢但發展不夠成熟,西部地區明顯落后但沒有迎頭趕上的條件和動力,由此我區義務教育的整體教育教學質量必然會與全市有一定的差距。

          吳家山城區及周邊學校嚴重超編,下面農場學校及邊遠學校教師人手緊張,教師學科專業不對口,學校為了能正常開課,不少教師改教其他學科。還有一些學校靠聘請大量的代課教師來解決然眉之急,這些代課教師臨時思想嚴重,缺乏穩定,教育教學肯定會大打折扣。

          應對策略:著力強化區域教育,全面推進均衡發展。

          區域性教育發展是一種開放的大教育觀,追求基礎教育發展的協調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區域性教育發展的主體是發展和諧:一指教育的均衡發展;二指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三指教育的發展需要適宜的生態環境。區域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追求是要促使所有的學校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辦學水平。其應對策略是:

          (1)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要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解決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問題。由于地域發展的差異,不同學校在教育物質資源分配、教師配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現為優質教育資源大多集中在吳家山地區,農村偏遠地區優質教育資源相對較少。教育資源的這種地區分配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區教育教學質量的均衡發展。

          (2)努力規范教師流動機制。要加強和規范教師的流動管理機制,從制度上約束無序的教師流動行為,教師的流動要切實尊重雙方學校的意見,尤其是要充分考慮原學校的實際情況。要建立有效的教師交流機制,讓現有的教師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二)學校教師存在的困感與問題

          問題3. 教師閱讀習慣欠缺,學習閱讀缺乏規劃。

          歸因分析:教師閱讀主要在泛閱讀、娛樂性閱讀、為了孩子的教育而閱讀的現象較為普遍,學科專業閱讀的人數極少;有閱讀規劃并養成閱讀習慣的教師幾乎沒有。更有甚者,認為現在是網絡時代,不需要買書閱讀?學校不買書我們怎么閱讀?看來,深閱讀與淺閱讀不分是一個很流行的謬誤;把不閱讀的原因推給學校,為自己找借口是一種普遍心態。閱讀習慣直接影響教師的人生品位和教學品位,閱讀的過程是自我塑造的過程,充滿個性,學校無法滿足每個教師的個性需求。

          應對策略:倡導教師博覽群書,積極營造書香校園。

          閱讀習慣是教師職業安身立命之本,不可忽視。教師,作為人類文明的傳遞者,每傳一棒,都應用自己寬厚的閱讀視野為之增加人文的光輝,這是新時代對教師職責的新要求。其應對策略是:

          (1)深化“精讀一本書”活動。對于“精讀一本書”活動,可否改變活動方式,不一味地考試,而是多開展一些讀書會的分享活動。讓每一個教師帶著閱讀體驗與同學科和其他學科教師進行分享,切實倡導“人生的意義在于體驗,生命的價值在于分享”。

          (2)鼓勵廣大教師博覽群書。要鼓勵教師博覽群書,而不是只讀本學科的書,那樣很容易成為“書蟲”,視野會越來越狹窄,觀點會越來越偏執。教師應該關注學習理論、學習哲學、學習歷史、學習經典著作,不讀孔子就不知道中國教育的淵源,不知道中國文化的根脈;不讀蔡之培、陶行知就不知道中外教育的聯系,不知道近代和現代教育的精髓;不讀盧梭、蘇霍姆林斯基,就不知道什么是自然主義教育,什么是愛的教育,什么是和諧教育;钤诋斚,作為教師首先要專心讀書,更要認清時代特點,把握時代脈搏。

          (3)豐富教師的讀書生活。建議教育局可向當代的成功人士和教育專家索求“推薦書目”,每年推薦一部專業類書籍、一部人文類書籍、一部綜合類書籍(反映時代特點)。開展“讀書交流會”、“讀后感征文競賽”、“讀書辯論會”等活動,豐富教師的讀書生活,倡導教師勤讀書、讀好書、用好書,積極營造書香校園。

          問題4. 教師因材施教不力,學生厭學情緒嚴重。

          歸因分析:目前優等生的學習狀況是:靈活缺乏嚴謹,聰明缺乏細致,積極缺乏持久,爭優缺乏動力。優生不優的致命弱點是缺乏嚴謹、缺乏細致、缺乏規范,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

          學生個性發展:在班主任中,只有少數教師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科教師,只是關注學科上的拔尖生,學生的個性專長,未施加積極的影響。

          學生培優補差:大多數教師采取的方法是,利用午休和課間時間單獨輔導,鼓勵尖子生大膽探究;對于學困生大多數教師是任其自行發展。

          此外,還存在下列問題:一是教師教學滿堂灌現象普遍存在,對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的需求視而不見,對學困生的學習缺乏關注和指導。二是為了追求高升學率,教師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加班加點,題海戰術、機械訓練,使一部分學困生逐步失去信心,落伍掉隊,最后發展到厭學、逃學的地步。三是由于東西湖區為武漢市新城區,大部分學校處于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外來務工子女逐年增加,這些學生的家庭條件、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對學生的教育關注程度等都不盡人意。四是部分對學生了解不夠,關心不夠,督促不夠,引導不夠,使得一部分學生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在問卷調查中,有約40% 的學生不知道怎樣制定和真正落實學習計劃)。五是現行的績效獎勵制度使得班主任的待遇偏低,不少教師對擔任班主任工作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多教師不愿意做班主任工作,既使擔任班主任后只想另外承擔教師一半的工作量,因此,班主任工作長期處于被動應付狀態,目前大部分學校還沒有形成轉化學困生的積極有效的方法。

          應對策略:轉變教師教育觀念,關注學生生命價值。

          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其應對策略是:

          (1)更新教育教學質量觀。一是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質量觀。“以人為本”把學生的健康和幸福作為教學質量的核心內涵和首要指標。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歡樂。二是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全面發展”是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都在原有的潛能和基礎上實現最大的發展和提高。美國對基礎教育提出的五種能力要求“知識能力,原創能力,意志能力,協作能力,領導能力”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三是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質量觀。“可持續發展”是人的成長、人的終身發展的內在需要。任何一門課程,不僅要著眼于傳授和訓練學科知識和技能,更要致力于培養和形成學科精神、態度和綜合素質;不僅要打造知識性學力,更要提升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置于核心位置。

          (2)建立班主任專項津貼制度。為了調動廣大教師擔任班主任的工作積極性,建議建立班主任專項津貼制度,對達到標準工作量的教師擔任班主任者,可享受區教育局設立的班主任專項津貼,津貼標準:小學班主任每月500元,初中班主任每月600元。并將班主任津貼納入區財政專項預算,不擠占教師的績效工資總額。

          (3)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品質。一是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要重視學生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地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二是教師要指導和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優生培養要在嚴謹、細致、規范、習慣上做文章,努力提高學習效率。三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品質。各中小學要在培養良好習慣、提升學習品質、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上下功夫,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

          問題5. 課堂教學行為守舊,教學改革缺乏動力。

          歸因分析:教學方式的改變,任重道遠。我們的調研主要聚焦在:教師的課堂教學由“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為何難?教師反映的主要原因:一是教材:教材中呈現的知識類型很豐富,有的適合教師的直接教授;二是習慣: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教師需要學會慢慢等待;三是考試:分數決定教學效率,“以學為主”有時與高分并不正相關,換言之教與考有時并不完全一致;四是管理:很多學校要求教師把時間還給學生,對于教學時間有嚴格的控制,要求教師最多只可講20分鐘,但堅持不了多久。這四個方面的因素都有一定的道理,這也為我們分析現狀提供了一個參考的框架。這一現狀說明教師對教學方式的轉變有較深刻的認識,有積極的變革意識,但是苦于無切實可行的具體操作策略。一方面,這與教師缺乏課程開發知識和課程實施智慧有關系;另一方面,這也與教育的單一的評價方式密切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當下“唯分數評價”綁架了教師的行為,即只為分數,不惜放棄學生的個性發展。

          課堂改革不力,教育方法陳舊。盡管借全市高效課堂建設工程的契機和方略教育集團的指導,全區幾乎每一所學校構建了屬于本校的課堂教學模式,但是構建的模式大多停留在文本上,沒有很好地在課堂教學中加以運用。農村學校教學改革缺乏指導,推進一種教學模式,熱一陣子,后來恢復原狀。大部分課堂教學不僅模式不清晰,而且教與學的方式依然陳舊,學生的主體作用依然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課堂中分層施教落實不夠,好學生“吃不飽”,差學生“吃不了”或“不想吃”,造成尖子生不尖,厭學生越來越多,F代教育技術沒有與學科教學整合,更談不上深度整合,絕大部分教師沒有意愿、沒有能力有效利用教育技術設備,只是將電子白板用作投影,不能有效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育教學。

          應對策略:開展教學診斷活動,強力推進教學改革。

          (1)繼續深化教學改革。我區有不少學校正在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應當鼓勵學校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化教學改革,積極轉變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方式。積極強化教學管理,從機制上形成一種以教學為中心的管理模式,避免采取補課式的提高教學質量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開展教學診斷活動。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方面對每個教師進行教學診斷(50歲以上教師除外),教育局可借助市教科院的力量組建由特級教師構成的專家團隊,逐校逐個教師診斷,診斷后寫出書面意見留存,供學校和教研員跟蹤使用。另一方面教研員開展診斷式教研活動,如開展課堂觀察活動,用理性的數據說服教師改進教學。教研員給予老師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可嘗試項目打包的方式促進教研方式的變革,即組建研修團隊,簽訂責任協議,給予經費、政策、物質支持,開展基于實踐的學科研修活動。

          (3)強力推進教學改革。要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教師要掌握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主陣地。傳統的“以教材為中心、以講授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教育教學需要,我們要堅持實踐體驗式的課堂教學。教育局倡導了幾年學“杜郎口”經驗,在調研中我們看到了一些互動的課堂、活動的課堂、學生為主的課堂,這些變化我們期盼它猶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對于教學改革,我們更應強力推進,尤其是強調教育局和學校行政層面的強力推進,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教師課堂有變化的,都是學校領導帶頭推進的學校。

          (三)學校管理存在的困感與問題

          問題6. 教學常規落實過虛,質量過程管理缺細。

          歸因分析:“備、教、改、導、考、析、評、研”是教學管理的幾個基本環節,是保證教育教學效果,提高教育質量的基礎性常規性工作。由此,區教育局多年堅持推進“教學質量形成過程管理”工作。通過調研發現,部分教師沒有將常規工作落在實處,一是備課缺乏針對性,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此次調研隨機聽課53節,課堂效率不高的課占相當高的比例);二是批改作業不認真、不及時;三是教研活動流于形式;四是學校在教學質量形成過程的“管理”上走虛步,學校有制度,無檢查,有檢查,無獎罰,干好干壞一個樣。

          應對策略:落實教學常規管理,貫通質量形成過程。

          學校管理者應不斷創新學校的管理機制,促進學校協調發展、內涵發展,為師生的共同發展提供服務和保障。其應對策略是:

          (1)學校管理要落實過程環節。學校管理要突出一個主題,狠抓教學常規,規范教學行為,強化教學管理,提高教學效益;學校管理要抓好二條主線,一是抓好教學常規,努力提高教師素質;二是注重教學過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學校管理要關注三個層面。一是關注全體學生,要求教師不得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全面提高合格率;二是關注全體教師,實行科學設崗,充分挖掘教師的使用潛能,做到各年級協調發展,采用行政人員年級蹲點制度;三是關注教學過程,重視細節管理,完善教學評價,實施跟蹤監控,發現問題,落實措施,矯正到位。

          (2)全面落實過程管理規定。要高度重視質量形成過程的管理,進一步落實《東西湖區中小學教學質量形成過程管理指導意見(試行)》(東教【2010】41號)和《東西湖區學科管理細則》等有關規定,在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實驗操作、作業布置和批改、教研活動、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等環節上抓落實。區教育局和學校要始終將教學常規管理作為重要工作,抓布置,抓檢查,轉反饋,轉整改,抓細節,做到一天不放松,一周不放松,一月不放松,一年不放松。

          問題7. 專業發展意識淡薄,教書育人缺乏激情。

          歸因分析:專業發展規劃:總體情況是年輕教師有專業發展規劃的意識,中年以上教師基本無專業發展規劃。教師在倦怠和發展之間徘徊,他們認為“疲倦感”“職業倦怠感”有本質的區別,前者是身體的反映,后者是身體和心理的綜合反映。教師疲倦的因素很多,一是教學負擔過重(特別是語、數、英老師);二是班主任工作繁重且繁瑣;三是有責任心的老師早、中、晚的培優補差,精力消耗過大。盡管如此,在訪談中還是有很多教師渴望專業發展。很多教師呼吁學校多給他們外出學習機會,這一點很值得重視,特別是當下教學改革呈現出了與技術融合發展的特點,就更需要教師抓住時機,學習一些可操作性的知識與技能。

          學校的教學管理重硬指標的管理,忽視了軟環境建設。在訪談中,凡是涉及到學校教學工作常規管理的項目,教師們普遍可以按照要求和制度去完成,但是完成的質量很難量化,這容易助長教師“應付差事”想法的蔓延。對于軟環境建設,學校雖然有“教育理念”、“校園文化”,但是,文化的浸染性不強,在教師的精神和行為上呈現出“兩張皮”現象。

          教師的職業倦怠感產生的原因,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管因素?陀^上隨著年齡的增長,教師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總的趨勢是心態逐漸平和,教師更容易享受現有的閑適的生活。主觀因素是,缺乏點燃心靈之光的播火者,學校領導給予中年骨干教師的要求一般是:給你一個好班,爭取為學校爭光;忽視了寄予教師個人發展的希望,特別缺乏引導教師成為專家型教師的期盼。這與我區教師評價的大環境有關,教師的發展沒有更好或更切實的高點。

          應對策略:搭建專業發展平臺,鼓勵教師自主發展。

          (1)為教師提供專業援助。學校要為每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機遇,樹立培訓即福利的理念。加強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訓學習,要充分利用校內各種資源完善教師的自我培養體系,通過多形式多渠道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為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保障。如鼓勵參加各類觀摩教學和學術交流;加強網絡建設等來拓寬教師專業視野;建設學習型組織,為教師的自主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利用校外資源,進行多種形式的師資培訓,如短期培訓、脫產進修、參觀學習、專題報告等形式,以滿足教師職業生存和職業發展的需要。

          (2)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要關心、愛護、尊重、理解教師,既滿足教師的物質需要更要滿足精神需要;要賦予教師更多的專業自主權和自由度,增強教師的主體意識,從管理層面上鏟除滋生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土壤。建立基于課程改革、教師專業發展的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而不是以分數為唯一尺度,要兼顧教師的工作態度、工作狀態、師德修養、教育教學科研等,促進教師全面健康和諧發展,要建立公平合理、賞罰分明的激勵機制,要使校園成為一個可以實現正義與公正可期的地方,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

          問題8. 學校干部人浮于事,教育管理簡單粗放。

          歸因分析:區教育局多年來對學校干部的選拔、任用、培養、考核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和政策性,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學校干部職數偏多。沒有按照編制標準配備校級和中層干部,全區校級干部多達200余人,有的學?偣仓挥30多名教職工,中層以上的干部多達13人,且部分優秀教師走上管理崗位后逐漸脫離自己擅長的教學崗位。二是干部隊伍的素質參差不齊。區教育局和學校對干部選拔、任用的標準不清晰,尤其是沒有將干部的思想政治素養和專業能力作為其核心要素。三是沒有重視干部的培養。只從工作的角度任用干部,而很少考慮干部的專業發展和政治前途,由此造成部分工作多年的干部失去動力,缺乏創新,按部就班。四是干部的考核不系統。干部的考核標準按照“德能勤績”,沒有很好的體現校長的專業標準。區教育局沒有建立較為科學的校級干部的退出機制,基本上是“只上不下”,部分能力不夠或者職業倦怠嚴重的干部不能下,優秀的干部也無通道可上。五是一些學校管理方式簡單粗放,未能依法依規進行管理。如課程開設重“主課”輕“副課”;在教育質量形成過程管理中,部分學校存在制度執行不嚴的現象,在教學質量管理的精細化方面還存在著很多不足;部分教育資源、設施設備未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

          應對策略:改革干部選拔機制,加強校級干部管理。

          (1)改革干部選拔機制。按編制控制校級干部和中層干部的數量,做到學校管理精簡高效;改革校級干部的選拔、任用和考核制度,落實2015年《東西湖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構建校長聘期目標考核機制”的有關精神,將“以德為先,德才兼備”作為干部選拔的重要標準,有效利用《校長專業標準》,突出校長的專業素養,實行一年一小考核,三年一大考核,同時要用好考核結論,做好“經驗推廣,表彰獎勵,誡免懲處”等工作。

          (2)給予校長用人權利。給予校長校內任用干部的權利,將校級副職和中層干部的聘用權利交給校長,區教育局只負責對校長、書記的管理。

          (3)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規范檢查、考核項目,切實改變“檢查項目多,重復檢查多,會議多,資料多(電子稿、紙質稿)”的無效狀態,要全面轉變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作風,對學校應少一些會議,少一些檢查,少一些無用的“看望式”的下校,少一些干擾,多一些研究,多一些指導,多一些服務,多一些關心。

          (四)教研業務部門存在的困感與問題

          問題9. 校本教學研究膚淺,集體備課缺乏深度。

          歸因分析:教師對教育科研的看法是:做課題研究可以促進個人的專業成長。但是,課題研究的環節繁瑣,做課題研究需要理論素養,教師普遍認為自己的理論修養不足,高不可攀,畏難情緒嚴重。課題管理不規范,有時只是開題,后續工作無人監督,過程容易走“虛步”,無“質感”,研討的深度和廣度大打折扣。

          教師對教學研究缺乏濃厚的氛圍,學校雖然有集體備課制度,但走形式的多,真正深入研究的少,集體備課活動多數停留在“安排教學進度,布置教學任務”上,不少教師工作墮性嚴重,喜歡吃現成飯,用“拿來主義”原版照搬網上下載的現成的教案、課件、試卷、練習題等,教師研究命題一般只是匯編題目,也就是挑選題目,極少有改編題目的,原創題目的更沒有。教師自已很少去研究怎樣設計,怎樣備課,怎樣教學,怎樣命題,一些邊遠農村學校、袖珍學校幾乎沒有教研活動,教學從一般到一般,因此,教學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

          應對策略:開展區域教研活動,帶動教師深入研究。

          (1)認真規范集體備課流程。嚴格按照教研室規定的“課前預設性研討”、“課后反思性研討”來開展,使集體備課既要有形式和制度,又要有質量和效果,還要有教師的提升和發展。

          (2)進一步深化片區教研活動。要加強教研員對學校常態教研活動的參與和指導,目前的片區教研活動一次一個主題,對教師的研究意識起到了很好的孵化和啟動作用,但這還不夠。可嘗試“系列化或主題性”教研活動。設計以學期(或年度)圍繞一個真實問題開展的系列教研活動,在活動中讓教師親歷“發現問題—甄別問題—選擇途徑—設計方案—解決問題”的科學研究過程。教研員每學期可選擇一個年級,圍繞一個“主問題”,依據逐次遞進的邏輯,設計開展系列的教研活動。嘗試“診斷、參與式”教研。教研員可針對校內的周測及綜合測試,進行質量分析、診斷問題,確定教學重點,然后與活動的主講教師溝通,參與教學活動的設計。

          (3)加強優青學帶的引領作用。要加強學科骨干教師的動態管理,充分發揮市區兩級優青學帶的引領作用,鼓勵他們支教送教,在學校教研活動中,帶頭行動,帶頭示范,積極參加聽課評課活動、集體備課活動、教學研究活動。從整體來看,全區優青、學帶人數比例偏低,建議區教育局逐年適當增加評選優青、學帶的比例。

          問題10. 教研業務職能欠缺,教學指導難以到位。

          歸因分析:教學研究的內容范圍很廣,概括起來就是四大方面:人,事,物,理。人—就是指學生和教師;事—就是指教與學的一切活動、現象;物—就是指教學活動中所依據的課標、教材、教學設施及教學手段等;理—就是指教育教學的理論、方法、策略等。教學研究是一項工作,也是一門科學。作為“工作”,它本身就是一項實踐,有很強的實踐性;作為“科學”,它除了具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外,還必須以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以及教學管理學、教育統計學等教育基礎理論作指導,有很強的理論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就是它最本質的屬性。

          目前我區的教研現狀是:一是受“考試壓力”的影響,中考學科教研員的工作偏重于對考試的研究,存在以考試研究為主的現象;二是對教研員的管理、考核缺乏競爭、激勵機制;三是教研員專業素養提升的渠道偏窄,使得教研員的理論視野和研究視野缺乏應有的深度和廣度。

          應對策略:明確業務部門職能,增強教研指導實效。

          教研室是我區教學教研的核心機構,應增強教研員在學科教學中的指導、服務、研究、培訓職能,促進學科建設和教師專業成長。其應對策略是:

          (1)明確教研員教研工作職能。一是教研員在課程改革上,有“學術引領”的職能,塑造個人學科專家的形象,鞏固教研員學術地位。二是教研員在教學視導上,有“教學指導”的職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讓參與課改的人數更多,研究的問題更具特色,共同推動課改的健康發展。三是教研員在質量提升上,有“信息傳遞”的職能,抓好各類信息的采集和傳遞工作,保證有價值的信息能夠得到有效的利用。四是在課題研究上,有“引領研究”的職能,注重課題研究的前瞻性,抓好成果轉換,不斷為全區教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五是教研員在校本教研上,有“教研服務”的職能,加強學校備課組工程建設,構建新的教研體系,培養一批優秀教研組長。六是教研員在優化管理上,有“人才培養”的職能,建章立制,構建有利人才成長的工作環境。

          (2)建立教研員管理的動態機制。區教育局要建立教研員管理的動態機制,做到:能上能下,進退自如。對教研員的工作績效要按照教研員的素質標準,實行一年一考核,考核工作突出教研員的專業素養和工作效能,評價的主體也應是多元的,包括學校管理者、學科教師、同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甚至上級業務部門等,對二年考核不合格者,實施退出機制,下到學校任教或做其他工作。

          (3)建立教研員定期輪訓制度。要加強教研員的定期輪訓工作,應重視對教研員課程意識的培訓,創造條件選派教研員參加學科“國培計劃”活動,以擴大教研員的研究視野,讓教研員有足夠的教研信息存量和專業知識存量,使其教研思想、教研觀念、教研方法、教研途徑、教研策略等均處于領先地位,成為教學研究專家。

          (五)教育行政部門存在的困感與問題

          問題11. 動力不足職業倦怠,教師管理機械呆板。

          歸因分析:從調研結果分析,全區教師對于職業目標取向總體可分為三類:一是階梯取向。把教學工作視作“職業”,把得到出于制度頂端(高級)的職位看成是成功,其專業發展的動力來源于專業之外的職業階梯升遷的需要,且一旦達到頂端之后就會失去動力。二是工作指向。把教學工作視為生活的“飯碗”,把有班上、有工資、有單位作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無過多追求、無上進心、無強烈責任感、無精神動力和職業發展愿望。三是專業指向。把教學工作看成是一種“專業”,有一種強烈愿望和動力,把內在的不斷獲得專業結構的改進看作是最大的成就,并從中獲得滿足。

          就教師個人而言,部分教師缺乏應有的專業理想、專業情操、專業品質,教師的專業發展動力不足。青年教師缺乏經驗和方法,中年教師缺乏學習和創新,老年教師缺乏風格和激情。沒有終生學習的觀念,更沒有把讀書視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教師的心沒有隨著學生的成長而跳動,沒有在師生共生共長中體驗學生每一步成功的快樂。

          就學校管理而言,教師考核機制不活,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學校對教師的聘用與考核缺乏有效的手段。

          就教育行政部門而言,教師的流動交流機制失去計劃性、合理性。教師的調動,政策性不強,隨意性較大,沒有充分考慮學校的現實需求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造成很多偏遠薄弱學校幾乎沒有骨干教師。沒有從教師的專業特長和個性特點角度給予其相應的關懷。

          應對策略:盤活全區用人機制,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1)盤活學校用人機制。學校要盤活的兩支隊伍,一是教師隊伍,二是干部隊伍。尤其在教師隊伍建設上,要深化三大機制:責任制——實行目標管理,完善各級教師崗位責任,落實考評制度;聘任制——用人機制體現優勝劣汰;分配制——真正體現多勞多得,優勞高酬,獎勤罰懶,獎優罰劣。加強教師隊伍考核機制的建設,全面實施教師定期注冊制度,完善考核退出機制建設,突出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具體考評體系,對不適應教學崗位要求的教師實施離崗培訓,離崗培訓后仍不能適應教師崗位要求的將調整出教師隊伍。對相對富余教師中的老年教師,經過培訓仍不能適應轉崗任教的,引導其向學校教輔、后勤等工作崗位轉換。

          (2)整合全區有效資源。在區域范圍內利用“大校帶小校,名校帶新校,強校扶弱校”的方式,激活用人機制,盤活師資隊伍,用活現有資源,提高東西湖區域性教育的整體水平。認真落實2015年《東西湖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推進學區制改革,建立學區制工作機制”的有關精神,加強“強弱聯合,以強帶弱,強強聯合,以強促強”的多元學區制建設,加大教師交流力度,推進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全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3)堅持人才引進制度。區教育局要爭取政策,將引進優秀大學生或在職骨干教師的工作堅持下去,并形成長效機制,打破長期受編制限制的困擾。

          (4)全面提升教師素質。提升我區教師隊伍的素質,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通過對依法治教和教師師德文件的學習,強化紀律約束,提升教師的守紀守法意識和師德修養,激發教師的“仁愛之心”;二是重視校本教研,充分發揮校長和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將基于學校實際問題的教育教學研究作為教師成長的有效平臺和載體;三是讓教師“走出去”,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讓教師開拓視野,在“學然后而知不足”中激發教師內在的學習動力;四是不斷提高教師的待遇,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激活教師的工作動力。

          問題12. 教育質量意識不強,考核評價體系模糊。

          歸因分析:加強教育教學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理所當然地是全區教育系統的中心工作,但是現實狀態是“提起來千斤重,放下去半兩輕”。目前,我區存在如下問題:一是上上下下以質量為中心的氛圍沒有完全形成;二是對于義務教育階段什么是質量?“分數”和“素質”是否矛盾?“減負”與“增效”是何關系?等一系列問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三是因教育教學是“軟”指標,難以項目化或量化,其中心地位容易被其他工作所取代;四是對于如何科學合理地評價教育質量,雖然全區已有一定的基礎,但在認識上和技術上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完善。

          應對策略:構建科學評價體系,完善考核評價制度。

          (1)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評價觀。一是樹立發展性的教育質量評價觀。評價既看量的增加,又要看質的提高;既從現實出發,重視工作的基礎性、前進性和導向性,又強化特色與創新,推動教育教學品牌創建。評價指標應能為素質教育評價活動的實施指明努力方向,及時針對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進行補救,調控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二是樹立多元標準教育質量評價觀。要采取多元標準,根據對不同教育對象的不同要求來設置具體的評價指標,堅持一致性和差異性相統一,增強評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同的學校、年級、教師和學生,評價標準要有區別,重視個別化、個性化和差異性,避免全區用一個統一的尺度來衡量教育教學質量。三是樹立全面的教育質量管理評價觀。堅持完整性與效用性相統一,盡可能體現出與素質教育相關的所有重要因素。同時,要重視教育的過程管理,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2)構建科學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要認真貫徹落實2015年《東西湖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建立綠色評價體系”的有關精神,構建科學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茖W、公正、合理的質量評價體系應具備以下三個特征。一是評價的價值取向具有前瞻性和導向性。以人為本,尊重教師的人格,關注教師的內在需求,在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成長的同時,促進學校文化的構建。二是評價的內容全面,標準公正合理,程序方法規范,結果能得到教師認可。三是具有可行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切實成為監控各課程實施環節、教學環節的效果、實現教學的有效化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工具。

          評價要關注教師的內在需求,以尊重教師主體地位和人格為前提,關注教師的努力程度和取得的進步,關注教師的未來。教育教學質量評價要采用獎懲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的模式,使其既保持教師的績效壓力,又能夠保持對教師的內在激勵,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

        【教學質量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調研報告10-17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調研報告10-14

        寒假調研調研報告01-13

        調研的報告02-27

        公寓調研報告10-19

        車展調研報告10-20

        網絡調研報告01-28

        文案調研報告01-22

        包裝調研報告01-27

        旅游調研報告04-26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