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多舉措強化大學生村官工作
讓青春之歌奏響在邊疆農村
農村工作知識教育、“雙語”強化培訓、駐村實踐鍛煉……今年底,新疆3000余名新選聘的大學生村官將全部完成組織部門為他們量身打造的3個月崗前培訓,明年元旦正式上崗,投身于新疆新農村建設。
自2008年開展大學生村官工作以來,新疆各級組織部門堅持把做好大學生村官工作作為改善基層干部隊伍結構、促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全面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目前,新疆廣大農村活躍著8000多名大學生村官,他們發揮優勢,展現才華,已成為自治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通過嚴格選聘、加強培訓、規范考核、完善保障等一系列措施,確保大學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動,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支結構優、素質高、干勁足的大學生村官隊伍。
精心培訓、全面鍛煉讓大學生村官“下得去”。為了使大學生村官能夠盡快完成角色轉換,扎根基層安心工作,新疆著力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的教育培訓,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各級組織部門把大學生村官納入縣市(區)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整體規劃,通過制定教育培訓計劃,采取集中培訓、輪訓多種形式,增強他們抵制滲透、維護穩定、服務“三農”的能力。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還建立起“新疆大學生村官培訓基地”,各地紛紛依托各級黨校、行政院校、職業院校等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的系統培訓,并整合教育、科技、農業等部門培訓資源,積極開展大學生村官專項培訓。
與此同時,新疆全面實行鄉鎮機關干部與大學生村官一對一“傳、幫、帶”聯系制度,讓大學生村官得到充分的實踐鍛煉。在新疆,組織部門給每名大學生村官安排至少1名鄉鎮領導干部和1名村干部,有意識地安排他們與鄉鎮領導干部和村干部一起參與群眾矛盾糾紛的調解處理、信訪事件接待處理、農業新技術推廣等工作,壓擔子重點培養。
在組織部門的指導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實際,多措并舉狠抓大學生村官培養工作,提高大學生村官做好農村工作的本領。阿勒泰地區、克州、昌吉州、哈密市每年組織50名~100名優秀大學生村官赴內地援疆省市和疆內天山北坡經濟帶考察學習;塔城地區把22名大學生村官集中安排到情況比較復雜、矛盾問題較多的村隊任職,并定期進行交流輪換;烏蘇市從黨校教師、基層領導、技術骨干中選出35名導師對大學生村官進行思想引導、技術輔導、創業指導,促進大學生村官快速成長。
提高待遇、宣傳引導讓大學生村官“待得住”。為解決新任“村官”生活保障問題,新疆各地組織部門出臺政策,改善大學生村官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新聘任大學生村官補貼標準比照當地鄉鎮新錄用公務員試用期滿后的工資收入水平確定,并隨之同步提高;部分地州還把大學生村官納入鄉鎮干部基層補助和績效考核獎勵范圍。
因人而異、搭建平臺讓大學生村官“干得好”;鶎邮谴髮W生村官施展才華、增長才干的舞臺,同樣也是大學生村官學以致用、發揮特長的平臺。為了激發大學生村官的創業熱情,新疆各地組織部門尤其注重為大學生村官搭建平臺,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和特長。不僅根據大學生村官的特長為其安排崗位,還結合落實“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機制,安排他們擔任黨的農村方針政策宣傳員、農業技術推廣員、維護穩定調解員等職,此舉收到了明顯的效果,更加激勵大學生村官發展創業的熱情。
今年3月,新疆召開了扶持大學生村官創業座談會,伊犁、塔城、昌吉、吐魯番等4地州分別確定了一個扶持大學生村官創業試點縣,下撥扶持大學生村官創業資金480萬元。據統計,開展大學生村官工作以來,新疆各地共投入大學生村官創業資金1501.8萬元,開展創業項目323個,其中,大學生村官領辦項目達245個,創辦項目115個,技術參與項目90個。通過一系列引導和扶持,大學生村官在發展現代農業、科技推廣等領域開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積極探索、創新機制讓大學生村官“流得動”。為建立起大學生村官成長成材的長效機制,新疆組織部門探索實施了大學生村官出路保障機制。結合去冬今春村“兩委”換屆,5106名大學生村官經選舉進入村“兩委”班子,近60%的村“兩委”中有大學生村官,其中擔任黨支部書記117人,擔任村委會主任111人,“一肩挑”109人。24名考核優秀、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符合鄉鎮領導班子換屆提名人選條件的大學生村官,通過選舉進入了鄉鎮領導班子。在今年新疆區、地、縣三級聯動公選中,34名大學生村官脫穎而出,走上了領導崗位。采用單列計劃和定向招考的方式招錄一定比例的大學生村官為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引導國有企業、金融機構、非公有制企業、社會組織等面向大學生村官招聘工作人員,2008年以來,共有161名大學生村官選聘到企業工作。
此外,新疆各地組織部門還通過積極引導和鼓勵大學生村官留村任職和將符合條件的大學生村官納入“少數民族普通高校畢業生赴對口援疆省市培養計劃”對口培養以及選拔優秀大學生村官作為鄉鎮班子和村黨支部書記后備干部等舉措,讓大學生村官真正實現扎根基層干勁高、安居樂業保障足,從而在廣袤的邊疆農村建功立業,奏響一曲曲動人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