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對很多人來說,23歲還是正在讀書的年紀,但孫金已經完成人生的一次華麗轉身,從一名大學生村官成長為肥東縣公推公選的7名副鄉鎮長人選之一。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相關新聞吧!
23歲、大學生、副鎮長,這些本沒有隱藏負面含義的詞語結合在一起,每次總能引起一段不約而同的爭議,這次同樣不例外,有人贊許“后生可畏”,也有人質疑其背后是否有“背景”。本來,在整個社會就業環境不容樂觀的情形下,出現這樣的人物本該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卻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每次總是淪為公眾爭論的焦點。
23歲的大學生提名為副鎮長,我們本該首先想到的是奮斗和努力等詞語,本該是學生們面對就業困境最好的一則現實故事,可是,沒有多少人對這樣的新聞,這樣的人物抱以信任的心理或投入期待的眼神,因為很多人對其中的奮斗成分抱以懷疑,或者不會相信自己會是“上帝的幸運者”。
所以才有了每次的年輕干部總是遭受質疑的新聞,而無論真假。想要消除公眾質疑的慣性,其實很簡單,只需做到讓大學生提名為副鎮長的整個過程透明化,讓公眾都有目共睹心知肚明,公眾才會相信公正公平的存在,才不會每次都以質疑的心態去質問,這樣的事件才可能成為真正的,相反,過程的不透明或是遮遮掩掩,只會遭到反感和批判,絕非是一件利己勵人的故事情節,就如本故事中,我們看到的只是“孫金提名為副鎮長”的結果,在沒有受到質疑的前提下,該有的“為什么”的緣由卻無人提及,因此,孫金的勵志故事“順理成章”的成了新聞就在所難免了。
遭受質疑的也遠遠不止今天這一個案例,由遠及近所能羅列的版本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是主角的輪換,相同的是質疑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人們不是質疑他們的年齡,而是質疑過程的不透明,只要程序正當公平,年齡不是問題,能力達標即可?墒,悲哀的是每每公眾的質疑總是成為了真相,不能不說這一方面刺痛了公眾的心,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公眾心中“階層固化”的擔憂,就是這些起點的不公和垂直流動的不公,進一步加深了公眾對官二代和富二代等詞語的不滿情緒,致使很多人習慣去懷疑,習慣將自己排除在“勵志故事”的范圍之外,不敢信也不會信自己有一天也會成為另一個“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