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雖說大學生村官政策實行已久,但是還是有一些問題凸顯出來,比如很多人沒有把大學生村官當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相關資訊!
大學生村官政策實行了這么多年,筆者通過走訪,了解一些大學生村官,總體說來大學生村官工作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大學生村官除了對待遇保障、流出途徑的政策等方面有些難言之隱外,最普遍的問題是沒有把大學生村官當“官”,這和實施大學生村官政策的初衷有些出入。
問題的根源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角色定位不準。大多數村官剛從出學校大門,就來到偏僻的農村,雖然就職前相關部門單位對他們進行一系列的培訓,但是村官們對生活環境、工作方式等都很陌生,還是以“學生”的身份來開展工作。大多數村(社區)班子成員的年齡比大學生村官大很多(有的還是他們的父輩),村官們到職后往往“放不開”,不敢甩開膀子干,不敢打破“第一印象”規則。思想落差較大。村官們所在的村往往是一些貧困村、后進村,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容村貌還比較落后,村官們的思想很難與當地村民的文化素養相融合,有點甚至沒有共同語言。大多數村官學到的專業知識很難有效地發揮,與期望值相差很遠,思想落差大,更不能主動去“接地氣”。沒有把自己當成村官。感覺能力匱乏。農民、基層政府對大學生的期望值很高,對大學生的需求也很迫切。
農民普遍期待大學生村官能夠給他們帶來一些資金、農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務,但是大多數村官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他們普遍接觸農業很少,實際操作的經驗不足,不能給農民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農民對村官的期望值也大打折扣,沒有把村官當“官”。參與決策不多。村干部開會,村官往往只有記錄的份,對重大問題的決策往往“插不上嘴”。村黨組織書記一般很少征求大學生村官的意見,意見被采納的更是少得可憐。一般來說,村級重大事務本來就不多,一年也就那么幾件事,大學生村官沒有發言權更不會學著去謀劃工作,在村里除了打字、做資料外很少有重要的工作交給大學生村官去獨立完成。村“兩委”干部沒有把大學生村官當“官”,這對他們的成長極為不利。
【延伸閱讀】村官做到“三多一少”方能扎根基層
多走。在基層就要了解基層實際,因此對于剛出校門的大學生而言,群眾就是最好的老師和朋友,只要多走進群眾家中了解情況,就能知道群眾所思所想,才能打下良好的群眾基礎,為今后開展工作帶來便利。
多聽。要多方聽取意見,特別是對于一些困難問題、涉及群眾利益的矛盾問題,要充分聽取群眾和村干部的意見,不能偏聽偏信。
多做。多做,就是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積極主動做一些惠民利民的事。比如農林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可以組織技能培訓,帶領群眾致富。多做,就是從小事做起,幫助村委會完善落實好四議兩公開、民主管理、村規民約等各項制度。
少說。大學生村官擁有較高的學歷和較強的綜合素質,但工作經驗缺乏,再加上基層工作千頭萬緒,不能只憑理論知識,紙上談兵,在發言的之前要多走、多聽、多做,在充分了解基層情況、學會處理做群眾工作的基礎上,發言才能有人聽、有人信,也才能讓人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