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都十分重視,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執政觀,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招用大學生當“村官”,可以為農村注入新鮮血液,有利于農村的發展。
但必須看到,某些大學生當“村官”,不是選擇扎根農村,他們將“村官”當成通往公務員的“跳板”,渡過了就業危機之“河”后便走人。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村官”迎合著“公務員熱”,他們用足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較輕松地干上了公務員,甩掉泥盆而捧上了金飯碗。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跳過“龍門”的大學生再跳進“農門”,說實話,思想上沒有一點疙疙瘩瘩才怪呢!再者,有招聘大學生當“村官”的優惠條件,可能還缺少留住大學生扎根農村的優惠政策。培養和使用大學生“村官”也要做到可持續發展,不能將“村官”作為渡過大學生就業危機的“跳板”,緩解了就業壓力卻顧及不到農村的發展,農村人才像“走馬燈”似的,來一批后走一撥。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加之城鄉發展差距較大,農村的發展尤顯迫切。現在正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大量的引得進、留得住的高素質人才。應該說,國家出臺新政策鼓勵大學生當“村官”的初衷是好的,有戰略眼光。“村官”雖無品無級,卻是農民致富的“領頭雁”,一個好“村官”能振興農村一方天地。像華西村黨支部書記吳仁寶,他雖非大學生,但他有超前的改革意識和創業精神,將華西村打造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如果每一個“村官”都像他這樣,何愁農村不發展、農民不富裕!
“鐵打”的農村不能有“流水”的“村官”,否則對農村的發展極為不利。農民真心誠意想共享改革之成果,但由于人才的“瓶頸”,往往會使這一良好的愿望落空。大學生“村官”難留住是事實,這不能怪他們的覺悟低,應該多拷問我們的政策是否全面具體、就業環境是否寬松和諧。如果“工作無所事,未來霧看花”,大學生“村官”再怎么熱情四射,也難保他們遭“冰河期”而不降溫。
工作一兩年后,有71.4%的大學生村官準備考公務員,僅1.5%的人準備繼續當村官。“村官”真的成了“寸官”,農村百姓能不受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