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熱捧的話題之一。這個暑期,鄭州輕工業學院師生們針對大學生“村官”做了一個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大學生“村官”是為了暫緩就業壓力選擇下基層。在成功收回的200份問卷中,有40%的受訪者愿意體驗“村官”生活,有六成大學生對當村官“不感冒”,但能扎根農村的有多少?
實行“大學生村官”至今以有五個年頭,從中反應的問題也不少。筆者認為,曾報道的"村官空巢"大多出現在大學生身上,這群80、90后的大學生都去爭奪公務員這塊香餑餑,但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剩下沒坑的就只有占時選擇村官騎驢找馬,度過這個過渡期,既然來得不誠意,做起事來哪里顯得誠意呢?這些“年輕有為”的村官遭遇身份的尷尬,既沒有在編制內,又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待辦公室”。
想法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村官就必須服務群眾,就要不怕風吹雨打,戰斗在第一線,不走不訪不問不答,最終導致工作陷入停頓、癱瘓狀態。為真正實現大學生村官干得好、呆得住、留得下的長遠目標,為大學生村干部制定了很多激勵和保障政策,,有四個方面的考慮:一是鼓勵留村任職;二是提高公務員考錄比例;三是完善事業單位招聘政策;四是加大公開選拔力度。如此促進大學生村官常態化,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養成良好的從業習慣,成為一名稱職的公務員。
在大學生村官建設工程“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動。著力把大學生村干部培養成為新農村建設骨干力量、黨政干部后備人才和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對于扎根基層,服務農村,很多大學生村官還是有后顧之憂。大學生“村官”是一支活躍在基層黨組織的強大生力軍,不僅為農村發展輸送新鮮血液,還解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燃眉之急。同時,村官們有了這樣的機會,還需自身本來硬。大學生“村官”確實也存在一些問題:年齡輕、資歷淺、經驗少,群眾擔心其人微言輕、難以服眾著實可以理解。
由于村級領導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在緊跟新農村建設步伐等方面開始捉襟見肘。而大學生“村官”有新思想、新觀念、新文化,素質高、能力強,眼界遠,只要給予理解支持與細心呵護,是金子總會發光。其實有超過一半的大學生村官選擇這個職業,還是希望走進農村,為農民做點事,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能被百姓認同大學生村官,一定是千錘百煉的結果,是金子總會發光。
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腳踏實地,不辱村官使命。村官應不辜負政府的培養和群眾的厚望,努力扎根基層,服務基層,服務群眾,身在曹營心在漢將一事無成百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