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創業能力在提高三年收入漲幅遠高城市居民
在麥可思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通過三屆大學畢業生數據對比,勾勒出大學生就業趨勢變化。
創新、創業能力提高
在過去的一年中,麥可思研究院對來自全國30個。▍^、市)的26.4萬名2014屆畢業半年后的大學生進行了調查,并對6萬名2011屆大學畢業生進行了畢業3年后的追蹤調查。多項數據顯示,大學畢業生創新、創業能力在逐年提高。
“2014屆大學畢業生總體自主創業比例是2.9%,比2013屆高0.6個百分點,比2012屆高0.9個百分點。”《報告》顯示,在2014屆大學畢業生中,“211”院校自主創業的比例相對較少,為0.9%;非“211”院校為2.2%,自主創業比例最高的是高職高專院校,達到了3.8%。
就大學生畢業時掌握的創新能力而言,報告從批判性思維、積極學習、心態開發和科學思維4個指標進行測量?傮w發現,2014屆大學畢業生畢業時掌握的創新能力是54%,呈現一個上升的態勢。
就業率上升,“受雇全職工作”的比例下降
《報告》還顯示,2014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總體就業率為92.1%,與前幾年相比,呈穩定上升的趨勢。其中,“211”院校的2014年的就業率為95.3%,非“211”本科院校為92.5%,高職高專院校為91.5%,高職高專就業率的上漲較為明顯。
雖然總體就業率在上升,但2014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后“受雇全職工作”的比例是79.2%。其中,2014屆“211”院校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受雇全職工作”的比例是64.4%,非“211”院校本科生的該比例是79.1%,高職高專生的該比例為81.7%,與2013屆、2012屆相比,連續三屆呈下降趨勢。
麥可思研究院副院長周凌波解釋,“受雇全職工作”的比例下降和經濟整體下滑的形勢有關。需要指出的是,“211”院校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受雇全職工作”的比例下降得最為明顯,高職高專畢業生下降得最不明顯。
大學畢業生三年收入漲幅遠高過城市居民
《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還關注了收入問題:2014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后月收入為3487元,比2013屆增長237元,比2012屆增長439元,三屆增幅為14.4%。其中,本科畢業生的三屆增幅為12.1%,高職高專畢業生的三屆增幅為17.2%。
從近5屆畢業生的收入結構來看,大學生的收入結構正在發生轉變,即低收入的比例在持續下降,高收入的比例在持續上升。這就說明,大學生實際工資仍保持著穩定上升的趨勢。
同時,追蹤調查發現,2011屆大學生畢業3年后平均月收入為5484元,而2011屆畢業生半年后的月收入為2766元(本科為3051元,高職高專為2482元)。對比發現,3年來,月收入增長2718元,漲幅比例為98%,超過城市居民同期平均薪資17.4%的漲幅。這表明,大學教育的長期回報是明顯的,讀大學比不讀大學在收入的長期提升中有較大優勢。
畢業季接近尾聲,卻還有不少同學穿梭于各大招聘會上找工作。找不到工作怎么辦?工作不理想怎么辦?“就業焦慮癥”成為未就業同學的普遍狀況。
近日,記者從沈陽多家心理咨詢機構了解到,恰逢2015年畢業季,那些對工作不滿意或仍未找到工作的往屆畢業生,其“就業焦慮”更加嚴重。
焦慮不安,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應聘時下意識地回避考官的眼神。既不甘于在現有崗位工作,又不敢去心儀的單位應聘。
小明(化名)2014年畢業于大連一所985院校,曾去寶馬、東芝面試,卻都因“能力不錯,但表達能力太差”被拒絕了。性格內向的小明更加焦慮,同學們都簽約國企或外企,他卻默默地進入一家私企做銷售工作。
心理醫生分析,小明患上的是社交恐懼癥。他來自農村,尤其渴望光宗耀祖,如今的工作讓他心理失衡;應聘時受到兩次打擊,產生了強烈的自卑心理;不認可眼下工作,覺得是在“委曲求全”,又不敢挑戰好工作,矛盾、糾結。
■支招
要想擺脫就業焦慮清晰定位是關鍵
沈陽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專家劉長輝介紹,每年的11月、12月是應屆畢業生就業焦慮集中爆發期,而畢業季勾出的卻是不少往屆畢業生的“傷心事”。
劉長輝表示,想擺脫就業焦慮的糾纏,最關鍵的就是有清晰的定位,“畢業生要清晰定位自身能力、喜好、人際關系模式,搞清楚什么工作適合我,我能干什么。如果很茫然,可以通過做職業測試和心理測試,對職業生涯有初步規劃!
第二,現在的社會更講究合作,不能總“以自我為中心”。第三,找工作也是終身大事,要對工作有合理預期,學會在等待中尋找時機,不自卑,亦不自負。第四,尊重考官,收斂“個性”,誠實、尊重,人格魅力自然會提升。
越來越多的調查數據顯示,雖然“北上廣深”還是就業季里的熱門選擇,但也有數據進一步證實,這幾個超大型城市的吸引力正在降低。在90后已成為畢業生主體的當下,他們選擇就業和創業的城市時,所持的態度和標準逐漸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
除了工作還要生活
今年剛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制造專業畢業的李思,4月接到北京一家大型企業的面試通知,他卻出人意料地果斷放棄了,原因是他決定去成都工作。
相比北京的offer,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成飛”)的offer來得更早一些!岸藢I對口、各方面都不錯的公司,就不想再折騰了,哪怕是北京的單位!崩钏颊f。
其實在拿到“成飛”的offer后,李思還向幾家北京的單位投了簡歷,但這些單位都“不承諾解決戶口”。對李思而言,戶口雖然不是最重要的指標,但如果不確定,北京在他心中就失去了吸引力,空氣污染、交通擁擠,這座城市留給李思的就是一個“堵”字。
“我對以后生活的城市要求比較高,除了經濟發展不錯外,還要求自然風光不錯,有一定人文歷史底蘊,美食和玩兒的地方比較多,所以選擇了成都!崩钏颊f。
入職一個月,李思覺得成都“比想象得還好一點”,單位離家近,交通方便,工資待遇與北京的單位相差無幾,自己還因為是從北京引進的高材生而得到單位重視!澳軐W到很多東西,而且我已經愛上了這座城市,成都與我的性格比較符合!崩钏颊f。
與李思有相同想法的,還有中國礦業大學測繪工程專業畢業的胡毅(化名)。來自云南普洱的她,從小就喜歡昆明,“想回昆明工作,就這么簡單,昆明氣候好,發展也越來越不錯,離家也近”。
在畢業找工作的時候,看著同學們匆忙、焦慮地奔波在“北上廣深”的各招聘會現場,胡毅顯得很從容。投簡歷、過篩選、筆試、面試,最終如愿,在昆明一家與自己專業對口的研究院工作。
看著一些同學先后在“北上廣深”也拿到了不錯的offer,胡毅依然淡定:“沒什么羨慕的,我的目標很明確。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除了工作,還有生活,昆明就是這樣的城市!
雖然剛開始的工作很艱苦,需要胡毅去基層做項目,也需要做一些戶外的勘察工作,甚至可能一段時間回不到城市,但是她一點都“不怵”!澳贻p人在一個新的城市奮斗,不付出是不行的。很多人不愿來來云南,覺得發展不好,我覺得那是存在誤解,其實昆明發展很好,我也愿意為家鄉的建設付出汗水!焙阏f。
記者通過采訪發現,雖然還是有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就業鐘情于“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但是很多人最終還是選擇回家鄉就業,而且這個比例在逐年增加。據麥可思研究院2014年發布的《畢業生的“后北上廣”生活》顯示,這一比例已超過六成。
同時,在就業的地域選擇上,多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更多的李思在出現。
一項今年開展的對國內109所大學5.51萬名畢業生求職意向的調查顯示,排名靠前的4個城市為杭州、昆明、合肥和成都。
“北上廣深”不乏堅守者
當然,在一些人選擇放棄或離開的同時,還有一些人抱著“拼一拼”或“試一試”的心態堅守在“北上廣深”的“造夢爐”里,或正朝北上廣邁進。
從河北一個偏遠農村走出來的張亮(化名),十幾年來一直有著一個大城市的夢。起初,這個夢是關于北京的,考大學,沒能考到北京理想的大學,張亮就選擇了蘭州大學,學了新聞學專業。他努力學習,勤奮實習,想著在北京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安定下來。
但是,畢業找工作時,“和北京氣場不合,就是找不到滿意的”。為了“不回小地方”,他選擇了“迂回路線”,先去了廣東省江門市的一家媒體,又去了佛山市的媒體。最終,經過兩年的奮斗,張亮安定在了廣州,而廣州務實、不浮夸的文化,又成了他扎根大城市的堅實理由。
長治學院2012屆畢業生侯曉然至今都想著北京,但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目前,在太原一家單位工作的他說:“剛開始覺得這個工作還可以,現在就特別想辭職。開始時業務不是很熟,要學的東西很多,就覺得很有沖勁,但現在各項業務都基本掌握了,按部就班的工作就會感覺很無聊,像在混日子。我還年輕,不想這樣,我還在找機會去北京試試!焙顣匀徽f。
侯曉然的困惑,對外經貿大學畢業生王晨(化名)也感受到了。他在南昌一家國企上班,當時簽協議的時候,王晨也是抱著地方提升空間大的憧憬去的,但干了幾個月后,王晨就開始不適應了。首先是北方人不適應南方的潮濕和陰冷,然后就是南昌的工作節奏和北京差很多!坝悬c兒悠閑,我適應不了喝茶看報紙的工作狀態,還是想干點事情!蓖醭空f。
不甘停止奮斗的王晨,如今在準備考研,他想通過考研來沖擊一次留京的機會。
對于從吉林大學商學院畢業的女生王瑞(化名)來說,選擇獨自一人來北京闖蕩,有她自己的理由。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如果能先在一家公司的總部歷練一段時間,開闊了視野、積累了相關經驗與人脈之后,再回到家鄉或者去其他二三線城市工作,還是有優勢的。這與一開始就直接去二三線城市工作的同學比起來,平臺和眼界,還有心境和奮斗的激情都會不一樣。而這被很多畢業生視為一條更有效率的職業發展路徑。
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不能叫‘逃離’,而是‘分流’。”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總策劃、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主任、創始人熊漢忠說。在他看來,這個趨勢實際上從2009年做大學生就業壓力調研時,就已經出現了!坝械膶W生覺得在一線城市的壓力明顯偏大,選擇到二三線城市。無論是就業還是生活,他們覺得更合適,發展機會也更多,這是合理的,也是一種正常的發展趨勢!
北京林業大學招生就業處就業服務中心主任徐博函也注意到,近幾年該校的畢業生選擇在北京工作的比例持續下降,長三角、珠三角一些發展迅速的地區,正成為畢業生就業新高地。二三線城市,如成都、重慶、福州、廈門、沈陽、大連、青島等,經濟發達、生活節奏慢、房價相對較低,一些同學開始主動往這些城市流動。
北京大學中國職業研究所教授李杰認為,這一趨勢反映了目前一線城市“去中心化”的傾向。比如京津冀一體化戰略,正在把一些機會向外轉移,中心滿足不了的,可以到廊坊、唐山這種副中心去尋找。這也可以縮減大城市中心的壓力,會成為一個趨勢,包括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都在向外擴散。
李杰認為,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特別是互“聯網+”時代,二三線城市的機會會越來越多,畢業生的選擇也會越來越多元。從創業的角度來說,可能二三線城市比一線城市的機會更多,氛圍更寬松。
【畢業生創業能力在提高三年收入漲幅遠高城市居民】相關文章:
畢業生創新創業能力在提高 三年收入漲幅遠高城市居民03-06
如何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03-15
大學生創業比打工收入高3成12-15
創業公司提高管理能力的十條法則02-27
創業能力自測11-17
測試創業的能力03-07
德國:就業穩收入比我國高03-03
創業的8大能力02-13
創業能力測評題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