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宗申創業開啟制造新模式
二十年間,左宗申實現了三級跳。
從"整天花著臉,手從來沒洗干凈過"的個體修理工到躋身國內摩托車企業10強,再到入主安徽通寶汽車,染指汽車制造業,宗申的成長速度是驚人的,而隨著"兩輪"向"四輪"的變臉,它的成長將更加讓人不容小覷。
只有把剩下的1%做好才行
90年代初,一次偶然幫人購買摩托車的經歷激發了左宗申最初的創業沖動。在這次交易中,他敏銳地嗅到了中國摩托車發動機的短缺和背后的商機。隨后,他背著一臺雅馬哈兩沖程發動機,跑了全國59個摩托車發動機生產廠,證實了他的發現:當時國內的摩托車發動機供不應求。1992年,左宗申東拼西湊注冊了重慶宗申摩托車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一股腦殺進了摩托車行業。靠著自己開發生產的70CC發動機的成功,在"幾乎所有生產發動機的企業都賺了錢"的1994、1995兩年,宗申迅速完成了資本積累。
如果說殺進這個行業,憑的是敏銳的直覺和還不錯的運氣的話,那么宗申后來的迅速壯大,靠的是扎扎實實的做產品、做技術。關于產品質量,左宗申有一句名言:"宗申的發動機99%做好了還稱不上質量好,只有把剩下的1%做好才行。"
隨著公司的迅速發展,宗申又對以往什么都自己生產、投資的"高、大、全"模式進行反思,開始把自己定位于行業的"組織者","在中國,摩托車產品的技術含量并不高。國內有上千甚至上萬家摩托車零部件制造商,怎樣在這些零部件中選出質量最好、價格最優的零件來進行組合,就需要組織和管理。"
領跑制造新時代
在重慶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隨便一個人在到摩托車零配件集散地轉一圈,回家都能組裝起一臺摩托車,而且質量同正規企業里生產的差距不大。與中國許多摩托車企業一樣,走組裝之路的宗申也掉進了產品嚴重同質化的行業怪圈里,在低端市場上與中國同行們艱難地比拼著成本優勢。而在更有利潤可圖的高端產品市場,都是美國哈雷、德國的寶馬、日本的本田、意大利的比亞喬這些國際品牌的身影。在去年召開的"中國質量競爭力高峰論壇"上,左宗申立下了"三年打敗日本合資企業"的豪言壯志。宗申意識到,摩托車整車企業要真正做強,必須終結組裝時代,開始制造新模式。
宗申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建設宗申自己掌控的零部件制造體系,"從源頭上控制產品質量"。宗申招攬了一批實力雄厚的配件廠進駐宗申工業園區,并要求部分企業"專供宗申",徹底摒棄"一件供天下"的配套格局。
第二步,進軍高端市場。2003年,宗申開始生產大排量的摩托車,推出了150CC和200CC的"宗申贏家"跑車,直接瞄準高端用戶。投資兩億多元在宗申工業園內建成了年產300萬臺摩托車發動機的新工廠,左宗申自豪地說,"宗申新發動機生產線的技術水平之先進,在國內同業內找不出第二條,國內同行也難以在短期內趕上。"
第三步,與世界著名摩托車企業強強聯合。宗申與意大利比亞喬敲定合資,在廣州佛山生產踏板車。同時,與美國哈雷的合作,推出使用聯合品牌的摩托產品。民族情結強烈的左宗申說:"與外國企業的合作,宗申的原則是‘以我為主’,我們的目標是壯大自己,而不是被外方吃掉。"
兩輪變四輪,換一種方式崛起
目前,我國摩托車行業的平均利潤率不足5%。關于摩托車行業是否是夕陽產業的爭論由來已久,左宗申是堅決的反對者之一。但"摩托車行業的利潤越來越薄,并且發展空間已很小"卻是不爭的事實,宗申決定另謀出路,而最現實的出路就是汽車。
2004年,宗申用1500萬元收購安徽通寶汽車,進入汽車制造業。做了四年汽車夢的左宗申,2000年就開始精心布局。2000年10月,全資收購重慶渝匯發動機制造有限公司,獲得汽車發動機技術;2001年底,從韓國和德國購進設備,進入汽車零部件制造領域;2004年與意大利比亞喬集團談妥,將比亞喬的微車轉移到中國生產;這些不動聲色的步驟,將宗申進入汽車制造變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而宗申進入汽車,不僅是單純的行業的轉變,也是企業經營模式的一次大變臉。左宗申說:"宗申集團進入汽車行業,將不可能克隆原來在摩托車行業的成功經驗,走利用配套資源搞組裝、打價格戰的老路子。"
顯然,宗申將完成一次艱難卻前途無量的自我超越。
【宗申創業開啟制造新模式】相關文章:
網絡創業的最新模式03-19
創業的致命九宗罪11-13
手繪T恤開啟創業路11-25
暑假創業好項目--1000元開啟創業之門03-26
加工制造創業項目03-04
李開復:大學生創業的五宗罪12-04
華東師大開啟創業體驗MBA創業實驗室03-03
創業賺錢5宗"最":邊上學邊掙錢絕招02-27
桂林大學生創業園探索大學生自主創業新模式03-05
創業故事:化妝品B2C新模式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