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每年都換新手機”背后的環保危機
前幾天我寫過一篇《iPhone回收再售背后的互聯網隱憂》,解讀了電子產品回收再售話題里,互聯網對于全球環境的危害。尤其是對幾家手機企業過度渲染年度出貨而不背什么環保責任的動向提出了批判。
我并不覺得這是多余的文字。幾年來,我一直謳歌互聯網的正面力量,持續批判它的沙文主義,以及它給全球環保帶來的沉重壓力。
在人們眼中,亂砍亂伐、排污、過度放牧之類才是環保危機的最大渠道。許多環境保護主義者,跑到海外優山美地感嘆,要保護環境哦云云。其實電子垃圾的環境污染越來越重,而且非常隱蔽。
聯合國教育和研究部門下設的聯合國大學19日發布報告稱,2014年,全球電子垃圾數量創歷史新高,其中人均產量位居前列的是那些以具有很高環保意識而自豪的國家。
報告稱,去年全球產生了4180萬噸電子垃圾,大部分為廢棄冰箱、洗衣機和其他家用電器、手機等。其中,幾乎60%電子垃圾的重量來自大大小小的廚房、浴室和洗衣設備;7%產生于被丟棄的移動電話、計算器、個人電腦和打印機。
如果將這些垃圾用重型卡車裝載,可以裝滿115萬輛,排成一條線,綿延23000公里長。
其中,美國制造707.2萬噸,中國排老二,603.2萬噸,日本第三,220萬噸。而以人均計,挪威最高,每個居民每年產生28.4公斤。其次是瑞士、冰島、丹麥、英國、荷蘭、瑞典、法國、美國和奧地利等。電子垃圾人均最低產量的地區是非洲,1.7千克/人,共產生190萬噸垃圾。
能看得出,發達國家,尤其是那些宣揚環保程度最高的國家,人均數字最高。當然,人均數字很容易掩蓋問題,尤其是中國這樣的國家,沿海一帶的電子污染,最大的象征就在貴嶼、臺州等地。
這只是電子終端的垃圾品數字。其實每個終端誕生過程里的各種能源損耗、環境污染危機都沒有計算。2007年以來,蘋果供應鏈企業連續爆出多起危機,有的看似是血汗工廠話題,有的是爆炸話題,有的則是直接的排污、輻射話題。2007、2009年、2010年,我也曾直接間接參與過這類報道,比如無錫松下鎘中毒事件等。你能看出,污染的負面效應,已經從物理層面,延伸到人心、精神層面。
我的二姑家從事廢舊電器回收,賺了不少錢,在山東濟寧、嘉祥買了好幾處房產。她家里一度就是堆積如山的電子垃圾。當然不是那種觸目驚心的小型元器件,而是大型器材。但我還是一直懷疑,這對家人的健康持續產生著傷害。她本有一個又帥又高、學習又好的兒子,還是個非常有潛力的體育健將,但14歲時突患腦瘤,很快病逝。我提醒多次,她們都不在意。這讓我非?鄲溃植荒軓娭。那畢竟是她們生存、致富的基礎。
過去的電子產品,尤其是大家電,因為沒有過度強調智能化、鏈接性,它們的壽命相對更高。有的電視機使用長達10年,甚至還長,F在的電子產品,外觀、材料都很牛逼,比如手機,有的品牌強調自己一塊鋼板的藝術,有的強調磨砂美學,但是,一個事實卻是,這些手機卻要在一年內就要更換了。廠家傳播的是“升級、淘汰”,往往在傳播新品時,攻擊對手的時候,不惜自殘,通過瘋狂的廣告誘惑購買,一年一度。
這是商業悖論,更是一些企業的道德感偏差。
物理層面的電子產品,它的壽命早就足夠延續很長時間。但是賺錢的訴求人為縮短了它的壽命。許多產品因為強調智能化,互聯網功能,它的元器件、物料要求就非常精細,集成度也高,生產工藝也很復雜,但軟件層面的問題頻發。這類問題,過去你去蘋果維修點,它們很少給你做深度維修,基本上就是直接換機,要么以換主板的說法嚇退你,那價格太高了。
我常去一兩家手機維修站,華為、小米,它們幾乎一大早都能聚滿人,每天幾乎都會爆發爭吵。
過去講,軟件驅動硬件成長。其實最直白的說法,是軟件驅動硬件出貨,F在互聯網應用體驗訴求被標榜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它加速了電子產品淘汰的速度,而不管它們真正的物理壽命。
幾年來,在互聯網熱潮中,傳統硬件工業一度被塑造成傻大黑粗的形象。
蘋果回收、翻新、再售,表面是一個環保的動作,值得贊揚,但是這背后就是的悖論。手機如此保值,還要每年調動龐大的營銷與傳播機器,不斷誘惑消費。持續下去,它的供應鏈持續被透支,最后訴求適得其反,創新也會遭遇瓶頸,只能回頭,通過上一代產品來創造收益。
當蘋果、三星、華為、小米不斷標榜出貨預期時,這種誘惑帶來的壓力就更是加強了。
上面公布的電子垃圾報告數據,掩蓋了手機領域的垃圾制造速度。單看噸數,它不如大家電,但若參考元器件與材料的應用,一個手機的生產鏈條,要高于許多大家電。也就是說,單位面積、體積上的耗費,手機更大。
指望回收、拆解、所謂循環經濟,不過是一種麻醉效應。上述電子垃圾里,只有60%的材料能徹底回收,相當比例,就跟其他垃圾物一樣,被深埋地下。
如果不能在整個供應鏈里灌注環保觀念,并且用立法或者其他手段,類似工業4.0的概念,不但不會扭轉這種危機,恐怕還會持續加重。
我不是完全反對互聯網,它帶來的變革有目共睹,尤其是消除一些不對稱,讓產業、社會、世界變得更民主、自由。但它的危害作用同樣巨大。
互聯網被塑造成了一種宗教崇拜,任何一個領域,只要是一嫁接互聯網,好像它就價值倍增。其實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它的直接危害在于,以延緩繚亂的技術、過度的商業化手段,調動整個社會的欲望,變成消費的世界,消費主義被提到無以復加的亢奮地步。
這一層面,互聯網與現實生活里那種裝修豪華、內部空間巨大的大型購物中心一樣,它通過所謂的“消費體驗”刺激著消費欲望。
許多時候,互聯網總喜歡喊著簡約的口號,做著最不簡約的事。
還有技術層面,當你看到,老百姓花錢的“障礙”,比如傳統節儉文化里的儲蓄意識,信用消費程度較低等,被塑造成惡的力量,各種便捷的支付力量就被包裝成拯救大兵了。
(美)莎朗佐京在其名作《購買點:購物如何改變美國文化》里說,互聯網推倒了許多障礙,有巨大的便利性,但是“互聯網是一個卑鄙的商人”,它給了人們自由,卻又給人們套上新的枷鎖。
悖論里,互聯網更深的危害在于,它在打破不對稱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壁壘與不對稱,那就是作為碎片化的力量,每個個體都無能為力。整個世界已被互聯網巨頭分而治之。它們有著超越主權的力量。這會加速導致文化多樣性的消失,看上去打著個性、定制的旗幟,一切卻都在標準化進程中,咬合民族國家、文化多樣的無數的齒輪,正在被一塊巨大的鋼板取代。這重體會,未來多年一定會更加深切。它比物理世界的電子垃圾還要可怕。
還有一重叢林法則。你能看到,上面人均產生電子垃圾數量最多的國家,大都是環境比較優美的地方,尤其集中在歐洲、美國。而它們在電子垃圾領域有立法,中國還停留在電子垃圾回收條例范疇。我們可以批判歐盟國家的虛偽性,人均電子垃圾產出那么高,但是這里還隱含的話題是,在全球電子產業分工上,它們是消費的力量,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生產基地,世界工廠,這里面有一重環境保護危機的壓力輸出。
也就是說,中國承受著兩重壓力。多年前,中國的環保危機,如果還能說是生產消耗帶來的結果,就算被人說是透支了世界的能源,也能說得過去,畢竟,你的大部分出口是靠那些外資企業,以及低附加值的本地企業。如今,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已被調動起無限財富欲望、個人創富欲望、無限的消費欲望,它會成為一種新的裹挾力量。它能給中國、無數的中國帶來物質福祉,一定也會在環境、精神、文化層面帶來重創,并且,未來一定會給世界留下更多污名化的口實。錯了,不是人家“污名化”,它就是一個事實。
【“每年都換新手機”背后的環保危機】相關文章:
上海房產稅每年都交嗎02-28
阿里資本布局背后 創業者們都嗅到什么氣息03-14
房產稅每年都要交嗎03-27
房產稅每年都要交嗎?12-17
大數據背后的事兒12-22
城鎮土地使用稅每年都要交03-03
每年近65%的創業來自農民農村創業03-06
創業故事:養狐貍每年賺300萬03-17
創業要有危機意識03-02